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国不让须眉 巾国不让须眉
所在地:北京市朝阳区
关注数: 62 粉丝数: 145 发帖数: 1,309 关注贴吧数: 6
杨家将事议 北宋杨家将的问题,中外闻名,历来受世人在注,近年议家更盛。只因其主要人物杨业事迹在宋、元史籍记载极略,且互有岐异,致多方面事起传闻,虚实混存,争议不少。这里陈述已见,仅供参考。 [img]UploadFiles/2005125203253492.jpg[/img]一、麟州杨氏今陕西省神木县是杨业父辈起家的地方。唐、宋时,神木为麟州地。业父杨弘信(亦称信,或宏信)曾以麟州地方土豪自立为刺史。麟州地面,古属云中,汉置西河,历来是祖国西北少数民族过往之地。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突厥人康待宾举"六州杂胡"反唐被平定之后,其余众党项羌为主的各族部众杂居今陕北神府地段。为了"招集党项,复其居业,"张说(悦)"奏置麟州",至此,麟州才出现在陕北的历史地图上。开元十二年,唐政府又把原属胜州的连谷和银城划并入麟州。使麟州辖区扩大,东尽黄河,西界夏州,北边胜州,南接延绥之银州o佳州。五代继宋麟州治所久设新秦。新秦为汉古堡,原为军家要塞。欧阳修在为杨业的侄孙杨琪作的墓志中写到:"杨氏麟州新秦人也。新秦近胡,以战射为俗,而杨氏世以武力雄起一方。"并引用了皇佑三年(1051)琪子杨畋以其父丧合葬杜泽原时的铭文。文中也提到"杨氏初微自河西,弯弓驰马耀边陲。"可知杨氏初起本在河西(这里指秦晋黄河北段之西),由地方土豪而兴发成麟州的世家大族。<东都事略>和宋史>皆言杨业是"并州太原人。"其他史考亦有言"代州人"的。其实人户籍贯,世代总有变迁。杨业"弱冠侍刘崇",在山西渡过了大半辈子,以宋京汴梁的位置说他是"并州太原"或"代州人",亦即河东人,情理可解。何况其子女后人,未见有返还河西的记载。但是,从杨业父辈讲,籍贯在麟州无可非议。杨门世家是在麟州兴发起来的,杨业是喝着屈野(今窟野)河水长大的。新、旧<五代史>和<宋会要辑稿>都记府州折从阮的父亲折嗣伦曾于晚唐"为麟州刺史",可见杨氏起家麟州在折氏之后。<资治通鉴>记,后唐庄宗天佑七年升府谷为县。第二年以县建州领府谷一县,以麟州东北河滨之地置,并以折嗣伦子折从阮为刺史。有注云:"土人折嗣伦世为麟州镇将。"可知折氏在麟州的源流很久长。亦右府州至建州以前原本麟州地。故杨折两家在麟州,折氏先,杨家后,堪称一地之雄。麟州原本不属河东管辖,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因李克用(沙陀人)奏请,才隶归河东的。朱温灭唐建立后梁李存勖(克用子,即后唐庄宗)以河东势力对抗,建立后唐。为了集中势力南下,不得不排除后顾之忧,于是举信折氏以固河防。从而麟州府分镇,隔边划界,以后折氏也就再不控制着麟州。这正是杨门世家兴起于麟州的时代背景。即折氏东向河防威镇的府谷以后,便是杨宏信雄起麟州之日。麟府虽然分镇,可史不见家有千戈之争。两世家相依共存是五代初的社会形势力和当时当地的政治环境与地理位置决定的。动荡社会的激烈演变,总是要冲击到当时历史阶段上每个平静的空间。石敬塘图假契丹之势,定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建立起后晋政权,按其"儿皇"之约,河西麟府亦当北附。然而,当时河西势力多不欲降顺于契丹,故契丹曾要迁"河西之民以实辽东"。这个政治事变危及河西地方势力各派本身利害而自谋出路。折氏"凭河据险"抗击眼丹;杨家麟州自卫,暂守一方。可他们都打算进窥中原势力的变化再图他谋。这就是麟州杨家与府州折氏成为并列割据河西的地方势力。古代的麟州城至今遣址尚在,当地人代代相传其名,叫杨家城"。这也就是欧阳修提到的新秦。在今神木县城北的古长城上,距今县城30多里,位于窟野河东岸的山梁上。古址废墟中常见铜铁古币和唐宋瓷器。1969年,当地农民春耕时还发现这打有杨家字样印记的几段金器碎件。可见,不论从史论证,还是以发现的文物考实,五代至宋,这里确系杨门世家所在之地。过去曾有过这样看法:一是不承认杨氏麟州起家,一是认为"杨家针"事出在神木头。前者大约就是单纯依"杨业并州太原人"为据;后者出谈。显然,两种看法都欠妥当。杨业曾是北汉臣,久居太原。入宋以后仍然守边于代北地区,故"遂为太原人"之说情有可原。量是杨业祖籍神木,他出身于麟州杨门世家可确凿无疑。所以说,麟州是杨家将主要人物杨业的家乡,杨家城是杨家将老令公杨业父辈雄据过的老家。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