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沌 竹沌
关注数: 36 粉丝数: 323 发帖数: 3,876 关注贴吧数: 8
转 马前卒的演讲,一平方公里,这个不错推荐 地理学和地质学也是帮我们给自身定位的科学。其实我这方面也读的不多,真正留下的最大财富是对一个单位的理解,就是“立方公里”。地理学和地质学经常用这个单位来衡量河流的流量,衡量冰川和岩层的规模。比如说,长江每年入海水量是1000多立方公里,中国冰川总量是5000立方公里,1991年菲律宾火山爆发,一次性喷了5立方公里岩浆出来,一次台风带来的降水也有几十立方公里。海洋的总水量是13.7亿立方公里。这个单位是不是听起来不算大? 实际上,这个单位看起来也不算太大,顾名思义,一立方公里就是长宽高一公里的立方体。上海这边,从外白渡桥到延安东路隧道是一公里,或者说,两条宽马路之间的距离就是一公里,1000米,正常人用10分钟就能走过去,体格好的人不到3分钟就能跑到。迪拜那个全世界最高的大楼,哈利法塔,也接近1公里高。按照这个长宽高做一个立方体,看起来的确也不算啥。 虽然长宽高看起来都不大,但是,一立方公里是长宽高的乘积。一千米乘以一千米再乘一千米,是十亿立方米。我们每个人洗一次澡,是用不了0.1立方米水的,一立方公里的水可以给全世界的人泡澡。反过来说,人的密度和水差不多,每个人的重量夸张点算,是100公斤,0.1立方米。70亿人挤到一起,如果把中间的缝隙挤出去,最多也就是0.7立方公里。还装不满一立方公里。扔到随便一个略大的峡谷里面,或是山脉里,根本就不起眼。 我第一次计算这个数字的时候才意识到,虽然在自然界,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这个玻璃壳里,一立方公里不算啥,但是对人类而言,立方公里必须是谈到全人类的时候才能用的大单位。这个单位实际上就是70亿人类合力改造地球能力的极限数量级。三峡工程是作为千年工程设计的,物理尺度只有一两亿立方米,也就是0.1-0.2立方公里。京杭大运河挖了两千年,算上现代疏浚成果,不过是几立方公里的土方量。全世界每年上千万矿工,几百万台机械,日夜不停的挖矿石,一年能挖多少矿石呢?才4立方公里。这还亏得我们有许多露天矿,沿着地面挖就能挖到矿石。这些所有的工程成果堆起来只能算个中等山头,倒下去填不平一个普通的山谷。任何一个山区的同学,都能在自己的家乡找到一个无人的山谷,把人类一年的文明成果都填进去藏起来。 换句话说,考虑人类世界的事情,千万不要随随便便让数字超过这个单位。现在许多人在网上发表言论,动不动就要挖掉一座山,或是要填掉台湾海峡,解决统一问题,这本质上就是对人类自身定位有误。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人经常做这种忽悠。我不知道你们这个年龄的人是否听说过牟其中这个人,他在赚了一笔钱之后,号称要炸开喜马拉雅山,让印度洋的暖湿气流进入中国西北改变气候。当时还真有不少人相信,甚至投资,现在这哥们还在监狱里住着。这几年,每当天气异常,微博微信上总有人去攻击三峡工程,甚至连汶川地震也要怪三峡,这种流言能到处传播,说明地理学的科普工作有很大欠缺。 不过呢,一方面有些人把地球想象的太小,把人类想象的太强大。另一方面也有人因为对地理学知识的恐惧,把地球想象的太大,觉得地球无边无际,干什么都行。这也需要对地球的规模有感性认识。 比如说,我们站到海边,看轮船逐渐开过来,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甲板,再看到整个船身,这实际上就是看到了地球的弯曲。远方的船会因为弧度沉没到海平面以下。平地上虽然不好测量地球的弧度,但是我搞道路测量的时候记得一个数据,就是测量距离只要大于300米,就必须考虑地球弧度对高程的影响。换句话说,就在人类肉眼可见的范围内,地球这个球面和平面的偏差已经很大了。 从这个角度说,地球的大小并没有超出我们人类能理解的范围。这和天文学那些距离是不一样的。许多人写起书来,动不动就写几千里几万里的无人区,把无边无际这个词到处滥用。实际上也是缺乏地理学基本认识的表现。我们看古代的案例,哥伦布往西航行,只用了70天就穿过了大洋,找到了大陆,他的旗舰是一艘只有130吨的木头帆船。麦哲伦5艘船加起来才300吨的排水量,用2年时间也能环绕地球。无论从吨位还是速度来说,他们的船还不如现在上海黄浦江上那些轮渡,也敢去远航,去找未知的大陆。这说明人类虽然改变地球形态很难,但在这个地球上旅行还是不难的。 前面说了这么多关于尺寸的话题。实际上就是说,我这个外行从地理学中学到的东西主要就是距离感。既知道地球有多大,也知道它有多小。对地球这么一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环境。人类能看到的多,能改变的少,必须多观察,多利用,尽可能减少和自然力量的直接对抗。这就是我这个外行读地理学的书,读出来的人类定位。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