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像一首歌123 爱像一首歌123
爱音乐和动漫
关注数: 44 粉丝数: 300 发帖数: 14,963 关注贴吧数: 107
大陆后期美卡孙燕姿、上海音像周杰伦等磁带 在大陆数字录音时代后期,新索音乐的磁带做工质量,相对来说优于同期多数其他音像公司产品,像美卡音像、上海音像等公司出品的磁带,如今不少已出现掉磁粉问题,播放时需频繁清洁磁头和压带杆。 另外像湖南金蜂、南京音像等部分磁带,质量更是堪忧,做工质量、包括印刷,近乎盗版,有的复制生产,磁带音质也不行。 虽然磁带掉粉虽与保存环境有关,南方高温潮湿易加速老化,但早期磁带用料扎实的,凭借较厚带基与牢固粘合剂,抗掉粉能力相对来说更强。 图中的上海音像出版的,周杰伦《Jay》磁带,虽然个别批次用了,灰白色的壳子,但边缘比较毛糙,质感一般,这种灰白色的壳子,四周带压纹、包括透明壳,中间带竖条的,上海声像、上海音像、中唱上海,都有使用过,都是用的国产,通用模具生产的壳子,主要是上海那边的音像公司使用的比较多。 周杰伦《Jay》灰色壳子,也是无意中买的,不算太贵,有人说后期,上海声像、上海音像、中唱上海,那些灰白色的壳子,包括美卡音像的,黑壳、白壳,音质好纯属扯淡,跟透明壳的音质都一样,无非就是个别批次使用过,比较少而已,目前还有人拿来炒作高价。 所以说后期05~08,炒作到高价甚至天价大陆磁带,无非是发行数量较少而已,除非便宜买来听听可以,不然还不如买CD了,本身这个时期就是,数字母带录音了。 数字录日本在70年代就发明出来了,但当年的技术定制标准不成熟,规格远不及现在,即使是母带,也极少达到24Bit/96KHz的高规格,多数数字母带仅为16Bit/48KHz,甚至80年代普遍低至14Bit,当时许多数字录音母带以DAT格式存储。 1982年香港CBS索尼唱片,为旗下的歌手甄妮,在日本录制了,华语歌手里第一个,采用PCM数字录音的粤语专辑,但真正全球大范围普及数字录音已经是90年代之后的事情了。 科技与录音技术在进步,如今黑胶、磁带这种介质已经淘汰 ,唱片公司也不可能在用回模拟录音,近些年唱片公司,打着限量旗号,限量编号,用数字母带转模拟,出版的黑胶、彩胶、磁带大多质量一般。 就比如之前,戴佩妮《双生火焰》,宣传是DAA制作,但源头还是数字录音,也就混音用了模拟,被吐槽“圈钱”。 另外像,单依纯2022年的专辑《勇敢额度》,一开始发行价279元,因为拿奖、上春晚,二手价,炒作到5千元以上起步,还有之前的周杰伦、林俊杰等歌手的黑胶,都成为了“投资理财的产品”,收藏属性大于听,有些唱片公司、发行公司,瞅准黑胶利润高,甚至一些歌手专辑,甚至只出黑胶不出CD了。
太平洋做工质量较好的,程琳、朱逢博 磁带 1979年太平洋影音公司成立,采用24轨开盘带模拟录音(港台称 类比录音)开启磁带生产,早期部分磁带做工精良,比如图中的,程琳《童年的小摇车》、朱逢博《独唱歌曲选》( 80年代后期再版,价格不贵 )。 太平洋早期采用美国高斯复制生产线,进口原料搭配红色引带,带基厚实,黑色磨砂外壳,小察窗,黑螺丝,壳子手感沉实,无防抹片设计;机器裁切的贴纸边缘整齐,工艺水准和当时的港台磁带,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能仅录制技巧上存在细微差距。 可惜太平洋、中唱等公司的磁带用料,未能延续统一的标准,80年代~90年代后期,为压缩成本,几乎都改用国产带透明壳,质感骤降,壳身轻,通透度差,螺丝拐角易开裂,贴纸手撕边缘毛糙,粘贴歪斜,带基缩水,厚度与耐用性下降,与早期做工形成鲜明对比。 后期也就新索音乐的磁带质量相对来说好一些,毕竟是和索尼合作成立的合资公司,虽然80年代早期大陆磁带,个别批次做工相对比较好一些,但受限于介质特性,在南方潮湿环境易掉粉、发霉。 如今唱片公司借,数字母带,限量旗号出版的,黑胶与磁带,本质是怀旧经济下的收藏炒作,“饥饿营销”,“投资属性”大于聆听价值。 我买磁带纯粹是听着玩,设备一般听着响,因为有一些歌曲没有CD化,或者早期CD比较贵,而磁带发行量大的,相对来说便宜,我的磁带大都是早期,大陆引进的那些磁带,并非只钟情于磁带,或专门喜欢那个时代的歌手。 后期数字录音母带时代,CD普及后,优先选购买CD,近些年大陆CD做工也不差了(台版IC线压碟易氧化),那些炒作高价、天价的CD、磁带,我就干脆听数播文件,或音乐平台上听,后期磁带除非便宜,不然就不买了。
【科普】中国唱片史上的首次(图自网络) 01.1955年1月,中国唱片厂在上海正式成立,1957年,新中国第一张16转,中密纹唱片诞生,为梅兰芳与肖长华合作的京剧《女起解》。 02.1966年,中唱又成功研制出我国首个薄膜唱片,当时,密纹唱片、塑料薄膜唱片,这两个“第一”的出现,实现了我国在唱片工业上的巨大技术突破。 03.1979年,太平洋影音公司成立,率先引入二十四声道立体声录音系统,生产出了中国第一盒立体声磁带,取名为云雀牌,出版了首张,朱逢博《墙微处处开》(云雀PG-1),起初面向香港和海外销售,1980年后转至国内销售,1980年中唱,也紧随其后,发现了中唱的第一张磁带,李谷一《鸟翅》(HL-1),由此磁带开始在大陆流行,陆续取代了黑胶,各地方的音像出版社,也陆续建立。 04.1979年,太平洋发行中国第一张,VHS录像带《中国录影集》,起初面向海外销售,1980年代转回国内销售,因为不普及,发行量不大,销量不佳。 05.1979年底,中国终于有了第一条立体声唱片生产线,中国第一张立体声大密纹唱片是,中唱出版的越剧《血手印》、京剧《玉堂春》。 06.1982~1983 年,广州乡镇企业珠海华声(原湾仔华声)引进设备生产“嘎林”牌盒式录音磁带,起初为广州太平洋、中图等代产,后因引进制度生产港台歌手磁带,尤以齐秦《狼》1、2 集有名,还制成 SOWD 系列音频测试磁带,填补国内空白。1991 年,珠海华声成立中外合作华光镭射唱片有限公司,开始生产 CD。 07. 1984年,某个女高音歌唱家,录制了中国大陆,第一个PCM数字录音技术的专辑,数字录音技术,70年代末,80年代就有了,但由于数字录音、CD,还不普及,出版还是以黑胶,磁带为主,真正大量开始普及,数字录音,已经是93年之后的事情了。 08.1985年,有了引进制度(港台叫代理制度),中唱广州公司率先与香港宝丽金合作,购买版权出版了,谭咏麟《独唱精选》,此为首位港台地区的歌手,正式引进到大陆发行,中唱出版的磁带,是在后期,新索音乐之前,唯一获得美国杜比实验室公司,降噪认证的音像公司,中唱广州、中唱上海,也推出过好多磁带副品牌 如: 中国牌、乐声牌、卡乐牌、金蝶牌、南国牌等,中唱是进口了美国高斯快速磁带复录生产线。 09. 1985年,中国图书进出口上海公司建立,开始正式陆续,进口港台和海外地区的,部分唱片专辑,也是当时唯一能够,买到海外原版唱片的渠道。 10.1987年,太平洋发行中国第一张CD《蒋大为 电视剧主题歌 劲歌金曲集》,最初在海外生产,主要面向海外销售,1993年太平洋在国内再版,改名为《蒋大为金曲集》,1988年中唱广州公司,也紧随其后,在海外生产,面向海外销售,出品了首批CD,有《红线女唱腔艺术精选》、粤剧《搜书院》、《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等,1991年,中唱上海公司,引进日本三菱的技术,成立,上海联合光盘厂,开始陆续生产CD 11.1988年,先科集团引进荷兰飞利浦公司的生产技术,并在双方各自出资700万美元的基础上成立: 深飞激光光学系统有限公司,也是中国第一条CD生产线,其首个CD产品为,1990年发行的《北京亚运会歌曲》银圈CD,由于CD不普及,发行量不大,现在CD银圈的工艺,已经被淘汰,容易氧化损坏。 12.1991年,深飞发行中国第一张,央视电视剧《红楼梦》歌曲,LD影碟,由于民用不普及,发行量不大,LD影碟,主要是用于卡拉OK、KTV等场所,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除荷兰、日本和法国以外,第四个既能生产LD又能生产CD的国家。 13.1993年,中国万燕电子公司,生产推出首个VCD影碟机,陆续开始有了VCD,慢慢取代了录像带。 14.1993年,也是大范围开始,同步引进港台专辑的黄金年代,美卡音像、彩翎音像(金典音像),也是在这一年左右成立的,这个时期陆续开始数字化录音了,磁带整体质量陆续下降,1998年中国最后一条黑胶也停产了,同时,磁带、CD,盗版开始变多。 15.1997年,先科光盘公司推出中国首张 DVD影碟,及影碟机,发行量不大,主要还是以VCD为主,但DVD真正普及,已经是零几年初之后的事情了。 16.2001年,新索音乐成立,挂牌引进的第一张,是李玟的《Promise》,该公司的磁带和CD,都是质量最好的,它是上海声像+索尼音乐合资的公司,上世纪90年代,索尼的很大部分的专辑,在内地都是上海声像引进,两家公司最初,也合作在内地创立了“索尼声像”。 17. 2004年,中唱广州和广州爱必希合作,推出中国首个SACD,由于SACD播放设备很贵,不普及,销量不佳。 18.2008年,花仙子公司出版,中国生产的,第一张歌曲BD蓝光影碟《艾图兰》,由于当时蓝光影碟、蓝光播放机,不普及,发行量不大,销量不佳,现已被网络流媒体视频取代。
【科普】中国唱片史上的首次(图自网络) 01.1955年1月,中国唱片厂在上海正式成立,1957年,新中国第一张16转,中密纹唱片诞生,为梅兰芳与肖长华合作的京剧《女起解》。 02.1966年,中唱又成功研制出我国首个薄膜唱片,当时,密纹唱片、塑料薄膜唱片,这两个“第一”的出现,实现了我国在唱片工业上的巨大技术突破。 03.1979年,太平洋影音公司成立,率先引入二十四声道立体声录音系统,生产出了中国第一盒立体声磁带,取名为云雀牌,出版了首张,朱逢博《墙微处处开》(云雀PG-1),起初面向香港和海外销售,1980年后转至国内销售,1980年中唱,也紧随其后,发现了中唱的第一张磁带,李谷一《鸟翅》(HL-1),由此磁带开始在大陆流行,陆续取代了黑胶,各地方的音像出版社,也陆续建立。 04.1979年,太平洋发行中国第一张,VHS录像带《中国录影集》,起初面向海外销售,1980年代转回国内销售,因为不普及,发行量不大,销量不佳。 05.1979年底,中国终于有了第一条立体声唱片生产线,中国第一张立体声大密纹唱片是,中唱出版的越剧《血手印》、京剧《玉堂春》。 06.1982~1983 年,广州乡镇企业珠海华声(原湾仔华声)引进设备生产“嘎林”牌盒式录音磁带,起初为广州太平洋、中图等代产,后因引进制度生产港台歌手磁带,尤以齐秦《狼》1、2 集有名,还制成 SOWD 系列音频测试磁带,填补国内空白。1991 年,珠海华声成立中外合作华光镭射唱片有限公司,开始生产 CD。 07. 1984年,某个女高音歌唱家,录制了中国大陆,第一个PCM数字录音技术的专辑,数字录音技术,70年代末,80年代就有了,但由于数字录音、CD,还不普及,出版还是以黑胶,磁带为主,真正大量开始普及,数字录音,已经是93年之后的事情了。 08.1985年,有了引进制度(港台叫代理制度),中唱广州公司率先与香港宝丽金合作,购买版权出版了,谭咏麟《独唱精选》,此为首位港台地区的歌手,正式引进到大陆发行,中唱出版的磁带,是在后期,新索音乐之前,唯一获得美国杜比实验室公司,降噪认证的音像公司,中唱广州、中唱上海,也推出过好多磁带副品牌 如: 中国牌、乐声牌、卡乐牌、金蝶牌、南国牌等,中唱是进口了美国高斯快速磁带复录生产线。 09. 1985年,中国图书进出口上海公司建立,开始正式陆续,进口港台和海外地区的,部分唱片专辑,也是当时唯一能够,买到海外原版唱片的渠道。 10.1987年,太平洋发行中国第一张CD《蒋大为 电视剧主题歌 劲歌金曲集》,最初在海外生产,主要面向海外销售,1993年太平洋在国内再版,改名为《蒋大为金曲集》,1988年中唱广州公司,也紧随其后,在海外生产,面向海外销售,出品了首批CD,有《红线女唱腔艺术精选》、粤剧《搜书院》、《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等,1991年,中唱上海公司,引进日本三菱的技术,成立,上海联合光盘厂,开始陆续生产CD 11.1988年,先科集团引进荷兰飞利浦公司的生产技术,并在双方各自出资700万美元的基础上成立: 深飞激光光学系统有限公司,也是中国第一条CD生产线,其首个CD产品为,1990年发行的《北京亚运会歌曲》银圈CD,由于CD不普及,发行量不大,现在CD银圈的工艺,已经被淘汰,容易氧化损坏。 12.1991年,深飞发行中国第一张,央视电视剧《红楼梦》歌曲,LD影碟,由于民用不普及,发行量不大,LD影碟,主要是用于卡拉OK、KTV等场所,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除荷兰、日本和法国以外,第四个既能生产LD又能生产CD的国家。 13.1993年,中国万燕电子公司,生产推出首个VCD影碟机,陆续开始有了VCD,慢慢取代了录像带。 14.1993年,也是大范围开始,同步引进港台专辑的黄金年代,美卡音像、彩翎音像(金典音像),也是在这一年左右成立的,这个时期陆续开始数字化录音了,磁带整体质量陆续下降,1998年中国最后一条黑胶也停产了,同时,磁带、CD,盗版开始变多。 15.1997年,先科光盘公司推出中国首张 DVD影碟,及影碟机,发行量不大,主要还是以VCD为主,但DVD真正普及,已经是零几年初之后的事情了。 16.2001年,新索音乐成立,挂牌引进的第一张,是李玟的《Promise》,该公司的磁带和CD,都是质量最好的,它是上海声像+索尼音乐合资的公司,上世纪90年代,索尼的很大部分的专辑,在内地都是上海声像引进,两家公司最初,也合作在内地创立了“索尼声像”。 17. 2004年,中唱广州和广州爱必希合作,推出中国首个SACD,由于SACD播放设备很贵,不普及,销量不佳。 18.2008年,花仙子公司出版,中国生产的,第一张歌曲BD蓝光影碟《艾图兰》,由于当时蓝光影碟、蓝光播放机,不普及,发行量不大,销量不佳,现已被网络流媒体视频取代。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