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瑞刚 裴瑞刚
关注数: 131 粉丝数: 174 发帖数: 3,773 关注贴吧数: 12
01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03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0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05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二十四孝图文(裴氏族人必看) 01 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03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0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05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裴氏历史名人 裴氏历史名人 西晋地图学家裴秀( 224 — 271 年)(裴秀、裴楷等号称闻喜八裴,与当时的琅琊八王齐名。),总结我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经验,创造性地制定出“制图六体”的原则,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为编制地图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为地图学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他所著《禹贡地域图》 18 篇,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地图学说的专著。他被誉为“中国制图学之父”。 裴秀之子裴頠(顾),是西晋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在当时崇尚“庄老”、高谈“玄理”的情势下,独树一帜,提出“无不能生有”,“有”是万物存在变化之基础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南北朝时期的“史学三裴”——裴松之、裴骃、裴子野,皆以注史享有盛誉。裴松之为陈寿《三国志》作注 65 卷、博采群书,史料翔实,流传千古,开注史之先河。宋文帝称赞他“裴世期为不朽矣!”他的儿子裴骃为司马迁《史记》作注,写成《史记集解》 80 卷,流传于世。他的曾孙、裴骃之孙裴子野撰写编年体《宋略》 20 卷,其叙事、评论都超出了沈约所著《宋史》水平。二著均影响非凡,永垂后世。 唐代小说家裴鉶著《传奇》一书,首先提出的“传奇”这个专有名词,以后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小说文体,且愈来愈富有生命力,深得世人喜爱。还有东晋小说家裴启、北魏文学家裴伯民、东魏诗人裴让云、唐代史学家裴光庭等等。 隋代名臣裴政,是著名的法律学家。据《隋书》记载,裴政在断狱时,“用法宽平,无有冤滥”,深得民心。又因敢于直言进谏,多所匡正,享誉朝堂内外。隋文帝继位后,裴政等人受命制定隋朝新律《开皇律》。裴政博采魏、晋、齐、梁等南北朝时各家刑典,取其可用之处,废除了前世的枭首、鞭笞等酷刑,把刑讯时惯用的大棒、毒杖、车辐压踝等酷刑全部革除,并规定民有冤屈,县不受理时,可依次上诉郡、州、省,仍不理者,可直接向刑部申诉。《开皇律》无论从内容到形式,比历代任何律令都显得格外开明,是一部划时代的古代刑典,为后世立法奠定了规范格式。明代大思想家王夫之高度评价道:“今之律,其大略皆隋裴政之所也”,足见其影响深远。 隋朝文林郎裴世清,是个九品小官,正史甚至没有给他立传,但他却是在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代表国家,率领访日友好使团出访日本的外交大臣。隋大业三年( 607 年),日本国派遣使者小野妹子访隋,次年 3 月到达长安。裴世清受隋炀帝诏命,率隋朝使团一行 13 人回访日本,并晋见了日本天皇,献上了文物及国书。 他携带的这份国书在日本的《日本书记》太籍中被保存下来,成为永久的历史见证,为发展中日睦邻友好关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裴氏家族”探源 “裴氏家族”探源 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望世家族,这就是河东闻喜裴氏家族。 闻喜裴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其始祖为赢秦始祖非子之后,非子之支孙封 pei (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因以为氏。周僖王时,六世孙陵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以“裴”为姓。后裴氏分为三支,分居河东、燕京、西凉等地,但考其谱系源流,皆出于闻喜之裴氏,故有“天下无二裴”之说。 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裴氏家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独无仅有。裴氏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正史立传与载列者, 600 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 3000 余人。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宰相 59 人,大将军 59 人,中书侍郎 14 人,尚书 55 人,侍郎 44 人,常侍 11 人,御史 10 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 25 人,刺史 211 人,太守 77 人;封爵者公 89 人,侯 33 人,伯 11 人,子 18 人,男 13 人;与皇室联姻者皇后 3 人,太子妃 4 人,王妃 2 人,附马 21 人,公主 20 人等,真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中国“宰相村”由此而得名。 自汉、魏,历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在中华大地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裴氏家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方面,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仅隋唐二代活跃于政治舞台上的名臣就不下数十人。其中著名的政治家有裴休、裴楷、裴蕴、裴矩、裴他、裴让之、裴政、裴寂、裴胄、裴度、裴枢等;军事家有裴行俭、裴茂、裴潜、裴叔业、裴邃、裴骏、裴衍、裴宽、裴果、裴文举、裴镜民、裴济等;法学家有裴政;外交家有裴矩、裴世清等。 在各个学术领域中,裴氏家族卓有成就者更是朗若群星,闪耀古今,不胜枚举。
论五行生克 论五行生克   五行相生相克与十天干十二地支、年月日时等互相联系,交替运用,形成了形和气。天上是气,即季候有寒、暑、燥、湿。地上是形,即金、木、水、火、土。形与气又相互感应,滋生了世间万物,所以,五行相生相克,其妙用是无穷。   木的位置在东方,与春季相应,木是由於阳气的推动而破土生长的,木又由於水的东流才能滋润生长,所以说是因水而生,木是一种自然之形态。   火的位置在南方,与夏季相应,火能焚烧万物,同时也使万物发生变化,火一般没有形体,它的形体就是木,俗话又说钻木取火,所以火是因木而生,火是一种自然之气体。   金的位置在西方,与秋季相应,金由於阴气的作用,由万物收敛凝聚而成,而且须从沙土中发现,所以金因土而生,金生长在土里,又与土有区别,这就是自然界的造化了。   水的位置在北方,与冬季相应,水属阴,阴气飘游濡润,滋生万物,水从西流向东,西是金的位置,所以水因金而生,水是一种自然的性状。   土的位置在中央,同时又位在西南,与夏末(农历六月)相应,土含吐万物,万物生於土,死於土,土是万物之家,土生长在夏末,夏与火适应,所以土因火而生,土和水可以相克,这是自然界的道理。   五行相克,如同子女可以取代母亲一样,也好像是复仇一样,木能克土,但土之子(金)反过来克木;火能克金,但金之子(水)反过来克火;水能克火,但火之子(土)反过来克水;土能克水,水之子(木)反过来克土,五行相生相成,五行也可相克相灭,事物变化不息,这是自然的规律。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生可以增强原力。  五行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相克将会互损原力。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