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探花 李探花
关注数: 4 粉丝数: 231 发帖数: 47,352 关注贴吧数: 9
阿斯哈图精品图 花岗岩石林地貌(阿斯哈图)                 一 种 新 的 地 貌 景 观   首次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境内的大兴安岭山脉的北大山上,发现了世界上罕见的花岗岩石林地貌景观。大兴安岭脉中的北大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境内,距大兴安岭最高峰黄岗峰北约40多公里,大约在北纬43°57'、东经117°38'一带。 北大山为克什克腾旗北面最高山,最高海拔1879米,山势巍峨。花岗岩石林面积约 5平方公里,断续分布在海拔1700米左右,呈北向东出现在起伏的山脊上。这片石林不同于云南路南的石灰岩石林,它是由花岗岩形成的。花岗岩石林被当地蒙古族称为“阿斯哈图”,即险峻的岩石。所以,将这种花岗岩石林地貌景观命名为阿斯哈图地貌。   本区地处蒙古高原东部和大兴安岭山区。气候为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短促温凉,冬季漫长寒冷,昼夜温差较大。北大山地区年平均气温在 -4至-2℃,1月在-26℃左右,7月在12℃左右,极端最低气温在-45℃以下。年降水量约 350毫米,冬季常降大雪。本区处于中纬度西风带,全年多为偏西风,风速年平均为每秒28-30米,春季多大风,一般8级风以上的天数为15-20天,最高风速可达每秒30米。恶劣的气候条件为花岗岩石林地貌的形成创造了外动力条件。土壤为发育在花岗岩上的酸性灰色森林土,自然肥力较高。在石林周围有缘叶针叶混交林,主要木本植物为白桦、山杨、蒙古栎等;针叶树有兴安落叶松、云杉、华北落叶松、还有油松、樟子松、兴安杉等。灌木以虎榛子、绣线菊、柴桦、冬青为主。草本植物生长繁茂种类也多。山脊除石林裸露外,其它地他地方一般均被植物覆盖。   一、花岗岩石林地貌   1、花岗岩地貌花岗岩本是地下深处形成的岩浆岩类,后因构造隆升以及地表受到长期的侵蚀作用而露出地表。花岗岩在地表分布广泛,可占地表火成岩面积的20%-25%。国内外地质、地理学家对花岗岩地貌研究认为主要有两种地貌:一是形成高山峻岭,二是形成雄伟浑圆和低矮的丘陵岗地。   2、花岗岩石林地貌花岗岩石林是一种新发现的花岗岩地貌类型,形态上类似云南路南石林,元谋土林、新疆的雅丹地貌和现代冰川上的冰林地貌,但在成因上有很大区别。花岗岩石林分布在由花岗岩岩体形成的平缓山脊上,石林常成片出现,连绵几百米,宽几十米。石林之间相对高一般5-20米,个别石柱可超过20米。石林的底部常相连,呈方形或长条形,四周则陡,几乎垂直;中间因水平节理发育,显得凹凸不平,上部有的连成一片或受垂直节理影响被分割成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等形态;顶部较平缓或呈圆锥状、帽状、盘状、球状、不规则状等各种形态。花岗岩石林座座石峰造型奇特,穿洞和裂隙使他们显得更加神奇多姿。花岗岩石林是在特殊的内、外动力作用下形成的。   二、石林形成的岩石与构造条件  北大山花岗岩时代为燕山期中期,花岗岩体呈NE向延伸,长约45公里,宽度约2-7公里。本区构造尚属新华夏构造体系,除燕山期花岗岩体侵入外还有火山活动。早第三纪时本区相对稳定,形成了大兴安岭安期夷平面。受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影响,晚新生代以来本区新构造活动开始活跃,第四纪时大兴安岭强烈隆起,两侧伴有断裂活动,并有玄武岩流溢出。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造成北大山花岗岩体中水平节理和垂直节理发育。水平节理的间距一般每5-30厘米,远看如沉积岩的层理。众多不同方向节理的发育,为花岗岩石林形成创造了条件。花岗岩体中不同的岩石和矿物因涨缩率的不同,导致外界物理风化和化学作用可促进石林的发育。北大山花岗岩中节理和裂隙的发育,尤其水平节理特别发育,是形成石林的构造基础。在古冰川、寒冻风化、风和水等外力作用下才形成了石林地貌。  三、石林地貌发育和形成阶段   1、 冰川作用阶段  第四纪时,大兴安岭地区曾发生过古冰川作用。据我们考察,在大兴安岭黄岗峰主峰(海拔2036米)周围及北大山,见有二级冰斗、角峰、刃笕、U 形谷、冰臼、冰蚀洼地、冰川漂砾、条痕石等冰川遗迹。本区冰川遗迹特点之一是有大量冰臼、冰臼群主要分布在黄岗峰南约28公里的大青山上, 冰臼约有200多个。在北大山花岗岩石林的石柱顶面上,也发现有少量冰臼。冰臼形态多样,以圆形、椭圆形为主,直径1-3米,肚大底平,深0.5-1米,个别冰臼中有野草植被,有的冰臼在石柱边缘公留下一半残迹,说明在北大山地区也曾发育过第四季冰川。当时北大山几乎完全被冰川覆盖,不可能形成石林地貌,只有当冰川消退和后期山谷冰川发育时,北大山中的一些花岗岩山脊被冰川侵蚀后成为刃脊和角峰,单独或成排的分布在北大山的山脊上,这时才有可能形成花岗岩石林的雏形。
首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