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二郎
枪二郎
La
关注数: 368
粉丝数: 690
发帖数: 13,949
关注贴吧数: 27
1/35 pzkpfw.I.C在西线 全车采用hobbyboss制作,对于一辆光秃秃的小车来说,套件本身的细节和pe已经够用,仅用打印件替换了一些小局部。此套不过百的价格很有性价比,唯独的缺点就是履带组合度奇差,必须要用活履替换才能保证效果。 做下来个人并不是很满意,旧化有些做软了,不够有力,不过也算是个不错的阶段性总结作。
1/35 雷诺UE双机枪塔改造型输送车 今年做的个人比较喜欢的小车,采用mirage和田宫互杀制作。局部舱门都用胶板改为打开状态。 非常冷门的题材,只有mirage的涂装介绍,但是全网也搜不到此改型的资料,anyway,模还是好看第一。
1/35 sdkfz221 Pzb28锥膛炮型 WWII时的轮战,个人最喜欢的就是豪须。记得刚玩模时就买过号手的222,可惜那个时候太菜,根本搞不定,做完此车也算是了却情怀。渣作轻喷
精减库存 交流高楼 镇楼都有 1252 枪二郎 精减库存 交流高楼 镇楼都有,分两贴 此第一贴 交流前承诺:1.交流泉品一律终身保真 2.如实拍摄保证描述真实 3.瑕疵详述,不做隐瞒。 交流后承诺:1.入盒产生标号、判假,终身退赔。我承担所有增加费用。 2.入盒产生版式标识错误,终身退赔。我承担所有增加费用。 3.上手不满意,感觉有色差,发现更多未描述瑕疵,后悔,老婆不给买等等等都可随时退回,由交流者承担寄回邮费。 正题。
求购贴 求购一枚柳叶长通 编号:1252 求购一枚政和小平 长足宝长通篆书 价格好说,好品好价可以接受。 有一定品相要求,有意有货泉友可带图报价。谢谢🙏
版式小释-政和通宝 河东路小平铁母式 正字隶书 纵览北宋铸币史,“铁母钱”的出现有两个高峰期,一为宋初时太祖太宗两朝,推测原因有二:1.蜀地全面禁铜带来的民众初期行使不适,引发以区域所行铁钱为蓝本的大量私铸。2.宋初钱监不多,战争未止,蜀地铁钱监以本监铁钱为蓝本代铸铜钱以资用度。 以宋初的诸多“铁母”来说,明显是翻铸不出铁钱子钱的。 第二个高峰期则是徽宗一朝,尤以崇宁,大观,政和三个年号存世最丰。所见铁母版式大多精美异常,让人神往。其中原因与徽宗一朝屡次货币改革颇有关系,外加钱荒渐重,增设铸监铸院大量鼓铸的多重因素。 不过 这些存世尚有余量的铁母式大多是折二铁钱的版式,而小平铁母则皆珍罕。 至今几乎不见圣宋、政和、宣和的川路小平铁母,面世者皆大藏家所藏。 同行小铁钱的河东路则偶能看到大观、政和的小平铁母式问世,此路最为出名的应当就是大观通宝行书小平铁母式了,据一些学者考为赈钱灾之用,铁钱亦发行极少。所释该品为河东路政和通宝小平铁母式正字隶书,有篆书对品,形制面中广穿中缘,背郭略肥,典型的河东钱风,文字隶书工整,对仗,但表现力却一般。谱载一级。径26.1mm 厚1.6mm 重5.2克,仅以数据来说已能彰显其性质不同。纵然载一级,是版对品皆算是徽宗一朝小平铁母式里相对多见的版式了。值得提醒的是,近些年篆书有大量仿品,需要避雷。是品出自东北,得友惠让,纳袖之藏也。
请教贴,求大神解惑 小白求教,这版熙宁最早知道是看手类谱归在不知品类,定版阔缘缩字,当时看到就挺喜欢,最近寻得一枚。不知道这个钱现在有没有具体的手类归分呢?具体属于哪个手呢?求大佬解惑
版式小释—崇宁重宝铁式/正字狭宝 是版铁钱多见,铜钱世仅见两品。 余一直认为是版为正字类中文字最为姣好者。不似另几式稍有些“臃肿”之势,反倒颇有精、瘦、遒劲的视觉趣味,整体的观感倒与铁式“大字”相近。 难怪,诸多崇宁重宝铁式中,余最好此式与大字式,正是因为“其味相投”吧。 是品昔受友惠让,得之甚幸,纳袖之藏。值得注意的是《北宋铜钱增订本》所录此版:正字长足宝6324号,揣摩应为同模赝品拓片。破绽主要在重字“田”处因修正带来的异样轮廓,宁字横笔偏左处同模弯曲,背外缘与内郭轮廓。此类赝品余亦有上手,做假量颇大,当为选择精好的铁钱翻铸。 新北铜谱此类谬误尚多,泉友们还需注意,莫以错误的东西作为比对的标准。 科普贴重新开始,望自己这次能够坚持下去
求教贴-关于拍摄打光 看模友拍照光感柔和,曝光充分且几乎没有暗角。自己拍试着打了好几种角度的光怎么拍都还是有暗角。。灰布景也试了一下稍微会好一些。。看了别人的图再看自己的连后期的欲望都没有。。求教什么样的角度和什么样的光源最为合适呢?
求助帖/跪求一份图纸机拍 求助帖 跪求一份hobbyboss 1号c型vk601 轻坦图纸,之前封笔了一段时间东西都散落了。。最近想重新找回来做。。图纸估计跟其他垃圾一起葬了。。哪位好心吧友手头有图纸能否手机帮我拍一份,感激涕零!
版式小释15—大观折三中最少的版式? 大观通宝折三,或称“旧式当十”。各版式由于“大钱buff”外加铸造精美,存世相对稀少,历来受到藏家的喜爱。 最为多见的版式即是短通狭观(降通)与短通。今日所释一版,则是介于此两版之间的过渡版式—俯观。 是版最早出现于日本泉谱,但08《北铜》不载。沉寂许久,2017 18年左右现身于园地,尔后得到关注,不断的有藏家展示出此版藏品。 总体相当的珍罕。《新北铜》得到补录,在调整了定级之后,此版式得裁三级,成为大观折三钱里最为稀有的两个版式之一。近期华夏有一熟美品成交价格在24000元左右,另人咋舌。 是版尺寸皆大,钱体厚重但文字铸造呈现极度精细,隽秀异常。观查大字有短通版的“阔”势,但张扬之感已收敛,有进势。观字俯,偏窄,也与短通狭观相近。但通字降势不明显,其与宝字特征更近短通。“承前启后”的定位一目了然。 此枚径34.5 厚2.5 11.8g。水坑玩熟的状态。可惜大字,通字以及边缘腐蚀较重,颇为遗憾。
版式小释14—“铁式小稀” 崇宁重宝 铁式狭足崇短重 提到重宝的铁式,想必是狭足崇大类中的狭足崇升宝(两宋铁钱谱名,配图中两枚相并的右侧,即为狭足崇升宝的铁母版)最被大众所识,原因即是在于此版的阔缘钱(这版余个人认为是钱监以铁式狭足崇升宝拓缘,代铸的铜钱版,拓缘的目的则是为了与大部分铜钱版尺寸相近。严格来说应当不属于铁范类)在重宝铁式里最为多见,并且大部分的私铸钱也都是翻自此版。 实际上狭足崇大类的细小分支不少,彼此变化有大有小,最简单的,根据崇字是否带有俯势就可以大致区分。 是版狭足崇短重,对应铁钱谱狭足崇仰宝。其崇字即为直崇,无俯势,并且中长冠,有“包示”之感,宁字方冠不带曲笔,微阔。新北铜谱中载四级,有区分一品小样,载五级。是版余一直未见过标准“铁母”。此枚径32 厚1.7,稍薄。铸造,铜质皆精良,试范或两铸性质。 与大部分重宝铁式风貌特征类似;四字隶书重古意,整体气质偏浑厚而少秀,在观感上与铜钱诸版玩味不同。
版式小释13—“易被忽略的稀品”圣宋元宝 宽冠宝 提到圣宋元宝和“冠”有关联的版式,大家一般都会联想到“长冠宝”,“中冠宝”,“楷冠”这样的名号。 的确,论到名誉程度,这几式都可谓广被周知。而“宽冠宝”则相对冷门太多。但其实“宽冠宝”也属于圣宋平钱中比较老牌的名誉品。可惜后劲不足,如今却常被忽视。 是版对品皆载四级,不同于某些定级,此对品的定级妥实,颇为罕少。篆书钱实际上要更少于行书钱。 是版铸造水平中乘,似乎铜质莠杂,总体并不精良,故此完美品不易得。 所见品常面略精而背患漫,保存环境差的情况下多有腐蚀带来的磕麻孔洞,铸造气孔易有。篆书钱则多有外缘少水、多水的现象。尺寸上,直径均在24mm以上,肉质不厚,少数可超25mm。 于版式上来说,是版应当与细字类同属,但细字类的整体铸造水平却要高出宽冠宝很多,整体风貌呈现还与元符钱的一些版式有所承接,尤其是背部的特征。推测在铸造次序上应该早于后者诸版,属于比较早期的圣宋钱版式。
版式小释12—“大画幅 优势在我”宣和通宝 折二钟宣 宣和通宝折二阔宝,存世较丰,对钱皆载六级。其中篆书钱颇受欢迎,因为其字形、风貌颇似小平方冠篆书,因此也被称之为“钟宣”。 此版对品铸造皆精良,所见之品在铸造呈现,克重,尺寸上都具有极强的标准性。其整体观感已经完全不同于徽宗各个年号的折二钱,可谓前无古人。倒是与宣和折二钱诸多的试铸版在整体风貌上有同工之妙。 余曾猜测之所以宣和折二钱中的试铸版式如此之多,正是因为在折二钱的铸造标准性久被忽视的情况下,在此时有了自上而下的关注与调控。 类似“阔宝”,“正郭”这样的版式,可能正是生产于这样的背景之下,以新的工艺被铸造出来。 虽然可能因为历史的某些因素,这种较大规模的调控并没有获得完全的成功,很多精美的版式最终只留下“试铸”之名,没能使得折二钱在铸造的标准性上达到平钱和先前折十钱的高度,但还是让一些明显具有新特征的版式得以较大数量的铸造,让我们有机会在“大画幅”的加持下,欣赏到更多铸造与书法艺术的美。 宣和折二钱中,余最好“钟宣”此版。每每把玩在手,那种丝丝入扣之感,真是让人入魂
版式小释11—政和通宝折二 阔字狭穿大样 是版正样对品首录于08《北铜》,载四级。谈不上严重低判,但实际情况确有不妥。新北铜改判三级,在此基础上分出大样一版载二级。虽然新北的谬误颇多,但此处的确合理。 是版正样尺寸在29.5—7之间,与大样文字有细微差别,整体多容若感,另外篆书和字禾部首处下撇略带幼圆,而大样则为劲直笔。总体来说,真书钱要更少于篆书钱,余个人觉得无论大小皆在二级合理。 是版大样过手过眼数品,总结起来特点有二;1.尺寸都较常见政和折二钱略大,都在30.5至31.2或3左右。 2.铸造都颇为精良,反而正样则相对略糙。 是版文字与阔字本体相近,但显然更加精到。并且在阔字本体文字遒劲感的基础上,更添几分浑厚与大气。个中原因可能源自“大文字”与“小穿口”的配比作用,不得不说,在币面设计上相当的成功。 其余,是版篆书与本体篆书最大的区别除去穿口特征外,宝字宝盖较本体略浅,为中冠,整体宽。和字禾部首处为下撇写法。 可惜余还未收集到大样真书钱,无法配对成图,有待偿愿。 政和折钱大多行文随性,不追求文字与排版的视觉效果。此版式则成为特例,可以说是政和折钱中最漂亮的版式也不为过(能与之媲美的,可能就是另一对带有试铸性质的新版了—阔和大字对品) 有一说此版式大样为阔字类试铸性质,待议。但其存世量罕少,版式有特异性,以及整体较好的铸造水平,都或可彰显一二其特别的意义。
版式小释10—平钱小珍 “钟宣(方冠)小字 ” 宣和通宝方冠类篆书,又称“钟宣”。原因即是宣字宝盖有上束下放之势,其形如同一口钟。不仅生动,也颇为古雅。除去平钱外,折二中的阔宝篆书因为字风与平钱方冠篆书十分相似,故此也被称之为“钟宣”。 篆书钱有一变化式,即是今日要介绍的主角—方冠小字。是版存世珍罕,载二级。相对于同样定为二级的一些版式,诸如美制降一,通异等要更为稀见一些。其与本体最大的区别有三:1.外缘略宽。2.穿口略小。3.通字降。 反而是字并没有比本体小很多,唯宝字明显。 正因为此,此版也被唤作“方冠降通”或“方冠狭穿”。 此枚径24.8 厚1.6 出水于广西。铸造呈现精良,细节丰富。只可惜背外缘两处较大面积的崩皮,不能达到完美,实在是遗憾。
版式小释9—以“试铸”为名的宣和通宝 小字阔和 小字阔和,可能是宣和通宝折二钱中的最为老牌的名誉品。旧时珍罕,被冠以“试铸”之名。随着时间推移,其量逐渐增多,然至今日依旧维持在三级左右的定级。 有些朋友不免会问,依照现在的存世量还能叫“试铸”吗?这就得简单谈谈“试铸”的定义了。首先一种,历史明确有记载的试行钱,可称之为试铸,比如圣宋当五,即有宋史佐证。 再者,类比之下,明显出于某种试验目的的品种,例如绍圣通宝中字,河东钱风浓郁,其特征推测可能是为铁钱试样但未发行,可称“试铸”。其三,超纲品种,极反常规,例如熙宁重宝直读。四,风貌卓绝于本纲目下同品种,正如宣和通宝折二长通,小字阔和等。 当然,存世稀少是此些条例共同的基础。 总结来说,“试铸”已经成为了一种性质判定。而不是唯一唯二的含义。 可能因为折二钱只留本路不进京畿的原因,各路管各铸各用,外加期间一度停铸,徽宗钱的风貌特色至政和时都不完全加身于折二,没有确定且统一的形格。但至宣和时似乎得到了上层的重视,因此宣和折二钱风貌卓绝于常品版式者最多,如小字阔和,长通,长通广穿,大字,细缘,阔缘,长冠宝等。这些版式无不例外铸造极度精美,存世珍罕或相对稀少,与常见的宣和折二钱拉开很大的差距。再参照之前“风貌卓绝”的逻辑,这些版式皆可称之为“试铸”。 或由这些种类衍生而来的一些版式得以大量发行,例如正郭,俯宝。铸造亦十分精良面容姣好,已大不同于政和折钱。 铁画银钩的确书的主要是崇观,但试铸第一多,还得看宣和啊😂
版式解析8—普通但美丽2 圣宋元宝 阔缘瘦字 圣宋元宝之阔缘瘦字,存世多泛。08《北铜》载十级,后有重判七级。实际上个人觉得在八级左右合适。 版式诸名,余一直觉得此版式名取得相当雅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花凋叶茂尽在一个瘦字。虽然不太搭嘎,但此瘦字亦能将此钱之美唤出。 该版式宽缘小穿,四字修长纤细,颇有一些些悬针韭箸之意。字幅适中,不漫不空,加之宽缘的作用,清秀却稳重,总体金石味强。 是版所见之品皆铸造精好,与宽缘大字应当属于同一族系,但铸造水平整体要高于后者。唯独背易出移范现象,因此面背周正者可为逸品。外加轻易寻得好品,价格不高,值得收藏。 另外,此版式在风貌上已经完全脱离元符钱之影,推测当为崇宁五年复铸小平钱的产物。有兴趣的朋友可在宋钱学社公众号搜索笔者过往长文《风貌之变,圣宋钱始》。
异品小析—精致的“斜杠青年”崇宁重宝广郭背斜纹 “雨丝纹”或叫“斜纹”。 在半两钱上就已出现,但那会儿的雨丝纹或许还没有作为“纹饰”的意义。所见都很细密,斜向刷布,看似不是出于某种关于“表达”的目的。较为被认可的说法是工匠在处理钱范时出于某种工艺操作所致。 雨丝纹也出现过在开元钱上,有一种为垂直向刷布,雨丝不密,开始具有纹饰感。 最大一次规模的集体出现则就是徽宗的崇宁重宝钱了,最为多见的搭配是为立点宝配雨丝纹,一般也为斜向刷布,一般不够立体,规律也很随机,有同向的,有交叉的。总结来说,纹饰感并不是很强。 除此之外,也见有纤字搭配雨丝纹,所见数品细密有序,美制和降宝类以及通宝钱也有搭配。总体来说,似乎有纹饰意义但不可捉摸其规律和用意。 此枚则为广郭版搭配雨丝纹。有意思的是,这枚钱币的雨丝可见节奏平缓,富有规律,刻画时似有意避让内郭与外缘,讲求精细与美观,“纹饰”的目的更强。 另外,有一种重宝钱,背后搭配有垂直向刷布的稀疏线条,经常出现在各种拓集之中,纹饰意图明显,可能为后铸花钱,市面上常见者多为仿品。 关于雨丝纹的含义,学界也有很多种说法,有工艺说,戏铸说,含义类纹饰说。但其真实用意已难考。 崇宁钱后,金海陵王的正隆元宝也有出现背雨丝纹的现象,尔后逐渐消失在钱币的正反面,只留下一头雾水的我们。
版式解析7—铁式珍版;崇宁重宝 正字俯宝 是品对应《两宋铁钱》谱,正字俯宝版。此版铁钱较为多见,铜钱则诸谱不载。此枚铜钱个人仅见,推测存世应当不多。不过余钱币过手过眼皆不足够,或为妄言。 此枚径31.2mm,厚2.2mm,北方坑口。与所对应铁钱各项数据一致,铜质精良,铸造亦好,可谓“铁母”规格可惜未加任何修饰,不过我一直认为崇重与崇通和宣和陕一样,都存在铜铁两铸现象,所以区分铁母版意义已不大。附一枚正字狭穿(正字狭穿为两宋铁钱谱与老北铜名,新北铜名:正字昂重。。不是很能理解哪里昂)铁式做比,其异一目了然,正合其名。 重宝钱中,余一直偏好铁式。原因便是铁式里的很多版式字风形貌更有浑厚古拙之感,尤其以正字类显著。铜钱式里余最好挑丁,亦是缘于同样的意味。
版式小释6—政和通宝小平 正字广穿真书 第六篇打卡 是版乍一看颇有“重和样”之意,可归为大字类。 与本体正字真书相较,区别除去穿口略大之外,最显著的即为政字攴部捺笔画曳出,呈扬起之势,使得政字显轻盈飘逸之感。 是版对品存世皆罕少,08《北铜》载一级,所见真书钱大多铸造一般,品相较弱,反观篆书倒更精。是品径2.5cm,厚1.2mm,重3.6克左右。 此版式另有一种宽缘厚肉大样型真书钱,存世罕绝,可惜不曾有缘上手,或为试铸性质。
版式介绍—丑到被遗忘的宣和通宝 是版08《北宋铜钱》首录,版式名称:楷通隔轮大样的对钱 载三级。 这个版式名称是失准的,因为它的常规尺寸并没有比楷通隔轮大,甚至有些时候楷通隔轮比之更大。因此,后也有将此版改名为“长宝宽缘”。 不过,我认为将其归为楷通类是没有问题的,综合其他大类内分支版式的彼此强区别,我个人更喜欢称之为“楷通隔轮宽和”。 是版铸造极差,铜质草杂,存世不多,所见之品几乎都不可识其字,完整无缺者更是寥寥。但其克重,各项尺寸显示,不会是私铸产物。文字上特征;宝字圆冠,和字舒展且宽,书写有古意,其实本身币面设计并不差,中字阔缘中小穿郭微广,布局稳定,比例尚算和谐,有它的美感,并不算特别“丑”。可惜工法用料不究,终而败之。 此版被《北宋铜钱新订版》遗漏,归根其新录了那么多模棱两可的版式却连老版式都能遗漏的原因。。。 嗯 个人认为只能是因为丑到被遗忘, 此书已无力吐槽,罢辽~
版式分享—政和通宝小平 “寄狭退” 政和通宝小平寄郭狭穿退和,是很早就被发现的版式,早先收录于《符合泉志》三编,归四(三编大多为珍稀版式)。版名:退和。 《北宋铜钱》命名:寄郭狭穿退和,载三级。因此圈内朋友往往将其简称“寄狭退”或“退和”。是版正样大多出于西北,未见合适真书对钱。形制面中缘狭穿细郭背则郭略广。四字篆书刚毅遒劲,力道十足。面背铸造深邃颇有立体感。 同时,有南版存在,比之钱形较小,铸造略欠。(南版是指南部钱监以北方钱监版形为样所铸造的面文相同但质量略欠的品种,与南钱的本质区别在于,不同于南钱仿铸类多阔缘肥郭扁平化的特征,依旧保持了原北方版形的特点,唯质量略欠,因此依旧可被归为宋铸,因多出于南方因此称南版。可能用于对外贸易,或与北宋中期钱多有“西北类”性质类似。有意思的是,存在南版的版式多为铸造极度精良者,例如政和重和样,寄狭退,宣和美制等,个中具体出处,关联原因等实则已难考)。 “寄狭退”可能算不上特别大的名誉,但绝对是很“老”的名誉品,并且这么多年过去依旧颇为稀少。外加其卓绝的美感,纵然非是版式玩家,亦值得收藏一枚作为品种代表。此枚西北坑口正样,高眉深目。与友共赏。
水贴 再拍“圆冠手” 本来想着今天做什么版式小解,结果掏了相机,挑钱儿的时候却跑偏了。。算了,就先水一帖吧。 再拍一拍宣和通宝折二“圆冠手”,之前已经发过小科普,奈何太漂亮还是忍不住拍了它们😂。 此版对品面文的确近似小平的圆冠版式,尤其以真书钱最甚。 果然还是“大画幅”更能彰显细节和美感。不小心瞟到一眼,直接被带跑题不说,瞬间也失去了拍其他钱儿的兴致。 与友共赏
版式分享—大观通宝小平 广草阔大/异书小样 好久没发版式分享了,以后坚持每周两贴,不为别的,就为引领新人入宋坑喜欢上宋钱,哈哈哈 广草阔大,也称异书,是近几年发现的版式。一经现世便因其极具张力的文字表现,极度精良的铸造呈现而被广知。 目前具体已现世几枚不可知,有正样,大样,小样三种。大样应为试铸性质,小样则铸造略弱,其整体风貌推断应当是此版式的南版钱。正如政和通宝重和样与南版重和样的关系一致,面文极近,但铸造工艺有较大落差。钱体轻薄,铜质亦弱。 是版小样亦不易寻得,惜失铜声闷,好在钱体完整无损,与友共赏。
水贴 杂钱小赏 近来偶得一枚嘉定小平十一,实在喜欢。就抽了些钱出来,为它做配拍照。 江西水坑,状态匀净可人。虽然普普通通,却也让人瞩目良久而难移。 好久没有这种感觉了,与友同赏以水贴 不知为何,自从30+以后就更喜欢没锈的钱。。。😂
周末小科普 何为“名誉” 我们在收藏钱币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两个字“名誉”。那么,“名誉”或“名誉品”到底是什么意思,里面暗含哪些深意,今天来聊聊这个,希望给一些新入坑的泉友一些帮助。 首先“名誉”的概念伴随着近代钱币收藏与研究这门爱好和学科而来。并不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概念,是一个正统的概念。但是,当然。。“名誉”概念也被行业内进行了商业性质的再利用与再加工。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关于钱币的爱好与研究想要可持续的发展,就不可缺少行业内商业行为的推动。 首先,在字面上去理解,“名誉”的意思即是“享有声誉,广为流传”的意思。一枚钱币或者说一个品种能够成为“名誉品”必然有它的特质。关乎多重因素。 例如一:因历史轶事或传说而被广为认识和流传。比如“定情信物”金错刀,“男钱”丰货周元通宝,“亡国前兆”太货六铢等等,此类我们可以称之为“轶事因素”。 再例如二:因存世稀少,自古为钱币收藏家所追寻而被广为认识和流传。例如“得之一枚妻有也”的天策府宝,“顺天易得,得一难求”的得一元宝,“宁抱沉湖不予贼”的大齐通宝等等。此类我们可以称之为“稀缺因素”。 再例如三:因为近现代知识体系的建立而被广为认识和流传的。众所周知,虽然“版式”是一种中国古代的官方行为,但“版式”学科是日本泉家最初建立起来,例如现在常说的“什么什么手”,“什么什么样”,都还是沿用日本泉谱里的一些词汇。 这里有必要简单说明一下“版式”,所谓版式既是在纲目系统之下,对于某一品种在样式和性质上的细分。另,以排除铸造因素为基础,明确以母体不同而导致的个体差异被称之为“版别”。所以有些新人泉友需要理清概念,不要盲目的追求所谓新版异版,也不要随口听信“版别就是铸造原因,你要仔细看枚枚都不一样”的无知言论。 随着版式学科的建立与逐渐深入人心,一些版式被大家认可和喜爱而广为流传,形成“名誉”。其中除去前两种因素外,最主要的还是币面文字或形制的特殊性。例如宋元通宝开元手,淳化通宝缩水淳,嘉祐阔字,皇宋遒劲,政和重和样,宣和巨头宝等等。此类我们可以称之为“风貌因素”。 最后,例四:商业制造。这个例子太多,就不一一举例了,最大的例子就是前几年开始的“美制”流,什么都开始往美制上靠。当然不可否认,能够制造新名誉并且能够成功,是一种带动行业发展的积极行为,泉友们要做的还是要理性科学看待,不要做了韭菜。同时,能够成为新名誉的各种品种或版式也都或多或少需要前面各种因素的支持。此类,我们可称之为“商业因素”。 其实,个中因素是复杂的,能够成就“名誉”,必然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此间举例二三也只能是概而扩之。但是,总体来看大家不难发现,所谓名誉品其实有几大特点。 1。 名誉是跨越体系的存在,无所谓纲目或版式。 2。名誉不一定稀有 3。稀有的不一定是名誉 4。名誉可以被制造 5。名誉品一般价值较高 6。不是所有的名誉品(尤其是版)都被广为认识。 简单总结一下,追求稀缺美,是收藏绕不开的话题,钱币亦如此。“名誉品”有较好的认知和流传度,不管是丰润自己的藏品或是以此流转养藏都是比较好的选择。但是“名誉”因为其一些特点的存在,需要在收集时理清自己的所需和其背后的真实状态而避免过度和无意义的物质投入。比如第二点,类似政和通宝重和样这样的老牌名誉。其美感自不必说,但其存世量巨大,给个七级已然是不薄了它的面子,因此其美品极美品是求之不竭的,往往收藏到一枚极美,极极美就会立刻出现,对于这种状况该如何理性面对,是个好问题。 再如3。在我们有能力去扩展自己的藏品池之时,我们是去选择非名誉的稀缺品,还是继续投入存世较大的名誉品?我的个人看法是,如果想扩展深度,还是要去探稀寻珍。但是,非名誉的问题就是流转度可能存在较大阻力。这时就牵扯到自己的定位问题,也是比较难以中和的。 最后,说说6。有些名誉品会因为本身属于冷门体系,或是时间流逝,出世量增多的原因而逐渐被忘却,或是说逐渐缩减认识圈,此间例子也太多了,。就先说说宋版。宋钱的一大魅力在于特定性质和版式的钱币不以总体出世量的增多而快速泛滥,其中正是因为有复杂的版式系统,外加一些当时的铸币政策所致。一些明显脱离行用性质的钱币,会一直保持着稀少程度,例如各种各样的铁母版,明显在风貌上区别于行用钱的各种试铸钱,因为历史原因而短暂铸造的品种或版式。虽然说会有影响,但因为其铸造原因的特殊性依旧珍稀,不过有些曾经相当稀缺的版式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再结合4。也就是说,“名誉”的状态其实并不稳定。不管是制造热潮的褪去,还是钱币不断的被发现都会影响到价值和“名誉”的头衔,因此,该去如何理性看待呢?又是一个好问题。 正所谓“欲追春风不知期,更惬闭门自赏花”。 面对犹如花花世界的钱币世界,各种诱惑与欲望接踵而来之时。还是建立自己的体系,明确自己的真爱更加重要啊。 随意配图,感谢阅读。
新版式分享—-政和通宝小平 狭穿细缘 是版首收录于新北铜中,定一级。观其形制的确属于狭穿大类无误,与普通版式相比,最大的特征有二:1.文字方面,铸造细节更足,因此有更强的币面表现力。另外布局方面不似大类常见版,字势无明显升降趋势,宝字微降,总体十分周正。 2.形制方面,面上实则偏中缘,背则穿小缘细,整体肉质并不厚,但十分匀净。不似大类常见版动辄1.8左右的夸张厚度。 排比互察,特征斐然。铸造颇为精良,但其数据和铸造呈现依旧还是给人流通钱之感,应该是短暂铸造尔后因为某种原因中断的版式,并不具有试铸的视觉特性。 此枚径25.2,厚1.6 ,余认为定名狭穿细缘不妥,叫狭穿正字更妥。 与友共赏。
好久没有水了,经验都不够了。。 好久没买泉,浑身难受。每天在贴吧看泉友交流是我唯一安慰,为此。。。 我必须水贴
不带颜色的来聊聊新北铜 受赠新书,到手时还是十分开心的。先前已经看了释出的早鸟图,跟泉友们吐槽了一波。不过还是自己眼见为实才不算“云”。 今天整体翻了一遍,不带颜色的来聊一聊观感 首先不得不说,第一眼看,装帧不错。硬壳外封包裹两本极厚的书。。相当有质感。不过翻开后纸张质感感觉一般。 着重翻看了自己最为熟悉的种类,总结一下:一.新东西还是有的,很多新版得以录入。很多版式定级偏颇得以修正。很多不合理的版名得以重定。 二.大小样分的更仔细了。虽然有的给人一种大可不必的感觉。。 三.形制差异分的更仔细了。虽然有的给人一种大可不必的感觉。。 这三点基本还是让人满意的,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有汲取一下新知识的渴望。 但是。。。 四.部分实物明显属于南钱的品种被录入。 五.臆造版被录入,甚至是所见品都相当粗糙的臆造品。并且还不是个例。 六.部分定级还是偏颇。 七.大可不必的感觉屡次出现。。。 总结一下:一.是一本感觉的出来怀揣着想法去编纂的谱,但是没有激情。。。 二.是一本有些诚意但诚意不足的谱。。 三.有些地方过分严谨有些地方却根本体察不出校对。。可能是统筹的问题。 四.失望大于惊喜,更多的是贤者时刻的迷茫 五.能看,有一定的指导性,但有些地方竟然需要自我避雷,有点搞笑。 这种感觉其实很熟悉,我一下子想到苦等cyber punk 2077的经历。刚出来那会儿这游戏能玩,也好玩。但跟宣传差的太多了,只留给人食shit的感觉。 但游戏可以一直出补丁和dlc来弥补挽回口碑,但书怕是不行了。
求交流一枚政和通宝柳叶长通篆书 不知道吧里现在还可以不可以发求购贴,违规请删。。。 求 购一枚政和通宝长足宝长通(柳叶长通)的篆书 隶书不需要,只需要篆书。 本帖长期有效,品相有一定要求,米数可聊。可走鱼。。
乾道元宝 折二背正 南宋名臣的“签字版” 乾道元宝 折二背正,南宋钱名誉品。 关于其背后的这个正字。结合史书记载,有考据此泉当为南宋名臣李大正督赣州钱事时所铸。 史书上关于某一种钱币由谁提请或督管铸造的例子并不少,较知名的例如宣和背陕钱由许知远提请铸造。每每新钱新版发布,常见会在钱背留下铸地信息。例如汾州监留背汾,上城监留背上,陕州监留陕等等。但能在钱背留下个人名号单字的,却的确仅有此例,很是特别。
绍熙元宝小名誉 折二“舞元” 绍熙元宝折二顺点熙,仅有背元一种纪年。 是版尺寸硕大,铸造皆精。应当与淳熙顺点熙一类归属于神泉监所铸。 因为钱面元字书写极有特色,元字二横收笔架势夸张,犹如扬手起舞。故得雅名:舞元。 此枚湖南坑口,保存极好,尽显该版之美。与友同赏。
徽宗遗韵 -绍兴元宝 阔字二式 阔字,是新南宋泉谱上的名字。以前此式也常有人喊“遒劲”。 南宋谱上此式无论楷篆都载七级。白猫老师对于此式的版评也非常中肯,引用一下非常适合:铸造精美,尺寸标准,存世较多,可能为初铸钱。 作为徽宗之子,本人又善书法,懂审美的高宗来说,所出之品确有徽宗钱之遗韵,此式就是极好的例证。 外加价格低廉,非常适合入手收藏。 玩宋钱最大的乐趣就是对于一枚钱币信息的解读,关乎版式,铸地,铸期等等。 如果北宋钱币无法让人明显察觉这种乐趣。那么,请翻开一枚南宋川路大铁钱吧,看看背后(真谜语人) 。。就懂了 我喜欢做小科普,倒不是为了去炒高某个品种,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精力。纯粹是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喜欢上宋钱。
容易被忽略(捡漏)的稀品-圣宋元宝 阔元中缘 圣宋元宝 -阔元中缘,谱外。 所见几品图例总结起来特点明晰; 1.面文与阔元相同,但宝、宋二字更大,尤以宝字明显。其形制则近似阔元大字。 2.铸造更精,文字细节足,无阔元常见的隐起现象,面背铸造呈现立体深邃。 3.尺寸较小,中缘特征明显。 余先前不知此版,好在友人教导,点明此版式特立独行之处。结合铸工,精度,稀缺程度等综合信息猜测,或为试铸性质过渡版式。 真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玩钱币更是一个持续学习的过程。 有幸寻得一品,与友同赏。附对比图片,以求明了。
水贴 补缺两品 政和通宝 小字狭穿阔和; 是版载三级,版如其级颇为难寻。 是版用料皆好,所见者皆铸造颇精,面背颇周正。尺寸大克数足,最重要的是相对于小字类其他版式字风实在矫好,让人喜欢。 宣和通宝 降和斜宝; 是版载五级,与降和比,宝字真的不太斜,反倒是宣字最下横收笔相对平缓许多,差别甚显。 虽然08版的《北铜》只收录了降和与降和斜宝,但随着这些年的不断发现,这个族系里已添新员,分别是较为常见的“降和通寄郭”与极其稀少的“降和直走通”。 若将这些新发现与其他版族横向联系起来看,可以感受到一个完整也模糊的演变过程,即是从“短宝类”某些版逐渐演化为“降和类”的过程。 尤其以短宝大字降和最似降和直走通(可惜本人未能收集到降和直走通,无法对比拍摄)。 这个过程谁是起始已难考。谁前谁后实则讨论意义也不大,并且也有可能同时被铸造。 不过至少可以将此两个版族连结起来,给到一些有趣的考据线索。 持续查漏补缺,与友共赏 附带近几日普通版式杂获一组,多图润贴。
水贴,补缺两品 —方回 ,遒广 短宝方回;宣和通宝小平短宝族系中的奇葩,因为宣字内“回”部写法特立于短宝类其他篆书版式,因此广被认识。 此版较少见,但也常能看到有交流。不过此版大多铸造肉薄不工,文字常有粘连或钱身局部患漫,因此得一好品亦不随意。 遒劲广穿隶书;此版乃宣和折二钱中个人最为喜欢的版式之一,对钱皆载四级,但隶书要略少于篆书。此版隶书浑厚古朴,字幅大,配合广穿细缘的形制颇有几分吞吐天地的浩然之气,金石之味盎然。此版用料较好,但铸造不工,因此周身好品者也不易寻得。 集版三级是个坎,三跟四不管是难易度还是价格就差的很大很大了。。之前追一求二保三的思路愈发是玩不动了,财力精力都有限。。。回头去玩发现还是四五六七八香啊。。近期就以查漏补缺为主了。 废话不多说,与友共赏。
继续水贴 — “杂获” 择出一些最近比较满意的收获拍拍照 多图,与友共赏~
水贴 “别炉折二手” 元铸大观通宝 旧东洋大观泉谱有载,名曰:别炉折二手。谱上统归于宋铸,稀见。 后观此泉形制;文字书写率而不工,刀刻做模。非北宋书家做字官炉所出的呈相。背穿方中有圆,颇有肉感倒似元钱特征。因此,现在此类钱被广泛认可为元铸。 此枚内蒙沙坑玩熟,惜有残,害锈蛀咬。有趣的是正反面皆留下盗铜刮痕,倒也能彰显些许往夕小民之趣味。
水贴 分享一枚特别的大定通宝 铁式“长字阔字” 是品先前由GB评级标为“铁母”,不太敢苟同且觉得最为特别的还是其版式,遂砸盒。 对比可见这枚文字较常见的铁式“长字背决”版来说,四字皆阔。尤其“大,宝”二字阔势最为明显。通字升起,字构遒劲,颇为特别。 径24.5厚1.5重4.1克 此枚呈老西北坑状态,铜质较好几乎不像常品参铁严重,余猜测可能为被放弃使用的版式,或也有试铸性质。 目前版式个人仅见,与友共赏。
十年庆限定版水贴 14年入吧,那会儿还是大学僧。喜欢做点小科普,搞点小精品交流交流,有很多收获也闹过不少笑话。现在最铁的泉友们也都是那会儿认识一路玩到现在的。 时光转瞬,三十而立。除去中间出国“消失”的四年,古交吧几乎承载了我所有玩泉记忆。 这周日要结婚啦,步入婚姻营建家庭。自己再不是那个永远精力无限的少年,不过古交吧还是如此的充满活力。 祝愿一直如此。 个人仅见,大定铁式试铸类-长字阔字镇楼以增加此帖营养成分。。
周六赴杭参加了喜宴, 回沪就被告知必须三天三检。否则就赋黄。 不过说真的,大YQ时代,做HS哪里需要通知呢。 这一年习惯了居家办公,更多呆在家里,偶有出门办公,工作倒变得不像必须事儿了。 仿佛每隔三两日,必须的事儿除了活着需要的,就只剩下HS与赏泉了。 刚下楼清完嗓子,忽降雨。我掐指一算,该水帖了。 冰山一角镇楼
水贴 崇宁重宝 狭足崇升宝铁范类 此枚径32.5 重10.4g 数据也好,精度也罢。都显示了其官铸出生。 之所以说铁范类,而非铁母。原因还是在于此版式铁式铜钱除去明显私/院铸的薄小、背部平且带“大郭”特征之品外,周正厚重者存世也不算太少。外加陕西路多有铜铁两铸的其他例证,不排除此品类(包括部分通宝铁母版)亦然。 故此,称此版为“铁范类铜钱”,或“试范铜钱”,“铁母版”,都更加严谨。 说到此泉,背后倒还有件小事儿值得一提:此泉上一位主人为能使之售时更加上价,重修了穿口和边道局部。果然再好的泉品在某些人眼里唯图利工具耳。 “接盘”的我,倒有几分英雄救美之得意😎
政和通宝 勾和 政和通宝 勾和,大名誉版。从属于狭穿大类直系,与狭穿本体 ,广郭,仰俯同宗。谱载一级。 勾和与异书,历来因珍稀与“丑陋”闻名。不过若端详在手,倒觉有几分稚拙古朴之美。 联系其他版式来看,不难发现其版式铸造演变脉络(异书当属狭穿大类旁系,与阔政狭穿,短,长宝狭穿同属。)。 从狭穿本体始至狭穿仰俯,勾和。文字与形制已经逐渐向宣和通宝中的楷宣狭穿靠近。可推知该两种版系可能出自同一钱监。 但楷宣中的其他版式明显带有更多的政和通宝细郭系的影子。 这倒有点意思了,如果楷宣大类出自同一监,那么难道政和钱中细郭和狭穿也出自同一监? 仔细来看,文字写法,格式的确有几分相似,但形制上的差异却还是明显的,狭穿类大多地章砂气略重,钱体厚。但细郭系则相反,大多铸相不立体,但地章细腻,几乎不见砂气。可见此两品在砂型上都不相同,同一监的可能性便不是很大。但同出一路,应当是没有太大问题。 通过几枚钱币就可推断出关于铸地路数的种种信息,实在是有趣。让人脑洞大开,也是收藏宋钱一乐也。 不过其中真相几何?还待慢慢分解了。
难得几清闲呀!祝泉友们假期愉快! 有木有玩小hong书的泉友,互粉啦 ID:木仓盐二郎 定期分享一些宋钱美图和小知识。
水贴 政和通宝 狭穿仰俯隶书小释 狭穿仰俯隶书,谱二级。 这个版属于典型的看拓片有点蒙圈,看过实物就一眼可辨别的版式。 之所以此版难以区分。大多时候都是它的名字“仰俯”带来的迷惑性。让人容易只在意字势,而忽略字形。其实狭穿直系内的两种最常见版式也是政仰和俯的。 若以字形来看,其实特点就非常明显了:1.四字皆阔,构图满。 比例关系独一。 2.通头为仰头通,一笔勾成。而非常见二式两笔微俯通头。此形在狭穿直系内,只有勾和和仰俯存在。 记住这两点,则易区分也。
小获 淳熙小平篆书背星月 儿时看老杂志,记得故事主人翁写的是在市场捡漏一枚淳熙小平篆书的经历,记忆颇深。 那会儿这也是个稀罕货,如今倒也不少见,不过情怀不需要很珍贵,能圆就好。 从不敢说自己是南宋泉拥趸,但也一直喜欢收点。南宋钱相对北宋来说,最大的区别就是“高低不接”,低的若不同玩铁钱,很难感受到丰富的书法,版式变化之趣(另外铁钱给到的历史信息又大大超过铜钱,解读起来很有意思)。不似北宋钱就算最常见的版式也是丰富多姿。若纯粹去存纪年有些许无聊,玩锈色又有点本末倒置。。 高的嘛。。。嗯,真的太高了。很难拥有。不过作为收藏专题外的调剂来说,南宋钱玩一玩也是很足够的。
水贴 新获 政和通宝 异书 政和通宝 异书,政和钱大珍版。 作为一个深度政和钱爱好者以及徽宗专题玩家。。 得标的那一刹那我只想说—— 十年韶华,不负觅辛 😭😄 玩版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吧,雾里寻花,钱海觅珍。辛辛苦苦的求索,再扎扎实实的快乐。 玩泉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吧,数年前的梦想一朝实现。专专心心坚持自己的课题,总有一天会看到那属于自己的满满喜悦与成就。与泉友共赏,共勉!
继续水贴 熙宁重宝折二小珍: 广穿小字 明天又要出差了,上海还刮着台风。。希望航班不要耽误。只能水贴已镇心神 熙宁重宝折二小珍版:广穿小字 ,载三级。 此版获誉许久,历来颇受藏家以及额。。造假者的喜好。。 是版广穿,广郭,阔缘,四字隶书,文字有隐起。如今仿品多直接用真钱翻砂,正因为做模的真钱文字有隐起,导致仿品无法完全压印笔画,尤其以重字破绽最为明显,“田”内多五笔画或模糊。不过现在这版仿品也是越做越好了,还是要小心避雷。 自儿时看华谱拓片就喜欢上的版。古拙厚重之气浓郁,端详在手更让人生爱。水一水祈祷明天放晴
水贴 “铜铁两铸”之典例两品 北宋初至末多路钱监有铸铁亦铸铜的情况。有的先铜后铁,有的亦铜亦铁。 这些钱监大多集中在中北及西南。而东南各路钱监则始终主力铸造铜钱。当然,这与北宋的铁钱区有着很大关系。 铸铜亦铸铁的,即可理解为“铜铁两铸”。其目的推测是“帮铸”他路以满足岁需指标。这使得这些钱监所铸的一些版式因为有铁钱同版的存在而被误认为“铁母”。 尤其是某些机构常爱混淆这个观念,一律标为铁母。这显然是不严谨的,此类情况以图中两种最为多见。 一.元符狭通,当铸于河东路,根据风格很有可能是汾州监铸。铜钱铸量不小,今铁钱反而不易见。其存世量已足以证明非样非母,而是在有指标需求下成批量铸造的。目的即是行用。 二.宣和通宝背陕 铸于陕西路陕州监 著名京党许知远提铸。除去存在大量版式的铁钱之外,还存在一些无法对应铁钱版式的铜钱。此类一般尺寸较小,皆不超过25cm,而宣和陕铁钱一般都会在25以上。性质之区别斐然。外加铸量彰显,当属一般行用性质。 同类仍有多例,比如宋钱收集中最容易入手的“铁母”-宋元通宝狭宋。我一直不认为此版真的是铁母,(当然其实我也不认为铁钱一定是铜钱做母) 首先并没有此版铁钱,铁钱中的狭宋所谓狭宋广穿并非此版(对应的铜版北铜谱未细分,比前者通宝二字缩,呈降势,好多人当短宋卖。。。入手时仔细看,不要盲目相信盒子标的短宋) 二是铸量实在大,并且按照出土情况,北出的情况不少,反而少见西南坑口。至少证明流通范围已广,流通性质斐然。 查阅资料,是哪个钱监铸造了这个版式?我想有可能是成都府益都监所铸,首先此监乃前朝旧监。太祖平川时即有,最有可能参与最早期的宋元通宝铸造。虽然蜀中铜货尽被挪移并禁用铜钱,但不排除此监在宋初钱少且劣的情况下,帮铸了一批量的铜钱(以铁钱为式),运至川外用于流通。故推断,宋元通宝狭宋,亦为铜铁两铸的产物。 当然,这一切。。。。 都是我猜的
水贴 政和通宝折三型铁母版 仰和广穿狭宝 新得一品 政和通宝折三型铁母版 仰和广穿狭宝 观之,可想自出世来已几经易手蹉跎,彩锈早已换素裳。 挚友知我独爱徽宗泉,又偏好政和,惠让于我,终纳入匣中。 此版式与余先得的一品铁母版篆书正字仰政颇似,未有对应铁钱,同属于实验性质的产物。但观形制工艺,陕西路铁钱风格迥然,当可归入铁母版。(话说这两枚挺登对的)。此枚裁二级,正字仰政则裁一级。皆属于徽宗泉铁母版式中的珍罕之品。不贵究竟是否有铸同版铁钱呢?期待进一步地发现。 拍摄照片一组与友共赏。
欣赏 杂钱三品 自藏分享 其中最喜肥通 ,也是我的头像,一用好多年
今日水贴 肥通 想必昨日大家都比较沮丧。随便挑出几个崇宁拍拍美照,欣赏欣赏,愉悦下大家的心情。 都不是事儿,重抖擞,继续前行,相信国家! 挑了肥通一品,也是我的头像,崇宁里最喜欢的版式之一。藏了好多年了,与头像基本同龄 其他两个随便拿的,做配,与友共赏!
近周小获 水一水 魔都近三个月的YQ席卷。。自己公司也深受影响,连续的纯支出月压力倍增。不过好在咱有爱好啊,不至于烦闷到抑郁 前些日子突发奇想,给自己定了500RMB/一周泉资 基本回到大学水准,不过当年500能买到不少东西了,这次权当消费式解压。。。看看自己能买到些啥,做个小实验。 来晒晒 先是一枚庆元折二背四 ,这状态我太喜,得好友惠让直接先抹掉360R 剩余140 成果:宣和折二广郭篆书38R 五级偏门get。小大观狭宝狭穿一枚,品级不高但绝对的精铸 70R 卖家还送了我一枚小字 ,品也不错 get。最后35R得一爽漏,蛮不错的大钟宣get。。是品瑕疵不少,不过这版我大宣最爱,又是个名誉,算补个不同状态复品。 最后 超额3元 挑战失败 找几个旧藏搭搭图,纯粹为了拍起来好看。与友共赏 ps:话说这枚隆兴小斜兴,七八年了 ,怎么看都还是这么美
水贴 晒晒新到的夹子 某yu上新定做的夹子到了,很喜欢。掏出相机拍一组。不知道这位手工帝是不是吧友。再次赞一个👍 我一直不太喜欢盒子,感觉若真假无疑却以他人眼光为凭分个美丑是件蛮搞笑的事情。 一枚钱币,纳入囊中必是喜欢,喜欢即是真理。若再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又有自己的集藏方式,无所谓或繁或简,那就是件很酷的事情了。 案方几许,纳之巍峨。 匣腹寸境,清雅可得。 多图与友共赏以水贴
纯欣赏 宣和通宝折二圆冠手篆书 等了好久的快递终于拿到手了,水一贴。。 小知识:折二圆冠手 ,谱名阔缘。因为文字与小平圆冠极似因此得名。 有篆隶两品成对钱,属于折二大名誉品类。虽然篆隶都裁二级。但明显隶书少于篆书,可谓篆书易得隶书难求,因此隶书价格也大大的超过篆书。 新得篆书一品,与友共赏
老文新订 --徽宗钱风貌之演进粗考---圣宋钱篇 前言:本文首发于天眷堂公众号2020年11月27日档。今读之甚有感,修正局部纰漏,重发于贴吧与诸佶泉同好共享,望斧正!另外 感谢天眷堂前期配图,因考虑版权问题除去图谱外皆更换为本人藏图。图不一定配文,只为增加观赏性,还请各位泉友以文字阅读为主。 文章较长,分楼发之。望勿插楼。还请各位泉友海涵! 徽宗钱风貌之演进粗考---圣宋钱篇 泉之风貌,即是一枚钱币在文字形构,各部尺寸配比与工艺特征上的视觉呈现。纵观我国历代铸币,因其铸造时期不同,目的不同,工艺技术不同,审美趣味不同而风貌互异,各具其美。每个朝代在持续发展或交替转换的过程中,钱币的风貌往往也随之变化。 北宋初立,袭承后周钱监,铸“宋元通宝”。起初应该只有“京师监”负责铸造新钱,待伐灭南方政权后,又有升,鄂,南安,杭州等监加入铸造,造成宋元通宝版别众多,但若要将众版式分归为大类则并不复杂,粗观之彼此视觉呈现差别甚小,风貌近同,与后周“周元通宝”,南唐“开元通宝”,“唐国通宝”等钱之气息相近。其特征基本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点: 1.做字工整,于币面占幅适中或略少 2. 多中缘或阔缘设计 3. 面深背浅,背穿与缘皆偏扁平化 4. 铸造精好,肉质匀平。 这四点也基本可以作为北宋初至中后期各年号铸币版式在大体风貌上的简概。除去川式铁钱与早期闽式铁钱的确别具一格之外,大部分的折钱版式,铁钱版式也都适用。 太宗创对钱制,实为宋泉之艺锦上添花。行,篆,隶,草等多种书体开始出现在币面之上。不得不说,“对钱制”给予了作为“日用品”的钱币更多的成为“艺术品”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倘若没有对钱制,恐怕不仅是徽宗泉难放其辉,整个中国古代泉艺都将失其一味。自淳化始,北宋钱书体多变,且大多书法技艺精湛,虽构筑于方寸之间,仍能不拘一格。但整体风貌与铸造水平在发展中似乎没有太大的演化与进步。相反,有时却给人退步之感,北宋中期各年号铸币尤其显著。常有些版式虽有潇洒钱文,却未能在铸造上淋漓展现,观之有美不能尽显之感,不严谨的概述为:“有失设计,工艺欠佳”。有甚者唯用粗糙二字形容之,或许材质成色尚过关,非轻恶却难言其美。个中原因可能与随着北宋持续发展,钱量需求增大,各路钱监数量增多而难以全面管理有关。或是可能北宋中期对于铸币样式和工艺没有完善而严格的规范。 北宋早期较长的一个时间段里是只有饶,池,江,建四州铸铜钱的。在此期间的各年号铜钱版式虽丰,然大类易析分,其间形貌与工艺质量皆相近无几。但有例如神宗熙宁时于多路新设钱监,使得熙宁钱不仅版别繁杂且许多版式之间风格迥异,彼此割裂。个中不乏精良美善者,亦有糙陋至极者,分化明显,析分归类甚难,紧随其后的元丰钱亦如此。此两小例或许可以佐证上文推测一二。 到了元丰八年,哲宗祖母高氏罢停多路钱监,故此元祐钱版式数量大减。相较神宗朝精粗混搭,版式繁缛的情况似有好转,但再观元祐,绍圣,元符钱,一是主流版式在整体风貌上仍没有太大的演进。二是没有足够的实物证据可以表明对钱币设计与工艺生产已有较为完善的标准和规范。虽有数种版式已颇具有之后徽宗钱的神形,例如绍圣元宝小平隶书,元符通宝小平隶书此类,在设计格式与工艺上已经与我们所常见的处于风格成熟期的徽宗钱版式相类。开玩笑地说;若仅论形貌,谬说此类为徽宗朝补铸,都足以让人信服。但此类都太过于稀有了,鹤立于普见诸版式,确为实验之作,星点浮萍,实在难以例证已有自上而下的干预。长字两品直宋正样两品 (宣和折二长通广穿)杂钱
6月29日,些许追忆 虽说对铜板痴迷是自儿时的喜好,但真正开始有点系统的集玩是在大学二年时。 起初纯粹就当是延续儿时旧好,瞎玩。直到某天在杭州旅游时买到一枚政和通宝。。版式普通,我还记得是枚水坑的狭通阔和,但当初并不知其名只觉得出奇的好看。自此便在心头掘开新门,好意涌出,一发便不可再收拾了。。 好在生的早了几年,让我可能赶上了传说中玩宋钱最美好的那个时代。。。的那个末尾。 若不以买卖价格论,得益于海内外泉界先贤早年精研。宋钱很早就有了自己相对严谨且科学的体系。正因为有了体系,在入门的学习或是收集过程中都可做到按图索骥,假以时日便可对识常见之品得心应手。 再是那会儿大部分普通宋钱对于还作为学生的我来说,价格可亲。大多品种虽不珍贵,但其美感风雅之意仍可溯,摆于案头可为景。 宋钱里我最好徽宗各种,皆因初识源于政和通宝。作为我的敲门砖,入门钥。当初心思倒简单的很。先学好它再说吧! 那会儿花上四五十元就可以买来上百来枚通货政和通宝。闲暇时我就一一排开,一个一个的按照泉谱比对。记下彼此的区别,斟酌版名起取的缘由。慢慢的也集了好多不同版式的基础品。观之也颇为得意。 后来某天我在淘宝上看到一枚楷书大字,广西罐子瓜皮绿,秀色可餐。那会儿淘宝还没有支付宝,寻了好久才找到有网银的同学代为买下。这是我第一枚七级的版式,拿到手的那一刻,那心情至今犹记:我有七级的版了!我好牛逼啊。。。 不过自此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版以稀为贵。毕竟这枚钱同等价格下可以买两百枚九十级的通货了。 大三时首遇贴吧。最早在古币吧后转古交吧,在贴吧的这段时间毫不夸张地说是我玩泉过程里最为重要且有价值的一段时期。尤其是古交吧,太多美好的人或事了! 在这里闹过信口雌黄的笑话,有过与人分享的佳忆。那会儿大佬愿意教,新人愿意学。买可买的欢喜,出可出的满意。在贴吧呆的久了,真的会觉得这是一个“团体”,而不是一个交易平台。也正因此,直到现在我还是喜欢逛贴吧(虽然潜水了)。其他平台对我来说只有买东西的意义,唯独古交吧对我而言才有“交流”的意义,纵然很多人说:它没有过去那么好了。 现在回忆起来,那时之青涩确为我玩泉以来最美好之时光。那时之心态毫无攀比,毫无所谓自我追赶带来的压力。唯有丰富自我认知,陶清雅古风之冶罢了。 尔后大学五年毕(不是留级。。建筑学五年制) 。回想那几年的收获,学尽谱上政和钱的愿望算是做到了,脱谱可识其全。余下徽宗各年号钱也皆涉表之三四,自此识徽宗平钱告别持谱,逛店挑钱一身轻也。但真正说到藏品,受限于财力,仍以普品居多。 尔后经历留学,创业。转眼间十年已逝。光阴似箭白驹过隙之间,当再入局时徽宗钱已不再是随意入门之物。喜欢的人多了当然是好事。版式也不再是那么几个人的游戏,大家都开始认识版,讨论版,认可版。只不过总让人嗅到盛世之下那些股怪怪的味道。 记得刚回国时,已与市场割裂四年。友人询我一枚崇宁遒劲的价,不得已我只能去查了下各网同品成交价格,再打了个亲友折报了一千过去。这位朋友因为事业也许久未碰了。他闻之大惊说,这东西现在这么贵了?难堪之下我回道确是万万没有想到啊。 毕竟四年前,一枚上美的遒劲也就两百多元。 崇宁遒劲是何版?其文字之劲,行笔之锋,犹如苍龙斗剑,的确精美。但这个版式在玩徽宗钱的人眼里,就是崇宁钱最最入门的版式之一罢了。除去几个珍罕变化版,确不是稀奇之物。在曾经已经产生品相溢价的年代,也鲜有人愿意出高出本价两三倍的数额争之。 此同类现象还不是少数,最为夸张的是此前从未听说过的,将某些八九级的版打造为诸如“小遒劲”“美制类”的概念,如今也是堂而皇之。学版以来,我只觉得在这个不断更新的体系里,不变的是该属什么类就是什么类,该以其形制论则需区别分论,哪能混为一谈呢? 当下给我的感觉是,太多市场定义的“理论”夹杂在正统的泉学理论之中,明明不是具体考证出的言辞却能大行其道形成气候。 我仍记得有位老师告诉我:崇宁通宝的基数是铸量可绕地球一圈半,重宝三圈,虽然有玩笑夸张之意,但也不全为诳语。八九十级的版式能有现今之价格真是让人叹哉!叹的是莫非版已不以稀为贵了?莫非当下是以美为贵?但看起来,好像也不是那么回事。 朋友说,现在币圈火了,出圈了,自然有很多资方进入,做庄炒作。最容易炒的当然是量大貌好的。的确,一是量大的好囤好炒,二来视觉动物的韭菜最好割,一切都刚刚好。若以两面性来看,这也是件好事,越来越多的人会认识到宋钱的价值和乐趣,投身其中,得到愉悦。并且,圈子想要保持活力,多少是离不开物质刺激的。 但是真的苦了一些有心深研的普通泉友,现在玩徽宗钱的门槛真的是高了不少。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若远离一线或不曾结交圈中好友,再不能像之前那样,一批一批的买一批一批的断了。在我看来,当下若能在学习伊始,就可以接触到大量不同版式的普通品种已经成了一种奢侈。
冲13 一天两水 继续分享 新获与旧藏系列五 旧藏 宋元通宝 广穿 铁范类 。 广穿狭宋降通宝 或 广穿狭宋缩字 此版未在《北宋铜钱》里被细分出,市面上不乏有商家将其当作名誉铁母短宋出售,但实际其区别尚大,乃李鬼也。其存世量较广穿狭宋略少见,但比短宋多见许多。定级在三级左右亦合理。 此版特征较普通狭宋直径略小 ,背多平漫,难见缘郭。宽缘,四字缩。此枚径23.6,厚1.3 可见其铜制细腻,内穿精修,四角做圆角处理且带拔模斜度。严谨之下不言母,但的确精致。 新获 同版铁钱。川铁可谓是宋代铁钱里的一朵奇葩,风貌独特,多肉厚穿广自成一格。此枚铁钱径23.3 厚1.6 。
冲13继续水 旧藏与新获分享之四 旧藏 绍熙折二背元 顺点熙 此版另有雅号“舞元”,南宋小名誉品。以风格较之 基本公认其为神泉监所铸,历来颇受泉家喜爱。 此版铸工精湛,铜质皆良。较普通背元主要特征为宽缘,肉厚且匀,文字遒劲,颇具力量感。 此版虽存世尚丰,然亦并非唾手可得,喜好者可留意寻之。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