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二郎 枪二郎
La
关注数: 368 粉丝数: 690 发帖数: 13,949 关注贴吧数: 27
版式小释-政和通宝 河东路小平铁母式 正字隶书 纵览北宋铸币史,“铁母钱”的出现有两个高峰期,一为宋初时太祖太宗两朝,推测原因有二:1.蜀地全面禁铜带来的民众初期行使不适,引发以区域所行铁钱为蓝本的大量私铸。2.宋初钱监不多,战争未止,蜀地铁钱监以本监铁钱为蓝本代铸铜钱以资用度。 以宋初的诸多“铁母”来说,明显是翻铸不出铁钱子钱的。 第二个高峰期则是徽宗一朝,尤以崇宁,大观,政和三个年号存世最丰。所见铁母版式大多精美异常,让人神往。其中原因与徽宗一朝屡次货币改革颇有关系,外加钱荒渐重,增设铸监铸院大量鼓铸的多重因素。 不过 这些存世尚有余量的铁母式大多是折二铁钱的版式,而小平铁母则皆珍罕。 至今几乎不见圣宋、政和、宣和的川路小平铁母,面世者皆大藏家所藏。 同行小铁钱的河东路则偶能看到大观、政和的小平铁母式问世,此路最为出名的应当就是大观通宝行书小平铁母式了,据一些学者考为赈钱灾之用,铁钱亦发行极少。所释该品为河东路政和通宝小平铁母式正字隶书,有篆书对品,形制面中广穿中缘,背郭略肥,典型的河东钱风,文字隶书工整,对仗,但表现力却一般。谱载一级。径26.1mm 厚1.6mm 重5.2克,仅以数据来说已能彰显其性质不同。纵然载一级,是版对品皆算是徽宗一朝小平铁母式里相对多见的版式了。值得提醒的是,近些年篆书有大量仿品,需要避雷。是品出自东北,得友惠让,纳袖之藏也。
版式小释11—政和通宝折二 阔字狭穿大样 是版正样对品首录于08《北铜》,载四级。谈不上严重低判,但实际情况确有不妥。新北铜改判三级,在此基础上分出大样一版载二级。虽然新北的谬误颇多,但此处的确合理。 是版正样尺寸在29.5—7之间,与大样文字有细微差别,整体多容若感,另外篆书和字禾部首处下撇略带幼圆,而大样则为劲直笔。总体来说,真书钱要更少于篆书钱,余个人觉得无论大小皆在二级合理。 是版大样过手过眼数品,总结起来特点有二;1.尺寸都较常见政和折二钱略大,都在30.5至31.2或3左右。 2.铸造都颇为精良,反而正样则相对略糙。 是版文字与阔字本体相近,但显然更加精到。并且在阔字本体文字遒劲感的基础上,更添几分浑厚与大气。个中原因可能源自“大文字”与“小穿口”的配比作用,不得不说,在币面设计上相当的成功。 其余,是版篆书与本体篆书最大的区别除去穿口特征外,宝字宝盖较本体略浅,为中冠,整体宽。和字禾部首处为下撇写法。 可惜余还未收集到大样真书钱,无法配对成图,有待偿愿。 政和折钱大多行文随性,不追求文字与排版的视觉效果。此版式则成为特例,可以说是政和折钱中最漂亮的版式也不为过(能与之媲美的,可能就是另一对带有试铸性质的新版了—阔和大字对品) 有一说此版式大样为阔字类试铸性质,待议。但其存世量罕少,版式有特异性,以及整体较好的铸造水平,都或可彰显一二其特别的意义。
版式小释9—以“试铸”为名的宣和通宝 小字阔和 小字阔和,可能是宣和通宝折二钱中的最为老牌的名誉品。旧时珍罕,被冠以“试铸”之名。随着时间推移,其量逐渐增多,然至今日依旧维持在三级左右的定级。 有些朋友不免会问,依照现在的存世量还能叫“试铸”吗?这就得简单谈谈“试铸”的定义了。首先一种,历史明确有记载的试行钱,可称之为试铸,比如圣宋当五,即有宋史佐证。 再者,类比之下,明显出于某种试验目的的品种,例如绍圣通宝中字,河东钱风浓郁,其特征推测可能是为铁钱试样但未发行,可称“试铸”。其三,超纲品种,极反常规,例如熙宁重宝直读。四,风貌卓绝于本纲目下同品种,正如宣和通宝折二长通,小字阔和等。 当然,存世稀少是此些条例共同的基础。 总结来说,“试铸”已经成为了一种性质判定。而不是唯一唯二的含义。 可能因为折二钱只留本路不进京畿的原因,各路管各铸各用,外加期间一度停铸,徽宗钱的风貌特色至政和时都不完全加身于折二,没有确定且统一的形格。但至宣和时似乎得到了上层的重视,因此宣和折二钱风貌卓绝于常品版式者最多,如小字阔和,长通,长通广穿,大字,细缘,阔缘,长冠宝等。这些版式无不例外铸造极度精美,存世珍罕或相对稀少,与常见的宣和折二钱拉开很大的差距。再参照之前“风貌卓绝”的逻辑,这些版式皆可称之为“试铸”。 或由这些种类衍生而来的一些版式得以大量发行,例如正郭,俯宝。铸造亦十分精良面容姣好,已大不同于政和折钱。 铁画银钩的确书的主要是崇观,但试铸第一多,还得看宣和啊😂
异品小析—精致的“斜杠青年”崇宁重宝广郭背斜纹 “雨丝纹”或叫“斜纹”。 在半两钱上就已出现,但那会儿的雨丝纹或许还没有作为“纹饰”的意义。所见都很细密,斜向刷布,看似不是出于某种关于“表达”的目的。较为被认可的说法是工匠在处理钱范时出于某种工艺操作所致。 雨丝纹也出现过在开元钱上,有一种为垂直向刷布,雨丝不密,开始具有纹饰感。 最大一次规模的集体出现则就是徽宗的崇宁重宝钱了,最为多见的搭配是为立点宝配雨丝纹,一般也为斜向刷布,一般不够立体,规律也很随机,有同向的,有交叉的。总结来说,纹饰感并不是很强。 除此之外,也见有纤字搭配雨丝纹,所见数品细密有序,美制和降宝类以及通宝钱也有搭配。总体来说,似乎有纹饰意义但不可捉摸其规律和用意。 此枚则为广郭版搭配雨丝纹。有意思的是,这枚钱币的雨丝可见节奏平缓,富有规律,刻画时似有意避让内郭与外缘,讲求精细与美观,“纹饰”的目的更强。 另外,有一种重宝钱,背后搭配有垂直向刷布的稀疏线条,经常出现在各种拓集之中,纹饰意图明显,可能为后铸花钱,市面上常见者多为仿品。 关于雨丝纹的含义,学界也有很多种说法,有工艺说,戏铸说,含义类纹饰说。但其真实用意已难考。 崇宁钱后,金海陵王的正隆元宝也有出现背雨丝纹的现象,尔后逐渐消失在钱币的正反面,只留下一头雾水的我们。
周末小科普 何为“名誉” 我们在收藏钱币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两个字“名誉”。那么,“名誉”或“名誉品”到底是什么意思,里面暗含哪些深意,今天来聊聊这个,希望给一些新入坑的泉友一些帮助。 首先“名誉”的概念伴随着近代钱币收藏与研究这门爱好和学科而来。并不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概念,是一个正统的概念。但是,当然。。“名誉”概念也被行业内进行了商业性质的再利用与再加工。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关于钱币的爱好与研究想要可持续的发展,就不可缺少行业内商业行为的推动。 首先,在字面上去理解,“名誉”的意思即是“享有声誉,广为流传”的意思。一枚钱币或者说一个品种能够成为“名誉品”必然有它的特质。关乎多重因素。 例如一:因历史轶事或传说而被广为认识和流传。比如“定情信物”金错刀,“男钱”丰货周元通宝,“亡国前兆”太货六铢等等,此类我们可以称之为“轶事因素”。 再例如二:因存世稀少,自古为钱币收藏家所追寻而被广为认识和流传。例如“得之一枚妻有也”的天策府宝,“顺天易得,得一难求”的得一元宝,“宁抱沉湖不予贼”的大齐通宝等等。此类我们可以称之为“稀缺因素”。 再例如三:因为近现代知识体系的建立而被广为认识和流传的。众所周知,虽然“版式”是一种中国古代的官方行为,但“版式”学科是日本泉家最初建立起来,例如现在常说的“什么什么手”,“什么什么样”,都还是沿用日本泉谱里的一些词汇。 这里有必要简单说明一下“版式”,所谓版式既是在纲目系统之下,对于某一品种在样式和性质上的细分。另,以排除铸造因素为基础,明确以母体不同而导致的个体差异被称之为“版别”。所以有些新人泉友需要理清概念,不要盲目的追求所谓新版异版,也不要随口听信“版别就是铸造原因,你要仔细看枚枚都不一样”的无知言论。 随着版式学科的建立与逐渐深入人心,一些版式被大家认可和喜爱而广为流传,形成“名誉”。其中除去前两种因素外,最主要的还是币面文字或形制的特殊性。例如宋元通宝开元手,淳化通宝缩水淳,嘉祐阔字,皇宋遒劲,政和重和样,宣和巨头宝等等。此类我们可以称之为“风貌因素”。 最后,例四:商业制造。这个例子太多,就不一一举例了,最大的例子就是前几年开始的“美制”流,什么都开始往美制上靠。当然不可否认,能够制造新名誉并且能够成功,是一种带动行业发展的积极行为,泉友们要做的还是要理性科学看待,不要做了韭菜。同时,能够成为新名誉的各种品种或版式也都或多或少需要前面各种因素的支持。此类,我们可称之为“商业因素”。 其实,个中因素是复杂的,能够成就“名誉”,必然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此间举例二三也只能是概而扩之。但是,总体来看大家不难发现,所谓名誉品其实有几大特点。 1。 名誉是跨越体系的存在,无所谓纲目或版式。 2。名誉不一定稀有 3。稀有的不一定是名誉 4。名誉可以被制造 5。名誉品一般价值较高 6。不是所有的名誉品(尤其是版)都被广为认识。 简单总结一下,追求稀缺美,是收藏绕不开的话题,钱币亦如此。“名誉品”有较好的认知和流传度,不管是丰润自己的藏品或是以此流转养藏都是比较好的选择。但是“名誉”因为其一些特点的存在,需要在收集时理清自己的所需和其背后的真实状态而避免过度和无意义的物质投入。比如第二点,类似政和通宝重和样这样的老牌名誉。其美感自不必说,但其存世量巨大,给个七级已然是不薄了它的面子,因此其美品极美品是求之不竭的,往往收藏到一枚极美,极极美就会立刻出现,对于这种状况该如何理性面对,是个好问题。 再如3。在我们有能力去扩展自己的藏品池之时,我们是去选择非名誉的稀缺品,还是继续投入存世较大的名誉品?我的个人看法是,如果想扩展深度,还是要去探稀寻珍。但是,非名誉的问题就是流转度可能存在较大阻力。这时就牵扯到自己的定位问题,也是比较难以中和的。 最后,说说6。有些名誉品会因为本身属于冷门体系,或是时间流逝,出世量增多的原因而逐渐被忘却,或是说逐渐缩减认识圈,此间例子也太多了,。就先说说宋版。宋钱的一大魅力在于特定性质和版式的钱币不以总体出世量的增多而快速泛滥,其中正是因为有复杂的版式系统,外加一些当时的铸币政策所致。一些明显脱离行用性质的钱币,会一直保持着稀少程度,例如各种各样的铁母版,明显在风貌上区别于行用钱的各种试铸钱,因为历史原因而短暂铸造的品种或版式。虽然说会有影响,但因为其铸造原因的特殊性依旧珍稀,不过有些曾经相当稀缺的版式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再结合4。也就是说,“名誉”的状态其实并不稳定。不管是制造热潮的褪去,还是钱币不断的被发现都会影响到价值和“名誉”的头衔,因此,该去如何理性看待呢?又是一个好问题。 正所谓“欲追春风不知期,更惬闭门自赏花”。 面对犹如花花世界的钱币世界,各种诱惑与欲望接踵而来之时。还是建立自己的体系,明确自己的真爱更加重要啊。 随意配图,感谢阅读。
不带颜色的来聊聊新北铜 受赠新书,到手时还是十分开心的。先前已经看了释出的早鸟图,跟泉友们吐槽了一波。不过还是自己眼见为实才不算“云”。 今天整体翻了一遍,不带颜色的来聊一聊观感 首先不得不说,第一眼看,装帧不错。硬壳外封包裹两本极厚的书。。相当有质感。不过翻开后纸张质感感觉一般。 着重翻看了自己最为熟悉的种类,总结一下:一.新东西还是有的,很多新版得以录入。很多版式定级偏颇得以修正。很多不合理的版名得以重定。 二.大小样分的更仔细了。虽然有的给人一种大可不必的感觉。。 三.形制差异分的更仔细了。虽然有的给人一种大可不必的感觉。。 这三点基本还是让人满意的,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有汲取一下新知识的渴望。 但是。。。 四.部分实物明显属于南钱的品种被录入。 五.臆造版被录入,甚至是所见品都相当粗糙的臆造品。并且还不是个例。 六.部分定级还是偏颇。 七.大可不必的感觉屡次出现。。。 总结一下:一.是一本感觉的出来怀揣着想法去编纂的谱,但是没有激情。。。 二.是一本有些诚意但诚意不足的谱。。 三.有些地方过分严谨有些地方却根本体察不出校对。。可能是统筹的问题。 四.失望大于惊喜,更多的是贤者时刻的迷茫 五.能看,有一定的指导性,但有些地方竟然需要自我避雷,有点搞笑。 这种感觉其实很熟悉,我一下子想到苦等cyber punk 2077的经历。刚出来那会儿这游戏能玩,也好玩。但跟宣传差的太多了,只留给人食shit的感觉。 但游戏可以一直出补丁和dlc来弥补挽回口碑,但书怕是不行了。
水贴 “铜铁两铸”之典例两品 北宋初至末多路钱监有铸铁亦铸铜的情况。有的先铜后铁,有的亦铜亦铁。 这些钱监大多集中在中北及西南。而东南各路钱监则始终主力铸造铜钱。当然,这与北宋的铁钱区有着很大关系。 铸铜亦铸铁的,即可理解为“铜铁两铸”。其目的推测是“帮铸”他路以满足岁需指标。这使得这些钱监所铸的一些版式因为有铁钱同版的存在而被误认为“铁母”。 尤其是某些机构常爱混淆这个观念,一律标为铁母。这显然是不严谨的,此类情况以图中两种最为多见。 一.元符狭通,当铸于河东路,根据风格很有可能是汾州监铸。铜钱铸量不小,今铁钱反而不易见。其存世量已足以证明非样非母,而是在有指标需求下成批量铸造的。目的即是行用。 二.宣和通宝背陕 铸于陕西路陕州监 著名京党许知远提铸。除去存在大量版式的铁钱之外,还存在一些无法对应铁钱版式的铜钱。此类一般尺寸较小,皆不超过25cm,而宣和陕铁钱一般都会在25以上。性质之区别斐然。外加铸量彰显,当属一般行用性质。 同类仍有多例,比如宋钱收集中最容易入手的“铁母”-宋元通宝狭宋。我一直不认为此版真的是铁母,(当然其实我也不认为铁钱一定是铜钱做母) 首先并没有此版铁钱,铁钱中的狭宋所谓狭宋广穿并非此版(对应的铜版北铜谱未细分,比前者通宝二字缩,呈降势,好多人当短宋卖。。。入手时仔细看,不要盲目相信盒子标的短宋) 二是铸量实在大,并且按照出土情况,北出的情况不少,反而少见西南坑口。至少证明流通范围已广,流通性质斐然。 查阅资料,是哪个钱监铸造了这个版式?我想有可能是成都府益都监所铸,首先此监乃前朝旧监。太祖平川时即有,最有可能参与最早期的宋元通宝铸造。虽然蜀中铜货尽被挪移并禁用铜钱,但不排除此监在宋初钱少且劣的情况下,帮铸了一批量的铜钱(以铁钱为式),运至川外用于流通。故推断,宋元通宝狭宋,亦为铜铁两铸的产物。 当然,这一切。。。。 都是我猜的
老文新订 --徽宗钱风貌之演进粗考---圣宋钱篇 前言:本文首发于天眷堂公众号2020年11月27日档。今读之甚有感,修正局部纰漏,重发于贴吧与诸佶泉同好共享,望斧正!另外 感谢天眷堂前期配图,因考虑版权问题除去图谱外皆更换为本人藏图。图不一定配文,只为增加观赏性,还请各位泉友以文字阅读为主。 文章较长,分楼发之。望勿插楼。还请各位泉友海涵! 徽宗钱风貌之演进粗考---圣宋钱篇 泉之风貌,即是一枚钱币在文字形构,各部尺寸配比与工艺特征上的视觉呈现。纵观我国历代铸币,因其铸造时期不同,目的不同,工艺技术不同,审美趣味不同而风貌互异,各具其美。每个朝代在持续发展或交替转换的过程中,钱币的风貌往往也随之变化。 北宋初立,袭承后周钱监,铸“宋元通宝”。起初应该只有“京师监”负责铸造新钱,待伐灭南方政权后,又有升,鄂,南安,杭州等监加入铸造,造成宋元通宝版别众多,但若要将众版式分归为大类则并不复杂,粗观之彼此视觉呈现差别甚小,风貌近同,与后周“周元通宝”,南唐“开元通宝”,“唐国通宝”等钱之气息相近。其特征基本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点: 1.做字工整,于币面占幅适中或略少 2. 多中缘或阔缘设计 3. 面深背浅,背穿与缘皆偏扁平化 4. 铸造精好,肉质匀平。 这四点也基本可以作为北宋初至中后期各年号铸币版式在大体风貌上的简概。除去川式铁钱与早期闽式铁钱的确别具一格之外,大部分的折钱版式,铁钱版式也都适用。 太宗创对钱制,实为宋泉之艺锦上添花。行,篆,隶,草等多种书体开始出现在币面之上。不得不说,“对钱制”给予了作为“日用品”的钱币更多的成为“艺术品”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倘若没有对钱制,恐怕不仅是徽宗泉难放其辉,整个中国古代泉艺都将失其一味。自淳化始,北宋钱书体多变,且大多书法技艺精湛,虽构筑于方寸之间,仍能不拘一格。但整体风貌与铸造水平在发展中似乎没有太大的演化与进步。相反,有时却给人退步之感,北宋中期各年号铸币尤其显著。常有些版式虽有潇洒钱文,却未能在铸造上淋漓展现,观之有美不能尽显之感,不严谨的概述为:“有失设计,工艺欠佳”。有甚者唯用粗糙二字形容之,或许材质成色尚过关,非轻恶却难言其美。个中原因可能与随着北宋持续发展,钱量需求增大,各路钱监数量增多而难以全面管理有关。或是可能北宋中期对于铸币样式和工艺没有完善而严格的规范。 北宋早期较长的一个时间段里是只有饶,池,江,建四州铸铜钱的。在此期间的各年号铜钱版式虽丰,然大类易析分,其间形貌与工艺质量皆相近无几。但有例如神宗熙宁时于多路新设钱监,使得熙宁钱不仅版别繁杂且许多版式之间风格迥异,彼此割裂。个中不乏精良美善者,亦有糙陋至极者,分化明显,析分归类甚难,紧随其后的元丰钱亦如此。此两小例或许可以佐证上文推测一二。 到了元丰八年,哲宗祖母高氏罢停多路钱监,故此元祐钱版式数量大减。相较神宗朝精粗混搭,版式繁缛的情况似有好转,但再观元祐,绍圣,元符钱,一是主流版式在整体风貌上仍没有太大的演进。二是没有足够的实物证据可以表明对钱币设计与工艺生产已有较为完善的标准和规范。虽有数种版式已颇具有之后徽宗钱的神形,例如绍圣元宝小平隶书,元符通宝小平隶书此类,在设计格式与工艺上已经与我们所常见的处于风格成熟期的徽宗钱版式相类。开玩笑地说;若仅论形貌,谬说此类为徽宗朝补铸,都足以让人信服。但此类都太过于稀有了,鹤立于普见诸版式,确为实验之作,星点浮萍,实在难以例证已有自上而下的干预。长字两品直宋正样两品 (宣和折二长通广穿)杂钱
6月29日,些许追忆 虽说对铜板痴迷是自儿时的喜好,但真正开始有点系统的集玩是在大学二年时。 起初纯粹就当是延续儿时旧好,瞎玩。直到某天在杭州旅游时买到一枚政和通宝。。版式普通,我还记得是枚水坑的狭通阔和,但当初并不知其名只觉得出奇的好看。自此便在心头掘开新门,好意涌出,一发便不可再收拾了。。 好在生的早了几年,让我可能赶上了传说中玩宋钱最美好的那个时代。。。的那个末尾。 若不以买卖价格论,得益于海内外泉界先贤早年精研。宋钱很早就有了自己相对严谨且科学的体系。正因为有了体系,在入门的学习或是收集过程中都可做到按图索骥,假以时日便可对识常见之品得心应手。 再是那会儿大部分普通宋钱对于还作为学生的我来说,价格可亲。大多品种虽不珍贵,但其美感风雅之意仍可溯,摆于案头可为景。 宋钱里我最好徽宗各种,皆因初识源于政和通宝。作为我的敲门砖,入门钥。当初心思倒简单的很。先学好它再说吧! 那会儿花上四五十元就可以买来上百来枚通货政和通宝。闲暇时我就一一排开,一个一个的按照泉谱比对。记下彼此的区别,斟酌版名起取的缘由。慢慢的也集了好多不同版式的基础品。观之也颇为得意。 后来某天我在淘宝上看到一枚楷书大字,广西罐子瓜皮绿,秀色可餐。那会儿淘宝还没有支付宝,寻了好久才找到有网银的同学代为买下。这是我第一枚七级的版式,拿到手的那一刻,那心情至今犹记:我有七级的版了!我好牛逼啊。。。 不过自此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版以稀为贵。毕竟这枚钱同等价格下可以买两百枚九十级的通货了。 大三时首遇贴吧。最早在古币吧后转古交吧,在贴吧的这段时间毫不夸张地说是我玩泉过程里最为重要且有价值的一段时期。尤其是古交吧,太多美好的人或事了! 在这里闹过信口雌黄的笑话,有过与人分享的佳忆。那会儿大佬愿意教,新人愿意学。买可买的欢喜,出可出的满意。在贴吧呆的久了,真的会觉得这是一个“团体”,而不是一个交易平台。也正因此,直到现在我还是喜欢逛贴吧(虽然潜水了)。其他平台对我来说只有买东西的意义,唯独古交吧对我而言才有“交流”的意义,纵然很多人说:它没有过去那么好了。 现在回忆起来,那时之青涩确为我玩泉以来最美好之时光。那时之心态毫无攀比,毫无所谓自我追赶带来的压力。唯有丰富自我认知,陶清雅古风之冶罢了。 尔后大学五年毕(不是留级。。建筑学五年制) 。回想那几年的收获,学尽谱上政和钱的愿望算是做到了,脱谱可识其全。余下徽宗各年号钱也皆涉表之三四,自此识徽宗平钱告别持谱,逛店挑钱一身轻也。但真正说到藏品,受限于财力,仍以普品居多。 尔后经历留学,创业。转眼间十年已逝。光阴似箭白驹过隙之间,当再入局时徽宗钱已不再是随意入门之物。喜欢的人多了当然是好事。版式也不再是那么几个人的游戏,大家都开始认识版,讨论版,认可版。只不过总让人嗅到盛世之下那些股怪怪的味道。 记得刚回国时,已与市场割裂四年。友人询我一枚崇宁遒劲的价,不得已我只能去查了下各网同品成交价格,再打了个亲友折报了一千过去。这位朋友因为事业也许久未碰了。他闻之大惊说,这东西现在这么贵了?难堪之下我回道确是万万没有想到啊。 毕竟四年前,一枚上美的遒劲也就两百多元。 崇宁遒劲是何版?其文字之劲,行笔之锋,犹如苍龙斗剑,的确精美。但这个版式在玩徽宗钱的人眼里,就是崇宁钱最最入门的版式之一罢了。除去几个珍罕变化版,确不是稀奇之物。在曾经已经产生品相溢价的年代,也鲜有人愿意出高出本价两三倍的数额争之。 此同类现象还不是少数,最为夸张的是此前从未听说过的,将某些八九级的版打造为诸如“小遒劲”“美制类”的概念,如今也是堂而皇之。学版以来,我只觉得在这个不断更新的体系里,不变的是该属什么类就是什么类,该以其形制论则需区别分论,哪能混为一谈呢? 当下给我的感觉是,太多市场定义的“理论”夹杂在正统的泉学理论之中,明明不是具体考证出的言辞却能大行其道形成气候。 我仍记得有位老师告诉我:崇宁通宝的基数是铸量可绕地球一圈半,重宝三圈,虽然有玩笑夸张之意,但也不全为诳语。八九十级的版式能有现今之价格真是让人叹哉!叹的是莫非版已不以稀为贵了?莫非当下是以美为贵?但看起来,好像也不是那么回事。 朋友说,现在币圈火了,出圈了,自然有很多资方进入,做庄炒作。最容易炒的当然是量大貌好的。的确,一是量大的好囤好炒,二来视觉动物的韭菜最好割,一切都刚刚好。若以两面性来看,这也是件好事,越来越多的人会认识到宋钱的价值和乐趣,投身其中,得到愉悦。并且,圈子想要保持活力,多少是离不开物质刺激的。 但是真的苦了一些有心深研的普通泉友,现在玩徽宗钱的门槛真的是高了不少。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若远离一线或不曾结交圈中好友,再不能像之前那样,一批一批的买一批一批的断了。在我看来,当下若能在学习伊始,就可以接触到大量不同版式的普通品种已经成了一种奢侈。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