華夏嫡公主 華夏嫡公主
关注数: 19 粉丝数: 240 发帖数: 4,346 关注贴吧数: 28
【科研速报】早期现代人“北方扩散路线”研究新进展早期现代人的 【科研速报】早期现代人“北方扩散路线”研究新进展 早期现代人的起源、演化和扩散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针对早期现代人的扩散这一问题,学术界以往多关注沿阿拉伯半岛、印度、东南亚等地区扩散的“南方路线”,发表了大量关于早期现代人“南方扩散路线”的研究成果。相较而言,现代人扩散“北方路线”的研究显得冷清。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古DNA分析技术的发展、新的测年技术的应用、考古新材料的发现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目光投向现代人扩散的“北方路线”。2017年Christopher J. Bae等学者在Science上发表综述文章,评述了早期现代人扩散的不同路线及时间节点,其中“北方扩散路线”被着重强调。 NEW RESEARCH 中国古人类学、考古学的新发现指示了该地区现代人演化的区域连续性和复杂性,同时中国的部分区域也发现了欧亚大陆西部现代人扩散到东亚的证据。目前,早期现代人沿“南方路线”扩散到中国的考古学证据十分薄弱,而北方则发现了明确的具有“西方”特点的考古学遗存,预示了“北方扩散路线”的存在。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团队针对早期现代人“北方扩散路线”这一问题发表了多项研究成果,包括石制品技术指示的人群扩散与互动、基于GIS最低成本路径模型模拟现代人北方扩散路线的具体路径等。近期,该团队又与来自德国、美国的同行合作,分别在Science Bulletin(《科学通报》)和PLoS ONE(《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发表了关于这一问题研究的最新成果。 应Science Bulletin邀请,该团队为其“研究亮点”(ResearchHighlight)撰写了早期现代人北方扩散路线研究的评述,于2020年6月19日在线发表。评述指出,化石人类学、古基因组学、考古学等多方面证据表明,距今约5-3万年间,早期现代人曾沿中亚、西伯利亚、蒙古、中国西北地区等向东扩散。这一扩散晚于沿“南方路线”扩散开始的时间(距今约12-8万年),表明早期现代人的扩散是一个复杂过程,在不同时段有着不同的扩散路线,并且扩散的机制和动因可能有所不同。 早期现代人在沿北方路线扩散过程中与古老类型人类(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等)有过频繁的基因交流,揭示出古人类基因交流历史的复杂性。“北方扩散路线”的新研究成果表明早期现代人的扩散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且扩散过程中与不同人群的基因交流可能是常态,提醒学者在讨论我们的直接祖先——现代人的起源和演化时应该更加重视区域复杂性和基因交流的频发性。 石制品技术是论证早期现代人扩散路线的重要证据。因与早期现代人出现的时间重叠、出土具有行为现代性特征的文化遗物(如装饰品)等,研究者通常认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初段(Initial Upper Paleolithic,IUP)的文化遗存与早期现代人相关。以往的研究立足东北亚不同区域石制品技术的笼统对比,提出了此类技术的扩散路线,但缺乏以人类行为决策为基础的详细技术对比。针对此情况,高星、李锋团队选择宁夏水洞沟遗址第1地点的石制品开展了详细的技术分析。 宁夏水洞沟遗址群是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遗址群,在石叶技术的扩散、晚更新世晚期东北亚人群互动和生态适应等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第1地点因出土具有欧亚大陆西方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过渡特点的石制品遗存,被学术界所重视,为讨论早期现代人的扩散提供了重要材料。 水洞沟遗址第1地点1963年出土石制品的技术研究将古人类的技术实践看作行为决策过程,通过对石核准备、台面修理和剥片面维护、剥片、石器加工等不同石制品生产阶段行为决策的分解与提取,重建古人类的技术知识体系。通过与俄罗斯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外贝加尔地区、蒙古北部地区相关IUP遗址石制品技术的对比,发现不同地区存在一定的区域技术特点,但总体上水洞沟第1地点的石制品技术与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更为接近;相较而言,其与蒙古北部和外贝加尔地区差别较大。 目前已有的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此类遗存在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出现的时间较早,在蒙古北部、外贝加尔地区和中国北方出现的时间大体同时,但晚于阿尔泰地区。 综合以上证据,高星团队提出东北亚地区IUP石叶技术的扩散是多路线模式,而非之前学者提出的单线扩散模式。此项研究从考古学角度揭示出早期现代人的北方扩散路线并非单一的,而可能存在多条路线,表明早期现代人扩散的复杂性。该项成果已于2020年6月15日在PLoS ONE上发表。 现代人北方扩散路线的相关研究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给研究者提出了诸多新的课题。目前中亚、中国西北地区等发现的相关考古遗址还较少,亟需系统的调查以填补北方扩散路线上的空白,使得该路线更为完整、更加充实;早期现代人化石的发现和古DNA的研究案例较少,基础数据有待补充;北方扩散路线所在的区域地理环境多样(林地、草原、沙漠等),早期现代人扩散过程中对不同生态环境的适应是今后相关研究的重点。 早期现代人扩散中与古老类型人类基因交流频发,他们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否存在、以何种方式存在、如何在考古学材料中辨识等也是今后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高星团队正在开展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一带一路”专项项目的研究,立足“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和国家的史前考古学研究将补充此区域古人类学和考古学基础数据,揭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史前人类交流和互动的历史,增强丝路沿线各国的历史文化认同,增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互信和民心互通。 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中国科学院国际伙伴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中国科学院国际人才计划等资助。
大型原创汉剧《优孟衣冠》:再现春秋时期楚国“中国故事” 大型原创汉剧《优孟衣冠》:再现春秋时期楚国“中国故事” 人民网荆州6月28日电 大型原创汉剧《优孟衣冠》,以中国古代戏剧艺术鼻祖―春秋时期楚国艺人优孟与楚庄王的故事为蓝本,再现一段风云变幻的楚国历史。从剧本创作、导演结构、音乐设计、舞台美术到演员表演一改传统汉剧的面貌,巧妙地融入了歌剧、舞剧、话剧等元素,生动地呈现和诠释了“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戏曲真谛。该剧由荆州艺术剧院、艺术研究所联袂打造,并于近日在荆州凯乐剧院隆重上演。 全剧分为六场,即《偶遇入宫》、《绝缨聚贤》、《优孟哭马》、《追思贤臣》、《优孟衣冠》、《止戈为武》,描写了平民与君王传扬千古的君臣佳话。剧中主角优孟来自于乡野草根,楚庄王为一代霸主,两人相交相知,优孟以其艺术大智慧,讽谏君王,助力国事,以幽默滑稽,看似荒诞不经的表现方式,使楚庄王及时改变决策,成就其霸业。结尾处,以编钟等“荆楚八音”阵营“乐舞退兵”,彰显出“硬性”的春秋时期军事题材极其少见的“软处理”。优孟选择挺身而出的家国情怀,化解了铁马金戈,最终放弃锦衣玉食的宫廷优伶生活,毅然决然地全身而退,人物性格得以升华,是一出洋溢着瑰丽浪漫与生命情趣的抒情正剧。同时,民间身份的设置和地域特征的采用,突出了这部戏的民间立场,来自乡野草泽,复归乡野草泽,使一个忧国忧民、滑稽善辩、甘冒风险、乐中谪仙的形象跃然于舞台。优孟装凤鸟、扮马驹、演贤臣、串君王,突出了小人物的大智慧、大情怀,引出了一个个人们耳熟能详、流传至今的经典故事。特别是扮令尹孙叔敖的这场戏,惟妙惟肖,将念国忧民、勤政廉政的一代贤相孙叔敖推至观众面前,通过舞台再现楚庄王的立威定霸,孙叔敖的奉职循理与优孟的忠心辅佐,楚庄王、孙叔敖、优孟“主明臣贤”,其霸业政绩,永垂史册的一幕,感人至深。 《优孟衣冠》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现代而时尚,集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于一体,做到古与今、传统与时尚等层面的和谐对接与交融,气势恢弘接地气,深受观众欢迎。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颂美德,弘扬荆楚文化,树立一代新风,这也是这部作品的可贵之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