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菰 秉菰
关注数: 81 粉丝数: 1,257 发帖数: 18,961 关注贴吧数: 136
客观的评价一下这篇文章吧 这文章不知道有没有夹私货 生活品质是指人们对生存状况的满意程度,对人生过程感觉到的幸福、舒心与顺畅,它往往与人之主观感受、文化素养及社会发展状态相关。生活品质是人类社会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生活境界,也是社会富裕、文明进步的表征和结果。日本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一般家庭的生活水准和整个社会风气,都不断地提高精致生活的级数,在《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的世界最佳生活品质排名表中,日本一直长期居首位。 1.日本人富裕中的环保意识 日本是世界上少有的环保民族,笔者的指导教授每回用餐,最后都用一小块面包把盘子里的剩汤吸干净,再将面包吃掉。其实教授年薪高达 10000多万日元(约合人民币800多万),生活极其简单。国际能源研究报告表明,日本的能源利用效率一直是发达国家平均数的5倍,是中国的30倍。日本人在生活的许多方面普遍非常节约,这与中国节省完全不同(节省是牺牲品质,而节约是不浪费,物尽其用)不仅在大学、会社食堂的餐桌上看不到剩饭剩菜,自助餐场合,也极少有人因拿过多食品而导致浪费。日本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他们节约环保是一种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心态,是一颗感恩大自然之心。 今天,我们的社会日渐富裕,但有些人误以为摆阔、奢靡、浪费就是生活品质,动辙几万元的一席酒筵,如同家常便饭,这种豪奢,这种穷奢极侈的生活享受,世界上有几个国家能够相比?那些发达国家的人恐怕也望其项背。更有些人想尽方法、不择手段去追求,弄到心力交瘁的地步,滋生出形形色色的腐败。生活奢侈浪费恰恰是一个社会生活品质畸形的反映,要防止和改变生活品质的畸形和恶化,有必要发起社会的勤俭生活运动,使人的价值观、心态、行为规范都能同样提升。 2.日本人的汽车消费观 日本是世界著名的汽车生产强国大国,相对于日本国民的收入水平(日本员工最低月薪为3-4万人民币),汽车很便宜,一辆开了七、八万公里的丰田、本田二手车,四、五千人民币就能买到,许多在校大学生打一周零工,就能买一辆不错的二手车了。雷克萨斯、宝马、保时捷等豪华汽车在日本比中国便宜很多,一个教授月薪就完全可以轻松购买(以在中国200万人民币保时捷为例,在日本却只需要70-80万人民币左右)。但居住在繁华城市的日本人大都不买车,进城的人是把车开到城边的停车场,再搭乘公共交通进城办事,城市的交通工具主要依靠铁路和公共汽车,公共交通像城市的血管高速、准确地流动。在路上,吉普车也难得看到,由于油耗高,私人很少用,日本生产的吉普车主要是供应国外市场。 而我国的开车一族里,追逐名车之风在蔓延,以频繁更换车为有派头,相互攀比,盲目把汽车的品质单纯看成是自己的生活品质。在杭州一些小区调研也发现,一方面小区特别是老城区的停车位很紧张,为停车问题发生争吵时有发生,另一方面,私家车的外出率并不高,有些私家车甚至只是周末才偶尔开出。相比较而言,日本人在汽车消费上比中国人要理性务实多了。 日本人在遵规守矩的严谨中传承着精致。即便是在地价昂贵、人口稠密的居民区,总少不了根据居民数量建设的儿童游乐场,这是市政法律规定的。在手机普及之前,人员密集的场所里多少人必须拥有一部公用电话也有明确的规定。日本的小巷里,房子绝不超出路沿,不管翻盖多少次,也不会有人扩张。 日本人在调研、统计和计算上的准确得益于精致。他们的汽车导航系统,几乎让人感觉不到误差,3米宽的路都能认识。为了更好地推广日语,他们弄清了全世界学习日语人员的分布、构成、年龄和学习目的,以求有的放矢。他们搞人口统计,各种数字精确到个位。 细节——无微不至 乘坐大巴车行走在成田国际机场到东京市区的数十公里高速公路上,我发现要想在车上看风景很困难,只要有居民区,路旁就会竖起高高的隔音墙。街景大部分都被隔音墙挡得严严实实。只有在大山、海滨、田野等周边没有住宅的地方,才能直接看风景。巴士上一伸脚,发现下面有踏板,要放水杯有杯托,吃东西时可以放下折叠板,要挂包能找到挂钩,想看书头顶上有小灯,真是关怀备至。 等待地铁时,我看不到焦急的眼神。因为电子屏幕上标明了下一趟列车到来的准确时间。工作日里,地铁会很拥挤。为了腾出空间,早上10点以前座椅是竖起来的,10点过后又自动放下。车厢上放有长条隔板,供站立乘客放东西。在地铁的老弱病残孕专座区域,有一项特殊规定,乘客必须关闭手机,这是为了避免手机信号对做过心脏搭桥等手术的老人产生辐射影响。 精细与人性化,在日本大大小小的卫生间里体现到了极致。小小的空间里面,不仅有挂钩,还有放东西的小隔板。小便池上方,有一条约一尺宽的平台,供如厕人放东西。每个卫生间都有手纸。为了避免一个纸卷用完之后断档,马桶后还会放两三个备用纸卷。很多卫生间里,还能看见一张铺着棉褥、带栏杆的小床,这是为带婴儿如厕的父母准备的。 日本的马桶堪称完美,让如厕有一种享受的感觉。为了避免垫板冰冷让人不适应,日本马桶有加热装置,一直插着电保持 温暖。马桶基本都有自动喷水洗净烘干系统。翻译张先生提醒,喷水系统非常精确,男女需要清洗的点位有所不同,男士按蓝色按钮,女士按红色按钮,弄混了就有些麻烦。 我们入住在位于东京闹市区的一家饭店,房间里的热水龙头,总是一打开就有温度适中的热水。洗浴时,我发现浴池有高低两个喷头挂点。后来问饭店服务员才知道,低处的挂点是专为小朋友洗澡设计的。洗浴完后,不大的卫生间充满了水汽,但当我走到盥洗台前抬头看镜子时,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脸。就那么圆圆的一块,在大片因水汽模糊的镜子中,唯有那个圆明亮如洗。这是酒店为了防止镜子雾化给客人带来不便,特意将中间照到脸的一圈镜面做了防雾处理。 环境——一尘不染 日本的大街、小巷、山间、农村都几乎看不到一片垃圾,感觉不到灰尘,在日本皮革穿三年都没有灰尘。最繁华的东京银座街头没有垃圾、灰尘,偏远的大分县山村也没有垃圾、灰尘。我曾想如此干净,街上肯定有很多环卫工人和垃圾桶吧。然而,日本的大街上没有一个垃圾桶,只有商店、宾馆内有垃圾桶,环卫工人的主业不是打扫垃圾,而是回收垃圾。 翻译张先生下车前必做的事情,是把车上的所有垃圾收集起来,并进行分类。他告诉我们,日本人都会把垃圾带回家处理,分类非常细致。比如牛奶纸盒,必须拆开洗净叠好,才能扔出去;再如饮料瓶,瓶子和商标要分类投放。为了方便人们把商标撕下来,厂家在商标上打下了两个小缺口和裁撕线。即便是在皇居对面的公共绿地上,10多名流浪汉席地而卧,每个人都带着塑料袋,装着各种垃圾。无怪乎1994年广岛亚运会闭幕式结束后,10万日本人起身离开体育场,没有留下一片垃圾。世界各国媒体都惊呼,这是一个“可怕”的民族。 日本的干净卫生,更体现在食品、水体的洁净。在中日友好会馆的欢迎晚宴上,我被橙汁酸得眯起了眼。日本友人告诉我,他们的果汁饮料都是百分百纯正的,不含添加成分,味道虽然有些酸涩,但绝对正宗、安全。千叶县海上町农协负责人穴泽清告诉我,农户在出售农产品时都要提供详细的化肥、农药用量,协会必须严格把关。因为只要一家农户的产品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整片区域的产品都将“连坐”禁卖。 东京的河流沟渠、千叶县的湖泊池塘、大分县的溪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清澈洁净。在大分县宇佐市美惠子老人家里,我想喝水时,她把我带到屋旁的小溪。看见我有些迟疑,她告诉我,这里的水很干净,可以放心地喝,并且舀起一瓢“咕噜噜”喝了起来。 干净卫生的环境,安全放心的食品,直接促进了人们的健康。日本女性平均寿命超过89岁,男性平均寿命82岁多,已连续30年保持世界第一。 规则——无处不在 在日本,处处都可体会到自觉的规则与秩序。无须各样的规则,无须明文规定,或纯属道德规范,所有人都默默地遵照规则行事。整个社会、整个国家就像一个人一丝不苟、井井有条。 每到一处访问地点,大巴车司机等我们下车后,就会熄火、关上车门,到一旁静静等候。在日本访问期间天气异常炎热。我们每次上车,都感觉到阵阵热气。其实,日本的汽油价格并不贵,一升油跟当地一瓶纯净水价格相当。司机告诉我们,在日本,为了节约能源,司机最多只能提前3分钟上车开空调。这不是一项明文规定,更没有什么惩罚措施,但大家都会这样做。 从东京到千叶县农村,先要走一段高速公路,再走近一个小时的乡村道路。乡村道路是双向两车道。一去一回近两个小时车程中,我们的大巴车没有越线超过一辆车,也没有一辆车超过我们的大巴车。 在东京市区路口,当信号灯为绿色时,驾驶员不仅不会减速,反而都加大油门“一闯而过”。因为他们知道,绝不会有人闯红灯过马路,加速是为了让更多的车辆通过路口。等候在路口的行人看见信号灯变绿时,会大踏步走过斑马线;信号灯变红时,斑马线上的行人已经一个不留。车辆在斑马线上遇见行人时,一定会降低车速或者直接停车为其让行。 日本人乘电梯会自觉站在左侧(日本交通规则是靠左行),将右侧空出来供有急事的人快速上下。在东京新宿等繁华地段的电梯上,会是这样的场景:左侧的人静静站立,右侧是一条快速移动的人流。一静一动,甚是和谐。 东京的地铁线多达数十条,密集到一方示意图画不下的程度,每天有几千万人次乘坐地铁。不管有多拥挤,人们都会自觉地排队上车。车厢里没有手机铃声,没有人打电话,更没人谈笑嬉闹,大家都安安静静,睡觉、看书、玩游戏或者发短信。我听到的声音,只有行车的“卡嚓”声和报站音。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日本的社会规范里,公共场所应该保持安静,不做影响他人的事情。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