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用户_05DPS4S golgy_body
关注数: 3 粉丝数: 10 发帖数: 481 关注贴吧数: 8
2010上海,我们能看到的未来(浅谈案例馆) 从小到大的十几年,我目睹了城市的可怕,绿地的消失,交通的阻塞,浑浊的空气,冷淡却又拥挤的人群,不记得是谁说过,城市为万恶之源,而我则坚信这一点。但是这次世博,让我似乎又有了一点点地希望——他们说,行人,而不是车辆,将会成为城市的主角。杜塞尔夫这样做到了(莱茵地下车道),而巴塞罗那正在尝试着。曾经的马路成为了林荫小道,汽车变得稀少,自行车的身影将会增加。 他们又说,我们不再有钢筋水泥的丛林,未来,城市将由一个个小型的市区组成,会有足够的公交系统让人们从一个市区走到另一个市区(城市未来馆),而未来的通讯也会让沟通更加方便(香港案例)。于是,我对城市的未来,似乎又多了那么一点的信心。 在世博中见到的,与其说是科技的发展,还不如说是人类意识的改变——各个参展方,已经少了曾经的自认为是造物主的自大,更加谦虚地向自然学习生存的法则。 沙特米纳的帐篷是一个让我很感动的案例。极度的宗教崇拜并没有给这个地方带来纷争和战争,反之带来了进步。人们学会了互相妥协地向自然谨慎的索取资源而不是因为人口众多而大肆开拓。 法国,英国,德国,每个独立地方案例都展现出了对房屋每一个细节无比小心的安排,大到整个房子的空气循环,小到地板,玻璃和涂料,无不小心翼翼的选择了对自然最温和的方案。房屋仿佛不再只是我们的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而是一个试图让人类再次返回自然的关键点。 世界博览会,从一开始,就总是在试图描述着我们的未来,至于这是幻影还是真实,我更相信后者,因为,我相信人类总是会进步的。
其实我不是很介意铜钱头 总结一下现在大家关于叶锦添的服装评论:1. 铜钱头很雷;2. 大小姐都变成戏子了;3. 化妆像鬼;......还有很多,但是主要的,应该就是这几项了吧?(各位再补充一下?) 总之主要是说他的服装设计没有按照古代红楼梦的插画,而是自己想了另一套,然后不符合原著。 但是说句实话,我真的不觉得铜钱头难看。反而让我想起木兰诗里面那句“对镜贴花黄”,还有昆曲里面的闺门旦,给我一种比较抽象的感觉:——这些人都是戏子,然后他们在一个名为电视的舞台上演着一出关于一部很古老的故事;大概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可能是我看惯了昆曲的缘故吧?我觉得铜钱头也很不错啊,加上长长的鬓角,衬得人脸比较修长,也比较秀气。(不过这是个人的审美了)。 可能这样的妆容和服饰并不符合红楼梦里面的描述和历史,但是我觉得既然这是“电视剧”,而不是“纪录片”,应该可以拥有属于制作人员自己对于红楼梦的感想和体会,不管大家是否同意他们的观点,但是他们创造出与小说或是以前电视剧不同的新版红楼梦也无可厚非。 毕竟,看看许多京剧和昆曲改编的名著也不少了,从《三国演义》演变出来的《赴会》,《借东风》;还有水浒传的《夜奔》,西游记的《借扇》等等。既然如此,没什么不能容忍现代人改编的红楼梦呢?并不是窜改这部小说本身,只是从小说延伸出来的电视剧,希望大家用毫无偏见的眼光来评价这一部电视剧。毕竟,时间会说明其优劣。 我很喜欢红楼梦这部小说,但是从来没有希望这部小说图形化,毕竟,在我的脑子里有属于我的红楼梦,图形化只会让人想象力尽失。而对于电视剧,越剧,或是将来可能会有的音乐剧,话剧的红楼梦,我只把它们当成是另一个作者的红楼梦而已,又或者是——读后感? 呵呵~好像写太多了,各位原谅我的长篇大论吧。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