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顼王 颛顼王
关注数: 8 粉丝数: 12 发帖数: 2,328 关注贴吧数: 1
初恋的十大味道 1、酸:初恋总是在不经意之间来临,就像尚未熟透的青苹果,味道酸酸的,使你酸碱平衡失调。 2、甜:初恋总是有一些卿卿我我的镜头,每一次想起来,甜甜的味道涌上心头,使你的味觉失灵。 3、苦:初恋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冲突发生,让你初步体会到爱一个人的苦痛,使你在以后的爱情面前缩手缩脚。 4、辣:初恋总是有一些略微过火的亲热镜头,就像吃了一顿正宗的四川菜一样,让你的身上热乎乎,使你的温度感觉失灵。 5、咸:初恋总是少不了接吻这样的经典镜头,双方的舌头交织在一起,唾液互相传递,咸咸的味道久久的萦绕在你的舌尖,使你不愿意再去体会另一种风格的咸。 6、香:初恋时,两个人总是离的很近,对方的体香像小虫一样钻进你的鼻孔,使你的鼻子被彻底惯坏,很长时间之内闻不到别的香味。 7、鲜:初恋总是在一方或者双方都很新鲜的时候发生,鲜活的感觉简直无与伦比,使你很难再接受不新鲜的感觉。 8、温:初恋时免不了肌肤相亲,对方的体温使你产生温暖的幸福感,导致你甚至不太适应以后没有这种免费暖水袋的日子。 9、痒:初恋时,对方的呼吸吹气如兰,使你的后颈部产生舒适的满足感,使你在以后的日子里总是莫名其妙的挠你的后脖领子。 10、疼:初恋时因为小小的口角,她会不轻不重的咬一下你的手背,使你麻酥酥地有点疼又有点舒服,导致你总是痴痴地看着手背上那一块熟悉的区域。
一个日本军人眼中的中国军人! 老鬼子金井曾是关东军,后被苏联红军捉到西伯利亚,在俘虏营服了8年苦役。   他说:“在苏联饥饿难忍的时候就挖草根吃,嚼着嚼着就落泪了,不吃不知道草根的滋味儿呀!杨靖宇将军、马占山的士兵胃里都是树皮呀。”金井告诉我:“当时我们强制配给中国东北人民的粮食叫‘共和面’,里面还有锯木呢。这种‘粮食’连我们的军马都不吃。   “1944年,部队在哈尔滨南大岗驻防。一个中国老太太拨开我们日本军马的马粪,从里面拾出豆子来。我看了上前一脚就把她给踢翻了。我说:滚蛋!你他XX的不是人呀,吃马粪。老太太一边哭一边拾散落在地上的豆子。我说:你他XX的再哭,我就在这儿刺死你。我舞着枪刺在她眼前吼着,可老太太不走,她舍不得那些粮食。为此,老太太跪在地上一个劲儿地给我磕头说:皇军!皇军!   “在苏联俘虏营饥饿难忍时,我嚼着草根,就想到这个中国老太太,我好后悔呀……”   金井转身打开保险柜,小心取出一幅照片。他戴上老花镜讲解:“这是你们中国东北抗日联军司令杨靖宇将军的遗照。边上站的,都是我们关东军士兵。他死后,我们用木头扎成担架把他从山上抬了下来。”我第一次看到杨将军的照片。   金井:“我也只见过杨将军一次,而且近在咫尺,那就是杨将军的人头。当时我们关东军士兵用木杠子扎成担架,把阵亡的杨将军抬下山。遵照关东军司令部的命令,我们日军军医切开杨将军的腹腔----严密封锁了几个月,冰天雪地,弹尽粮绝,东北抗日联军的将士们吃什么呢?当我们的军医切开杨将军的胃时不由得惊呆住了,里面全是没消化的树皮和草根。关东军司令部感到杨将军虽然死了,但是还有巨大的威胁,于是命令:把杨将军的头颅砍下来示众,让就近的关东军部队都来看,强迫附近的中国居民来看,押送监狱里的中国人来看,告诉他们:抗日的话,这就是下场!告诉他们:抗日联军已经被消灭了,只有服从日本军当顺民才是唯一出路!但我总感觉杨将军的影响力反而更大了,他作为抗日军人的形象已经植根于中国国民和我们日本土兵的心中。”   金井仔细看着照片说:“我开始不喜欢他,他毕竟是我们关东军的敌人。他所领导的抗日联军一直坚决抵抗,我们连队的许多军人都在他们的抵抗中阵亡了。你当过军人,你应该理解我的心情。当看到自己的朋友被打死,是一定要报复的。可我一直在想,那时杨将军如果投降了,可以去新京做官。新京就是伪满洲国的首都。中国的正规军都撤了,关东军一共有70万部队,日本是决心占领这片土地的,我不明白杨将军的抵抗意义何在?不理解他的同时,我却佩服他。他的军队一共3000人,没有重武器,没有任何援助,他却没有后退一步。到后来,也就是现在,我的想法全变了,我感到杨靖宇是个伟大的人物。一个到外国去征战的军士,表现得再英勇也只是短暂的英勇;而一个为保卫自己祖国而战的勇士,才具有永恒的意义。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这张照片我保存了55年啊。在苏联俘虏营,有一次苏联军队官兵检查我的背包时,不问青红皂白先给我一个耳光,然后问:‘这是谁?是不是日本军人?’我回答:‘这位是中国人,是中国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司令杨靖宇。’听了这话苏联军人又给我一个耳光,还给我照片。我不明白他怎么总打人呀。   “当时关东军发下这张照片的目的是为了庆祝胜利--终于消灭了杨靖宇的抗日联军,可我当时看着这张照片心里一直很沉重。当时我们关东军和满洲国军加上警察大队共2万5千人围杨靖宇的部队,时间是1939年10月至1943年3月。我们在吉林、间岛、通化,组成‘三省联合讨伐队’围杨靖宇的抗日联军第一路军3000人。当时,我们日军和满洲国军为了‘治安维持’砍伐森林,把山地开出自动车道路,这样我们关东军就可以坐在卡车上机动迁回了。由于机动力的增强,抗日联军可以利用的自然屏障范围越来越少,我认为这是东北抗日联军失利的主要原因。为了分清游击队和一般居民,把可能帮助抗日联军的村民全部强制转移,把村与村之间全部钉上栅栏,派军警守备,让弹尽粮绝的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孤军苦战。我们关东军还派人对杨靖宇软硬兼施,可他硬不投降。1940年2月,我们关东军终于把战斗到最后一刻而死的杨总司令从山上抬了下来。有这样的将军,有这样不屈服的精神,我们要统治中国、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谈何容易!”   金井动情地说:“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一直崇敬杨将军。他是真正的武士,他的军衔应该和我们关东军司令一样高,可他和普通士兵吃一样的饭,穿一样的衣,睡一样的床,实在是不可思议!作为原日本关东军二等兵,我已经76岁了,我还活着,他却早已离开了这个世界。我愿意把最后的军礼敬给这位坚强的中国军人。”   说完他也立正站好,给杨靖宇将军敬了一个原日本军人的军礼。
传统汉人小脚指甲裂半? 前段时间郑州之行,意外地听说正宗的汉人小脚指甲是裂半儿的。回到办公室就在网络里查找相关资料,信息不是很全,但可大概了解一些。 河洛一带是汉人最早的居住地,那里的人的小脚指甲都是分两半儿的。 河洛是一个地域概念,指的是黄河中游和洛水流域的广大地区,也就是狭义的中原地区;就是现在的河南省。以中岳嵩山为象征的河洛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周成王时的何尊铭文就称河洛为“中国”,意为天下之中。 但历史几千年,这里正宗的汉民曾经历过几次大迁徙,或因为战乱,或因为水灾。向南,河洛人迁至江苏、福建,甚至跨越海峡达到台湾,一路从北到南不断有人寻找新的居住点。其中山东是重要的移民居住地。这可由血统为证。 即使几千年之后,正宗的汉人仍然是小脚指甲裂半儿,血统可以被搀杂但也正坚持着自己本身的特征。就我自己本人知道并认识的人,山东有部分人是脚指甲裂半的,并专门联系了武汉、台湾、福建的人打听这情况,虽然并不是所有那地区的人都有这个特征,但确实有一部分人是这样的。 就台湾人来说,他们又被称为河洛郎,其中约有十分之一的人还是裂甲的。 山东有个村子都是一个姓氏,听老些的人说他们都是在刘邦那时候从河南搬迁而来,而这个村里的人都是小指甲裂半儿。这绝对是有遗传特性的,但肯定会被外来的血统稀释。以我认识的朋友为例,他就是这个村的,从他爷爷到他小脚指甲都开裂,可他大学毕业后到了南方城市并结婚生子,他的儿子小脚指甲却是完整的。当然也许他的孙子可能再次具有裂甲特征。 不晓得中国文化发展史研究的相关专家有没有对汉人这一特征进行考证,现在具有这一特征的人都分布在中国的哪里,都是如何因何迁徙过去的? 究竟现在还有多少人是小脚指甲分叉的呢?看到帖子的,自己是的或知道有人是的,请声明,咱们民间统计统计。听听真正炎黄子孙的声音。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