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朵把天空装点 云朵把天空装点
关注数: 1 粉丝数: 45 发帖数: 18,004 关注贴吧数: 29
净宗法师:念佛人到底有多尊贵 有些修行圣道门的佛弟子,往往看不起念佛人,而我们一些莲友看见别人会念经,会持咒,会拜忏,心里很羡慕,觉得自己这也不会,那也不会,只会念佛,好象也低人一等。殊不知你只会念佛有多么的尊贵! 一, 念佛人是人中芬陀利花。《观无量寿经》云:“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我们的世尊用芬陀利花来比喻我们念佛人,这是对我们念佛人的最高赞叹!芬陀利花是大白莲花,是佛经中最尊贵的莲花——千叶白莲,在《涅盘经》中,用芬陀利花赞叹释迦牟尼佛,现在释迦牟尼佛用芬陀利花来赞叹我们念佛人,你说我们念佛人还不尊贵吗? 二,念佛人是观音、势至的胜友。《观无量寿经》云:“若念佛者……,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莲友知道,观世音、大势至菩萨那可是西方三圣之二啊,是阿弥陀佛的左右二侍呀,我们与观音、势至是胜友了,还不能随时亲近阿弥陀佛吗?况且,有观音、势至这样的大菩萨为胜友,他们可随时护念我们,使我们时时处处得大安心! 三,念佛人是佛的第一弟子。世尊释迦牟尼佛在《观无量寿经》里说念佛人当坐道场,生诸佛家,称念佛人是“我第一弟子”。整个《观无量寿经》除了讲念佛,还讲到观佛以及三福九品,孝养父母、事奉师长等,当然,这些都值得称赞,但与念佛人不能相比。念佛人应当坐在道场,听佛讲法,成为佛家之人,而且还是佛的第一弟子,其他的人没有这个称号。
太为自己想的人往往富贵不了 富贵的人,要有富贵的心,就有富贵的嘴。人造嘴业最为快,逞一时之快,但后患无穷。但嘴巴很富贵者,往往子孙发达,门庭昌盛。我老家有个老人,嘴巴很有口德,三个孙子都生了儿子。这也是祖上阴德。 人不要喊穷。喊穷的人是很贫贱相。人喊穷,就是不知足,或者要布施时,就舍不得拿出钱财来而喊穷。这么一喊,上天就把穷的磁场给他了,结果就越来越穷。那人要富贵,首先要知足,知足是一种成就相。对什么事情都要知足,慢慢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富贵,否则都会越来越穷。 人不仅对物质生活,钱财要很知足。同时对周围的人,事情,都要知足。一个家庭中,互相抱怨,互相看不起,慢慢的这个家庭就衰败了。夫妻之间要互相知足。你遇到什么样子的人,都是自己业力和福报。没有那个福报,想要找个大富贵的人来结婚,很难。人算不如天算,天就是命运,就是业力,人敌不过业力。 贫穷的人,就有贫穷相。贫是没有福德,穷就是没有智慧。没有福德,怎么能富贵呢。世俗人常常为了蝇头小利,在争着,争到了人间的理,但输掉了自己的阴德福报,没有什么用的。所以人人都应该回光返照,看看自己的业障,这样比较好。 道德经说,道都是反过来的。要想成就,一定要反过来。比如说人人都以为为自己好,自己就会越来越好。殊不知,太为自己好的人,往往得不到福报,也就越来越差了。相反的,不为自己好,就想着为别人好,那上天反而不会亏待他。而他慢慢的就会变好起来。古人讲的,为一家的利益,就不必当官。当官是要为百姓想,这样当官才有意义。太为自己想的人,往往富贵不了。 佛教能发达,和佛以及祖师大德这种从不为自己想的精神有关。佛教为什么能保存两千多年,而且越来越旺。祖师大德从来不为自己想,就为众生想。所以众生就懂得来报答他,庙宇破了,后人就能翻修。这也是证明了上天不亏待人。 比如说世俗人,像孔子的子孙到现代有七十多代。范仲淹被印光大师赞叹为孔子之后第一人,他为官为人,都很少为自己想,为自己一家族的利益想,而是为天下的人想。所以他的子孙,不完全统计,有170多万人的后裔。也是子孙昌盛。 大道无私。西藏有句话:人为自己想时,就是灾难的开始。布施出去,不会少掉,相反的,布施了钱财,得到了子孙的昌盛。上天何曾亏欠过人呢。
嘴不积德,风水变坏 嘴上不积德,最终是害了自己 口德,就是说话的道德,也就是不出口伤人。 在郑博士咨询的案例中,一些朋友埋怨自己情感不好,财运欠佳、小人太多,命运不公。最后郑博士分析的结果往往出乎他们的意料:一些由于不注重口德,因此容易随意伤害别人,嘴上不积德,最终结果是伤害了别人同时也伤害了自己。 人世间的健康,快乐,富贵,长寿,平安等等之福源皆有德而生。 郑博士认为,要想运势好,口德很重要。人的一生须练就两项本领:一是说话让人结缘,二是做事让人感动。“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恶,莫大于阴险;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伤人以言,甚于刀剑。古人说: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 不注意口德、说出伤人的话,往往就像往墙壁上钉了钉子,待悔悟时拔下钉子,却永远留下了疤痕。正如你捅了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却永远不会消失。这个伤痛会一直存在! 语言切勿刺人骨髓,戏谑切勿中人心病。便是这个道理。还有一说就是心地再好,嘴巴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一个人若有一颗豆腐心,却长着一张刀子嘴,也往往会恶语伤人六月寒而不会良言一句三冬暖。 开口讥诮人,不惟丧身,足亦丧德。郑博士提醒朋友们:从中国传统的命理学和位理学角度来看,修炼口德,就是修炼自己的气场,一身正气才能好运多多。口德好才能运势好,运势好才能少走弯路,多些成就。 郑博士讲一个朋友们可能耳熟能详的故事: 梅兰芳的表演艺术,早已炉火纯青,有口皆碑,获得国人一致好评。然而,有家小报的记者,却要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挑衅梅先生。以此来抬高自己的知名度,以便更好推销这份小报。然而,梅先生却不予理睬。这小报记者更急眼了,以至漫骂、羞辱梅先生。梅先生还是一言不发,不予争辩。周边的人都看不下去,梅先生还是耐下性子,说服大家,不要去管他。后来,也就烟消云散,不了了之了。 若干日子之后,这位小报记者贫困潦倒,到处借钱借不着。一天,他想到了梅先生,何不试试,看他能不能借点钱给我?于是,他绞尽脑汁想了很多。他到梅先生家门口求见,梅先生出来见他。他按事先的准备虔诚地地检讨自己,梅先生打断了他,说,别讲了,你有什么事吗?小报记者说了起没钱、借钱的遭遇。梅先生掏出200块钱给他,说请走吧。这位记者感动得扑哧跪倒在梅先生跟前。梅先生说,走吧。 事后,梅先生还教导自己的家人,一定要注意“口德”,嘴巴要积德,嘴巴要让人;嘴巴让人,一生平安。他自己也以身作则,从未背后说过一个人的不是。华东师大翁思再先生深有感慨地说,梅兰芳一生,就是这样做的——施舍、助人、宽容、律已。所以,他不仅成为京剧艺术的泰斗,而且也是道德高尚、为人师表的楷模。 可见, 恶言不出口,苛言不留耳。郑博士认为这是我们每一个朋友应该具有的修养,有了这样的修养,你就能化腐朽为神奇,风生水起好运来。
蔡礼旭:缘分开始要慎重时间:2014-8-2 6:34:10 作者:蔡礼旭 来源:学佛社区网(图片来源:江浙佛教网 制图:区燕) 我们现在很多困扰,就是在处世当中对一个缘分一开始没有慎重,或者跟一个人交往一开始没有慎重,不理智。比方说跟一个人交往,“君子之交淡如水”,你一下子跟他很好,后来发现有问题,又要跟他保持距离,他铁定怨你是吧?那个淡当中,不要用激情、情绪去交往,是用道交往,淡中有真味。你看男女相处,好多情侣为什么最后互相伤害?他不慎于始,一下子就很激动,不理智,也没去考虑到,这个人他的思想观念、价值观,他的家庭,两边之间到底这个缘和不和?一不慎重最后人情感起作用,你要退退不了,要进又很难,那进退两难,就是这些不慎于始所造成,自己也怨,别人也怨。所以有一句话,叫保持距离,以策安全,开车要这样,人与人相处的礼节度也是很重要。为什么说“小人之交甜如蜜,君子之交淡如水”,都是有人生哲理在里面,我们要慢慢去体会。其实缘分这个东西,真正有缘不用你刻意,刻意有时候都有点攀缘,刻意要去给他好感;平常心的时候,才是能真正看到彼此的真实状况。那很多人交往不谨慎,第一次见面,第二次就两个人自由活动,那是不理智的。你都还没观察清楚,就两个人出去了,他铁定误会的,会不会?你们好像没什么经验,你们家教都很好,分寸拿捏得好。所以古圣先贤他对人情事理,他的进退是很有分寸的。 标签:蔡礼旭
净空法师:分分秒秒我们都是在作梦 净空法师:分分秒秒我们都是在作梦 那我们今天在人道里面,好像煞有其事的,如果我们是真的头脑清楚,想一想,不要想别的,想昨天,想今天上午,不像做一场梦一样吗?上午、昨天还能有第二次吗?不可能了,分分秒秒我们都是在作梦,分分秒秒都不可思计,都是了无痕迹,前一秒后一秒,追念前一秒,前一秒不行,痕迹都找不到,上午没有了,昨天没有了。 所以佛法常常讲就在当下,这句话讲得非常现实,现实是什么?现实就在当下。一秒钟之前不是当下,当下就是这一念,这一念变现出的境界,你自己去欣赏,无论是清净的环境、染污的环境,是善是恶全是自己心里变现的。有没有这个事情?根本就没有。如果有它应该在,前一秒钟在,前一秒钟我找回去,我去再回去看看,回不去了,这是什么?这叫事实真相,佛经上讲诸法实相,这叫真如,这叫自性。真如、自性是能现能变,所变所现的境界了不可得。真如呢?真如里头一无所有,自性里头一无所有,但是它能现万法,惠能大师最后一句说能生万法。能生万法就是一念,这一念不可得,不要以为这一念可以得到,不可得。 真正彻底明白搞清楚了,你觉悟了,你明白了,你回头了,你知道事实真相。知道事实真相怎样?心里头痕迹都没有,过去的事情没有,未来的事情没有,现在也没有,说现在现在过去了。一念,什么叫一念?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秒钟里头有多少个一念?我们根据他说的来计算,一千六百兆次的一念,一念不可得。 《金刚经》上说得好,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个心就是念头,就是一念,一念不可得。但是这一念起作用,这个幻相是一念现的,现了它马上就灭了,第二个幻相又来了,这个念头一个接一个。念念都是独立的,所以它不是相续相,相续相是念念是相同的,这叫相续相,它不是相续相。那在我们眼光,我们看得近,就看一点点,就看这个小房间的事情,这是什么?相似相续。这一念通整个宇宙,从整个宇宙来看,那变化就大了,所以这一念当中绝对不是大同小异,是什么?小同大异,你从整个宇宙来看是小同大异,从我们身边来看是大同小异。你得把事实真相看清楚。看清楚的人叫菩萨,菩萨有天眼,有法眼,有慧眼,有佛眼。我们这个肉眼靠不住,肉身不可靠。
到外面去捐几个钱,以为就是功德了。错了!(认识佛教) 2014-02-27 净空法师 「大功德光明云」,功德跟福德不一样。功是功夫,德是成就。譬如,持戒有功,得定了,定是德。戒是功,定是德。修定有功,开智慧了,智慧是德。如果持戒不能得定,那个戒不算功;戒没有功,戒算福,那就是福德了。功德里面一定有福,福德里未必有功,这是我们学佛同修不可以不知道的。 佛门常常劝你们要修功德,什么是功德?到外面去捐几个钱,以为就是功德了。错了!那哪里是功,有什么功?那个没有功,那是福。你在寺院庵堂做一点慈善事业,那是福报、福德,那是修福,不是功;功是功夫。 我们念佛要念到自己心地清净,要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烦恼统统都念掉了,这个念佛有功。为什么?我们烦恼轻,智慧长,这是德!你才有德。念佛念得再多,一天到晚还是胡思乱想,还是烦恼重重,那个念佛功都没有。功没有,算什么?福,他修了福。所以功德跟福德要辨别清楚。功德一定是讲求清净心、平等心,这是功德。功德是向内求的,不是向外的。 一般人观念当中的布施、供养是福德,不是功德。大乘了义经典里面所讲的布施供养是功德,里面也包含着福德。但是这一些如果要不细讲,你不懂。譬如,《金刚经》上讲布施,那个布施不是叫你拿一点钱财到寺院里面去布施,不是这个意思。那个布施是讲你全部的生活。换句话说,诸佛菩萨他的整个生活,就是为一切众生做一个最好的榜样、最好的模范,那就是布施。他做出一个好样子来给你看,教你跟他学习,你看那个布施的范围多广多大,那是功德。 《金刚经》的发起,跟一般经不一样,也跟《地藏经》不一样。《地藏经》一发起,前面十种大光明云。《金刚经》的发起,是释迦牟尼佛到舍卫大城去托钵,着衣持钵,就是穿衣吃饭。穿衣吃饭给我们做个样子,做一个什么样子?觉而不迷。我们穿衣吃饭,迷而不觉。我们穿衣吃饭,苦!佛菩萨穿衣吃饭,乐!他在穿衣吃饭里觉悟,他不迷!他表现这个样子给我们看。 我们读《金刚经》的人很多,有没有看出来?没看出来。为什么没看出来?心太粗了,粗心大意,没看出来!须菩提尊者看出来了,赞叹说:「希有,世尊。」赞叹太希有了,把这样深、这样圆满的教化,表现在穿衣吃饭上,实在是希有!什么叫觉?保持心地清净是觉,保持圆满的智慧这是觉。我们穿衣吃饭,迷惑!吃饭要讲求色香味,这就迷了,起心动念起了烦恼。穿衣服要挑款式、要挑料子,这就是迷惑颠倒,就起了烦恼。生活上起了喜、怒、哀、乐、爱、恶、欲,动七情五欲,生烦恼! 而佛菩萨穿衣吃饭生活,心地永远清净,一个妄念也不生,这就高明了。所以他们过日子随缘,样样都好,样样都自在。我们要固执、要执着,样样都不自在。今天带个金刚钻很漂亮,明天说不行,这个钻太小了,还要搞个大的,不自在!你说你的日子过得多苦!死了以后还要搞轮回,更苦!这就是不懂得生活。 佛菩萨表现给我们看,你看他怎么工作的?他怎样处事待人接物?他教给我们全部都是生活教育,字字句句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没有一个字跟我们生活是脱节的。佛法怎么能不学?不能不学。所以这叫功德,这叫布施。《金刚经》里叫布施是这个意思,佛菩萨给我们作模范、作样子、作典型。我们作佛的学生,我们应当作没有学佛人的样子,我们要做给他看,我们要做他的好样子,这才是佛弟子。 我们怎么跟佛学?佛在经上教给我们这些教训,我们要细细去读。首先要理解它,充分的了解,然后我们要在生活上做到,生活上做到了,真得自在了,真正得幸福,真正快乐无比!刚才说过了,人生很短,何必跟自己过不去,何必自己过得那么辛苦,不快快乐乐的过一生?苦乐都在你自己一心,不是别人给你的,不是环境给你的,环境影响不了你。你自己应该在环境当中做得了主宰,当得了家!大经上常讲:「若能转境,则同如来。」 凡夫可怜,被环境所转,受环境的影响,这个很苦,这是迷惑颠倒。觉悟的人,环境不能影响他,自己可以影响环境。自己影响环境,换句话说,就是自己造命运,自己主宰命运;不是命运主宰我,我主宰命运。这一些全都是事实,都是我们自己能够做得到的,都在佛法经论之中。经典真的是要细讲,要仔细的听,要认真的学习,不能讲错了。但是现在讲错的人很多,那真叫胡造谣言,迷惑众生,欺骗大众。现在这种事情很多,我们要有慧眼能够辨别。 后面是「大归依光明云」、「大赞叹光明云」,这个讲到末后统统都是性德。归是回头,我们从一切错误的地方回过头来,我们要找个依靠,先依靠诸佛菩萨,然后依靠自性。所以依靠诸佛菩萨是暂时的,时间不长。因为我们现在自性还不晓得,先依靠老师,不认识路,我依靠一个认识路的人跟他走。我认识路了,我不靠他了,我就自己走了,我还可以带别人。没有认识路的时候,跟一个认识路的人。诸佛菩萨是过来人,认识路,先跟他、依他。到自己真正理解、体会、得到受用了,你自自然然赞叹,赞叹就是宣扬,把大乘佛法的好处、功德、利益广泛的介绍给一切大众,这叫「大赞叹光明云」。像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就是赞叹一切众生自性圆满的功德。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只讲到此地,明天我们续讲。 摘自《认识佛教》第二集净空法师主讲 1996/1/7澳洲布里斯本  档名:17-013-0002 欢迎转发! -微信公众号:jingkong1927 -新浪微博:@净空法师法语录 -人人网:净空法师公共主页 -官方网:净宗学院-new.pllc.cn -淘宝/法宝流通处: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amtbfabao.taobao.com&urlrefer=b53e9d3f819a8ca54e9bf072efd63ef2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