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薄晨旭 喷薄晨旭
关注数: 0 粉丝数: 14 发帖数: 324 关注贴吧数: 1
过端午节 念屈大夫                           心中的榜样 行为的楷模    伟大诗人屈原诞生于秭归乐平里,是战国末期楚国杰出的政治家、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公元前278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屈原在汨罗江抱石自沉。    我们知道,《橘颂》使屈原一举成为千古“咏物之祖”;《离骚》又使后代的诗人统称“骚人”足见屈原于诗坛的地位之高。 但是跨越千年而不断的飘香粽子、龙舟竞渡、“骚坛”诗会、公祭屈原等习俗的薪火延续仅仅是因为屈原的文学建树吗?    事实上,<<楚辞>>里宋玉的文学造诣不可谓不高,然其无法得到屈原的殊荣,何也?    在中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我可以找到很多与屈子相似的知识精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范仲淹他辞章秀美,气度豁达;"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他擅长诗词,风格激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他研习西学,经世致用;“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的钱学森他文学功底深厚、赤诚报国。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他“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秉德无私”,“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决不肯“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其在爱国、亲民的同时,对现实一直保持强烈的痛感,决不奉行“水清则濯缨,水浊则濯足”的随遇而安哲学,而以社稷苍生为己任不懈努力。“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便是其生动写照,创设了中国知识分子无法逾越的最高境界.    环顾时下的部分社会知识精英,不仅与世同浊、偕众而醉者比比皆是,甚至不少人还是“先天下之浊而浊”。你看某工程院士参加“超女”评选,上海交大某教授虚假发明,华东师大某专家大肆诋毁抗美援朝功绩,人民大学培养的某留学生将900万美金捐助给耶鲁大学...       1978年以前,我国公派的留学生全部学成回国参加建设(客死他乡的除外),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共派出150万留学生,回国的不足40万人。我不敢说加入外籍并效力于他国的人就不爱国,我只是说他们与钱学森等人对祖国热爱方式的异化.    希望国人能在歌舞升平、粽子飘香中唤回2000年前屈子的忧患意识;希望端午节那万千竞渡的龙舟,能载回屈原的自洁精神,弘扬知识分子以报效祖国为己任的情怀。
如何看待一高老师收“红包”----我的一点看法 1 这是对近年社会飞配反差的一种普遍心态反映,网友说了想说的话,这是权利。 2网友诉求是可以理解的,但韩苏二师确有些无辜。垄断行业、私企老总等才是高收入群体,总是聚焦教育,特别关注一高,特殊点评二人(高三班主任30来),也不太公平。老师很辛苦,班主任更要辛苦一些。 学生这种行为从本质上讲是民族传承的报恩观念的表现,驱动行为的内力则在于国人普遍的从众心理。感人心者莫呼情,几年的教育关怀使得师生间有着深厚的情谊,惜别之时必定有一批学子要强烈表达心情,再加上从众心理作用,就演变成一种浩荡的群体行为。 我记得学校领导班子每年考前都开会,旗帜鲜明的反对此举,要求教师遵守,呼吁学生冷静,专心备考。可是,年年还是发生。(现在红头文件在执行上不也打折扣吗?) 班主任得的钱,一般主要要用于集体活动,一些支出。苏、韩二师得的钱明显多是因其担当两个班的班主任,所以收入获得“鹤立鸡群”的效果,支出的也可能多。 在高考来临时,社会各界大谈广议这种普遍的现象,恐怕影响师生情绪,不利高考。 最后我要声明的是,我已调出一高,今发贴不是为了讨好拍马,我在一高的时候做事奉行不卑不亢,更耻于滑媚,现在更无必要。今早为查龙潭峡谷资料,看到此贴,破例回一次这样招引是非的贴子。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