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gun1984 topgun1984
关注数: 19 粉丝数: 18 发帖数: 1,937 关注贴吧数: 8
[ 贫困大学生给我一个资助你的理由 ] (转贴) 谈谈您的看法~ 内容提要:有多少受到捐赠的贫困学生回馈了社会?这也是一个相当值得深思的问题;近20%的贷款毕业学生存在不还钱等违约现象,直接导致了银行对贫困生的信任危机;深圳歌星丛飞,生前曾花百万资助了170多位贫困学生,但在他患癌症卧病期间,没有一人给他帮助,甚至连慰问都没有。 4 谈谈您的看法~ 一名贫困生考上北大,当地政府为其筹集了第一年入学费用和四年生活费用3万余元,其中包括学校奖励1万元,某建筑公司每年承担生活费用5000元。如此说来,该生入学已经不成问题,但该生仍然通过媒体表示自己无钱上学,并要求社会对自己进行捐助。 在笔者的记忆中,每每一到夏天,各大媒体上就都充斥着这些资助贫困生上大学的报道。有政府,有社会团体,有单位,也有一些好心的个人。资助贫困生,说起来好象是一件无上光荣的事情;为政府树立了良好形象,为企业做了名誉宣传。而贫困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钱——愿打愿挨,两全其美。可是,这样的宣传却在无形中将贫困生带入了一个误区;只需等待,自然有人送钱上门———作为一名考上大学的“优秀青年”,作为一名已经年满18岁的“完全行为能力人”,为什么非要伸手去讨要呢? 其实,贫困生早已不是一种现象,而是一个社会问题。什么是“贫困”?笔者认为,对于教育的千秋大业和人才的培养来说,如果只把贫困定义为物质的贫乏、每月生活费的低下那就太过简单了,甚至可以理解为这是社会对现实的某种妥协。但实际上摆脱贫困,更需要的是自力更生,这也是最能够治本的方法。贫困生的求助能够很快引起社会的支持,这是值得高兴的,因为这表现我们的社会是充满爱心的。可是在这爱心的背后,我们并没有看到贫困生自力更生的信念和决心,相反,社会的激励换来的却是其继续的长期性依赖,这无疑是令人感到遗憾而痛心的。 我国的教育体系里,有学生贷款,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等为贫困生专设的政策制度,各大高校的贫困生助学制度也在逐步完善,学校会为贫困生提供生活补助,勤工俭学岗位等,辅助其完成学业。然而在社会各界都以积极的态度来帮助贫困生完成大学的梦想时,不知道有些人是真的不了解政策,还是根本就没有考虑这些政策。 贫穷不是过错,但也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东西。并非我没有同情心,而是我觉得自然界有个法则叫做“适者生存”!成功的概念有很多,成功的路子同样也有很多,如果一个大学生为了达到目的就可以舍弃尊严,不惜欺骗社会,如果一个大学生还坚持“尊严能当饭吃吗”的观点,如果一个大学生认为“不受嗟来之食”已经是过时的东西——那他比起街上的那些乞丐有什么分别?这样的“高素质人才”,不要也罢! 再者,这样一种带有功利心理的“助学”并没有深入的认识问题,更没有真切了解贫困者的生存状态,而只是一味的以一种上层的目光,从俯视的角度去同情贫困者,而忽略了贫困者淳朴,善良,奋斗的另一面———狡诈,自私,愚昧等等人性的阴暗。奋斗是靠自己的,在外国人眼中,年轻人不打工是件不正常的事,他们的很多孩子都是靠自己打工攒学费。而我们的学生同样有手有脚,智力正常,为什么非要如此顾影自怜呢? 同时,有多少受到捐赠的贫困学生回馈了社会?这也是一个相当值得深思的问题;近20%的贷款毕业学生存在不还钱等违约现象,直接导致了银行对贫困生的信任危机;深圳歌星丛飞,生前曾花百万资助了170多位贫困学生,但在他患癌症卧病期间,没有一人给他帮助,甚至连慰问都没有;退伍军人高健民,20多年倾个人之力先后关怀资助过130多名学生,而这些受助的学生在毕业后,主动与他联系并表示过感谢的还不到10%,多数受助者毕业后杳无音信……这难道就是所谓的“涌泉相报”?这难道就是所谓的“饮水思源”? 当然,“施恩勿望报”这是前人所教的做人道理,而笔者在这里希望的是东郭先生的传说不要成为事实。 谈谈您的看法~
地球上三分之一的智慧都集中在这张照片上 1.彼得.德拜 美国物理化学家。1884年出生于荷兰。1901年进入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学习电气工程, 1905年获电子工程师学位,因他通过偶极矩研究及x射线衍射研究对分子结构学科所作贡献而于1936年获诺贝尔化学奖金。1966年逝世。 2.威廉.亨利.布喇格(w.h.bragg,1862-1942)是现代固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早年在剑桥三一学院学习数学,曾任利兹大学、伦敦大学教授,1940年出任皇家学会会长。由于在使用x射线衍射研究晶体原子和分子结构方面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他与儿子w.l.布喇格分享了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父子两代同获一个诺贝尔奖,这在历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同时,他还作为一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在二三十年代是英国公共事务中的风云人物。 3.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被公认为人类历史上最具有创造性才智的人物之一。他的名字与相对论密不可分,其实,相对论包括两种理论:其一是他1905年提出声狭义相对论;其二是他1915年提出的广义相对论。后者,我们最好称之为爱因斯坦引力论。 4.埃伦费斯特 ( p. ehrenfest, 1880-1933) ——荷兰物理学家 5.1930年,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1902~1984)用数学方法描述电子运动规律时,发现电子的电荷可以是负电荷、也可以是正电荷的。狄拉克猜想,在自然界中可能存在一种“反常的”带正电荷的电子。 6.薛定谔(erwin schrodinger,1887-1961)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与爱因斯坦、玻尔、玻恩、海森伯等一起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发展了量子力学。因建立描述电子和其他亚原子粒子的运动的波动方程,获得1933年诺贝尔物理奖。 7.1922—1923年间,康普敦(a.h.compton l892—1962)研究了x射线经金属或石墨等物质散射后的光谱。 8.美籍奥地利科学家沃尔夫冈.泡利(wolfgang e.pauli,1900~1958),是迎着20世纪一同来到世界的,父亲是维也纳大学的物理化学教授,教父是奥地利的物理学家兼哲学家。 9.海森伯,w.k.(werner karl heisenberg 1907~1976)德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第一种有效形式(矩阵力学)的创建者。    10.玻恩,m.(max born 1882~1970)德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11.尼尔斯.玻尔(bohr,niels)1885年10月7日生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父亲是哥本哈根大学的生理学教授.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903年进入哥本哈根大学学习物理,1909年获科学硕士学位,1911年获博士学位.大学二年级时研究水的表面张力问题,自制实验器材,通过实验取得了精确的数据,并在理论方面改进了物理学家瑞利的理论,研究论文获得丹麦科学院的金奖章. 12.普朗克,m.(max planck 1858~1947)近代伟大的德国物理学家,量子论的奠基人。 13.居里夫人(1867-1934〕是最著名的女物理学家。她曾两次获诺贝尔奖,1903年的物理奖,1911年的化学奖。她受教育较晚,于1893年获物理学位,1894年获数学学位,1903年获博士学位。局里夫人以放射性作为论文题目,她研究了很多物质,发现钍及其化合物的特性与铀相同。研究沥青铀矿时,她发现了镭和仆。1910年她成功的分离了纯镭。居里夫人对巴黎的局里实验室的建立作出很大贡献。 14.洛仑兹(hendrik antoon lorentz 1853~1928)与塞曼(pietr zeeman 1865~1943)因研究磁场对辐射现象的影响、发现塞曼效应,分享了190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15.朗之万:1872年1月23日生于巴黎,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
要为成功找方法 别为失败找借口 如果你去接近每一个成功的人士,你就会发现,他们都是经历过那么多的失败之后,才成功的。 面对失败时的两种选择,决定了你往后的成功与否:一种是为了下一次的成功去总结失败的教训与找出成功的方法;另一种是为自己失败找寻一大堆的借口与理由,来解释自己的失败。好像失败总是别人的过错,或是不关自己的事,这种怨天尤人、推卸责任的态度是在逃避现实。 我在过去做了好几份不同的工作,换了好几家不同的公司,每一次总是满怀信心的开始,但一旦业绩不好,就怪公司不好,或是怪训练不好,或是说是产品太贵不好卖,或是怪这些顾客太低级没水平。 我绝不检讨自己到底犯了什么错,所以同样的错误总是一犯再犯,就这样找借口,找理由,找了好几年。 我见过好多这样的人,冬天业绩不好怪天气太冷,所以不能去行动;夏天怪天气太热,不适合去行动;或怪春节放假太长,不能行动;或怪秋天风太大,又不适合行动。所以一年都没有行动力。 还有人说到了一个新市场,环境不熟,朋友不多,知名度不够等理由,来解释自己为何业绩不好。 还有人说家里有事,父母有事,资金不足,身体不好,时机未到等许多理由来告诉自己,之所以不能行动,都是因为这样,因为那样。 我真不明白,哪里找来那么多的借口,这些借口能帮你成功吗? 排除一切的借口,为自己的绩效负责,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这才是迈向成功的基本态度。 在每一次未能达成理想结果时,一定要进行研究,不断找寻新的方法来实践,不断修正自己的步伐,就会一次比一次更进步、更理想。 每一个人都不见得能一次尝试就成功,每一件事都有犯错的时候,别人可以原谅你,但自己不能原谅自己,不能为自己找台阶,必须告诉自己错在哪里,不再重复犯错,必须持这种态度。 态度的改变,代表做事方式即将改变,行为一旦改变,结果也自然会改变的。面临失败时,该怎么做,取决于你的一念之间
●●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圆了“崛起”梦---记河南理工聘任陈清如院士 6月25日上午,学校在南校区行政楼二楼会议室举行仪式,聘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如为我校教授。校党政领导邹友峰、孔留安、周英出席,材料学院领导和师生代表参加了聘任仪式。聘任仪式由副校长孔留安主持。 陈清如,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选矿工程专家、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洁净煤技术规划领导小组顾问专家组成员、中国颗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常务理事、煤炭部技术咨询委员会名誉委员、选煤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能源利用与化学工程系选矿工程研究中心主任、《Particul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美国出版)编委、《煤炭学报》编委。陈院士主持建立了采用重介质旋流器的末煤选煤厂,解决了我国难选和极难选煤的分选;指导设计了筛下空气室跳汰机,解决了我国跳汰选煤机的大型化;建立了粒群透筛概率理论,解决了潮湿细粒煤的干法筛分;研制成功了煤用概率分级筛系列设备,在我国煤矿得到普遍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成功地创建了空气重介质稳定流化的选矿理论和技术,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空气重介质干法选煤厂。50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选矿理论研究及工程技术开发,为我国选矿方面培养了大批人才,先后主持承担并完成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为我国矿物加工工程学科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国选矿科技和教育领域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曾先后荣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6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专著9部,并先后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等殊荣。 在热烈的掌声中,校长邹友峰为陈清如院士颁发了教授聘任证书,并与陈院士签订了学科建设协议。之后,邹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今天陈院士受聘为我校教授,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难忘日子,我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及全校师生员工对陈院士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感谢和热忱的欢迎。邹校长指出,陈院士是我国选矿方面的鼻祖和奠基人,为我国选矿方面培养了大批人才,在矿物加工工程学科领域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我国煤炭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陈院士的加盟,不仅对我校加强学科领域建设、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构筑高层次人才高地、拓展我校科研领域、加快我校发展步伐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我校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整体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陈清如院士在讲话中说,受聘为河南理工大学教授,成为其光荣的一员,感到十分高兴。作为河南著名的矿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是一个团结向上、奋发有为、朝气蓬勃的集体,相信自己会与材料学院的师生们精诚合作,共同建设好材料学院。作为创新人才的“摇篮”,构筑创新基地、培养创新人才和建设创新团队,为我国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提供智力支持,是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陈院士表示,愿以自己的力量认真探索我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早日打造出一个优秀的创新团队,为我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工程增砖添瓦。 聘任仪式结束后,陈清如院士还与材料学院的师生代表进行了座谈和交流。
《大河报》报道我校学生聂红娟感人事迹 月23日,《大河报》在A9版以《智障儿的拥抱让她做义工4年》为题,配发图片详细报道了我校特困生聂红娟四年如一日坚持在焦作市福利院做义工照顾智障残疾儿童的感人事迹。全文如下:  考上大学之时,她遭遇不幸:母亲患病住院、父亲出了车祸。  进入校园之后,她迎来关爱:困难时,总有学生老师帮忙。  来到福利院后,她播撒爱心:4年坚持照顾这里被遗弃的孩子们。                 智障儿的拥抱让她做义工4年                    记者 郭长秀  前晚,一位女孩刚一走进焦作市福利院,就被孩子们围住了:“姐姐、姐姐。”看着欢快的孩子们,女孩流下了泪水。  她叫聂红娟,是河南理工大学四年级学生,马上就要毕业离开焦作,但却舍不得这群孩子。在过去的4年里,她和孩子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苦难中学会坚强懂得爱  聂红娟是人文政法学院公共管理系2002级学生。她出生在商丘夏邑县一个普通农家,父母靠几亩地维持生活。  2002年8月,聂红娟接到了盼望已久的大学通知书。可在此后的时间里,接连的不幸降临到了这个家:妈妈患子宫肌瘤住进医院,家里为聂红娟攒的学费被全部拿了出来。妈妈还没出院,爸爸又在捡破烂时遭遇车祸,基本上失去了劳动能力。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就是“天塌地陷”。看着父母忧郁的面孔,聂红娟曾想放弃上大学出去打工。可这个念头刚刚冒出来,她就泪流满面——她太爱读书了。  那时多亏了亲戚们的帮助,他们凑了3000元钱给她。就这样,她走进了大学校园。为挣钱,她做了好几份家教,还接受了勤工助学岗位。每当同学们享受周末时,她却穿梭在大街小巷,忙着打工。一分辛苦一分收获,她赚的钱不仅可以维持自己的生活,甚至可以寄回家一部分帮助弟弟妹妹。  然而,苦难如同魔鬼,似乎缠上了她家。2003年暑假,她回家时,迎接她的却是一个行将崩溃的家——父亲精神失常,妈妈几次想自杀。看着妈妈凄凉而无奈的眼神,聂红娟再次想到了辍学。幸亏学校领导及时劝说,她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聂红娟说,她是在自己的泪水和别人的关爱中学会坚强的,同时在坚强中也懂得了爱别人。                   福利院里做了4年义工  尽管自己很贫困,但聂红娟却把帮助别人作为自己的责任。  她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去焦作市福利院时的情景。那是2002年9月的一个星期天,同学们去福利院志愿服务。  福利院里,大多是被遗弃的智障儿、残疾儿,很多孩子连大小便都不能自理,房间里有一股难闻的怪味。聂红娟和同学们刚走进去,孩子们就围了上来。有一个智障孩子只会说:“抱抱,抱抱!”扑在她怀里就不肯下来。那一刻,她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楚:总是在抱怨命运,可看看这些孩子,不是比自己更需要关爱吗?  从那一刻开始,聂红娟抱定了在福利院服务下去的决心。紧张的功课,贫困的家庭,繁重的打工,但在4年里,她仍坚持去看这里的孩子们,给他们棒棒糖,替他们洗洗脸,给他们唱唱歌,教他们认认字,带他们做做游戏。  小李娜是一个苦命的孩子,聂红娟很想接近这个女孩,可是李娜总是躲着她。细心的聂红娟发现,在寒冷的冬天里,李娜的小手常常肿着。从没有拿过毛衣针的聂红娟就让同学教她编织,短短几天就织了一双手套。她在手套里放了一张卡片,上面写着:“娜娜,姐姐好喜欢看见你的笑容,因为娜娜的笑容美丽得像春天。”小李娜高兴极了,举着她的手套对福利院里的每一个人说,这是姐姐送给她的。从那以后,李娜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爱笑、亲近人。  有几个残疾孩子特别依恋聂红娟,每次见到她,总要拽着她的手说话,走的时候还总是哭。红娟决定带他们到学校玩,她告诉他们只要努力读书,也能到这儿来学习。                    很多人受她感染献爱心  聂红娟有一个记事本,记录着别人给她的帮助。其中有一条记录着:“我从医院回来,钟结平给我做了小米鸡蛋粥;室友们陪我吃了整整一个星期容易消化的面条……”  这记的是2002年聂红娟胃病复发,同学对她的帮助。2003年春,聂红娟又因胃病住了院。班里的同学为她捐了275元钱,去医院探望她。捏着同学们送来的钱,她的心里充溢着感动,可是她没舍得做手术,用一部分钱买了一些药物,把剩余的钱存在一个储钱罐里,以便能给福利院的孩子们带去一些小食品、笔记本和铅笔。  没多久,由于病情复发,她不得不再一次住进了医院。她没告诉家里人,做手术时,只有张春香和杨可臣几位系领导和几个同学陪在她身边。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无私地伸出援助之手,积极为她捐款、申请助学金,解除她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医院则少收了她500元钱手术费。  为感恩,聂红娟除了在福利院默默做义工外,还为别人捐过不少钱。作为团支书,她努力帮助同学:有人沉迷于网络游戏,她就陪着其上自习;有的同学要求进步,她就帮助他递交入党申请书。在班里,谁有了困难总会想到聂红娟。  聂红娟4年来在焦作市福利院做义工的事情传开后,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到爱心活动中来,不仅主动捐钱捐衣物,而且热心为福利院办事。  在大学4年里,聂红娟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多次获得优秀学生干部称号、优秀学生奖学金,还获得了“焦作市十佳青年志愿者”称号,2004年又荣获了国家一等奖学金。  
一位母亲一生撒的8个谎言。。。 2006-06-14 14:30:04 来源: 网易论坛 网友评论 24 条  1、儿时,小男孩家很穷,吃饭时,饭常常不够吃,母亲就把自己碗里的饭分给孩子吃。母亲说,孩子们,快吃吧,我不饿!——母亲撒的第一个谎 2、男孩长身体的时候,勤劳的母亲常用周日休息时间去县郊农村河沟里捞些鱼来给孩子们补钙。鱼很好吃,鱼汤也很鲜。孩子 们吃鱼的时候,母亲就在一旁啃鱼骨头,用舌头舔鱼骨头上的肉渍。男孩心疼,就把自己碗里的鱼夹到母亲碗里,请母亲吃鱼。母亲不吃 ,母亲又用筷子把鱼夹回男孩的碗里。母亲说,孩子,快吃吧,我不爱吃鱼!——母亲撒的第二个谎 3、上初中了,为了缴够男孩和哥姐的学费,当缝纫工的母亲就去居委会领些火柴盒拿回家来,晚上糊了挣点分分钱补点家用。 有个冬天,男孩半夜醒来,看到母亲还躬着身子在油灯下糊火柴盒。男孩说,母亲,睡了吧,明早您还要上班呢。母亲笑笑,说,孩子, 快睡吧,我不困!——母亲撒的第三个谎 4、高考那年,母亲请了假天天站在考点门口为参加高考的男孩助阵。时逢盛夏,烈日当头,固执的母亲在烈日下一站就是几个 小时。考试结束的铃声响了,母亲迎上去递过一杯用罐头瓶泡好的浓茶叮嘱孩子喝了,茶亦浓,情更浓。望着母亲干裂的嘴唇和满头的汗 珠,男孩将手中的罐头瓶反递过去请母亲喝。母亲说,孩子,快喝吧,我不渴!——母亲撒的四个谎 5、父亲病逝之后,母亲又当爹又当娘,靠着自己在缝纫社里那点微薄收入含辛茹苦拉扯着几个孩子,供他们念书,日子过得苦 不堪言。胡同路口电线杆下修表的李叔叔知道后,大事小事就找岔过来打个帮手,搬搬煤,挑挑水,送些钱粮来帮补男孩的家里。人非草 木,孰能无情。左邻右舍对此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都劝母亲再嫁,何必苦了自己。然而母亲多年来却守身如玉,始终不嫁,别人再劝, 母亲也断然不听,母亲说,我不爱!——母亲撒的五个谎 6、男孩和她的哥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下了岗的母亲就在附近农贸市场摆了个小摊维持生活。身在外地工作的孩子们知道后 就常常寄钱回来补贴母亲,母亲坚决不要,并将钱退了回去。母亲说,我有钱!——母亲撒的六个谎 7、男孩留校任教两年,后又考取了美国一所名牌大学的博士生,毕业后留在美国一家科研机构工作,待遇相当丰厚,条件好了 ,身在异国的男孩想把母亲接来享享清福却被老人回绝了。母亲说,我不习惯!——母亲撒的七个谎 8、晚年,母亲患了胃癌,住进了医院,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男孩乘飞机赶回来时,术后的母亲已是奄奄一息了。母亲老了,望着 被病魔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母亲,男孩悲痛欲绝,潸然泪下。母亲却说,孩子,别哭,我不疼。——母亲撒的最后一个谎
大学排行榜:能作为填报志愿的依据吗?(ZT) 大学排行榜:能作为填报志愿的依据吗?   自中国大学排行榜问世以来,每年都会引起高考考生、家长,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很多考生甚至以此为依据,来选报学校和专业。其实考生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应当科学、理性地看待大学排行榜。   如何看待大学排行榜   所谓的“大学排行榜”是由发布单位按照各自的评价体系和具体指标对各大学综合实力做出的评价。它始自美国。我国的大学排行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产生的,目前国内进行大学综合实力研究并发布排名的主要有两家机构,一家是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小组,另一家是深圳网大。   大学排行榜从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激烈的争议,甚至出现学生状告排行榜发布单位的事件。这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处于快速发展期,而有关高校的统计数据相对滞后,对高校综合实力的评估体系尚未构建,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大学评价体系为社会所公认;其次目前各个排行榜发布单位的某些指标,甚至评价体系尚有不科学、不完善之处,这就造成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的排行榜中名次不一,甚至相距甚远;再有目前国内的信用环境还尚待完善,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也使得发布单位难以做到中立客观。   因此,目前的大学排行榜在学生填报志愿过程中只能起参考作用,而不能作为主要依据。   如何合理、科学地填报志愿   1.理想与现实相结合 选报名牌高校和品牌专业,是每个考生的理想。但理想必须与现实相结合,现实是考生凭借自身的实力(分数)能被高校所录取。不能抱着非名校不上,非品牌专业不读的信念去填报志愿。这样容易落榜,对国家来说是教育资源被浪费,对本人来说是浪费了读书的大好时光。   2.按兴趣、爱好选择 高考志愿是考生依据个人平时的学习成绩、学科特长、兴趣爱好和对未来职业的期望进行的高校和专业选择,如果按照大学排行榜来选择,无疑将导致考生以高校先后排名取舍,而忽视了该校的专业是否合适自己。况且,每所大学各自有自己的特色,非名牌大学也有优势学科,名牌大学也有劣势专业。考生和家长切不可一厢情愿地追求所谓的“热门”学校或专业。   最好最热门的学校或专业未必最适合你,只有适合你的学校或专业才是最好的。   3.学科排名比大学综合排名更准确 学科评估是指一级学科整体水平的评估。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自2002年起启动了以3年为一个周期对覆盖全国除军事学门类以外的80个研究生教育一级学科的评估并公布了排名情况。   一级学科排名与大学综合排名相比要单一得多,一级学科的排名只是针对本学科专业来进行,评估所涉及的面相对于整个学校来说要窄得多,又采用多种措施来确保评估数据做到“科学客观、严谨规范、公正合理、公开透明”,并且真实可靠,加上又是同行专家评比,大家都非常清楚本学科专业的状况,提高了评估排名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同时,单项指标的排名也能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哪个学校排名位于前列的一级学科越多,就说明这所大学的综合实力越强。   衡量一所大学应该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大学,它要包括教学、科研、本科生培养、研究生培养、产业、后勤等诸多方面;从学科上分有文、理、医、工、农、林、地、艺等等;从类型上分有以文理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也有以理工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还有各种专科性强的大学,如师范大学、医学院、音乐学院、体育学院等等;即使是同一类型的高校,学科也各不相同,很难通过某一组数据就可以精确地描绘出一所大学的状况。   即使是大学排行榜中名列前10位的高校,她的所有学科也不可能都处于该学科的前列。而排名相对靠后的高校,同样也有在同学科中排名在前的专业。不论学校的排名在前还是在后,都有她的特色专业或者方向,只是数量上不同而已。况且每一位考生在理想、兴趣、爱好等方面并非完全相同,存在着个体差异,这就要求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与理想、兴趣、爱好相近的专业。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