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246810 star246810
没什么好说,就这样吧
关注数: 530 粉丝数: 307 发帖数: 11,910 关注贴吧数: 18
【箭过痕销】北望    第一回 江,河之汇也;山,岩之集也。大宋江山初定之时他尚未出世,等他到了扎总角的年岁时,江山动荡了。茫然地听着长辈在小院中拜龙门阵,长辈们谈及的话题无非是“金兵攻来了,掠走了……”亦或是“某某将军大战几回合,可惜……哎”谈来谈去亦逃不过那最后的叹息以及乌黑的眼中的氤氲。   他总是仰起头,用儿童所独有的声音问:“爹爹,伯伯,你们为什么每每提到这些都要叹息?”好奇的心理不止一次地侵占他的大脑,催促他提出心中的疑惑,但长者对他的问题从未作出回答,总是草草敷衍道:“你只是个小娃娃,还没到知道这些的时候,还是好好地去跟着夫子上课的好。快去快去,莫要迟了挨打。”嘟着嘴,他不情愿地离开小院,顽劣的性情却让他在小院篱笆的拐角听下,接着偷听长辈的交谈“大宋如此可又将怎办啊……”“算了算了,你我兄弟本就是布衣百姓,胸中有这想法何用?还是好好耕田去吧!”   听见步伐渐近,他匆忙跑入学堂。那天他迟了,面对夫子的怒目;面对落向他手心的戒尺;面对学童们或兴灾乐祸、或同情怜悯的眼神,他没有像其他学童那样嚎啕大哭,心中完全都是长辈的交谈,何意?大宋已是大难临头了!   时光总是不留人的,眼前那扎总角的好奇儿童似乎只在弹指尖就长成了英伟青年。而那儿时的顽劣也在五年前的举家南迁时被摒弃,过去盛世的大宋阿,什么是你的宿命?是那田野之地的森森白骨?还是那些迁者倔强不甘的逆风而行?   早以及冠成婚的他在南迁后便时常向北望去……曾几何时,那里是一片繁华,茶楼中吟诗作词的士;田畔间辛勤耕作的农;店铺边挥汗忙碌的工;城门下进出吆喝的商……而现在当又如何?游牧种族的褂袍替代了礼仪之邦的长衫;高亢激昂的胡笳取代了优柔绵长的筝琴;粗犷不羁的大笑遮掩了文艺幽深的吟诵…… 此刻,《清明上河图》中的盛世又何去何从?那厚土之下掩埋的是那时的盛宋么?那飘忽尘埃是盛宋么?“儿,又北望什么?莫要忘了我氏乃是农耕之家。”爹爹有力雄厚的声音经过时间的摧残曾几何时竟也带有些许沙哑。脚下的田是生来便注定的枷锁,手中的铲是永远也解不开的锁,他苦笑,何时,南迁后的宋会有翻身之日?十年?百年?还是。。。。。。但他至少相信,赵氏王朝定会有翻身之日。 “喂,听说了么,大宋出了四位大将,这下金兵定败的!”邻家大嫂永远都是村中的先锋,无论何时都是由她传出。“大将?莫不会又是哪些临阵脱逃的鼠辈吧!”口中如此但心间却任是盼望的,盼望大宋能再次重过长江,能重得幽云十六州。 “幽云十六州”曾几何时,这个地名便消失在堂堂大宋版图之中。猛然抬头,脸上有丝丝凉意,是自己的泪么? 年青人无论怎样都是会冲动的;当夜;他站在家人面前道出了他的心声:“吾欲从军报国。复国之日正是此时!”刹那间;兄弟或赞同或诧异的眼神、爹爹怒意尽现的呵斥一齐落在他的身上。 “孽子,你可对得起我和你逝去的娘!可对得起所有与你有恩之人!”爹颤抖着手遥遥指向他。“爹,是我不肖;然我意已觉。”坚定的语气自口中说出是他就知道自己断了唯一的退路;或许自此以后自己便成路边草芥,再无高树的庇护…………然而他无悔;漫漫人间;又有几人有此赤子之心? 路漫漫,既是下定了决心便再无反悔的那一刻,次日,小村便自此少了一人的存在。 注:每一回不会有太多的字,请见谅。
冷兵器时代:名人录——马超 个人简介      马超(176-222)(47岁),字孟起,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汉族。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因长相非凡,穿着讲究(《三国演义》中:一来人才出众,二来结束非凡),被称为“锦马超”。马超,名门望族,其父马腾,字寿成,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腾父马肃,字子南,汉桓帝时为天水兰干县尉,后失官流落陇西,娶羌女生马腾,故而马超有四分之一的羌人血统。      个人资料      姓名:马超 字 孟起 终属 蜀      籍贯 (司州)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      容貌 (史)无记载 (演)面如冠玉,目如流星,虎体猿臂,彪腹狼腰,声雄力猛。      官至 骠骑将军 凉州牧 假节      爵至 犛乡侯 谥曰威侯      生卒 176 — 222(47岁)      家族资料      父亲 马腾   母亲 未知      配偶 杨氏、董氏(妾)      子女 马秋(为张鲁所杀)   马承(继承了马超斄乡侯的爵位) 马氏(嫁与刘理为妃) 另有不知名二子冀城被杀      兄弟姐妹 马岱 马休 马铁 马云騄 (虚构人物)      相关人物 马腾 马岱 曹操 刘备 许褚 庞德   韩遂   杨阜   张鲁   李恢   彭羕      曾效力过的势力 东汉 马腾 张鲁 蜀 三国志记载及译文      马超字孟起,(右)扶风茂陵人也。父腾,灵帝末与边章、韩遂等俱起事於西州。初平三年,遂、腾率众诣长安。汉朝以遂为镇西将军,遣还金城,腾为征西将军,遣屯郿。后腾袭长安,败走,退还凉州。司隶校尉锺繇镇关中,移书遂、腾,为陈祸福。腾遣超随繇讨郭援、高干於平阳,超将庞德亲斩援首。后腾与韩遂不和,求还京畿。于是徵为卫尉,以超为偏将军,封都亭侯,领腾部曲。      陈寿原文:马超,字孟起,扶风(京畿三辅左冯羽,右扶风)茂陵人氏。马超父亲叫马腾,大约在汉灵帝末年(180-189)与西州的边章、韩遂等共同起事(起义造反)。初平三年(汉献帝年号),马腾、韩遂率兵进军长安。当时的汉朝廷(将两人招安),封韩遂为镇西将军(驻守金城兰州)。封马腾为征西将军,驻守郿县。当年,马腾又一次攻击了长安,结果军败,就退回了凉州。到了(曹操当政)派钟繇为司隶校尉进驻长安,掌握关中地区时,钟繇便分别写信给韩遂和马腾,为他们陈述利害(化解了韩马之间的矛盾)。马腾便派长子马超助钟繇在平阳讨伐高干、郭援。此战中马超的部将庞德在阵中斩杀了敌方主将郭援。后来马腾与韩遂起了矛盾,马腾便请求回到京畿(这里的京畿分不清楚是长安三辅还是当时许昌)。因为这个便封马腾为卫尉(掌管京城各门守卫的官,属于九卿之一)让马超接手了马腾的部队,并拜马超为偏将军,封都亭侯。      典略曰:腾字寿成,马援后也。桓帝时,其父字子硕,尝为天水兰干尉。后失官,因留陇西,与羌错居。家贫无妻,遂娶羌女,生腾。腾少贫无产业,常从彰山中斫材木,负贩诣城市,以自供给。腾为人长八尺馀,身体洪大,面鼻雄异,而性贤厚,人多敬之。灵帝末,凉州刺史耿鄙任信奸吏,民王国等及氐、羌反叛。州郡募发民中有勇力者,欲讨之,腾在募中。州郡异之,署为军从事,典领部众。讨贼有功,拜军司马,后以功迁偏将军,又迁征西将军,常屯汧、陇之间。初平中,拜征东将军。是时,西州少谷,腾自表军人多乏,求就谷於池阳,遂移屯长平岸头。而将王承等恐腾为己害,乃攻腾营。时腾近出无备,遂破走,西上。会三辅乱,不复来东,而与镇西将军韩遂结为异姓兄弟,始甚相亲,后转以部曲相侵入,更为雠敌。腾攻遂,遂走,合众还攻腾,杀腾妻子,连兵不解。建安之初,国家纲纪殆弛,乃使司隶校尉锺繇、凉州牧韦端和解之。徵腾还屯槐里,转拜为前将军,假节,封槐里侯。北备胡寇,东备白骑,待士进贤,矜救民命,三辅甚安爱之。十(五)年,徵为卫尉,腾自见年老,遂入宿卫。
【转帖】诗词的入门知识 一、古体诗与近体诗    古代的诗分为古体和近体两种。最早的诗歌是没有什么格式限制的,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看着好就行了。后来随着人们创造的不断进步,语言精亦求精,技法越来越嫌熟。于是逐渐产生了新的诗体,这就是格律诗。大概讲来开始于唐初,这种新诗体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有严格的要求,相当于扑克牌或麻将有了新玩法。为了把这这两种诗体区别开来,后人沿用了唐人的说法,将原来不讲究格律的称为古体诗或旧体诗,而将后者称为近体诗。    近体诗的出现有很多种原因,但主观原因还是人的因素。才识高的人喜欢与众不同,喜欢挑战难度,有创新意识。于是对诗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其实就是跟自己过不去。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这样的人也是为数不少的,于是诗的格式就越来越具体,最终形成了近体诗。    有必要提一下,在近体诗形成之前,还有一个永明体,是古体诗和近体诗的过渡。是由南朝的竟陵八友倡导的,以萧衍和沈约为首。后来萧衍当了皇帝,沈约升级为御用文人。他自恃才高,积极倡导主旋律。在秦命修〈宋书〉当中,于<宋书.谢灵运传>之中大肆宣扬永明诗体,讥讽古人,言语刻薄。终于引发了和陆厥、江淹等人的冲突。双方各持已见,但由于沈约有皇帝撑腰加之自己身份特殊,占有压倒性优势。结果陆厥早亡,江淹封笔,永明诗派取得了胜利。可是人们终究没有忘记古体诗,后来更是重新泛出活力。    在近体诗形成之后,人们对古体诗也不放过,把律句也带入到了古体诗当中,这就是入律古风。唐人写的较多,和律诗相比特点是句数不限,可用平仄两种韵脚,还可以换韵。    古体诗字数灵活,有四言的,五言的,六言的,七言的,还有更多的,称为杂言诗。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之分,按句数又分为律诗(八句)和绝句(四句)。具体分成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律诗,七言绝句。另外还有句数不限的排律。规定多了,发挥的余地就小了,削足适履正是此意。思路宽了,可是表现方式却变窄了。但不得不佩服天才诗人们,在这样苛刻的规矩之下,仍然写出百世传颂,动人心迫的千古绝唱。中文的魅力,举世无双。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