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表吵
大家表吵
关注数: 0
粉丝数: 60
发帖数: 18,068
关注贴吧数: 31
浙女孩,马上出列 单挑
※【贺贴】※美景吧 恭祝 浙江吧 3周年 生日快乐 嘿嘿,拖个小吧来凑数http://post.baidu.com/f?kw=%C3%C0%BE%B0
大灰狼怒冲冲的对小白兔说我强奸你你信吗!您猜怎么样? 大灰狼把小白兔强奸了!!!! 就这么简单,哈哈~~
关于男女关系的分析 一]蛇与乌龟的故事 一条大蟒蛇和一条小毒蛇是朋友。 这天他们在路边发现了一只巨大的乌龟。 蛇兄弟想,这么大的个儿,可是一顿美餐啊。 蟒蛇说:我来对付他。 于是蟒蛇施展自己的绝技,用身体将大乌龟牢牢地缠住。而大乌龟早已将身体缩进了壳里,任凭蟒蛇怎么缠绕,也无法伤害到大乌龟。 泄气的蟒蛇,气喘吁吁地爬到了一边。 大乌龟谨慎地露出脑袋,在他露出脑袋的那一瞬间,小毒蛇闪电般地在乌龟脑袋上咬了一口,大乌龟又急忙缩回壳中。但是几分钟后,大乌龟因为中毒而死了。 蟒蛇说:哇!我花了那么大力气也没能伤害乌龟,你却轻而易举地办到了啊。 小毒蛇说:因为我了解他的要害。 可是接下来的还是有一个问题,大乌龟死后依然缩在壳里,两条蛇都是吞食性的动物,而他们又无法脱下乌龟的外壳,只好怏怏地离开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你擅长死缠烂打,也未必能泡到那个妞,要了解那个妞才可以。 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如果你无法脱下那个妞的衣服,就不要再花力气去泡她了。
有效解决杭州交通拥堵最好的方法是向新加坡学习 杭州和新加坡都是国际花园城市, 新加坡很多成功的经验是值得杭州学习的。 “新加坡400万张笑脸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这句用英文写在公交大巴上的欢迎词,让每一个踏上新加坡国土的异乡人都从心里感受到这个国家的热情。 新加坡在亚洲是仅次于日本的发达国家 记者对新加坡可谓向往已久,并非因为它是一个美丽的花园城市,而是因为听说这个城市从来不堵车。对于一个从事汽车和交通报道的记者来说,这样的诱惑实在太大。 堵车,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的人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特别是进入2006年以来,堵车已经不只限于上下班高峰,哪怕上午10点、下午3点这样按理说交通压力相对较小的时段,堵车也成了一种常态,就连高架这种所谓的快速路也未能幸免。 就在我们堵在车流中动弹不得的时候,在赤道边上的国家新加坡,却上演着道路畅通无阻的另一幕。即便像新达城那样每天有1.5万人办公,5万多辆车进出,1万余辆车停泊的新加坡最大的综合商业建筑周边,也根本看不到堵车、拥挤和喧哗。 新加坡不堵车,不是因为地方大。新加坡国土东西长42公里,南北宽23公里,面积共682.7平方公里,只相当于杭州市区(含萧山、余杭)的1/5。其中一半多还是森林、绿地和水体。新加坡不堵车,不是因为人口少。新加坡人口410万,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高达5985人,在城市建成区,平均每平方公里要承载将近两万人的生活、工作和休闲,人口密度是杭州市区的7.7倍。新加坡不堵车,也不是因为车辆少。在这个弹丸之地,跑着80多万辆汽车,平均每平方公里1021辆,密度是杭州市区的7倍!
我去买夜宵,谁要带啊 我去买夜宵,谁要带啊
进来看看,给你点自信 英国 刚才怎么啦?我以为走火了那?
赠浙江吧的一条汉子-- 噶小子1982 聚散无常,相见恨晚看来你真的要"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了把这帖送给你,不知道中意不?让我想想你喜欢什么........
80¥的处女 1
我终于发现最完美的结局应该是。。。。
谁要租房,请进 我刚在北景园买了套房,地段差点,在石桥路,90多个平方,新房无装修,小区内有公交总站,K2直达武林广场
【经典】少儿不宜!经典转贴!来吧,让我们一起来顶吧!!!! 有一个修女到神父那里忏悔:“神父,请您原谅我,我昨天辱骂了一个男人。” 神父:“你骂他什么?” 修女:“我骂他‘你妈了个*’。” 神父:“你为什么要骂他呢,告诉我,我会请求上帝原谅你的。” 修女:“她摸我的胸部。” (神父把手伸进了修女的胸部):“是这样吗?” 修女:“是的。” 神父:“即使他摸了你的胸,你也不应该骂他啊。” 修女:“可是他又接着往下摸我。” (神父往下摸修女):“是这样吗?” 修女:“是的。” 神父:“即使他摸了你,你也不应该骂他啊。” 修女:“可是他又接着把我摁到地上,把我q j了。” (神父把修女摁到地上,q j了修女......):“是这样吗?” 修女:“是的。” 神父:“即使他q j了你,你也不应该骂他啊。” 修女:“可是完事后他告诉我他有爱滋病。” ............ 神父:“你妈了个*!” 如果您笑了,麻烦回个帖子鼓励一下吧
中国各省森林覆盖率(截至2006). 福建接近65%,为覆盖率第一浙江省森林覆盖率已达60.5%安徽省森林覆盖率为30.3% 湖南省森林覆盖率为55% 山西省森林覆盖率13% 云南省森林覆盖率50% 河北省森林覆盖率达23.25% 江西省森林覆盖率突破60% 吉林省森林覆盖率增至42.5% 黑龙江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3.6% 上海市森林覆盖率达20% 北京市森林覆盖率34.3% 江苏省森林覆盖率达14.8% 辽宁省森林覆盖率31.84% 湖北省森林覆盖率31.61% 陕西省森林覆盖率33.9% 河南省森林覆盖率22.64% 重庆市森林覆盖率将达30% 四川省森林覆盖率28.98% 山东省森林覆盖率23% 广西森林覆盖率43% 广东森林覆盖率57.1%
9 9
8 8
7 7
6 6
5 5
4 4
3 3
1 1
中国篮球与中国足球试比臭 今天的比赛好看
苏州人怎么了? 一群苏州人在中国城市吧把杭州贬的一无是处,莫名其妙
从没有参加过世界杯的世界球星 投票中.... 有些人虽然早已在世界足坛扬名立万,却从没参加过世界杯,我想这不仅是他们的悲哀,也是球迷的遗憾
切赫是神啊!!!!!!!! 不然早就6:0了
悲哀的岁月Ⅲ-江苏人 悲哀的岁月-广东人 我说的对不对啊?
肖山?萧山? 哪个是正解啊,理由?
中国杭州西湖国际烟花(年年金秋,丹桂飘香时节,杭州恭候您) 年年金秋,丹桂飘香时节,杭州恭候您
西湖十景
全国省份性格分析之粗犷剽悍内蒙人 马背上的民族——游牧文化朝饮甘露,夕宿荒野,取之于天然,又总是回归自然界,是天然雕刻的产物,是一种粗犷剽悍,直爽豪迈的自然人格,是一种对无拘无束的追求….. 没有一个民族如游牧民族那样,与自然界结合得那样紧密,千丝万缕,藕断丝连的,他们的一切都来自天然,可偏偏蒙古大地的气候总是那样的使人沮丧,超常的自然灾祸是家常便饭,理所当然的解决这人与自然的矛盾也就成了他们最迫切,最关注的事了,然而矛盾终还是要自己解决,因此一代一代蒙古人总是自发地与自然抗争,经受风沙雨雪的锤炼,接受一切邪恶的挑战,不知不觉中便被刻画得鲜明突出,棱角毕现了,形成了一种放荡无拘,粗犷豪迈的自然人格。游牧民族注定是要永远生活在忧患之中的,恶劣的环境是他们永恒的忧患,拥有征服自然的粗犷剽悍之能便成为了他们的最需要,自然他们所崇尚的也就是那种与自然抗争桀骜不羁的性格。 草原文明永远给人以气贯长虹之感,不鸣则已,鸣则惊天地,作为草原文明的核心——游牧文化,自然更显得鲜明突出,游牧文化那种原汁原味就像KFC里的摅指原味鸡一样,有始以来味道一层未变不说,还韵味十足越品越有味道,做法固执得像一头牛般始终遵循固有的旧俗,配方,都是那么蛮傲依旧,霸气十足! 说到他们那野味鲜浓的野性,想想,与其说是野性鲜明,还不如说野的纯朴归真,天然雕刻,大有回归自然之感。 蒙古人的居室——蒙古包,是用树枝和细棍制成,极易拆建,移动时用牲畜驮运十分方便,所以蒙古人的搬迁十分简便迅速,没有什么牵挂和顾忌,这点倒与现下社会上那些“提包公司”挺相似的,整个来无踪去无影的,下回在原地就找不到了! 历经风雨的游牧文化总是那样的零散,难成体系,文化的积累在蒙古游牧部落里更是被动的,被动得连他们也说不清什么是他们的文化了!流动的游牧文化固然是不利于文化积累的,但却为人类文化的交融与交流带来了生机,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西征便是如此,把东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经验传到了西方,当然东方也饱受了西方文明的滋润和熏陶,他们在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上是功不可灭的。 在不断的漂泊移动中,蒙古各部创造了震惊世界的草原文明和游牧文化,说蒙古游牧文化是“马背上成长的文化”,一点也不为过。 能征善战的尚武精神与英雄崇拜——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勇敢而强悍的民族,是一个崇拜英雄,崇尚英雄主义价值观的民族,她的游牧文化也及具英雄主义风采的!他们崇尚武力,赞叹勇猛,在他们眼里,无论你多么不起眼,只要能把他们摔趴下,你就是英雄,理所当然就应赢得尊重,并且心悦诚服,在我国众多的民族文化中,游牧文化是具尚武精神的。 萨满教是最原始的蒙古宗教,它是一种自然神教派,认为神灵只是英雄人物本质的异化,权威有限,与人们住在一起,和人的关系是平等的民主关系,因而在蒙古人的心里,他们崇拜神,却更崇拜神一般的英雄人物。在蒙古人的意识中,对抽象神的崇拜观念比较淡薄,而是去崇拜那些在生产及战争中表现出色的人,就算你曾是穷苦的牧人也能上升为神,这是一种独特的英雄崇拜。勇敢剽悍,凶猛顽强,力大绝伦,所向无敌是游牧民族至高的精神境界。 蒙古铁骑便是凭着这种对神的向往和崇拜进行征战和扩张的。蒙古人向来以勇猛著称,而骑马,射箭则是游牧民族爱不释手的活儿,他们最为擅长的也就是打猎和箭术,不论是大人小孩,都是优秀的射手,小孩两三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骑马和驾驽马匹,同时练习箭术,要的就是从小练就一种超常的敏捷和勇武,而妇女也同男人一样,跨马携箭,疾弛飞奔,并一点不比男子差。可见,游牧文化向来以武力政府见长。 武胜于文,具有征服性,冲击性,扩张性,文化却相对落后,打天下容易坐天下难!这是历史对这个勇猛的民族中肯的概括和归纳,确实,蒙古帝国可以雄师天下,成服四海,却难以长久,蒙古人虽有打天下的勇武,但缺乏坐江山的才干,他们过于迷信武力,忽视了文化这一精神支柱的强大作用,文弱于武,文化相对落后,成为游牧文化的一大缺陷,仅对比一下宋明两朝各300年的统治,元朝这个不足一百年的短命王朝就会显出那么一丝“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凄凉。
全国省份性格分析之江西老表 最近在省城图书馆旁听江西省XX馆馆长在那里听他讲座,其实也不然,最近只不过写了一部书,他写的题目当然是有关他的专业问题了了,讲述南昌人自己的故事,把地名统称起来汇集一本自己的书,其实这也是造势宣传,不过还是挺佩服他这样的年龄还能身体力行,人想出名猪不怕壮,不知却谈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外省都把我们江西叫做江西老表呢?我们在下面都不知道,坐我旁边的一位硕士生告诉我,这个是有来源的。 “江西老表”的称谓源于朱元璋在赣遇难获救,报答恩情一说。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在平定江西时曾在康山(具体我也不知道)负伤后被百姓救护,为感激江西百姓的搭救之恩,朱元璋许诺若得到天下,江西人遇事可以“老表”名义直接找他。1368年朱元璋真个在南京当了皇帝,有一年,江西大旱,便选出代表去南京以“老表”的名义进见他,要求减免赋税,朱元璋为笼络天下,果然下令减免了税收。从此,江西人乐于自称.亦被别人称作“江西老表”。 讲点题外话,这个朱元璋在没有当上皇帝时心狠手辣,很有心计的一个家伙,这个可以在金庸的〈倚天屠龙记〉可见一斑,当初不是金庸笔下的张无忌太脆弱,虽然有神奇武功,最终在人性一方面是远远不及朱元璋的。 回到正题吧。江西简称赣,是过去的望族。它辉煌过,潇洒过。历史悠久的“青铜文化”,影响深远的“理学文化”,声名远扬的“宗教文化”,灿烂一时的“瓷文化”,一个个明星般地登台亮相后即像哈雷慧星需要72年才能经历过一次的,但是都有着过上乘的表演。 出名山更出“才子”——宋朝时期,江西地区有5400余人中进士,明朝的时候进士人数有3200余人,均居全国前列。〈宋史〉有传的江西籍人物达200余人,〈明史〉有传的江西籍人物近400余人,这些人大多是进士出身,显然这样的事实对当代的江西发展根本无法改变的现实,没法改变。 在江西这个中部地区,出人才的地方当数吉安了,有“家有诗书,人多儒雅”的牌号,共出了10位宰相,22位尚书,11名状元,11名榜眼,10名探花,8名会元,39名解元。故有“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之称。如今吉水县县城附近,还流传着“五里三状元,一门三进士,隔河两都堂,百步两尚书,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的谚语。所以有如一个小城镇,这种数百年不衰的“进士族”.“官员村”世所罕见。就连现在的我们所知的在全国最高中心的政府,也有从吉安走出来的,从江西走出去的,这样的遗传是与当年的历史是息息相关的。 南昌起义,八百里井冈,红色首都瑞金,记录着江西的辉煌,也饱含着老江西的辛酸。在两次革命战争中死难的烈士有名有姓的有25万之多,约占全国烈士总数的六分之一,长征路上每四个牺牲烈士中就有一个是江西佬。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江西涌现了大批仁人志士,“将军县”兴国更是声名鹊起,全县坚持斗争直至革命胜利后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就有54名之多,他们是赣文化的骄傲,都是从这块红土地摸打滚爬出去的,但这在全国新新人类当中很少有人知道了,只有在江西这里才能感受到它们的气息。没人可以想象到当初的情形了,只有让历史,让我们江西佬来记住他们。 爱看武侠小说的人,无不称奇于武当剑的神妙莫测。武当剑,打遍天下无敌手,打出了一个张三丰,也打出了一个“天下第一剑”的美誉;喜爱诗词文赋的人,无不感叹于庐山文章的高节亮丽。 庐山是挂在长江南岸的一块翡翠,多少人为之心旷神怡,赞叹倾倒。画家爱她的色彩,诗人爱她的神韵,旅行家爱她的富有。僧人道士却被她的奥妙所吸引,就连水浒传里面都出现了宋朝皇帝到龙虎山邀请张天师下山的故事,庐山成了中国的宗教名山。 庐山是中国的“诗圣地”。慧远云游四方,驻足庐山,感慨万分,渐觉“径然忘所适”;陶渊明把酒当歌,人生几何,顿悟中有真意,只可惜欲辩已忘言;唐代的李白,韩愈,宋代的欧阳修,黄庭坚都与庐山结下了不解之缘;苏东坡初到庐山时曾不打算作诗,但此情此景激发了他的诗兴,呤口说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传诵不绝的哲理诗。
全国省份性格分析之不当第一的江苏人 捉摸不透的南京“大萝卜”——南京从来就是一个宽容的城市,而南京人也从来都是宽容的。事实上,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很少去思索自己究竟是不是南京人,南京人胃口特别好,什么都能接受,南京好发疯,什么都喜欢凑热闹,,却没有上海人“轧闹猛”的事不关己,南京人没有什么自以为是的固执观点,他们看“海派”的东西会流眼泪,看“京派”的东西也伤心,甚至南京人是更容易骗的。 南京人往好里说,是什么都有些不在乎,他们不会因为自己是南京人,觉得高人半截,也许南京人还轮不上有这种感觉良好的毛病,确实也没有什么可以感觉良好,南京人对自己不自信,也不自尊,更不自卑,典型的南京都是悠闲懒散的,很多事都随它去,他们既不羡慕当官的,也不嫉妒有钱的,因为大部分的南京人,在南京挣大钱的也是外地人,眼睁睁地看着外来者做官挣钱,竟然不眼红,也不在乎,这就是南京人。 南京是一座没有太大压力的城市,这种没有压力,造就了南京人的特色,南京人没有太强的竞争意识,就是有,也往往比别人要慢半拍,南京人不仅宽容,而且淳朴,天生地不着急,说南京人是南京大萝卜看来实在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谁叫南京人天生从容,不知道什么叫着急,也不知道什么叫要紧,即使明天天要塌下来,南京人也仍然可以不紧不慢,仍然可以在大街上聊天,在床上睡觉,在电视机前看电视,在麻将桌上打麻将,好象天塌下来也会有北方的高个顶着一样。 南京人从来没有忧患意识,他们不会去想自己应该在江苏起带头作用,也从来不担心自己会落到江苏的尾巴上去,过去没有想过,现在没有想过,将来可能也不会想,南京人是性情中人,总是带着一种随意性,在做什么事以前,并没有太多的去想这事应该还是不应该做,南京人就是南京人,对好对坏都不在乎,似乎也从来不在乎别人会怎么想他们。南京是外地人的天堂,在南京的外地人,构成的是个很有趣的人文景观。南京不生产当官的人才,稍稍大一些的官就没有南京人,更别说什么做到中央去的了!南京是一座在外地人领导下发展起来的城市,有朝一日地方主义作怪,南京完全由南京人来管理,其结果一定是场笑话,历史证明南京离开不了外地人,南京这座城市能有今天,南京的外地人功不可没。 南京为外地人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机会,对外地人向来也是特别友好,地道的南京人都乐意承认自己不是官场的料子,乐意承认自己的确有某些地方不如外地人,南京散漫惯了,没什么一成不变的固执见解,流行什么时髦什么,都没一定。不排外的南京人总是一窝蜂地乐意接受外来的东西。南京人喜欢上海服装,喜欢日本电器,喜欢广告上吹的最凶的东西,南京人不怕上当,更不怕接二连三地上当。 苏南苏北人——提起江苏,人们都知道它的富裕,但实际上,江苏地处南北交界地带,长江使苏南苏北分界明显,苏南才是人们印象中的那个鱼米之乡。苏南人和浙江人有共同之处,头脑灵活,善于经商理财,文才也比较出众,中国历史上的状元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苏易常地区,苏南人的代表是苏州人,人情练达,精于算计,但过于精明,明哲保身,性格也显得懦弱,因此它出了不少才子,却鲜有大作家和诗人。 苏南一带的老百姓,对于省府南京,历来不怎么放在眼里,整个苏南好象都忘了南京是省府所在地,忘了在这座古老的城市里,住着它们的顶头上司!苏南和苏北的外地人,对南京有着两种不同的心态,苏南富裕,在南京的苏南人,常常有一种迫不得已的感觉,他们在南京定居,在这里养儿育女,享受着南京的空气,却从骨子里压根看不起南京人,他们常常会觉得南京人土,觉得南京人粗气,觉得南京人不会吃也不会穿,在南京的苏南人在充分享受优越感的同时,觉得别人不怎么样的潜台词,其实就是觉得自己很怎么样很了不起,南京的苏南人,从本质上来说仿佛是中国的上海人,他们既比地道的南京人聪明,也比地道的南京人能干,可他们如果去的是上海滩混,就将是彻底的受歧视的外地人,然而在南京着座宽容的城市里,他们没有被南京人看不起,反而倒过来反客为主,先看不起南京人了。
全国省份性格分析之精明上海人 上海人精明,这几乎是所有外来人士的第一印象。他们主要表现在他做事的方面,轰轰烈烈承办了那么个规模空前,场面壮观的八运会,居然做到政府不怎么出钱,最后算起来还略有盈余,头一回做《财富》论坛的东道主,就能做得像模像样,皆大欢喜。给一点空间,给一些政策,给一个创意,就能还给你一份出乎预料的惊喜。这就是上海人的精明,这就是上海人的本事。 精明“小气”的上海人——有人说,上海人几乎不同情失败的英雄,他们只认可成功的强者。外地人看不起或看不惯商海人之处,归结起来大概有三条:小气,精明,自私。上海人有这些毛病吗?答案当然是有的了。一般来说吧,上海人一般比较抠门,不大方,有人形容上海人“摔个跤也要抓把泥”。可想做到了这种程度了。PFPF呀。一个在北京流传甚广的“经典笑话”:一个上海儿童花了1分钱买了一根针,而针的价格是2分钱3根,因此这个儿童拿了针以后还不肯走,对售货员说:“你还得找我两张草纸。”我狂倒,这个笑话虽然过了点,但谁听了都觉得“像”。听多了,上海人的“小气”的名声越来越响,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小气”形象代言人。无法。事实上说吧,上海人虽然小气,但不贪婪;虽然精明,却不阴险;虽然自私,却不损人。那为什么外地人一提起上海人就觉得气都不打一处来?不为别的,是因为她们和传统价值观念冲突太大,传统社会以豪爽为尚,自然鄙视小气;以木纳为美,自然讨厌精明;以谦让为德,自然憎恶自私了。 搞科学研究,搞经营贸易,上海人虽胆子不大,但失算却也不多,要说你哪里单位什么的有一些费脑子的麻烦事,找上海人来办肯定是没错的,就像逛平价超市,既经济又妥当。上海人不喜欢请客,不喜欢“侃大山”,不喜欢陪朋友,不喜欢听大报告,外出即使有条件也不乐意住豪华宾馆,因这没有实际利益……,给我们的只有一个字:精。上海人是聪明过人,但是因气魄不够,不敢纵身下海,放手一博,所以再怎样才华出众,也最多是个白领,职员,出不了大企业家。 我就是这样,“关侬啥体?”——上海人是一个个性的群体,宽容而不谦让,自由而不独立,趋新而不争奇,精明而不聪明……“关侬啥体?”(即管你什么事)这句流行于上海滩的口头禅,是至高无上的反秸语。很难在心底长久而又诚恳地服从一个命令,崇拜一个权威。一个外地的权威来到是上海,常常会觉得不自在。对发生在身边的各种事情总是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对别人的事总是沉默,这一特征由来已久,也许旧上海娼妓较多的缘故,当代的上海人对娼妓这一现象也较少过激的指责,甚至还有为娼妓辩解的人,真是可笑。 外地人对上海人能长期埚居在阁楼和亭子间不可思议,但是上海人却在那狭窄而拥挤的空间里生活的逍遥自在,他们喜欢崇尚“各管各”,只要自己舒服就行。正是这种原则使一些上海人对周围的一切都显得比较麻木冷漠,以至于见义而不为。助人为乐更是难得一见了。 “国际丈母娘”——沪人的海外情结 上海人对国际社会的心理状态最为平衡,他们从来不在内心鄙视外国人,因此也不会害怕外国人,或表示为超乎常态的恭敬,总体上有点崇洋,却不大会媚外。上海商店的营业员不会把一个外国顾客太当作一回事,他们常常还会估量外国顾客的经济实力,帮他出点购物的主意。如今,不管是哪一个阶层,上海的子女第一期盼基本上是出国留学,到日本边读书边打工是已经走投无路了的青年们自己的选择,只要子女还未成年,家长是不作这种选择的,他们都希望子女能正正经经到美国留学。这里普及着一种国际视野,上海的中学对英语一直比较重视,即使当时几乎没有用,也会要求提高自己的修养,这是一种难得品质。 一位日本人这样形容过上海人:他们口气夸张,有极度的优越感,喜欢讲排场,好面子,惯以领先时代,崇尚时髦而自傲,性格特点是:机敏,行动快,具有大多数中国人所没有的不拘泥于过去历史的性格,其中有些人爱虚荣,外表的气派重于实质的内容,有刹那主义的倾向,有的会进行不负责任的交易(我没说什么哦)。
中国1:0阿根廷 但愿不是又一群“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人
首页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