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ying77923
liuying77923
关注数: 118
粉丝数: 37
发帖数: 8,165
关注贴吧数: 2
潜水多日,出来透透气! 有段时间没出声了,潜水多日,出来透透气!
梅花绽开! 二十天前,我发了几张腊梅花开的照片,与各位吧友分享。那时我说春节过后,梅花绽开之时,我再去拍梅花。二十天后,我去世纪公园拍了一组梅花绽开的照片继续与吧友分享。
提前恭祝各位吧友蛇年吉祥! 明天就过年了,我先提前给各位朋友过年了!祝福各位吧友蛇年吉祥,万事如意!
腊梅花儿开 今天到单位生产现场去走了一圈,看到车间旁边的腊梅花开了,想起了小学学的古诗《梅花》。随手用手机拍了几张,效果不好,但是与吧友共享。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刚刚收到寄自家乡的《古镇风云录》 今天上午十点钟,我收到了寄自家乡的包裹——《古镇风云录》,心情真是激动。在这里多谢独家记,和给我邮寄此书的唐晓东先生。我很荣幸,陈相老先生亲笔签名,并赠送我春节的对联。浓浓乡情,跃然心头。
明天就进入腊月了! 明天就是腊月初一了,按照老家的风俗,过年就开始倒计时了,我们庄稼话叫年根下了。进入腊月,十里八村的男女老少都要赶个闲集儿,置办年货了。
昨夜苏州下雪了! 来苏州开会,从昨天下午开始飘雪,昨晚下得较大,但是落地就化了。
发几张南方冬日的照片! 窗外冬雨霏霏。坐在房间里,看着吧友的帖子,品着热茶,也是一种享受。
吧友用微博的人多吗? 百度贴吧是一种交流方式,微博交流也是全新的交流方式。大家有用微博的吗?
重阳节,祝老人们节日快乐! 九九重阳,今天是重阳节,又称老人的节日。祝天下父母身体康健,生活幸福!
回忆上学时的农忙假! 现在正是秋收时节,我估计老家的秋收基本该结束了吧。今天早上在上班的路上,我突然想起了上小学和初中时的农忙假。在我们上学时,除了寒暑假之外,还有两个假期:麦秋假和秋收假。特别是秋收假,对学生们来讲是不轻松的,既要帮家里干活,还得要勤工俭学——捡玉米。所谓捡玉米就是到擗完玉米的庄稼地里去捡被遗漏的玉米,每个去捡玉米的学生都会背着一个蛇皮袋子。运气好的话收获还不小呢,能有多半袋子吧。捡玉米也有不守规矩的,去没擗玉米的人家直接去擗,看似收获很多,但那不是令人羡慕的。把捡回来的玉米搓成粒晒干,等着秋收假结束,每位学生都要向学校交勤工俭学粮的。每个学生根据年级不同,会有不同的指标。
蓝天白云 每次乘飞机,我都喜欢坐在靠窗的位置。靠窗位置能观赏到蓝天、白云、大海,感觉令人心旷神怡。
一位校长的爱国声音! http://tieba.baidu.com/p/1856258556,在同学的空间里看到转发的视频,与吧友共勉!
武汉之行 武汉自古就有九省通衢的美称。武汉是由汉口、汉阳、武昌三地组成。去年11月,本人去武汉出差十天。在武昌骑自行车畅游了一番。
杭州西湖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话传承了上千年,确实有她的道理。我到过杭州、苏州许多次。但总体感觉还是杭州更让人流连忘返。杭州的美是大美,有山有山,有文化底蕴。苏州的美是委婉的美,苏州看到的是园林和盆景。所以,我每年都要去杭州一趟,去感受杭州的山山水水。
扬州瘦西湖 吧主lbb1983号召各位吧友发一下旅游的风景图片。正好我上周到扬州去了一趟,游览了传说中的瘦西湖。贴几张图片与大家共享。
『七十年代』〖天涯头条〗史上最全70后回忆绘本,温馨得让你流泪 转自天涯社区:
老家是不是该种地了? 一转眼到五月中旬了,我记得以前都是在五月中旬种地。一场春雨过后,家家户户都要抢时间种地,生怕耽误了农时。以前种地,都是靠牲畜来拉犁的。速度快的用大骡子大马,速度慢的用牛和驴。现在好像都改用播种机了。
急急急!!!!转帖,寻找失踪儿童! 各位网友,大家转起来吧
中国民间古语值得一看! 夏不睡石,秋不睡板。 春不露脐,冬不蒙头。白天多动,夜里少梦。 睡前洗脚,胜吃补药。 晚上开窗,一觉都香。贪凉失盖,不病才怪。 早睡早起,怡神爽气, 贪房贪睡, 添病减岁。夜里磨牙, 肚里虫爬。 一天吃一头猪,不如床上打呼噜。 三天吃一只羊, 不如洗脚再上床。 枕头不选对, 越睡人越累。 先睡心,后睡人,睡觉睡出大美人。 头对风,暖烘烘;脚对风,请郎中。睡觉莫睡巷,最毒穿堂风。 睡觉不点灯,早起头不晕。 要想睡得人轻松,切莫脚朝西来头朝东。
唐山机场照片
应该增加上海与唐山间的航班啦! 上海与唐山间的航班开通之后,确实方便了两地旅客的通行。但是,现在每天只有一个航班,我认为航班的密度需要加大,以便更加方便旅客出行!热切期盼中!!!
漫谈榛子镇的风俗习惯 吴庄子杨老师为大家讲述了以前过年的一些传统,让我们后辈人更好的记住了过去的传统。今天在网上无意间搜索到了丰润的一些风俗习惯,看起来和我们榛子镇地区很相似的。我转载过来,做了一些修改,和大家进行分享。同时,也感谢原创作者。 家庭 风俗 解放前,榛子镇各村村民以多代同居共饮为荣,几世同堂,有几十口、十几口成员组成大家庭较为普遍。其家长一般为家中的长辈 (多为男性),如长辈去世,一般长兄担任。 解放后,大家庭逐渐解体,多为二世同堂、三世同堂。一般家庭,弟兄结婚后就分家。每个家庭也不再是家长一人说了算,遇有大事共同商量。80年代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独立的核心家庭越来越多。现在,各村的家庭多是子女婚后与父母分居,组成新的小家庭,家庭成员越来越少。 称 谓 榛子镇各村家庭成员中,对长辈和同辈的称谓如下: 父亲、母亲俗称爸爸、妈妈,父亲的兄、嫂俗称大爷、二大爷、大妈、二大妈(二妈、二大娘)。父亲的弟、弟媳,俗称二叔、三叔、二婶、三婶。父亲的姐妹,俗称大姑、二姑。父亲的父母,称祖父母,俗称爷爷、奶奶。父亲的祖父母,俗称老太爷,老太太。还有好多,基本和本区相同,不一一列举,对相邻按庄续称呼,直接呼唤姓名者为不礼貌行为,要受到人们耻笑。 析产(分家) 过去,在榛子镇各村如果家长年迈,无力操持家务,就给子辈分家。分家由娘舅、族长及乡绅或德高望重者主持。儿子有当然继承权。主持人将全部财产(动产及不动产)和债务开列清单,搭配均分,分成若干股份,每子为一股。按股编号,“做沟” 签或“抓阄”,后由诸子随意抽取,按“沟”号继承财产,不得反悔。随后“立分家单”(契约)写明每股应分财产及对父母应承担的赡养义务等。由当事人及主持人共同签字画押为证。财产较多的人家,也有给家长留一份的,作为生前享用,死后丧葬之费;也有给未嫁女留一份的,作为出嫁时的陪送嫁妆。解放后,分家由村干部或亲友的长者主持,一般只是口头约定,有的也立分家单,分家后大家庭变成小家庭,各立门户过日子。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