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饱和醛酮 不饱和醛酮
关注数: 35 粉丝数: 187 发帖数: 5,875 关注贴吧数: 47
关于乌巢袭粮之疑问 《三国志》写: 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公击琼等。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公。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琼等望见公兵少,出陈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绍遣骑救琼。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公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绍初闻公之击琼,谓长子谭曰:“就彼攻琼等,吾攻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乃使张合、高览攻曹洪。合等闻琼破,遂来降。绍觽大溃,绍及谭弃军走,渡河。 而曹瞒传曰:公闻攸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子卿远来,吾事济矣!”既入坐,谓公曰:“袁氏军盛,何以待之?今有几粮乎?”公曰:“尚可支一岁。”攸曰:“无是,更言之!”又曰:“可支半岁。”攸曰:“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实也!”公曰:“向言戏之耳。其实可一月,为之柰何?”攸曰:“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急之日也。今袁氏辎重有万余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今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公大喜,乃选精锐步骑,皆用袁军旗帜,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抱束薪,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曹操钞略后军,遣兵以益备。”闻者信以为然,皆自若。既至,围屯,大放火,营中惊乱。大破之,尽燔其粮谷宝货,斩督将眭元进、骑督韩莒子、吕威璜、赵叡等首,割得将军淳于仲简鼻,未死,杀士卒千余人,皆取鼻,牛马割唇舌,以示绍军。将士皆怛惧。时有夜得仲简,将以诣麾下,公谓曰:“何为如是?”仲简曰:“胜负自天,何用为问乎!”公意欲不杀。 至于资治通鉴自两家处各取一半,言: 会攸家犯法,审配收系之,攸怒,遂奔操。操闻攸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子卿远来,吾事济矣!”既入坐,谓操曰:“袁氏军盛,何以待之?今有几粮乎?”操曰:“尚可支一岁。”攸曰:“无是,更言之!”又曰:“可支半岁。”攸曰:“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实也!”操曰:“向言戏之耳。其实可一月,为之奈何?”攸曰:“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急之日也。袁氏辎重万馀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若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操大喜,乃留曹洪、荀攸守营,自将步骑五千人,皆用袁军旗帜,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抱束薪,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曹操钞略后军,遣军以益备。”闻者信以为然,皆自若。既至,围屯,大放火,营中惊乱。会明,琼等望见操兵少,出陈门外,操急击之,琼退保营,操遂攻之。绍闻操击琼,谓其子谭曰:“就操破琼,吾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乃使其将高览、张郃等攻操营。郃曰:“曹公精兵往,必破琼等,琼等破,则事去矣,请先往救之。”郭图固请攻操营。郃曰:“曹公营固,攻之必不拔。若琼等见禽,吾属尽为虏矣。”绍但遣轻骑救琼,而以重兵攻操营,不能下。绍骑至乌巢,操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操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遂大破之,斩琼等,尽燔其粮谷,杀士卒千馀人,皆取其鼻,牛马割脣舌,以示绍军,绍军将士皆恟惧。 依照三国志,曹操听说乌巢屯粮后率领五千人攻打,天明抵达时遭遇淳于琼逆袭抵抗,且经过殊死搏战才将乌巢拿下。曹瞒传称曹操精选军士,人抱薪,又打上袁军旗号骗过袁军,抵达乌巢后放火,趁乱大破淳于琼。 而资治通鉴将两家之言剪裁贴在一处,言下之意曹操精选五千人,人负薪,浩浩荡荡打着防钞后的旗号从袁军沿途斥候的眼皮子底下经过。【此处,有第一处疑问:袁军斥候看着五千人连夜背着柴火,从小路直奔粮仓而去竟然会相信是防止钞后?!】其后,曹操抵达乌巢后在营外放火,淳于琼营中大乱,直到天明,淳于琼竟然看曹操兵少,列阵迎敌,其后,才因不敌又退回营中继续搏斗。【此处,有第二处疑问:曹操夜袭乌巢,举火围屯使淳于琼营中大乱,却按兵不动,竟使淳于琼有天明,列阵迎击的机会?!】此时,曹操听到袁军后援将至的消息【此处,有第三点疑问:袁军斥候相信曹操部是友军,袁绍却可以在短短时间内得到乌巢遭袭,并调度兵马救援并攻击曹操本营,未免过速吧?】,激烈将士殊死向前,才将淳于琼等全数杀死。其后,竟割取士卒牛马的唇舌耳鼻以示袁军。【此处,有第四点疑问:曹操不顾本营急袭乌巢,得手后却悠闲割取耳鼻而不及时返归本营,岂不荒谬?】
街亭之战的讨论 首先是街亭之战的走势图。本次的考察范围资料来源,仅限于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资治通鉴等由于写作背景和过多人物评价倾向性过重不列入考虑范畴。 在此,三国志中讨论街亭之战出现在三个章节: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三》 蜀大将诸葛亮寇边,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应亮。①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合击亮于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 《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 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於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南安、天水、安定郡反应亮,郃皆破平之。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第五》 海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略曰: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郭冲四事曰:亮出祁山,陇西、南安二郡应时降,围天水,拔冀城,虏姜维,驱略士女数千人还蜀。人皆贺亮,亮颜色愀然有戚容,谢曰:“普天之下,莫非汉民,国家威力未举,使百姓困於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以此相贺,能不为愧。”於是蜀人咸知亮有吞魏之志,非惟拓境而已。难曰:亮有吞魏之志久矣,不始於此众人方知也,且于时师出无成,伤缺而反者众,三郡归降而不能有。姜维,天水之匹夫耳,获之则於魏何损?拔西县千家,不补街亭所丧,以何为功,而蜀人相贺乎? 背景 首先,明确的是,诸葛亮这仗是初次北伐,魏国准备不足,导致了南安,天水,安定三地的官民反叛响应,之后才仓皇举兵对抗,这里,体现在魏国的部队为第一人称描述时,采用的动词“拒”:进军,并阻挡敌军突破。 诸葛亮的战略目的 接应叛变的三郡军民,将其撤回汉中补充。这个有些狼狈的大战略,之前由于魏国刺史张既的狠招留下的, “《三国志》:从征张鲁,别从散关入讨叛氐,收其麦以给军食。鲁降,既说太祖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其后与曹洪破吴兰於下辩,又与夏侯渊宋建,别攻临洮、狄道,平之。是时,太祖徙民以充河北,陇西、天水、南安民相恐动,扰扰不安,既假三郡人为将吏者休课,使治屋宅,作水碓,民心遂安。太祖将拔汉中守,恐刘备北取武都氐以逼关中,问既。既曰:“可劝使北出就谷以避贼,前至者厚其宠赏,则先者知利,后必慕之。”太祖从其策,乃自到汉中引出诸军,令既之武都,徙氐五万馀落出居扶风、天水界。” 导致了整个汉中一带的居民基本都已经绝大多数被迁走,刘备夺了汉中,却发现居民数量已经大为减少,进而很难采取进一步行动。 而且由于居民数量不足,无论是耕地,收税,作战都显得乏力,所以诸葛亮这一战的主要目的就在于,从外边弄点人回来,充实汉中,养精蓄锐,等待机会。 为了达到这个战略目的,诸葛亮大方向作出了如下部署: 疑兵,走箕谷,佯攻长安。 主军,直接奔向叛离的三郡,接应军民迁徙。 而诸葛亮的战略布置是成功的: 疑兵,吸引了魏国曹真的大部队,在狭小的区域内和曹真形成了僵持,完成了任务。 主军,一路上沿路军民望风披靡,收获的军民极多。 在大获南安,天水两地的民众后,诸葛亮继续,向最后一个目标进发:安定郡。 这个时候,张郃率领的部队,也来到了此地,他的目的,是平定三郡的叛变 街亭之战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打响了。 这场战斗,由于马谡的胡乱指挥,他违节度,举动失宜。 这里,加上一点个人的推测, 节度,我认为是军队的编制以及阵型的布置,马谡擅自指挥,破坏了诸葛亮原有的阵型布置,扰乱了军中法纪,导致军心涣散。要知道,马谡率领的是前军,一旦前军崩溃,对手可以直逼中军,也就是主帅的位置! 后半句,就是他作死地没有踞城而守,而是选择了上山。这里,我猜测马谡第一次上战场,他对补给的概念非常薄弱,可能是一贯地认为,在山上借助海拔优势比在平地上容易守住,忘了对于补给非常不利。 而他的对手是身经百战,擅巧变,有谋略,懂得利用地形的张郃。于是,他败得非常难看。 蜀军需要快速进军抢人口,他们的先头囤积了重兵的先锋部队瞬间崩盘,这件事情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导致了不只是马谡的部队,而是所有的部队全线崩盘:因为蜀军是全线进军的模式,他们很可能没有在扎营上采用保险的方法,而是方便行进,难以防守的区域。在被击溃的前军后边,毫无防备的中军仓促迎战,后军也许正在协助当地的军民撤回汉中,还要一边接受大后方的粮草支援。于是,造就三国志的用词“大破” 猪一样的队友,让诸葛亮的计划全线崩溃---前方的安定是没有希望了,那么他们能做到就地重整态势,转疾行为固守,掩护后方的军民撤退吗? 没有。 张郃乘胜追击,(三郡)皆平破之,这就是说,这些准备迁徙的民众,全部在半路被拦了回去了。 诸葛亮最后什么都没捞到吗?也不是,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 只有几千户?诸葛亮无语了:这几千户连补充在街亭的减员都不够啊魂淡! 这场战役的结果,对于蜀军来说,从收货颇丰变成了得不偿失。一切的起因,都是前军以超乎想象速度的崩溃。这口锅,马谡,你不背谁背?谁让你不用已有方针自己乱搞的?被斩,一点也不冤。 所以,这场战斗,真实的情况是:马谡并不是据守补给线,作为一支以快速接应为目的疾驰的部队的开路前军,补给线的问题不在他的考虑范畴之内。 但是这就引申出了一个不得不说的另一篇了: 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也。本养外家何氏。后复姓王。随杜濩、朴胡诣洛阳,假校尉,从曹公征汉中,因降先主,拜牙门将、裨将军。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干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 这个是怎么回事?在这里,我认为王平的确是聚集了残兵败将,但是他拖住张郃的时间,非常有限,从败走这个描述来看,整个部队是在短时间内被击破的。千余户都不能补足损失,更是说明了受到的冲击之惨。但是王平有什么办法呢?猪队友不听劝谏,擅自行动,谏不能用,所以没有收到任何的处分是非常合理的。 魏国呢?发现了诸葛亮的真正企图,在西方开始大规模布防,从此出祁山再也难打奇袭。洞察了蜀国的真正战略目标,抢回了被掠夺的人口,是几乎完美的赢家。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