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影无眠_ 冰山爆发_
人无全知全能,世界因此妙趣横生。
关注数: 7 粉丝数: 115 发帖数: 9,203 关注贴吧数: 5
霍金展示想象中外星生物模样 (图) 据国外媒体报道,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探索频道的新纪录片《与霍金一起了解宇宙》里,介绍了他想象中的外星生命的长相。 68岁的霍金因患运动神经疾病瘫痪,他花了3年时间完成这部纪录片。他在第一集里指出,外星生命显然存在,因为宇宙里有1000亿个星系,每个星系拥有数亿颗恒星,因此一定有其他行星像地球一样,可供外星人生存。外星食草动物想象图 这是斯蒂芬·霍金想象的外星食草动物的近照,它用像真空吸尘器一样的大嘴巴,从石缝里吸食简单的植物。外星食草动物远图外星食草动物长相 霍金想象的这种外星食草动物,两只眼睛分别位于脑袋两侧,这一特点跟地球上的所有食草动物一样,这有助于扩大它们的视野,让它们及早发现食肉动物。极端行星环境中的外星生命 这是生活在另一种极端行星环境下的生命,周围环境的平均温度大约是液氮所需的温度(低于零下300华氏度)。生活在这种极端环境下的生命,其器官组成和生理机能都将跟地球上的生命存在很大不同。外星食肉动物 三只外星食肉动物正准备对一群食草动物发动攻击。跟地球上的大部分食肉动物一样,这些想象中的外星生物也具有双眼视力和可以做出快速、敏捷反应的身体结构。像蝎子一样的毒刺 这些食肉动物的前后肢之间长着用于滑翔的薄膜,并长着一对可分泌毒液的毒刺,它们可以借助这对毒刺捕捉猎物。这种像乌贼的生物生活在木星的一颗卫星上,它们生活在厚厚的冰层下的深水处。像水母一样的外星生物 如果确实有像水母的浮游生物在气态行星的大气层四处飘荡,它们维持生命的一种能量源可能是闪电,它们通过收集闪电的能量维持生命。 《信使邮报》援引霍金的话说:“从数学角度来看,如此大的数字使得外星生命存在的说法合情合理。目前的真正挑战是确定外星人长什么样子。”他想象的外星生命包括陆地食草动物和像蜥蜴一样的食肉动物,这种食肉动物有肢膜,利用这层膜,展开四肢,它们便可以从高处滑翔而下,降落到用真空吸尘器一样的巨型嘴巴从地面吸食食物的两足食草动物身上。 这些陆地上生存的外星生物可能像地球上的动物一样觅食和走动。而在木星的卫星——木卫二上,则生活着像鱿鱼一样的生物,它们生活在冰层下的海洋深处。生活在平均温度低达零下150摄氏度的行星上的生命,其器官成分和生理功能都应该与在陆地行星上发现的主要依靠液态水生活的生命有很大不同。
霍金提出三种“时间旅行”路径 光速成瓶颈(图) 霍金:人类实现“时间旅行”伟大梦想有三条路      全面模拟载人火星探测的“火星-500”试验6月3日在莫斯科启动。中国志愿者王跃全程参与520天密闭试验。消息一出,人类何时能够移居外星球甚至与外星人亲密接触再次成为热点话题。      此前一天,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在美国纽约出席世界科学节开幕式。他不久前所提到的“外星人”和“时光机”,再次成为众人追问的热点。      霍金不久前在为探索频道录制的纪录片《与霍金一起了解宇宙》中称外星生命很可能存在,继警告人类勿主动与外星人接触以后,他又在一篇探讨如何建造“时间机器”的文章中详细分析了人类如何利用自然规律实现“时间旅行”的伟大梦想。 (叶边、大洋)      在科学界,时间旅行一度被认为是歪理邪说。过去因为担心有人会把怪人的标签贴在自己身上,我对这个问题常常避而不谈。但现在,我不再那么谨小慎微了。我对时间痴迷已久,如果有一台时间机器,我会去拜访风华正茂的玛丽莲-梦露,或是造访将望远镜转向宇宙的伽利略。或许,我还会走到宇宙的尽头,破解整个宇宙湮灭之谜。      ——斯蒂芬-霍金      【穿越关键是第四维通道】      霍金说,为了让这一切从虚幻变成现实,我们应以物理学家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时间——即第四维。这个问题没有听上去那么晦涩难懂。每个好学的孩子都知道,任何物体都以三维形式存在。一切物体都有宽度、高度和长度。此外,还有一种长度——时间的长度。      霍金强调,时光机的关键就是第四维。他说,一切物体都有时间以及空间的长度。时间旅行意味着我们要经过第四维。要想搞明白这一点,我们可以想象正在从事一种日常活动,比如开车。开车沿直线行驶,是在一维中旅行。向左转或是向右转,则是二维旅行。驱车上下山路意味着又多增加了高度,所以是在三维空间内。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实现时间旅行?怎样才能发现穿越第四维的通道呢?      【霍金提出三种穿越路径】      虫洞:穿越第四维的通道      霍金说,虫洞就在我们周围,只是小到肉眼无法看见。宇宙万物都会出现小孔或裂缝,这种基本规律同样适用于时间。时间也有细微的裂缝和空隙,比分子、原子还要小的空隙被称作“量子泡沫”,而虫洞就存在于“量子泡沫”中。      有朝一日,人类也许能够捕获某一个虫洞,将它放大到足以使人类甚至宇宙飞船从中穿过。
霍金:科学必胜,宗教必败!——反思 几十年前那疯狂而单纯的年代,某东方领袖曾带头喊出一句著名的口号,叫做“人定胜天”。几十年后的今天,另一位名人,号称世上最聪明的人--科学家霍金则 指出:科学将最终击败上帝。霍金在最近一次接受ABC电视台的访谈过程中讨论了宗教与科学之间关系的高深话题,他表示:“上帝本来应该是自然法则的一种化 身,可惜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上帝并不是在扮演这种角色。人们给了上帝太多的拟人化特征,比如上帝也有亲戚。而当你检视我们的宇宙,并了解到人类在宇宙中 的渺小之后,你就会知道这种拟人化是完全错误的。” 许有人可能会以一些科学所无法解释的神秘事件为理由,反对霍金的这种说法。而另外一部分人则会一边点头称是,一边期望会有奇迹般的神迹发生。那么,难道科学和宗教就完全没有任何共通之处吗? 对霍金而言,出现这种共通现象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其可能性甚至要比主体思想光辉照耀下的北韩赢得世界杯的可能性更小,他表示:“科学与宗教存在本质的不同,宗教是建立在权威制胜的基础之上的,而科学则是建立在观察和推理的基础上。科学无疑会战胜宗教,因为只有科学才能解决问题。” 真希望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事情,都能像霍金同志所说的那样具备科学确定性。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科学知识越多,距离真相反而更远了呢?
科学家首次计算出黑洞的自转速度 本报讯 科学界通常认为巨大黑洞的自转速度约为光速的45%,但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加藤成晃领导的研究小组经过测算颠覆了这一认识。他们的研究结果发现,黑洞的自转速度为光速的22%,仅为之前所估计的速度的一半,而且巨大黑洞的自转速度与小质量黑洞自转速度没有差别。      研究小组利用测定气体向黑洞落下时旋转气体圆盘共振现象引起的光速变动新方法,于世界上首次测定出银河系中心的人马座A黑洞的自转速度。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巨大黑洞的自转速度比众多科学家认为的要慢得多,其原因可能是巨大黑洞的自转能被抽取并转换成黑洞射流等其他能量所致。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      研究小组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测定巨大黑洞自转的方法,就是利用气体向黑洞落下时的旋转气体圆盘(吸积盘)产生的共振现象。由于黑洞几乎不发光,直接观测很困难,但其周围存在着旋转气体圆盘,气体边围绕黑洞公转边向黑洞中心坠落。圆盘的气体之间摩擦产生高温,释放出X射线、γ射线等各种电磁波。在黑洞周围公转的气体会出现相反方向的运动和使之复原的动力,产生振动现象。      恒星质量黑洞成长为巨大黑洞时,通过旋转的降落圆盘吸收巨大质量的气体和角运动量,因此巨大黑洞的自转速度应该更大。但此次研究得出的数值却显示,巨大黑洞的自转速度和较小的恒星质量黑洞没有大的差别。研究小组认为有两个理由可以对此作出解释:一是旋转轴方向的左右角运动量互相吸收;二是黑洞的自转能量被抽取。      巨大黑洞的自转能量,据认为是像黑洞射流一样成为星系中心发生的爆发现象的能量源。以接近光速喷发的宇宙射流,不仅对星球的形成,对星系的形成活动也会造成巨大影响。通过对星系中心巨大黑洞自转的测定,可以为了解巨大黑洞的成长以及揭开宇宙演化之谜提供重要手段和线索。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