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虎咸鱼 北冥有咸鱼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关注数: 140 粉丝数: 665 发帖数: 41,028 关注贴吧数: 112
绣虎小科普时间到 很多人应该有疑问这到底是不是日本刀以及为啥会出现日本刀? 先给出答案这是也不是,这类刀源自于明朝时期本土仿制的倭腰刀,是的本土仿制的倭腰刀不一定是中式装具(因为有些民间刀匠为了卖高价,就会搞个高仿以此来当进口货卖),这类仿日式装具的倭腰刀常出现在沿海地区。 为啥说不是呢?因为任何传入或者传出的武备都不会一成不变,一定会被当地改造的,仿制日本刀当然也不例外,在漫长的发展中倭腰刀由镐造改为平造(镐造就是中间有一条脊线,刀的横截面呈多边形,平造横截面为倒三角形)。另外很多日本刀会使用的横手结构(有些日本刀也没有)也被取消。横手结构目的是为了让一些多种材料结合例如甲伏锻之类的锻造法在磨刀刃的时候别把软铁暴露。 因为多种原因(有点懒得说)中国刀剑基本不使用这一结构所以本土化后这一结构也就取消了。 那有些人又要问了为啥不说这是本土的雁翎刀或者柳叶刀呢?很简单“反刃”,虽然并不是只有中国刀有这一结构,但反刃结构的确是中国刀剑显著的一个特征,反刃什么时候出现,起源是啥已经很难考证,不过最晚最晚也一定是隋唐时期出现的,此后无论是宋刀还是辽金刀这些中古刀,还是蒙元的腰刀明清腰刀里都是存在这一结构特征的。
绣虎的小科普又来啦 本来觉得发售前的预告片中的冷兵器与甲胄应该都科普完了,后来才突然想到还有一个靡道人使用的法剑没科普,实数不应该。 话不多说我们直接进入主题,法剑是个啥?法剑顾名思义做法用的剑,它的起源十分悠久,当然并非说法剑存在已久,而是人类使用冷兵器做祭祀用具的起源十分悠久,看过往期科普的可能还记得我说过一种称为神刀的祭祀用具,当时解析了其中关于铃铛崇拜的部分,而这次我们讲武器崇拜的部分。 武器崇拜是人类对力量渴求最直接的体现,在原始社会一把武器就是最直观的力量体现,人类开始将某一类武器,神圣化贵族化,一开始是刀(铃首刀、鸾刀)用以祭祀,封建社会开始后人类科技逐渐发展,工艺更复杂,拥有者更少的剑开始被神化与贵族化,贵族化方面有了剑是百兵之君(首)的说法,直至今天剑也对很多人有一种刻在基因中的尊崇之情。 而神圣化方面,宗教开始赋予剑有法力的概念,可以用来释放术法、治病救灾、除魔卫道、镇国保社、扭转战局,对,没错扭转战局,在古代战争中帝王将帅们也开始将剑神圣化以此来鼓舞士兵。如“高祖望贼旗鼓,誓众驰进,挺剑指麾,光曜如电,将士皆莫敢仰视。但冯神武争为先登,殊死而战,无不一当百。”(多说一嘴,神剑信仰也衍生出了所谓尸解仙中关于兵解的说法,粗略的说就是死在特制的法剑下人就能羽化飞仙,当然这纯属无稽之谈) 皇帝们也会经常性的铸造神异的宝剑来稳固江山社稷。 以上只能说是神剑信仰的形成,而非真正法剑的诞生,真正的道教法剑被认为应当是最早南北朝时期,最晚隋唐时期形成。道士们携带金属制成的法剑开坛做法,云游四方的时候还可以斩杀野兽与强盗,当然使用法剑斩杀强盗总归是听起来有些不妥。 宋明时期法剑开始出现一鞘双剑的样式,一把为法剑,一把为防身铁剑,不使用的时候可以放入一个鞘中,各位可以想象成一把普通的剑片开成为两把剑,合在一起就是一把剑。 也有道士会委托铁匠制作一长一短两把剑,短剑为法剑长剑为防身剑,两者都是独立的剑,法剑剑身会錾刻七星或者符箓,最常见的样式就是七星样式。 那么会有人问了说了这么多为啥和印象中的桃木剑与铜钱剑有偏差?这就涉及到了 封建帝王认为持有武器的道士是作乱的根源之一,毕竟金属法剑怎么说也是一种武器,也就有了“侠道作乱”的说法。 道教为了让封建帝王放心所以开始了一系列虚化法剑实体的操作,比如一些道教门派开始使用桃木剑枣木剑举行法事,有的干脆放弃使用法剑,转而修炼剑诀修习“心剑”,而铜钱剑最初只是清末民初流行的一种镇宅摆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僵尸电影的爆火让这种摆件也莫名其妙的成了“法剑”,也算是一种流行文化催生的二次去实体化,当然这玩意现在主要还是民间艺术加工产物,大多门派不会使用。 明清时期虽然木制法剑已经开始流行,但是云游道士还是会使用铁制法剑,毕竟云游防身还是很重要的,而御赐给黄紫贵人们的法剑也多以铁制法剑为主。
绣虎的不定期小科普来啦 本期应小吧主@cyy 的提问,科普一下820发售视频中灯笼怪与悟空绿色甲胄的相关问题。 话不多说先讲灯笼怪,不讨喜的说灯笼怪应该是早期的怪物设计,身上的甲胄原型还是日本甲胄,应当来自于日本胴丸这种身甲结构,古代日本的足轻小兵(特指战国时期及以后)防护水平并不高,往往就是阵笠(帽子)配胴丸(身甲)且大部分足轻的防护措施只有这两个,大概单薄衣装配着一套可有可无的胸甲的足轻小兵也就成了灯笼怪的形象设计来源。 那么咱们有没有类似的玩意?其实也有,但是那属于加强结构不是单独使用的,明代称其为者铁胸铁背或者短甲,这一结构会套在布面甲的外面作为加强结构使用,常见于北方边军。有整块铁板类似于板甲结构的,也有使用扎甲编制的。当然这只是属于知识点延伸,如果非要认为灯笼怪使用的铁胸铁背,那属实有点牵强附会,大可不必了。 再说主角的新造型,因为片段过少且细节也不算多可讲的其实不多,不过有一点十分有意思,主角装备的穿着方式称为文武袖(袖衫),这东西起源于衷甲,何为衷甲呢?其实一点也不复杂,就是在甲胄外套一身袍子或者披风,目的是为甲胄遮挡阳光,隔绝热量或阻止雨水锈蚀甲片,冷的时候还能起到一定保温的作用。到了宋代文武袖也有了“武随文服”的特殊含义,寓意武官低文官一等。当然这只是宋朝的骚操作,单说文武袖这种外套对于扎甲来说十分好用,后世布面甲也颇有一种衷甲外套精神续作的感觉。
绣虎的不定期小科普来啦 今天来粗略讲讲长杆刀的演变史,因为只是粗略科普并不会出现过于专业的名词,方便大家理解,话不多说开始讲解。 长杆刀这玩意历史极为悠久,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就出现了长杆刀,但是在很大一部分时间中长杆刀都是斧的变种,追求势大力沉的劈砍,刃形方正,而比斧更长的刃部可以获得更好更长的切割效果。到了商代出现了卷刃以及勾刃的长杆刀,它并非是实战兵器往往作为处刑用具与礼器使用,这种青铜长杆刀影响了后世偃月刀这类形制的弯刃长杆刀。而方刃石刀这类直刀形制也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掉刀与麻扎刀就是其后代。 诡异的是长杆刀在此后就犹如落入大海的石头销声匿迹,虽然偶有出现,但是掀不起一丝波澜,直至唐宋时期突然爆发出现,这个时期无论是方(直)刃长杆还是弯刃长杆都大放异彩,而弯刃长杆也出现了分化,宽刃化与窄刃化,宽刃刀的代表那必定是偃月刀,窄刃化的代表则为眉间刀,自此弯刃长杆刀成为主流,这两种流派开始了跨度极长的斗争,到底是循规蹈矩的追求势大力沉,还是走轻便灵活成了难题,这期间窄刃长杆刀一直比宽刃长杆刀更受青睐,原因无他,战场上追求的永远是越轻越好,毕竟不是打游戏人的体力是有限的,普通士兵更青睐重量更轻的窄刃长杆刀如刀矛,一些武将也开始使用更轻的眉间刀。随着时代的滚滚洪流直至明末势大力沉还是轻便灵活终于有了定论,因为日本薙刀的影响偃月刀开始变得更为纤细灵巧,此后宽刃的偃月刀开始被称为仪仗偃月刀,而窄刃偃月刀被称为实战偃月刀。
不定期的绣虎小科普今天又又又来了 今天我们再来讲讲天王甲,天王甲的形制咱们就不讲了,一个是涉及很多专业名词,二是因为我懒,咱们就讲讲啥是天王甲以及天王甲到底是干啥的,话不多说开讲。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天王甲并非是实战甲胄,它是一种仪仗甲的统称,并不指特定形制,只要是华丽的仪仗甲胄都可以被称为“天王甲”。天王甲一词并非是现代生造,最初出自旧五代史“庚申,邺都进天王甲”。 天王甲的材质历朝历代也有不同,比如隋唐时期就偏爱华丽的绢甲,宋朝更喜欢铁甲,而我们熟知的天王甲形象也得益于唐宋两朝。 还要再纠正一个大众误区,很多人看见天王甲后往往脱口而出“明光铠”,实际上这是完全错误的,明光一词其实指的是任何甲片磨的光亮的甲胄,而且实战甲胄偏多,因此宋史还有记载军官士卒们被明光甲磨破肌肤以至于后来军官的明光甲里面加了内衬的记载。明光甲是一个广泛的统称,从三国时期开始至明清时期结束都有这类记载,它并非是一种特定甲胄。所以下次见到天王甲不要再喊明光铠了哟。 再说一些目前关于天王甲的疑问,首先就是宋明时期的天王甲画像上的y字形甲片到底是啥材质(它就是人们经常会听到的山文甲,但是其实山文甲指的是不是它都有疑问)。其次天王甲的吞口们到底是啥材质?历史中到底存不存在?(肩吞腰吞臂吞等),吞口在中国古画上经常有记载然而神奇的是并没有出土实物。 所以一直有两种大观点存在但是未出土or不存在类似于古代的神仙服饰只是人们的幻想。 而存在论又有材质的争论,目前主流观点有金属、木制、布帛等说法。 所以天王甲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最熟悉的中国甲胄,而对于甲胄爱好者来说反而是最陌生的中国甲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