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品香
清水品香
关注数: 58
粉丝数: 14
发帖数: 112
关注贴吧数: 2
周瑜和诸葛亮的比较 一句话 演义里面 没人能和诸葛大仙相比 历史里 好比韩信比萧何 咋比?
贬低周瑜 不是因为诸葛亮 而是因为刘备 周瑜和诸葛亮 两个历史上基本没啥纠葛的人 被老罗写的恨海情天的 这究竟是为啥? 让周瑜给诸葛亮作陪衬固然是老罗的想法 但是为啥非得是周瑜?这绝对不是老罗祖上和周瑜有仇或者说老罗自己嫉妒周瑜 本人相信能写出名著的人 思想情操应该也是不错的。 仔细思考了一下 以为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对刘备的态度 二是去世的时间 对刘备的态度,史料记载有以下: 1,赤壁战前,孙刘两家商量好共同抗曹。刘备去见周瑜,问孙权派多少军队。得知只有3万时,刘备说了句“:恨少”结果周瑜说了句“:兵不在多,恃在将尔。”周瑜这句话固然是自信的表现,但是怎么感觉有些不待见刘备呢?最终刘备并未与周瑜合兵一处,当然刘备有自己的打算,正面战场是周瑜的东吴主力,刘备不肯与周瑜合兵一处是因为他未必相信周瑜能打败曹操。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自然不会冒此风险,因此刘备率兵打游击,辅助战去了。 2,周瑜与刘备的再次纠葛发生在孙权嫁妹与刘备,周瑜上书孙权软禁刘备在吴,从而挟制关,张二将为东吴所用。但是孙权未采纳。而此时的刘备也没闲着,一是向孙权明确提出借南郡。而是向孙权说了一句话:“公瑾万人之英,气量颇大,恐不久为人臣。” 其中第二次纠葛集中反应了周瑜抑制刘备,借曹操未及南顾之际,西进取蜀以图二分的战略。而刘备的反应则更老练,虽然史书未详述,但是此时的刘备关系与孙权是比较密切的,否则他不可能对孙权说周瑜恐将不臣的话,而且这种话只有处在他这种联盟位置的人说最佳。因为我说了,你孙权可以不信,但是你没有理由怪罪我。即使孙权你不信,但是你却不能不有所猜忌。而别忘了,周瑜此时镇守的恰是南郡。 后来周瑜取蜀,为什么要请求孙权带上孙权的亲戚孙瑜一起,还特别对孙权说明自己打下西蜀之后,让孙瑜镇守,自己要回来与将军以图北方。那是因为周瑜心里也明白,自己兵权在握,主公不会不起疑。但是巧的是,周瑜恰好就在进军路上去世了。自此刘备与周瑜的纠葛宣告结束。 周瑜取蜀,且先不论是否能成功,但是这个主张却严格被三国演义和(谐)掉。就其原因还是刘备。因为当时孙权虽未采纳周瑜软禁刘备在吴,但是却同意周瑜取蜀。而且并没答应借南郡给刘备。而此时孙刘仍处在联盟阶段,刘备没有实力阻挡周瑜取蜀,也不能和孙权翻脸。而隆中对为刘备谋划的战略就是先取荆州为落脚地继而取西蜀为根据地。可是第一个能威胁这个战略的人,却在进军途中自己死掉了。岂不是天助刘备。 但是这个事件是不能直接出现在三国演义中的,必须和谐掉,因为不利于专美刘备。而且周瑜的战略思想本来就与三分相悖,为了强调三分,这个二分战略也必须和谐。所以三国演义完全不提周瑜在赤壁之后对天下局势的设想,不是因为这个思想站不住脚,而是这个思想太不利于刘备的发展,而这个思想不能实现却是因为主张者的突然离世。这对于塑造刘备是不利的。 那么既然不能褒扬,在尊刘思想下,势必要贬瑜。而诸葛亮作为罗贯中力捧的对象,自然将周瑜作为陪衬诸葛亮的对象。三气基本都篡改了史实。剥夺了周瑜驱走曹仁夺下南郡以及意图取蜀的事实。这样一来不仅在气度,在战略思想上都完全否定了周瑜。而且“恰好解释”了周瑜的死因。 因此,表面上看贬瑜是为了捧亮,实则是周瑜的战略思想是被尊刘的罗贯中所不待见的。
流水无情草自青——别了,公瑾 繁华散尽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青。 今晚,周瑜要谢幕了 作为一个周瑜迷 内心很矛盾 虽然三国演义完全把周瑜的个性颠倒了 但是每次有关三国的作品里面 只要有公瑾出现 还是会激动 虽然心里明白 拍三国 公瑾被翻案的几率不会很大 也渐渐接受了周瑜的演义形象 但是演义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每次看到贴吧里有骂公瑾气量小或者愚笨的帖子 都会觉得很无奈很悲哀 但是没办法 虽然罗贯中塑造的周瑜能算得上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 可是必定这是历史小说 颠覆的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的形象 对于一般的普罗大众 大多都是从小说开始了解历史人物 所以即使风华绝代如公瑾 在小说中也未免遭受不白之冤 无论是那些鄙视周瑜气量小的 或者智商低的 也许他们真的是无知或者也许只是就演义而论演义 但是不论怎么讲 公瑾还是公瑾 即使被演义黑了600年 还是会有人喜欢他~~~~ 特别喜欢一句话 流水无情草自清~~~~正是说公瑾
一个改编三国的编剧手记
赤壁一打完 天下立马三分了? 事实上 当时的刘备尚不能成为一方诸侯 究竟天下能几分? 西凉马腾 益州刘璋 辽东公孙 最后能三分 是经历了一个过程 直到刘备入川 曹操灭马腾 基本三分的吧?
策瑜王道(耽美 不喜勿入)
有既喜欢诸葛亮又喜欢周瑜的筒子吗? 喜欢周瑜的人 往往纠结于老罗对于周瑜的黑化 所以为周瑜平反的人大有人在 而一些极端的诸葛迷和极端的瑜迷 互相攻击 彼此黑化各自的偶像 我觉得非常无趣 因为我既喜欢诸葛 也喜欢周郎 在历史的长河中 丞相是超越三国的 他已经走出三国这段历史 成为人们膜拜的对象 而都督呢?在历史的长河中 折戟沉沙笑谈中 因为三国演义 都督和也许生前都未曾见面的诸葛军师成为死敌 并且被他三气而死 喜欢周瑜的人 都倾心于正史中他的完美 甚至连他的早逝都是他完美地一个因素 因为从此 周郎永远是年少得志 天纵英才 娶妻国色 精通音律 国之柱石 一个男人能做到这个程度 难怪大文豪苏轼也为之欣羡不已 而丞相呢?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这八个字已经能说明一切了 但是在演义中他两互虐 好不心痛 也正是如此 所以瑜亮情节才更显得让人唏嘘 明明是有高山流水之情 却要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 演义里的都督 白玉微瑕 尽显缺陷之美 而丞相却是千古完人 也是因为喜欢他们两个人 而沦为腐女 只有在耽美的世界中 他们才会相亲相爱 跑题了 泪奔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