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飞狂爱赵雅芝 马飞狂爱赵雅芝
关注数: 0 粉丝数: 107 发帖数: 9,585 关注贴吧数: 0
[转贴]雅芝的平凡人生! 进军商界,甜品屋的兴与衰 多年来,港台艺员大刮经商风,赵雅芝以前也小大小闹地投资做一些生意,但一般不亲自出面. 开甜品屋是有位手艺很棒的好朋友向她提议的,在尝试过朋友所做的精致港式点心后,因为实在好吃,她便下定决心经营这个和她脸蛋一样"精致"的生意. "其实是我们几个股东合资一个集团公司一同去揽生意,除了甜品屋外,我们仍会揽其他的生意." "我本人好喜欢吃甜品,如燕窝之类,顺利成章就好希望拥有自己的甜品屋,况且在外面吃的甜品,付出的金钱和得到的往往不能成正比,我感觉很不值,所以我就开一间专卖真材实料的甜品屋,主要售卖中西甜品,如炖蛋,双皮奶,燕窝及红绿豆沙,希望可以将自己喜欢的东西带给别人." "我会逐渐多放时间在打理生意上,至于拍戏,我希望仍然可以继续,但只可一年拍一部,甚至三年拍两部,一切还要视时间而定.我做生意也并非为了要当女强人,纯粹觉得做生意给我成就感,满足感而已." 甜品屋从1993年开始营业,半年后却以转让收场.阿芝坦言:"自己要兼顾家庭和演戏,根本没时间打理甜品店的生意.而且,我和我的拍档都是外行人,对店铺的每一件事情都没有经验,很难控制." 几个月卖糖水生涯过去后,赵雅芝发觉品质控制才是店铺的关键所在,而品质好坏完全控制于厨房师傅的手中.心情好的时候出品便好,心情坏,便足以影响顾客对店铺的印象了. 当然,生意欠理想是阿芝这次老板娘梦破灭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个则是他看见拍档日日做到天黑,但却事半功倍,收获与付出完全不成比例,终于决定长痛不如短痛,忍痛宣布将店铺易手. 世人第一次投资惨遭滑铁卢,阿芝是否觉得无面,失落,痛心……饱经风浪的她从容的说:"我没有放什么时间在这盘生意上,也不算劳神,不过,蚀了几十万……" 当然,贵为全台湾片酬最高的艺人,阿芝自然不会为这区区六位数字而劳神,她说:"当初提出想搞甜品店的是我的拍档,这些钱就当是支持朋友吧." 故乡情系在风雨中 1991年,一场南方特大洪水,给灾区人民带来了难以弥补的灾难. 京广中心.在由香港56位明星参加的"心连心",来自香港的爱心——"91香港明星队赈灾献艺"晚会上,再一次见到了赵雅芝.上身一件软料的夹克,反敞领口,露出白色尖领衫;下身穿白色长裤,配以全白旅游鞋,十足的现代派,与她诠释的任何一个角色,都盼若两人. 舞台上,赵雅芝和曾志伟演唱了台湾刘家昌的歌曲《在雨中》.赵雅芝深情地说:"雨水是我们每个人不可缺少的,既供给我们生活,但也可以造成灾害,我忠心希望今后雨水只带给我们幸福,不再是灾害." 此次赈灾之行,赵雅芝的老公也一同去了,并在年初与台湾演艺界发起篮球义赛,共同捐出350万元港币赈灾.两人都不在家,只得把10岁和4岁的两个儿子交给姥姥照看.为此,赵雅芝很感激母亲,也夸孩子很乖. 乐善好施母子同行 赵雅芝拍戏忙,相夫教子忙,业余爱好甚少,但有一件事却让她一直挂心,那就是从善积德.很久前她就已经加入"慧妍雅集"这个由香港影视圈人组成的慈善机构,常常奔赴困落后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然后实施救助方案.赵雅芝除了积极参与善事外,还在家里"传经布道"教育三个儿子从小养成乐善好施的美德.儿子们很听话,各人都把收到的生日礼物全部送给儿童癌病基金会,让做母亲的她感动得落泪. 赵雅芝认为人情,友情,爱情要讲"缘",做善事也要随"缘",即所谓:善事点滴做,缘到自然成. 乐施大使赵雅芝 1999年,赵雅芝出现在香港的"乐施商店"充当店员,负责收银和包装等店务工作,同时,她也和杨宝玲一起为"中环乐施商店名牌周"揭开序幕. 赵雅芝一向推崇"乐施会"助人自助的信念,平时,她亦没有卖二首衫,而是将一些旧衫,还有鞋子,装饰品甚至书本,送给"乐施商店"出售,将所得金钱用来做善事,她也曾多次到"乐施商店"把帮忙,"我自己算不上是熟手店员,所以做起收银和包装工作时手忙脚乱.上次赵雅芝帮忙"乐施商店"的时候正赶上冬天,客人的反应不错.好多人都说了赵雅芝的助阵,"乐施商店"的生意兴隆许多,赵雅芝笑着说:"希望是这样的啦,做做善事帮助一些有需要的人十分开心." 乐施会设有"乐施大使",大使会到一些贫困地区作亲善访问及观察,赵雅芝也希望到 一些落后地区观察,但过去数年忙于工作,抽不出时间,如果有时间的话,她一定相应此有意义的工作. 从不挑剔的赵雅芝 赵雅芝从不同所谓角色战戏多少,不会特别要求要穿什么服装或什么饰物,有些什么演员要跟她演对手戏?接剧本的时候,最多时问一下所演角色的性格,有什么地方需要她特别注意之类的问题.赵雅芝 对任何事物,从不顾以挑剔. 赵雅芝在无线拍过一套剧集《楚留香》,是一部群戏,戏里除了郑少秋饰演的楚大侠之外,其他演员全部都是大配角,赵雅芝饰演的楚留香身边的红颜知己苏蓉蓉,戏好像很多,差不多从头到尾都有她的戏,但其实却是占了大部分的场戏,都只是跟进跟出而已. 这部《楚留香》赶拍的很急,每天都有三,四组编导在同时赶拍,马不停蹄的拍摄,很多演员都有几天不能回家,赵雅芝自然也不列外,最高纪录是三天三夜没有回家,连负责演员联络部门的人员都忍不住出声了:"怎么可以让一位女演员在三天三夜之内,连回家洗澡的时间都没有呢?太不像话了!" 可是《楚留香》正在边拍边播,谁都想不出适合的办法解决,最后只能决定一方面请各编导尽量安排,让各位演员有时间休息;另一方面,由各部门的负责人,到每一处拍摄地点去向赶戏赶的日夜不分的各位演员作出一番安抚.当时有人香赵雅质问其三天三夜没有时间洗澡,还要穿上古装拍戏的滋味,赵雅芝听了,什么也没有说,笑嘻嘻地又投入拍摄工作里去了. 这样的演员,还真是难得.
[转帖]七八十年代的社会审美观(此文涉及芝姐,请慎重)~~马飞~~ (这篇文章我是站在一个比较客观的立场来描写的,所以希望大家也能客观地对待文中观点.当然,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指出来.) 七八十年代的审美观念相对于今天来说很具体,要求也很规范.因此,这种美从整体上看又似乎稍显单一:窈窕的身段,半卷的中长发,传神的眼神,高贵庄重的举止,见之忘俗的气质……. 这种美更多的体现了中国传统女性的温文尔雅与高贵非凡的气质.这就是东方女性与西方女性的一大不同.东方女性注重举手投足,保守沉稳;西方女性则相对开放.而七八十年代又恰恰是一个新旧思想交替的转折点.因此,这个时期的东方女性在传统的保守基础上又有所突破,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择优而从之. 大家回想这样几个人物:林青霞,邓丽君,胡慧中,赵雅芝……她们可以说是那个年代社会审美观念中最典型的美女形象.而这一时期的女子,多半在25岁到33岁这个年龄段时期最美(当然也有一些例外),因为这一时期的年龄并不算很大,而且也越发成熟,一举一动都透出一种高贵.邓丽君穿旗袍的造型将她的美推向了顶峰,这一造型又正好是东方文化在迎接西方文化挑战时,经过重新整顿后摆下的最好姿态.至今,这一姿态仍代表着东方最典型的审美观念. 此时的"美"在普遍的共性之中又分化出一些具体的,有个性的"美". 比如赵雅芝,她属于对称型的完美.大家一定记得这样几个人物角色:冯程程,白素贞,阿房女等,这些形象的打扮都是对称型,再比较她的其他角色,则不可否认这几个对称型的打扮是最美的.我认为,对称型的美是一种理想性的完美,就像一块圆滑的玉,上面没有半点瑕疵,很难挑出它的缺陷,但这种玉的价值未必就是最高的.除此,这种美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雅俗共赏,而且是任何一个年代的人都可以接受,它不拘于社会现存的最时尚的审美观.这就好象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一样,讲究对称,从而完整,数千年来人们百看不厌,因此看到她的这些对称型的打扮,很自然地会产生一种经典的复古感. 与之相比,邓丽君的美,其优点与弊端也就很快显露出来.她的美不属于那种完美型,尽管这两种美兴起于同一时期,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但由于邓丽君温柔之中藏着刚劲,她无法让自己像赵雅芝那样达到绝对温柔与完美,因此,邓丽君的美又显得活一些,像水,没有固定的形态.在《淡淡幽情》专辑中,她以不同的古装造型来演绎诠释宋词,与赵雅芝不同的是,无论是对称型还是非对称型造型,反映出来的效果基本差不多,她显得更成熟一些.邓丽君的时尚美更多地反映了七八十年代的社会存在,更加现实,尽管邓丽君的思想很前卫,但那也是很有限的前卫,摆脱不了时代的局限.这也是为什么在那个年代邓丽君大受欢迎而现代的年轻人却不屑一顾的原因.人们只有在了解了那个年代的情况下,才可能真正读懂邓丽君的美. 当时还有一种以气质为主的美,林青霞当然是最典型的代表.与前两者不同的是,她的美最直接地反映了社会时尚,而且是走在时尚的前列.听过别人描绘过她的一个造型:穿着一条大的喇叭裤,头上戴一顶边沿很大的遮阳帽,戴着黑色墨镜.我虽然没有亲见,但听这一番描述,足以让我惊叹.还记得她在《在水一方》中扮演的杜小双,那股透骨的气质足以迷倒众生.虽然前面提到的几位也十分有气质,但不得不承认林青霞远胜于她们,甚至可以说,她就是因为有气质才显得美. 虽然时代在不断发展,审美观念不断改变,那一代人的美也停留在了七八十年代,欣赏这些美的人可能会越来越少,因为他们远离了那个年代,受到所处年代审美观念的影响,但他们终不会灭绝.就像各位邓丽君的歌迷朋友一样,不是也有十来岁,二十来岁的么,我也不过才十八岁而已.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