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太长不好
名字太长不好
关注数: 24
粉丝数: 209
发帖数: 4,798
关注贴吧数: 14
布宁 妥了,龙王双子
开个脑洞,施耐德教授 在船上的都有嫌疑是龙王,一般龙王双子都是1智力型+1力量型。那么施耐德教授会不会是利维坦的哥?
意大利面好价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item.jd.hk%2F4485617.html%3Fcu%3Dtrue%26utm_source%3Dc.duomai.com%26utm_medium%3Dtuiguang%26utm_campaign%3Dt_16282_54985248%26utm_term%3D5bab71398e5a48e29e3b99e4f61be002%26abt%3D3&urlrefer=d3d1397afc192a205a19b69a22c5c810 满199-100 还有299-150券可以自由发挥,到手大约3元一斤 话说不如前几天的2.5不过也比撸酒强
看配角,猜电影 (兼骗回复的) 那些年我们看过的电影,除了闪光的主角,是否有个配角令你影响深刻? 来吧 ,我们一起水贴练级吧 我发图片,你猜电影 第一个
中国人做文章喜欢讲究一个“意境”,什么是“意境”呢,就是一个东西的精髓,内在精神。大凡赞颂东西,都是赞颂内在的美,如果太注重外在,大都有落下乘之嫌。 有个成语叫做买椟还珠,讲的是舍弃了精髓,去追求细枝末节的东西。 我如果再叨叨几句,指定有人骂,那么进入主题吧。 饮酒一事有没有精髓呢?换言而论,饮酒何为主,何谓宾? 愚以为,良辰、损友、意境、情愫应为主。酒食为宾。 杜工部《客至》讲得好, 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草堂新成,与老铁喝一杯,菜没几个,酒是过期的,大家一起尽情玩耍。 看!开心的成本其实很低的。 (结束这个段落,一聊杜工部老想起豆腐小尾巴里的那张图) 贴吧是个好地方,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风俗的酒友们,喝高兴了,掏出手机,“咔嚓”一张图片上传。我们有生之年无法走遍祖国大江南北,但是我们逛贴吧能看到许多各异而有趣的酒场。 套用一句革命口号: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在贴吧没有阶级划分,你能喝一斤不倒,我喝二两就醉;你喝茅台,我喝牛二;你出入星级酒店,我大排档坐小马扎——这些都不是我们交流的障碍。 真正的酒友,都是善良而又体谅的。不会因为网络上那个ID出手阔绰而卑躬逢迎,不会因为观点不合恶言相加。 我们许多人都喜欢的一个酒友 @东门12少 ,并非是因为他有钱罢?我想,多半是因为他具备一个真正酒友的品质,谦谦君子而又古道热肠。 饮酒对于气氛的烘托,是不可或缺的。酒,就如炖肉的大料。如果两个男人相对而坐,只吃饭聊天而又不喝酒,我想不单气氛难以“活”起来,而且容易被人错认为基佬。 山东酒场如战场,早先有一次参加一个同学的婚礼,当地流行用小酒盅慢慢喝,唤作“三起三坐八顶八“。 所谓三起三坐,是说的吃到中途大家起身离席,一同出院门逛一圈抽根烟消消食,如此三趟才完成这桌酒席。 所谓“八顶八”,是说八仙桌放不开众多菜肴、用八个行碗顶去(撤换)八个中碗。 那一顿酒从早喝到晚。(楼主惨状外省酒友自行脑补) 一席人从陌生拘谨,喝到勾肩搭背。 席间一大哥讲了一个故事: 大哥与同事一起喝酒,其中一个同事只跟领导一起的时候才喝,跟平级一起吃饭滴酒不沾。大哥酒到酣处,与此君讲,今儿你没喝酒,吃亏了,走的时候带着点酒。 此君随口答应。 不料酒足饭饱,大哥拉过此君的棉袄内兜,把满满一茶碗白酒倒入此君兜里。 大哥为人耿直,此君素来敬畏三分,竟忍气吞声吃了个哑巴亏。 聊到此处,一桌人哄堂大笑,少不了一齐与大哥干了一杯。 然而过分关注酒的好坏贵贱,就好比炖肉搁多了大料,变了味。 买椟还珠者大致如此。 里大于面儿,情大过景,意好过酒。 《雨霖铃》里说: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噫!如果没了兄弟感情,没了怀念往事,没了生活理趣,就算好酒好菜摆在那,你也未必能喝的爽。 在此插播一则寻人启事,好久没从贴吧看见 @马混混_马闹闹 ,不知马兄近来可好。马老兄是个洒脱之人,高级餐厅厨师长半天做一道的菜,地摊炸的韭菜盒子,都能喝的酣畅淋漓。五十多岁人了,还时不时来个说走就走的旅行。
喝醉聊猛人 2,孙承宗 孙承宗是个猛人,也是个英雄。 不过笔者不太同意当年明月先生所说的有些观点。 鉴于《那些事》粉丝众多,我做好挨喷准备。不过其实我也是《那些事》的粉丝。 关于孙承宗简历,就不一一叙述。简单讲,孙承宗年轻时候主要工作就是办辅导班。后来通过正规渠道参加公务员考试,成为一名光荣国家公务员。当了公务员后的孙老师辅导班并没有停,他辅导了朱木匠的爹(明光宗朱常洛),和朱木匠(明熹宗朱由校)。后来孙老师官儿越做越大,接替了王在晋当蓟辽督师。 在这里乱入一个人,王在晋王大人。 王大人是正规科班出身,王大人早年讨伐倭寇起家 、长期担任军事要职,辽东战争中任登莱巡抚,在广宁之战中王在晋任户、工、兵三部左侍郎,长期调度辽东军需。历任兵部侍郎、南京兵部尚书、兵部尚书。 提起孙大人,王大人,不得不提及网上热议一个话题,既八里铺重城。 《那些事》中,对于王大人的评价是:“一个没多少能力,但是又敢于背黑锅的人。” 关于王大人背黑锅我赞成,不过没有什么能力,说的就有些失实了。 先讲王大人在八里铺盖的重城。王大人以“抚虏(收买蒙古)、堵隘(再修一座关城)”作为守山海关的方略。八里铺距离山海关八里(有点罗嗦),预计可容纳4万明军生活娱乐,休闲避暑之用。王大人的计划是这样的:八里铺以及两所山寨,然后是地雷区,然后是山海关。这种防御其实颇有现代战争城防特点,层层防御,梯次阻击。王大人图纸一发朋友圈,纷纷获得兵部尚书张鹤鸣、蓟辽总督王象乾的支持,点赞。 有个人不同意。 孙阁老当时就八里铺重城一事,与王大人发生一次记入历史的掐架。 这次载入史册的掐架,一共有两个版本。 先说《明史》版本,大家可以参阅《那些事》,大抵是这样。 孙老师问:1,新旧两城相距八里,八里之内有旧城前的地雷和陷阱,倘若新城的守军败退下来,撤向旧城,那这些布置岂非成了给自家人准备下的?而如果新城的溃军身后有追击的敌兵,那你是开门放他们进来呢,还是不开门把他们报销给敌军? 2,如果新城能守住,那旧城用来干什么?明显是重复建设! 王大人当时懵圈了,半晌才憋出一句话来,说他在山上留了三座山寨给溃军。 孙大人听了是又好气又好笑,气是因为王经略太笨,笑是因为没想到王经略笨成这样,兵法讲求的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可你王经略却先就把逃跑路线给预备下了,那不是成心让新城守军贪生怕死吗? 王大人竟无盐已对。 ===================================== 鉴于《明史》被大清玩的有点脱,我们讲一下另一个版本。 就在孙、王二人谈及三座山寨之时,王经略不紧不慢地告诉孙大人,这几万边兵都是老运动员了,特别擅长开溜(边兵善走),而且即便是有督战队也没用!为什么呢?因为虽说你能来一个杀一个,但杀还没杀几个,其他的就全都跑光了;而如果真碰上强敌,那排在最后的督战队可能直接就改了前队,直接充当领跑。 鉴于这种情况,所以我用两城的设置来稳固军心(有点像美军宣传的24小时救援)。 可以看出王大人确实是个老油子。 孙大人对王大人的评价是“清辩严明,公忠详慎” ,在奏折后面说的是“……臣遂无以应”( 翻译过来就是我竟无盐已对) ======上面一段大量引用《逆史读袁》========= 重城问题暂且不论,我觉得“如果新城能守住,那旧城用来干什么?”这句话本身就有问题。防守的精髓就在于疲敌。层层阻击,梯次防御,力图使敌人的有生力量消磨在攻击的路上。我个人觉得王大人八里铺盖楼这事没啥不对的。 反观后来的宁远战略,是有点问题的。 地图上看,宁远孤悬山海关防御体系以外,进不足以威胁后金,退无后援接应。 当然,笔者只是耍嘴皮子,实际并不能深入研究宁远之作用,欢迎吧友指正。 但是有一点笔者可以确认,既宁锦防线,投入财力物力无数,却养出无数军阀。 当年袁督师之“辽人守辽土”,战略是很高明的,但有个缺陷既是,时间长了,辽人只愿意守自己家,不听中央调动了。比如祖大寿,当袁督师下狱后,说走就走。完全就是袁督师一人的武装,中央基本调遣不了。 插一句,我觉得养军阀这事各朝都很头疼,但是清朝养的军阀水平就很高。像曾文正公、左文襄公、胡文忠公、李文忠公,既能平定内乱,又有振兴国家的理想。啥也不说了,一百多个赞 再说宁锦防线,强如“马奇诺防线’,也有被绕过走后门的时候。宁锦防线说白了,后金只要不打他们,就没啥卵用。因为宁远等前线并不具备别人绕道打北京时候,直插敌人老巢摧毁经济中枢的能力。 说到底,野战打不赢,跑宁远搞开发没啥意思。即使你要“TOWER RUSH”,你也得把炮楼修到影响对方经济、生活出行旅游的地方。逼着对方冒着枪林弹雨来啃你的炮楼。那么你才能达到杀伤敌人的目的。 上面指摘孙承宗,并不是说否定孙承宗。 孙阁老数次于乱世力挽狂澜。尤其最后清军进攻高阳时,孙阁老率家人参与守城。是役,孙家有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战死,孙家百余人遇难。 孙阁老,大丈夫!
喝醉聊猛人 一,李自成 前盐: 好久不水贴,经验有点赶不上。故决定再开一系列,聊一聊几个“猛人”。 插两句。在酱吧水贴,我是很有心得的。首先酱吧是聊酒的地方,若拿历史人物水经验,而不被关小黑屋,就得强行把话题与酒挂钩。不过“煮酒论英雄”那种高雅技术活,咱这野秀才是来不了的。想一想,还是聊一聊猛人吧。 关于猛人与英雄,其实两者无“某某包含某某”的关系。有的人可以单独是猛人,有的人可以单独是英雄,也有人可以既是英雄又是猛人。 不过有一点,英雄是需要推敲的,是需要主动做出对后事有益影响的(这个主动很重要)。而猛人是要有一些生猛个性的,简单讲就是大家“齐竖起大拇哥,赞一声牛 B”。 比如蒋公,整合军阀,主持抗战。但蒋公实在看不出哪里“猛”的,故是英雄而不是猛人。 比如李逵,劫法场,闹江州,砍过神仙,杀过老虎,算不算猛人?但嗜杀成性,所谓“率直忠诚”,不过对宋江一人而已,故李逵是跟英雄不沾边的。 再比如关帝,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而且关公的一些义气之举已经融入了后世人行为准则。故既是英雄,又是猛人。 ==================================== 李自成是一个猛人。 李自成的评价,经历一个比股市还动荡的折返。最初大家是把他当做一个大英雄的。尤其当年毛主席离开西柏坡入京时候曾有过“绝不做李自成”的说法。虽然这是否定,但这个说法客观提高了李自成的业绩。 而现在肯动脑筋看书的,大都能从“农民起义的反抗精神”背后看到生灵涂炭,社会秩序的丧乱。 一味赞扬农民起义的进步是不对的。 金庸先生曾在《碧血剑》,《鹿鼎记》《飞狐》等多部武侠中涉及,其中描述颇为豪侠。笔者当时曾经在旧书摊淘到一部残缺的《李自成》,作者姚雪垠。 怎么说呢,当时年少无知,如获至宝,看得很是沉醉。 现在想骂人。 关于李自成,当年明月在《那些事》里曾详细叙述,笔者不多赘述。在此向明月先生致敬! 不过关于农民军战斗力问题有出入,笔者观点是,农民军还是有挺强战斗力的。 李自成本人是行伍出身,而且他起家是兵变。所以李闯底子是正规部队。训练,章法的重要性,他们是懂的。 当然有的人提曹文昭千人打败李自成这事。我想起“韩信带兵,多多益善”这个典故来。人多瞎胡乱,人少好管理。主帅就那些本事,你让他猝然负荷不相称的职位,面对一个勇猛无双的曹文昭,挺难的。 李闯如果真是乌合之众,也打不到北京。 而且后来农民军在山海关跟吴三桂的精兵交火,是一度占上风的,只因后来辫子军加入,才逆转局势。这个很说明李闯的战斗力。 最终李自成失败了,而且死的挺窝囊。闯王跟一农民伯伯扭打,被人侄子一铁锨拍死了。 纵观李闯萌发,强盛到衰落,给当时社会留下什么?几个省生产破坏,百姓流离失所,或被迫从贼,或死于饥寒;乡绅、富户被洗劫一空;一个已经有了资本主义萌芽,即将破茧而生的封建王朝轰然倒地。这一切,只是几个妄想症者一场豪赌的陪葬。 反抗不是抢劫的借口。 斗争不是杀人的理由。 当时记载,闯军四处流窜,攻衙杀官,裹挟百姓。崇祯先后用了数位主官均为彻底剿灭。 其实,有一个思路或许是可以一劳永逸除掉各路好汉的。 李自成其实并没想到能把明朝给灭了,他曾经向崇祯讨过封西北王,和一百万两银子。当时就是一个很好机会。 李自成的口号是什么?“盼闯王,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假设崇祯能同意李自成的条件,封他一个什么西北王,让他自治。李自成军队众多,一但抢来的钱花光,他就不得不违反誓言,开始收租纳粮。 第二,李自成的联军派系重重,穷的时候大家能共患难,有了钱未必能同享福。此为二桃杀三士之计。 第三,农民军一但安定下来,普通士卒人人思分田种地,谁会有心思去打仗卖命?此为养狼成犬之计。 第四,封地不妨多封出一点,让“西北王”的自治州与努尔哈赤接触,老哥俩多亲热几下。此为借刀杀人之计。 等缓过这口气,一切都还有机会。 =================== 扯得不好请大家见谅,下回准备从孙承宗或者袁督师里挑一人聊。 也欢迎酒友们一起水经验。
有次喝喜酒,坐一桌人都不认识。上菜时候,旁边一位没等菜上齐。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果断伸出筷子,把俩鸡腰子夹自己小碟。 大家当时集体石化。 那位冲大家一笑,自言:我补补。 没出息啊。 酱吧这还没卖呢,昨天一个酒匪三,今天一个破处黄坛。 我很好奇,这得饥渴到什么程度? 肾虚不要急,进补要慢慢来。 不才在下对两家的货很好奇。酒坛长毛,是不是天天往上泼泔水? 酒鬼破处,得雇多少工人拿钳子、螺丝刀一个个掰? 奉劝两位:心急吃热粥,只能烫一嘴泡。以后出门作宣传,万一人家以为你尖锐湿疣长嘴上咋办? 唉
与酒相关的歌曲 附吉姆兄骥尾 第一,多图,手机慎入 第二,欢迎大家一起盖高楼 第三,感谢鲁迪哥的爱奇艺会员,省了不少看广告时间 1,酒神曲---《红高粱》 那时候的老谋子才大气粗 那时候的姜文还不喝桂花酒再来一张露点的
看到你们这么用心撕逼,我就放心了 负剑走黄沙,夜宿野人家。手机上酱吧,撕完爽歪歪。 咚鼓隆咚锵咚锵~ 话说酱吧猫鸡大战,自来是猫攻鸡受,千篇一律。其情节枯燥,前戏简短,乏善可陈。 猫鸡大战看点在于两个字——持久。 不换场景,不换道具,连台词都懒得改,就是干!猫不肾虚,鸡尚有水,这即是最难得的返璞归真。 在这个单调的夜晚里,却爆出一则消息——爱摄影爱生活的马兄,亦受到猫兄邀请! 你们这是要3P哟!!! 单调的夜晚不再单调。 ====================================================== 战火为何而燃 秋叶为何而落 天性不可夺,吾辈心中亦有惑 怒拳为谁握? 护国安邦惩奸恶 道法自然出心魔 战无休而祸不熄 吾辈何以为战! 向wow国服翻译致敬! =======================================================哪个逗比会抢到沙发呢?
(你们喝酒,我讲故事) 第九集 奇袭白虎团 撸了插排很高兴,开了瓶啤酒,不知不觉就哼起来了 “趁夜晚出奇兵突破防线,猛穿插巧迂回分割围歼。入敌后把它的逃路截断,定叫它首尾难顾无法增援。痛歼敌人在今晚,决不让美李匪帮一人逃窜!”方荣翔老师镇 革命样板戏《奇袭白虎团》,讲述的故事是志愿军排长严伟才带队侦察班,机智勇敢穿插敌后,一锅端掉敌人“白虎团”团部的故事。其故事原型是革命战斗英雄杨育才。 《奇袭》所述故事,大部分是真实历史。朝战即将拉下帷幕之际,李承晚亲自授旗的韩首都师白虎团,不甘寂寞对抗志愿军。结果团部被志愿军侦查小队直接打掉,白虎团从此威风扫地。(图为缴获白虎团旗帜) 以下材料为复制粘贴: ============================================== 金城战役前,"首都师"师长崔昌颜将"白虎团"部署在金城东南防线的右翼,团部设在二青洞;26团部署在左翼,团部设在芳洞;机甲团部署在浦幕,担任预备队,称之为"冰岛防线"。1953年7月13日,金城战役打响。志愿军密集的炮火震天憾地,"白虎团"部署在一线的3个营遭到了猛烈的攻击。右端的2营溃不成军;中央防线的1营阵地连连告急。师长崔昌颜同时接到"白虎团"团长和26团团长的告急电,都紧急求援。崔昌颜判定志愿军的主攻方向是"白虎团",便令浦幕的机甲团派一个营火速增援"白虎团"。机甲团团长陆根珠上校驱车亲率2营赶往二青洞。 =============================================== 顶不住派支援挺正常,这事坏就坏在崔师长派去支援“白虎团”的,也是个团长。朝鲜人从老早就有内讧的传统习惯。万历年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朝将李舜臣率部抗争,但是打完胜仗第一件事就是挨参。彼人为何如此火大,会不会是长白山人参啃多了的缘故? 言归正传,白虎团的崔团长,接待完支援的机甲团林团长后,开始布置任务。林团长一琢磨,不对啊,你是团长,我也是团长,为嘛我听你的?万一你把兄弟安在前面挡枪,我找谁说理去?所以,俩团长跟小孩一样闹起来了。在战场上,令出一门,要俩人当家,肯定不行。所以崔师长(首都师)又派了一位林副师长去主持工作,心想;‘这俩货肯定能安生了。“ 是安生了,连同林副师长。 当时战斗英雄杨育才,率领11人的侦查小队,奉命执行穿插任务。需要说明一下,侦察兵,又称”尖兵“,古时候叫做”斥候“。主要任务是深入敌后,侦察敌军事目标的位置,捕捉敌方俘虏,解决敌人岗哨,偷偷地潜入敌后,盗取重要的文件或刺杀敌人首领。 综合说,侦察兵就是大部队的耳目,而且负担”斩首'行动。比如《亮剑》中,李云龙也曾带侦察兵去摸楚云飞的指挥部。 战争年代当兵不容易,当侦察兵更不容易。 当时杨育才沿着侦察路线,进入“虎口”415高地。这时候,侦察队抓到一个“活舌头”,经过审问得知当夜韩军口令为”古伦姆—欧巴”。 ”古伦姆—欧巴” ”古伦姆—欧巴” 凭借敌人的口令,和侦查员的机智勇敢,侦查小队顺利穿插过敌人几道防线。 侦查小队遇到敌人一个营地,两排整齐而讲究的木板房,院外的小山沟里,停放着大卡车和吉普车。杨育才判断这就是白虎团团部,然后果断布置战斗任务。 剩下的经过就是一边倒,杨育才在内12名侦察兵如风扫叶,韩军偌大一个团部毫无还手之力。志愿军当场击毙敌机甲团团长(苦命的林团长)在内30多名敌指挥官,俘敌军事科长、榴炮营副营长等数人。缴获李承晚亲自送给“白虎团”的“优胜”虎头旗一面,打乱了该团的指挥体系。侦察班仅轻伤一人。敌白虎团团长,主持工作的副师长逃脱(后来林副师长在路上也被志愿军活捉)。其实在朝战中后期,志愿军的部队素质,军事能力,均为解放军最强盛时期。美国人在阵地战上已经占不到便宜。而志愿军依托阵地,开展”神枪手“狙击的方法,令美国人大大头疼。当时老美已经没有打下去意思了,但是李承晚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假如中美双方撤军,李承晚自忖是搞不过金太祖的。而李承晚想要的,是全朝鲜总统而不是南韩总统。所以积极布置王牌力量。 熟料,当时志愿军或许根本没拿南韩那伙人当回事。所谓《太极旗》等电影所展示的”雄风“,不过是一缕爱国的执念罢了。 《奇袭白虎团》中,传唱最为广泛的,不是主角宋玉庆的唱段,反而是方荣翔老师所演”王团长“的那段”趁夜晚。。。“在八大样板戏里面,《奇袭》是以武功漂亮出名的,有兴趣大家可以看看,那叫一个俊。 我姥爷参加过抗美援朝,记得有次他老人家做寿,正巧电视一个频道在播《奇袭》,姥爷马上喊停住,然后不许我们几个小孩换台。 向人民英雄致敬! =============分割线,又见分割线============== 现在有人持一种观点,上图缴获白虎团旗,并非是战旗,而是运动会体育“优胜”旗,证据是有五个环。 铁血社区有一位军迷从专业角度推导证明了这旗帜确系白虎团战旗。我认为,假如当时火烧腚的情况,白虎团还这么关心奥运,热爱体育,并且把“体育优胜”旗帜挂在团部,活该! 于深夜 费觉 费觉!
丢人了,唉… 第一次喝董酒,俩人楞没喝进去一瓶…剩下一个瓶子底,都没有喝掉的意思。 我平时能喝7量高度酒,强忍着喝过一瓶。我哥们不得了,那是经常去内蒙跟少数民族兄弟练过的。 结果,唉…
史上最大的漏 一瓶海蓝换个足球场 澳大利亚出售一块土地。总面积10.1411万平方公里,起拍价 3.25亿美元,划开一个7000平方米的足球场,也就是一瓶海蓝的价格。 不过可惜,似乎不能用券,和白条 据悉,这块土地巡视一遍需要一周时间
刚看了个很有意思的老贴 转来 台湾的翻译 《变形金刚4》正热映,对岸的台湾同胞怎么说?大陆的译名土鳖爆了! 台湾东森新闻的报道以《擎天柱、威震天是哪位?变形金刚差“译”》为题,称台湾网友嘲笑“大陆的翻译很瞎,把帅气的变形金刚变俗气”了,并批“擎天柱之名虽好威却也被笑好俗气”。 在《变4》中,兰博基尼变身的反派金刚Lockdown,在台湾被翻译成“地狱猎人”,在香港、大陆则被翻译成“禁闭”,也被许多台湾网友吐槽俗气而且整个气势都没了。 等一下。“禁闭”比“地狱猎人”俗?你确定后者不是某个初中生的QQ昵称? 《变形金刚》的中译,内地一个版本,港台曾有多个版本,大家直观地感受一下:背负着“无敌铁牛”的黑历史,这是要有怎样的勇气和无畏,才敢吐槽“补天士”和“惊破天”这样的译名呢! 太平洋的风怎么吹也有文化味,光拿一部电影的翻译说事,样本数太少,也说服不了谁。本着学习的态度,我搜集了一些经典影片的两岸译名,呵呵……《史密夫大战史密妻》……捂脸,听上去像另外一类电影啊。据说《霸王别姬》有因为从英译直接翻译回来变成《再见,我的妾》;《燃情岁月》《廊桥遗梦》《暮光之城》到了台湾直接成了《真爱一世情》《麦迪逊之桥》《吸血新世纪》(你考虑过票房的感受么!);《云上的日子》在台湾译作《云端上的情与欲》,《天生爱情狂》则是《这个男人有点色》,《这个杀手不太冷》变成了《终极追杀令》…… 你能从下面的图中看出台湾翻译的规律么?
闲扯蛋, 讨论下哪里人当兵厉害(地域黑勿入) 连日无漏,开贴与大家消磨时间。大家以为哪个省份兵源好。 楼主先来,话说曹操破袁绍后所向无敌,孙刘联军也是靠了长江天险,周郎火攻。但是西凉马超全部靠刚正面,打得丞相割须弃袍,楼主投票给甘陕
无聊水一贴,杨大爷重孙女嫁了翁帆父亲 那么问题来了,老哥俩见面怎么称呼?
明早10点又有泸特正装99元 还是1919微信商城
你们喝酒,我讲故事 第一集 来酱吧不少日子了,看到吧友发品酒贴,眼热。怎奈酒平不足,贻笑大家倒无所谓,误导新人最可耻。也不能老拿“老马保健酒”之类的水经验。故决定,讲讲故事,聊以诸君佐酒。 说到讲故事,先说央视连续剧《大染坊》里面一个段子。第六集,卢老爷从张店去周村,下了车站,坐了一辆驴车。打个盹的功夫,驴车把卢老爷拉到一僻静树林。卢老爷大惊。不料赶车的只是问卢老爷贵姓。待回答说姓卢,赶车的就说没事了。 卢老爷问其缘故。赶车的答曰:“潘仁美陷害杨家将最可耻,如果客人姓杨,我拉车分文不取。如果姓潘,哼哼……” 卢老爷啼笑皆非,说这拉车的后生听戏入迷了。 我也是一戏迷,以后我讲故事,如果与正史不一致,请大家多包涵
啤酒下肚,感觉萌萌哒——喝完才想起发帖是要照相的 京东的奥丁格,没—120券,—100买的。喝着挺顺口,比青啤哈啤都好喝。楼主不知道是不是喝惯大米酒缘故,感觉奥丁格不太杀口,但是味不错。 酒嘛,就是生活的调味剂。喝啥酒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喝,高不高兴。 人有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微妙而蛋疼的情怀,饮酒可以调味。但过分追求酒质,犹如炖肉放多了大料,遮味。 ———赠猫兄共勉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