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用户_00QRQ9Q🐾
-
关注数: 0
粉丝数: 18
发帖数: 2,195
关注贴吧数: 1
汉帝国士兵 骑兵欢迎来骑兵吧http://post.baidu.com/f?ct=&tn=&rn=&pn=&lm=&sc=&kw=%C6%EF%B1%F8&rs2=0&myselectvalue=1&word=%C6%EF%B1%F8&tb=on
骑兵战术 骑兵按战术应分为轻重两种,同时古代和近代也有很大差别。在马镫发明之前,骑兵只是辅助军种,几乎只有轻骑兵,据考证长平之战的秦骑兵就是如此。武器以远程武器(弓,弩)为主,作用只是侦察,骚扰以及断敌粮道。马镫发明后,开始出现重骑兵,以对敌冲击为主。在我国骑兵作为主力,是汉唐时期。但划分似乎并不明显,可能是主要用来对付游牧民族的骑兵,机动能力应为第一要务,冲击性居其次,因此马身并没有大面积金属重凯。人人都配有铠甲,长兵器及远程武器,似乎都是多面手。前面的朋友也提到了,唐代骑兵也会步兵战术,可以下马作战。 到了宋金时期,在金国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重骑兵,人马都挂重凯,可以正面冲散步兵队形,即所谓的连环马。中世纪的欧洲是典型的重骑兵,人马都武装到了牙齿,只露出眼睛,手持长矛和重剑,没有远程武器,作用单一,仅仅用来不停冲击正面之敌,然后由其他部队掩杀。由于灵活性很差,如果一但停滞于敌阵中,等待他们的将是可怕的梦魇。 将轻,重骑兵完美配合使用的应该是蒙古人。他们的骑兵部队中,40\%-60\%为轻骑兵,他们只有少量或根本没有盔甲,而配备了大量远射程的弓箭及自卫用的马刀和战斧。重骑兵虽然人马都披甲,但是以皮甲为主,因此机动能力比欧洲重骑好的多,可以近身肉搏。他们装备有长枪和马刀。典型的蒙古骑兵战法是,轻骑兵先到敌阵前轮番射击,如果敌人队形混乱,重骑便进行正面冲击,轻骑在外围包抄牵制。反之则全军长距离撤退,伺机再攻。往复几次即可将敌人拖跨。即以机动和空间赢得胜利。这种战术颇象抗美援朝中美军的接触战术。后来蒙古能横扫欧亚大陆(即便是欧洲重骑也未能幸免),是与这种先进的战术分不开的。由此可见,骑兵的可贵之处是其机动能力和灵活的战术,其次才是冲击性。 火枪出现以后,成了重骑兵的客星。重骑兵首先退出了历史舞台,骑兵脱掉了重凯,拿起了火枪,是为龙骑兵。
马刀为何用弯刀 弯刀的优势在于马上。骑兵冲击的时候,将弯刀平托,刀刃向前,借助马的速度推劈向敌人身体,由于弯刀有很好的曲度,接触敌人身体瞬间沿刀刃的曲面滑动。所以可以连续的接触敌人身体,切割力也就相应增加。而且在劈到坚硬的铠甲时也不易被震飞脱手。相对而言直脊刀就没有这么好的效果,要达到弯刀的效果,直脊刀要用更大的力量才行。但是同样重量的直脊刀的长度要比弯刀长,所以作用距离要远。徒步格斗还是直脊刀有优势。弯刀的优势在于速度,骑兵不能丧失速度。而央视的《成吉思汗》中的镜头就很不符合现实。蒙古骑兵冲击时用的是弓箭,而非马刀。只有在敌人溃败混乱时,蒙古人才会抽出马刀,冲入敌阵,无情的砍杀已无斗志的敌军士兵。而且骑兵也不可能象电视镜头里那样,冲入敌阵就停滞不前,左右开弓的胡乱砍杀。而是从敌阵中往复穿过,所过之处犹如镰刀割稻草---砍倒一排!!总之-----速度就是一切,骑兵不能丧失速度。
骑兵贴图
史前骑兵系列(组图) 骑士道盛行的那个年代,距离现代人如此遥远。那种矜持与高傲,对碌碌的我们来说,带着些许刺激,几分神奇。要把握骑士精神的本质很难,因为无法将自己溶入过去。即使在那样伟大的岁月里,它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当时社会意识的限制。正如希腊罗马时代的高度繁荣是以奴隶制度为基础,骑士文明提倡的忠诚、自律已经悄然褪色,因为现代文明的发展 要求着不断打破限制。实际上,最重要的精华即使在中世纪的全盛时期都未能达到顶峰;作为一种将宗教与生活结合的运动,骑士做的并不比清教徒更成功。但是那些高贵的品质,卑谦、宽容、诚实、公正,作为一种精神遗产,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和平的锈蚀,经历了人类社会种种短暂无常的变化,还将一直生存下去
汉朝士兵[图][图]
羌人的社会经济和风俗习惯 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羌人的社会经济逐渐从畜牧业向农牧兼营过渡,其政治组织和生活习俗等方面亦发生一系列变化。 (一)社会经济 先秦时西羌的社会经济以游牧业为主。《后汉书·西羌传》载:“滨于赐支,至乎河首,绵地千里……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相传西羌农耕,是从无弋爰剑开始的。爰剑被秦掳为奴,在秦地学得农耕和畜牧技术,逃回河湟,传授给羌民,改变了原始射猎生活,史又载:“河湟间少五谷,多禽兽,以射猎为事。爱剑教之田畜,遂见敬信,庐落种人依之者日益众。”可见公元前5世纪即战国秦厉公时已有农耕。至汉代开辟许多农田。据赵充国公元63年(东汉元康三年)疏称:“计度临羌东至浩亹,羌虏故田及公田,民所未垦,可二千顷以上。”尤其大、小榆谷,土地肥美,更适合农耕和畜牧。烧当、先零、卑湳等羌先后据有其地,因以富强。公元93年(东汉和帝永元五年),护羌校尉贯友攻迷唐于大小榆谷,“获首虏八百余人,收麦数万斛”。102年(东汉永元十四年),东汉统治者利用羌民已经开辟的土地为基础,在逢留河南北两岸(今青海省共和、贵南、贵德、尖扎等县境内)继续屯田,共建三十四部。公元107—113年(东汉永初年间),西羌夺回上述各郡,继续进行农耕畜牧。 除河湟地区外,凡羌民迁徙所及之地,即种麦麻,以充衣食之源。陇西、北地、南安、沓中等地羌民皆种谷麦。如公元34年(东汉建武十年),汉将军来歙率军,大败营堑自守之陇西郡五溪聚(今甘肃省渭源县东南)的先零等羌,掠获羌谷数十万斛。永初年间先零羌滇零在北地郡建立政权,羌民在灵州的丁奚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东)附近开辟了许多农田。三国时,魏将邓文论魏蜀洮西战后,蜀将姜维必再出的根据之一就是蜀兵可“从南安、陇西,因食羌谷”。后来姜维被邓艾打败,不敢回成都,亦求种麦于沓中(在今甘肃省舟曲县以西,岷县西南一带)。居住在岷江两岸的羌族,相传很早即以麦、粟、豆类为食,麻布为衣。从汉阳郡以南至益州西北的汶山郡,经过魏晋南北朝各代羌、氏及汉人开垦,多碎良田。故《隋书·地理志》云:“汉阳、临洮、宕昌、武都、同昌、河池、顺政、义城、平武、汶山,皆连杂氏、羌……务于农事。”内徙的羌人大都从事于农耕。 畜牧业在羌族中仍居于重要地位,分游牧和定居畜牧两种。如婼羌,随畜逐水草,过着游牧生活;与射猎、采集联系在一起的,大半过着游牧或半定居生活。直至近代,青海、四川西北一些已藏化之羌人,仍以游牧为业,随季节而迁徙。西羌家畜马、骡、驴、牛、羊等,既是生产、运输工具,又是衣食之源,故“以畜产为命”。畜牧业相当发达,各部落的牲畜动辄以万计,东汉经常借故出兵掠夺,以致西羌“降俘载路,牛羊满山”。如西汉时赵充国击败先零羌,“卤马牛羊十万余头,车四千余辆”。公元78年(东汉建初三年),马防出击陇西烧当羌,掠得牛羊十余万头。113年(永初七年),马贤、侯霸击牢羌于安定,掠得驴、骡、骆驼、马、牛、羊2万余头。 121年(建光元年),马贤击当煎羌饥五于允街,掠马牛羊10万头。139年(永和四年),马贤击烧当羌于金城,掠马骡羊10万余头。 141年(六年),赵冲击烧何羌于安定,掠牛马羊20多万头。由此,可见羌人的畜牧业是相当可观的。 羌人的手工业亦达到一定水平,除制造日常生产、生活用品外,还能制造车辆及武器。西羌在西汉时已经使用铁矛、弓箭等武器,除从战争中掠得以外,大多为羌人自己制造,其品种有铠、弩、刀、矛、战楯、匕首等。魏晋南北朝时,凉州河湟地区羌民还与汉人等参与各种城镇和桥梁建设,如西秦的新城勇士城、苑川西城、嵻崀城以及吐谷浑之河厉桥等均有羌族人民的一份辛勤劳动。同时,对外交流亦逐渐增多。东汉初年“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至丰积”。羌人用畜产品与汉族商人交换布、茶、粮食及非铜、铁的手工业制品等。同时还与西域、西南夷、匈奴等进行交换。
青海羌人的早期活动 青海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据考古发现,在距今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青海的先民就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最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是中国西部古老民族之一的氐、羌族群。而青海历史上众多的古文化遗存表明,青海的开发至少已经有六千年的历史。 当时羌人活动地区很广,西起黄河源头,东到陇西地区,北至新疆鄯善一带。在中国古代的传说资料中,就有不少关于羌人的史迹,如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昆仑神话中,关于西王母的传说,即是母权氏族社会西部羌人先民的生活与斗争,愿望与追求的艺术反映。还有许多通过口耳相传的有关羌人古代史料,多反映在我国早期的一些文献典籍中。根据大量的传说和文献记载,羌人部落有一百多个,如:先零羌、烧当羌、牢姐(zī紫)羌等,每一个部落有酋长,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生产力低下,属原始社会形态。夏商时期,部分羌人逐渐定居于东部地区,开始进行农耕,此后,羌人吸收了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农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人口也逐渐增加,这部分羌人渐与华夏诸族融合,成为后来的汉族。
不恤士卒还是善于治军 说霍去病不知道稼穑之艰,也不知道将士之苦,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他宁可将武帝赐给的吃不完的美肉好粮抛弃,都不愿意拿出来给饥肠辘辘的士卒,怎么可能将武帝赐的御酒倒到泉里让全军共饮呢? 这点推论过于唯心了。霍去病打仗经常取食于敌。饥一顿饱一顿也是常有的事,为保证部队机动性,抛弃多余的物资也不能算浪费。一定要吃饱喝足才能打仗还叫骠骑部队吗。有位“名将”倒是强调士兵要吃饱喝足,结果他带的部队每仗皆北。另外我觉得军营生活清苦,玩蹴鞠与兵士同乐不失为提高士气的好办法,却被不懂军事的文人所诟病。冠军侯善于治军却留下了不恤士卒的恶名,甚憾。
霍去病不恤士卒还是善于治军? 说霍去病不知道稼穑之艰,也不知道将士之苦,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他宁可将武帝赐给的吃不完的美肉好粮抛弃,都不愿意拿出来给饥肠辘辘的士卒,怎么可能将武帝赐的御酒倒到泉里让全军共饮呢? 这点推论过于唯心了。霍去病打仗经常取食于敌。饥一顿饱一顿也是常有的事,为保证部队机动性,抛弃多余的物资也不能算浪费。一定要吃饱喝足才能打仗还叫骠骑部队吗。有位“名将”倒是强调士兵要吃饱喝足,结果他带的部队每仗皆北。另外我觉得军营生活清苦,玩蹴鞠与兵士同乐不失为提高士气的好办法,却被不懂军事的文人所诟病。冠军侯善于治军却留下了不恤士卒的恶名,甚憾。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