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品香 清水品香
关注数: 58 粉丝数: 14 发帖数: 112 关注贴吧数: 2
贬低周瑜 不是因为诸葛亮 而是因为刘备 周瑜和诸葛亮 两个历史上基本没啥纠葛的人 被老罗写的恨海情天的 这究竟是为啥? 让周瑜给诸葛亮作陪衬固然是老罗的想法 但是为啥非得是周瑜?这绝对不是老罗祖上和周瑜有仇或者说老罗自己嫉妒周瑜 本人相信能写出名著的人 思想情操应该也是不错的。 仔细思考了一下 以为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对刘备的态度 二是去世的时间 对刘备的态度,史料记载有以下: 1,赤壁战前,孙刘两家商量好共同抗曹。刘备去见周瑜,问孙权派多少军队。得知只有3万时,刘备说了句“:恨少”结果周瑜说了句“:兵不在多,恃在将尔。”周瑜这句话固然是自信的表现,但是怎么感觉有些不待见刘备呢?最终刘备并未与周瑜合兵一处,当然刘备有自己的打算,正面战场是周瑜的东吴主力,刘备不肯与周瑜合兵一处是因为他未必相信周瑜能打败曹操。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自然不会冒此风险,因此刘备率兵打游击,辅助战去了。 2,周瑜与刘备的再次纠葛发生在孙权嫁妹与刘备,周瑜上书孙权软禁刘备在吴,从而挟制关,张二将为东吴所用。但是孙权未采纳。而此时的刘备也没闲着,一是向孙权明确提出借南郡。而是向孙权说了一句话:“公瑾万人之英,气量颇大,恐不久为人臣。” 其中第二次纠葛集中反应了周瑜抑制刘备,借曹操未及南顾之际,西进取蜀以图二分的战略。而刘备的反应则更老练,虽然史书未详述,但是此时的刘备关系与孙权是比较密切的,否则他不可能对孙权说周瑜恐将不臣的话,而且这种话只有处在他这种联盟位置的人说最佳。因为我说了,你孙权可以不信,但是你没有理由怪罪我。即使孙权你不信,但是你却不能不有所猜忌。而别忘了,周瑜此时镇守的恰是南郡。     后来周瑜取蜀,为什么要请求孙权带上孙权的亲戚孙瑜一起,还特别对孙权说明自己打下西蜀之后,让孙瑜镇守,自己要回来与将军以图北方。那是因为周瑜心里也明白,自己兵权在握,主公不会不起疑。但是巧的是,周瑜恰好就在进军路上去世了。自此刘备与周瑜的纠葛宣告结束。    周瑜取蜀,且先不论是否能成功,但是这个主张却严格被三国演义和(谐)掉。就其原因还是刘备。因为当时孙权虽未采纳周瑜软禁刘备在吴,但是却同意周瑜取蜀。而且并没答应借南郡给刘备。而此时孙刘仍处在联盟阶段,刘备没有实力阻挡周瑜取蜀,也不能和孙权翻脸。而隆中对为刘备谋划的战略就是先取荆州为落脚地继而取西蜀为根据地。可是第一个能威胁这个战略的人,却在进军途中自己死掉了。岂不是天助刘备。    但是这个事件是不能直接出现在三国演义中的,必须和谐掉,因为不利于专美刘备。而且周瑜的战略思想本来就与三分相悖,为了强调三分,这个二分战略也必须和谐。所以三国演义完全不提周瑜在赤壁之后对天下局势的设想,不是因为这个思想站不住脚,而是这个思想太不利于刘备的发展,而这个思想不能实现却是因为主张者的突然离世。这对于塑造刘备是不利的。     那么既然不能褒扬,在尊刘思想下,势必要贬瑜。而诸葛亮作为罗贯中力捧的对象,自然将周瑜作为陪衬诸葛亮的对象。三气基本都篡改了史实。剥夺了周瑜驱走曹仁夺下南郡以及意图取蜀的事实。这样一来不仅在气度,在战略思想上都完全否定了周瑜。而且“恰好解释”了周瑜的死因。     因此,表面上看贬瑜是为了捧亮,实则是周瑜的战略思想是被尊刘的罗贯中所不待见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