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keflyfish wakeflyfish
关注数: 1 粉丝数: 6 发帖数: 435 关注贴吧数: 2
尝试回答新人问题:鱼为什么会一条一条死去 我也还是准新人,养鱼不过四个多月,养死了七十多条鱼。 交了噶多学费,现在也算弄明白点门道了--最近一个半月,基本不死鱼了。这个月六条母鱼生了150条左右小鱼,竟然一条母鱼都没挂。想起来之前凡是母鱼生仔必挂,还是有些得意的。 我很清楚,鱼不再死了,和我养鱼水平的提高,并没有特别大的关系。那么,鱼为什么会死呢?我总结一下自己的经验教训,给其它新人朋友参考。 【第一原因】鱼不好 我曾经把水不好作为第一原因,现在认识到自己是错的。死鱼的第一原因,绝对是鱼不好。行业的现状是,为了提高鱼苗和成鱼的成活率,大多数鱼在被卖掉之前,都是养在药水里的。在药水里长大的鱼,基本上没啥疾病抵抗力,有点风吹草动就挂掉了。什么腹水,白点,水霉,夹尾,缩尾,烧尾,烂尾,新人碰到的各种鱼病,都觉得是自己的问题,事实不是,或者说绝大部分都不是。还有,新买过来的鱼,不管生什么病,不用尝试治疗,发现一条倒马桶一条,是最佳解决办法。我尝试学着网上的办法给鱼剪尾,我现在可以负责任的说,这实在是个鸡肋的技能。 【第二原因】交叉感染 当你买了几种不同来源的鱼的时候,不同鱼是带有不同类型的菌群的(对的,你没看错,就算是药水鱼,也会混进来各种抗病力强的细菌,病毒)。一种鱼在一个环境中,可能对自己环境中的细菌形成了抵抗力,可以相安无事。但是一旦碰到另一来源的未接触过的病菌,一下就被打倒了。大部分人建议新买来的鱼,要先做检疫,先单独饲养一周再入主缸。可对大多数新手来说,只有一个缸,哪有什么主缸副缸啊。还有,要一个星期才合缸?反正我是忍不住的。我在养鱼的过程中,还从来没走过检疫的流程,一个月前买了亚甲基蓝,但是我一个多月没买新鱼了。 【第三原因】水 水不好,是我以前认为鱼死的主因,到现在它已经降到了第三位。在鱼死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反思,觉得是自己的责任。其实在养孔雀鱼这个方向,这么思考是不对的。但是呢,如果养了超过一个月的鱼,且没有新鱼入缸的情况下,死鱼的原因,几乎都是水的问题。水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水温,水质。 【水温】不管什么时候换水,保证新入缸的水温和鱼缸本来的水温一致(相差不要超过一度?),是非常重要的。其实这一点在夏天很容易做到,不开加热棒的情况下,同一环境的水温,就是一样的,不用温度计测,直接换水就不会有啥事。关于水温还有一个关键点,水温最好不要高于30度,不要低于20度。如果太高或太低,不管鱼死还是不死,状态差是肯定的。 【水质】水质又有两个主要方面,余氯和氨氮。余氯是说,自来水里用来杀菌的氯气,对孔雀鱼是伤害很大的。这也是到处都在说必须困水的原因。自来水的余氯,放个两三天基本就挥发完了,就算还剩点也不致命了。有人说可以直接换新接自来水的,并且说自己每天都这么做也没太大事。这里要提醒小伙伴,别人的经验,你不好学。因为全国各地(甚至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小区),自来水的余氯情况是不一样的… 【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其实大多数新手的问题,都还没到这一层。孔雀鱼对这类问题的容忍度,至少比我以为的要大。喂食过多,不清底便是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但是,在喂食不过量的前提下,即使没过滤,即使不清底便,鱼也没那么快一条一条死去。当然,过滤系统最好还是要有,实在不行,弄个水妖精带个40缸,问题也不大。如果完全不弄过滤,按我的经验,按一升水一条鱼算,一周换一次水,一次换三分之一,鱼应该还是能活的很健康的。 其实说到最后,还是水不好说的最多。 唧唧歪歪这么多,其实很多可能是不对的,只是我自己觉得可能是这样的。请新人参考,也请大佬指正。
【职业生涯的巅峰】应该在多少岁? 最近在做这些方面的思考,起因是对马龙,林丹,德约,纳达尔,费德勒,辛吉斯,小威,博尔特,乔丹(排名不分先后,勿撕)等goat,准goat,有可能但未接近goat的体育界人物的职业生涯回顾。 并未形成结论,但出发点可能包括: 【身体巅峰】心脏,骨骼,肌肉,力量 【非身体的其它成长因素】自制力,对外界和自身的思考,理解,以及应用。 【生物科技及医疗的应用】心理咨询,理疗师,饮食控制,其它生物科技的应用,其它材料科技的应用 【团队】教练的作用和更迭 欢迎感兴趣的同学发表相关观点。从我个人的视角来看,德约无疑是这个思考方向的最佳观察对象,他从职业生涯的早期就很重视各种相关因素,一直不停的在做出各种调整。 先给个大致的结论方向,供大家作为批判,探讨的起点。 在持续处于科技前沿的运动员来说,身体巅峰(综合考虑,并特指职业体育方向,不区分单项,例如骨骼巅峰,肌肉巅峰)大概在23~26岁之间。职业生涯巅峰,应该在26~31岁之间。职业生涯有竞争力的后期(以世界前四为判断标准),可以持续到36~39岁。很多羽毛球运动员,大都在26岁往后就明显的下坡了,大概率跟职业生涯前期的理疗条件没跟上,或者身体使用过度有关。 去年年底或者今年年初的时候,德约还是大满贯的最有力的竞争者(至少也是之一)。到现在很多人认为德约可能再也拿不了冠军,除了和阿卡,辛纳的此消彼长因素之外,有人眼里的断崖式下跌,我认为是不存在的。最大的变化,应该还是在德约的态度,以及在这个阶段的参赛安排是否合理这些方面。德约是探路者,很多方面并不存在可以借鉴的对象。 最后再声明一次,我并没给出什么结论。也并不觉得自己的某些思考很成熟。只是想能引发一些善意的讨论,完善自己的思考。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