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烟往事难忘却
如烟往事难忘却
关注数: 61
粉丝数: 135
发帖数: 15,021
关注贴吧数: 33
(转帖)兴唐传中的罗成---且听风吟—犹豫的ac0706 1楼百度千秋
狄仁杰荧屏形象 1楼依然百度
武则天荧幕形象 1楼百度
请问,个人签名怎么弄? 看到很多人都有签名,我也想弄一个,怎么弄?可以用自己作的签名吗?谢谢!
猜猜看这是什么花?
发一些与神剧无关的图片 唐三彩动物园
唐三彩美人
唐三彩动物园
神剧的沙漠、黄毛怪 神剧和很多古装剧都把古代的甘肃描写成千里沙漠,漫天风沙。其实在唐宋时期,甘肃不仅没有沙漠,而且山明水秀,男耕女织,商贾云集,游人如织,繁华富庶远胜江南。李唐出自陇西,甘肃是他们的老窝,自然要全力经营。因此唐宋时期,甘肃地区的沙漠是不可能有的。 唐朝的凉州是通往长安洛阳的交通孔道,几乎聚集了当时与唐朝中央政权有关系的所有国家和部族,先后有月氏,吐火罗,突厥,吐蕃,契丹,室韦,回鹘,鲜卑,羌,党项等国或部族的使者、商人在这里居住过,如果是有心人,精通七八种语言不成问题。 月氏,吐火罗还有曾经的于阗国都是白种人,自然都算是黄毛怪了,而且甘肃折来寨至今仍有罗马军团的后裔。所以,我认为神3里的李元芳不应该没见过白种人,而称为黄毛怪。 还有,狄仁杰的家在洛阳的最南端尚贤坊,离长夏门最近。可是神4里却说狄府在洛阳城北,因此让武元敏从北门徽安门逃走,难道钱雁秋没看过唐朝洛阳的地图? 随便说说,希望不会有人生气。
历史上的狄仁杰是神探或者说是神断吗? “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 旧唐书的这一段,被很多人判断为是狄仁杰神探或者说是神断的论据之一,其实并非如此。 滞狱何意?是人为停滞的案子,不是疑狱,不是难狱。古代一年354天,其中有一个月不准判案并处决犯人,再去掉几个假日,一年顶多有320天断案,一万七千人分摊到每一天,就是54人,这样紧迫,根本没有调查研究的时间,却“无冤诉者”,说明什么?不是狄仁杰断案如神,而是这些案子其实是事实清楚,但是涉及到权贵,无人敢断,而狄仁杰不信邪,敢于依法断案。 狄仁杰以“明经举,授汴州判佐”。唐时科举不止进士一途,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七个常科,可见狄仁杰的强项是经学而不是法律。
旧唐书职官志选 唐朝百官品级分为九品三十级。 正一品,从二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从三品, 正四品上,正四品下,从四品上,从四品下,正五品上,正五品下,从五品上,从五品下,正六品上,正六品下,从六品上,从六品下,正七品上,正七品下,从七品上,从七品下,正八品上,正八品下,从八品上,从八品下,正九品上,正九品下,从九品上,从九品下
我想象的李元芳 我希望这个李元芳应该没有复杂的身世,应该只是一个农家子弟。“乍富不知新受用,乍贫难改旧家风”只有农家子弟才可能有非常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不习惯被别人伺候,名人之后是不可能这样的。农家子弟和城市里的孩子不一样,吃苦耐劳,可以天当被地当炕。复杂身世固然能营造悲剧气氛,还是让我感到别扭。“王侯将相本无种”岳飞不就是普通的农家子弟吗? 既然钱雁秋导演已经将李元芳的时代背景定为唐朝,各位神续作者也认同这一点, 那我就说一说我的希望。我希望李元芳会作诗,不一定特别精彩,只要押韵,有诗意,有诗味足矣。唐朝是诗国,几乎无人不诗,那时的人如果不会作诗,就像现在的人是文盲一样可耻。李元芳虽然是农家子弟,不妨碍他读书识字。古代有冬学,是专为比较贫寒的农家子弟开办的,一般的农民还是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上冬学读书认字的,岳飞离家之前就是凭着每年的冬学,读书认字,后来做官以后结交一些文人,学会写诗填词的。因此李元芳读书识字以致会作诗,我觉得不成问题。 有的神续作者让李元芳弹琴,我觉得不如让李元芳吹笛子,一来笛子在农村和军中常见,琴不好携带;二来琴要经常调音,军旅之中怎能时时调音;第三弹琴或筝都要带指甲套,很麻烦,笛子没这么麻烦。 还有的作者描写李元芳精于烹饪,这点我不鼓励也不反对,创意不错,别写成天下第一神厨就好。我不反对李元芳会下棋,书法不错也同意,丹青圣手就免了吧,太恐怖了!跳舞也免了。不过我觉得应该让李元芳打一次马球,这可是唐朝时髦的运动。
也说神探狄仁杰 目前中央一夜里一点5分至4点20正在播出神探狄仁杰第三部,四集联播,今夜是23至26集,25集李元芳落水。优酷网也有一至三部的看了吧里的一些议论,我也想说点什么。 第四部我没看到,(可能中央一套星期五夜里会开播第四部,)只说前三部,第一部我还是愿意看狄仁杰的分析推理的,但是第二部我就觉得狄仁杰的推理太拖沓了,回忆镜头太多,这可能因为作者兼导演兼编剧钱雁秋不擅长侦探破案题材有关,当然我对侦探小说的兴趣本身也不大,看过的侦探小说,外国的是福尔摩斯,还有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波洛和马普夫人系列,中国的霍桑探案,福尔摩斯和霍桑探案看全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我就没看全,后来也不想看了,我个人还是对写得比较好的武侠小说感兴趣。因此从第二部我开始注意狄仁杰和李元芳的对手戏,李元芳和其他人的对手戏了。
神探狄仁杰硬伤? 有人说电视剧神探狄仁杰有多处硬伤。其中一集女子居然识字,当场宣读告示,有人认为这不合理。其实明朝以前古代女子如果家里有闲钱,还是愿意女儿读书识字,起码看点女四书,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等。特别是唐朝风气开化,各行各业的才女浩如烟海,读书识字不值一提。 第一部第二集李元芳初见狄仁杰,狄仁杰推断李元芳是下级军官,按唐书职官志,游击将军是从五品上,比县令要高,应该算是中级军官。 13集的鹰扬卫中郎将确实是正五品上,千牛卫中郎将是正四品,千牛卫大将军应该有左右两人,是正三品。唐朝的官品一共是九品三十级,正四品上至从九品下共六品24级,正一品至正三品只有三品六级。千牛卫大将军上应该还有千牛卫上将军从二品。 其实神探狄仁杰本来就是杜撰,狄仁杰并不以断案著名,那本狄公案是高兰佩臆想的。
神探狄仁杰续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novel.hongxiu.com%2Fa%2F98495%2F2018405.shtml&urlrefer=8ed2830e2f6f67c94ecfdbc82155c0fe神探狄仁杰 这个比较不错,比较虐。这个续里李元芳出身定州首富,是嫡长子,因为父亲嫌贫爱富且喜新厌旧,母亲自杀,因此14岁离家出走,在凉州拜师学艺。后来回到定州办案,临行前得知自己其实是永阳王李业的儿子。 此文悲剧性强,文笔不是很细腻,但是很感人。李元芳在此文里居然精于琴棋书画,书法不错,而且厨艺不错,会做很多种面条,会炒菜,狄仁杰求着李元芳做面条。 不过此文只写到第57回
一个北方人眼中的南方人 南方人有些地区人一般长得比较矮小纤细,例如福建、江西、四川、江苏、浙江、湖南、湖北、贵州、云南等地,可是也不一定。罗**是四川人身高大约有1米九了,而且我见过的福建人,广东人也有不少高个子。四川人说话穿透力极强,大约总在50分贝以上,胆小的人最好与四川人保持距离。湖南人说话声音略低,可是听他说不如与他笔谈,实在是弄不清他说的是什么。广东人嗓门大,不过到不吓人,只是难懂。南方人的发音一般是之资不分,吃疵不分,施思不分,王黄不分,胡服不分,人银不分,陈秦不分,蓝南不分,所以笔谈比口述好理解一些。论起人际交往,以我的经历而言,我觉得广东人比较好交,因为我觉得广东人比较单纯外向,喜怒哀乐都在脸上嘴上,不是藏在心里。而且和广东人在一起吃饭,能吃到一起,广东菜比较合我的胃口,而且一般广东人会征求别人的意见。不像有些地方的人,名义上是请客,点的都是自己爱吃的,别人只能干看着他吃,他嘴里还不停地让大家吃,真是挺虚伪的。
广东人、天津人 广东人聊天像吵架,因为嗓门太大,声如洪钟;天津人吵架像聊天,因为嗓们不大,态度温柔,好像送客。
怪村名字的来历? 有人知道吗?
石景山苹果园附近的请进 新人报到
保险相关法律法规 民法通则,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交强险条例,交通安全法,海商法,保险法
(转贴)我说李世济 --------------------------------------------------------------------------------(2003年11月19日) 近日来李世济在天津演出,网络也是沸沸扬扬的,褒贬不一,首先感谢慕济秋先生能把真实的幕后的情况披露。 对于李世济的评介,无非是拥崇她的一派,认为她的声音优美,反对的一派感觉她背离了先生的程式,把程派改的乱七八糟,再加上她近年来频于政治活动而遭到人们的反感。 李世济确实是一个“叛逆者”,她大胆地改革了程派的声腔,以至于在八十年代初期,在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港台歌曲大受青睐的年代,确实吸引了大批观众,使得一些青年观众迷恋了戏曲,我们工作室的玲珑,她不喜欢戏曲,但特别喜欢李世济,她几乎不看戏,只看李世济的《锁麟囊》,可见李世济的魅力所在,她还是有一定的观众群的。 李世济早期的演唱是很规范的,不论是她50年代录制的《三娘教子》还是80年代初期的《锁麟囊》《文姬归汉》等都没有脱离程派的表演,她的身上没有东西,表演显得很笨拙,但她有一流的配角赵丽秋、曹世才、闵兆华,她还有庞大的唐乐队,把她的缺点掩盖了,她善于改革,初期改编了一批程派的剧目,迎合了许多观众的审美观,也遭到许多程派痴迷者的反对,统统这些都奠定了她遭到抨击的基础。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她更大胆的改革,随着那些默契的配角逐渐退出舞台,使得她的缺点越发暴露,抨击的言语也逐渐增大。 从某种意义上说,尽管李世济有许多超越程派的地方,但她对程派的发展甚至说对京剧的发展还是有一些贡献的。单就卖座率来说,我粗略地调查了一下,天津三天的演出,张火丁的《江姐》只有60%左右,李世济《锁麟囊》和李维康《二进宫》的上座率,没有100%也在95%以上,可见她们受欢迎的程度。 从慕济秋先生的文章中,我们看到了幕后的李世济,她的不幸令我们惋惜,唐先生的病情,老来丧子的痛心,心理还在惦记着观众,我们看到的不是悲伤的李世济,而是那么和蔼慈祥的李世济。 谁都会有缺点,李世济或许在死无对证的情况下,为了自己的目的而胡诌了许多事情,遭到大家的嫉妒与憎恶,如果是事实,希望她改正。其实除去她之外别人就没有过类似的谎言吗?我们自己就那么清白吗?人怕出名呀,更何况李世济又是那么当红的名人。 现在有许多人,在学李世济的表演,我认为,学李世济。不要全学她,第一要学她大胆改革的胆识,但不要瞎改,第二学李世济的声腔,但不要学她晚年的毛病。 对于李世济的评价也要公平一点,大家不要一提李世济就走两个极端,要不捧她上天,要不贬她地狱。还是公正一些为好,不要夹杂个人的偏好,争论是好事情,不要过分贬低那些演员和不同见解的网友,建立在彼此尊敬的角度上评说这些人的艺术成就与不足,岂不是好?希望大家不要再做无谓的争论了,还是从艺术角度来公正评介李世济等老艺术家吧。
何谓真爱--醉舟(靳学林摘自《石家庄日报》1992年1月19日) 夜已深,街角白馄饨摊的那对外地夫妻,可以凑近炉火烤冻僵的手。他们用家乡话交谈并互相谦让。瞅准左右无人,丈夫迅速拉过妻子的手在脸上轻柔一捂。妻子一笑慌急挣脱,环顾四面,将丈夫的手拉至炉前,嗔怪一拍,丈夫嘿嘿傻笑。冬天风凛,空气中弥漫着烟尘。一粒煤灰吹落眼中,痒痛难捱,泪流不止。此时所像是尽快回家,留这一粒沙给妻。被她扳了头,轻轻地吹,轻轻地埋怨,轻轻地心疼。至友人家,甚憾未遇。却见门上留一纸条,乃其妻所留,其意是说明她的去向、留的饭菜该吃的药、该看的医生等等,像而且息,洋洋近百言。最后一句道:“我回时愿看到你在家等我,爱你!”我掐指算,有人今年已近五十。同楼者,有对老年夫妇,每日清晨必相扶相搀,在微曦中漫步。归来时,老父手提牛奶,被老妻拽牢胳膊。遇有邻人,老夫先自羞涩;被老妻白了一眼,更觉忸怩,满头银发在微风中漂。几十年中,不见有变。有友新婚,起家寒伧,除书柜铺墙而立之外别无长物。迎门但见一条标语,乃友人书,上写:“争当好妻子示范月。”另有小字注释道:“你夫经三十年奋斗,终为家长,敢不悉心供奉乎?”翻看标语下面,另有其妻所书条幅,道:“向模范丈夫的领奖台奋勇进军!”但观之者,莫不抚掌而笑。有人被妻拉去逛商店,垂头丧气相跟,其苦不堪以言。常借故吸烟,在门外等。烟已尽而妻仍不出,便急急入内,踮起脚自人头中寻,满眼都是焦急。其妻已见,乃悄然绕于后,送她一份惊喜、一份释然。相拥而出时,其妻抿笑,其心融融。(1993年1月《读者》)
怎么周恩来吧进不去了? 刚才我去周恩来吧,主题列表只有第1页,想去第二页,电脑就告诉我“您是第一个来到周恩来吧的,。。。。。。”怎么回事?以前从未遇到。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