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来读网1974 独来读网1974
关注数: 4 粉丝数: 2 发帖数: 387 关注贴吧数: 4
【经典管理故事】肯德基的特殊顾客 美国肯德基国际公司的子公司遍布全球60多个国家,达9900多个。然而,肯德基国际公司在万里之外,又怎么能相信他的下属能循规蹈矩呢?    一次,上海肯德基有限公司收到了3份总公司寄来的鉴定书,对他们外滩快餐厅的工作质量分3次鉴定评分,分别为83、85、88分。公司中外方经理都为之瞠目结舌,这三个分数是怎么评定的?原来,肯德基国际公司雇佣、培训一批人,让他们佯装顾客潜入店内进行检查评分。    这些“特殊顾客”来无影,去无踪,这就使快餐厅经理、雇员时时感到某种压力,丝毫不敢疏忽。    很多企业,员工与老板经常打游击战。当老板在的时候,就装模做样,表现卖力,似乎是位再称职不过的员工了;而等老板前脚刚走,底下的人就在办公室里大闹天宫了。很多老板,会在这个时候杀个回马枪,嘿嘿,刚好逮个正着。不过,这样也不是个长期办法,老板也没有这么多精力去跟员工玩游击战,主要还是制度的确立。如果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制度,让员工意识到,无论任何时候,都须一如既往地认真工作,那么,底下的员工就不会钻空子翘懒了。    人做一次自我检查容易,难就难在时时进行自我反省,时时给自己一点压力,一点提醒。公司管理者就需要充当这个提醒者,时时给他们一点压力,一点动力,以保持员工不懈的进取心。 经理的最大考验不在于经理的工作成效,而在于经理不在时员工的工作时效。
【经典管理故事】两熊赛蜜 黑熊和棕熊喜食蜂蜜,都以养蜂为生。它们各有一个蜂箱,养着同样多的蜜蜂。有一天,它们决定比赛看谁的蜜蜂产的蜜多。    黑熊想,蜜的产量取决于蜜蜂每天对花的“访问量”。于是它买来了一套昂贵的测量蜜蜂访问量的绩效管理系统。在它看来,蜜蜂所接触的花的数量就是其工作量。每过完一个季度,黑熊就公布每只蜜蜂的工作量;同时,黑熊还设立了奖项,奖励访问量最高的蜜蜂。但它从不告诉蜜蜂们它是在与棕熊比赛,它只是让它的蜜蜂比赛访问量。    棕熊与黑熊想得不一样。它认为蜜蜂能产多少蜜,关键在于它们每天采回多少花蜜--花蜜越多,酿的蜂蜜也越多。于是它直截了当告诉众蜜蜂:它在和黑熊比赛看谁产的蜜多。它花了不多的钱买了一套绩效管理系统,测量每只蜜蜂每天采回花蜜的数量和整个蜂箱每天酿出蜂蜜的数量,并把测量结果张榜公布。它也设立了一套奖励制度,重奖当月采花蜜最多的蜜蜂。如果一个月的蜜蜂总产量高于上个月,那么所有蜜蜂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奖励。    一年过去了,两只熊查看比赛结果,黑熊的蜂蜜不及棕熊的一半。    黑熊的评估体系很精确,但它评估的绩效与最终的绩效并不直接相关。黑熊的蜜蜂为尽可能提高访问量,都不采太多的花蜜,因为采的花蜜越多,飞起来就越慢,每天的访问量就越少。另外,黑熊本来是为了让蜜蜂搜集更多的信息才让它们竞争,由于奖励范围太小,为搜集更多信息的竞争变成了相互封锁信息。蜜蜂之间竞争的压力太大,一只蜜蜂即使获得了很有价值的信息,比如某个地方有一片巨大的槐树林,它也不愿将此信息与其他蜜蜂分享。    而棕熊的蜜蜂则不一样,因为它不限于奖励一只蜜蜂,为了采集到更多的花蜜,蜜蜂相互合作,嗅觉灵敏、飞得快的蜜蜂负责打探哪儿的花最多最好,然后回来告诉力气大的蜜蜂一齐到那儿去采集花蜜,剩下的蜜蜂负责贮存采集回的花蜜,将其酿成蜂蜜。虽然采集花蜜多的能得到最多的奖励,但其他蜜蜂也能捞到部分好处,因此蜜蜂之间远没有到人人自危相互拆台的地步。     激励是手段,激励员工之间竞争固然必要,但相比之下,激发起所有员工的团队精神尤显突出。     绩效评估是专注于活动,还是专注于最终成果,管理者须细细思量。 由于乐队指挥者的指挥才能不同,乐队也会作出不同的反响:或者演奏得杂乱无章,或者表现出激情与才华。
【转帖分享】: 坦然看生活 活着真叫累呀,有人这么感喟;活着真叫烦,更有人这么吁叹.   活着真美丽,而我却喜欢这么绾结.   寻找了千百种理由之后,才得以发现;生活在我的视野下呈现出与人的不同,不是生活赐予我有什么不同,仅仅是因为,在我的胸襟之中,盈盈地盛满这么两个字;坦然.   我坦然,于是我心美丽.   我心美丽,于是我的人生跟着美丽.   曾经看到那些假日垂钓者,一大早出门,夕阳之下拎着空空的鱼篓回家的时候,仍是一路欢歌,不森讶然;付出了一天的等待却一无收获,怎么还可以这般快乐满怀?给我的回答却是;鱼不咬我的钩那是它的事,我却钓上来一天的快乐!对钓鱼的人来说,原来那条最好的鱼便是快乐.   坦然是一种失意后的乐观.   曾经看到那些下零点班的纺织女工,写满倦意的脸上却交织着与朝霞一样灿烂的笑嫣,我便想;怎么说女孩子从事这种职业也不是最让人满意的呀!给我的回答却是;公主永远只有一个.但如果没人为她织出那么多彩锦,一个公主也没有哇!对织布的人来说,原来最美的那匹布却是穿在了自已的身上!   坦然是沮丧时的一种调适.   曾经看到一位扫了三十几年大街的老伯,每天把一条长长的大街扫的一尘不染,让上早班的人灿然走过.我便想;这么几十年这么平平淡淡的走过,这老伯可说是这小城里生活最不顺心的一个了.给我的回答却是;这条街最有我扫的最干净.对扫街的人来说,原来扫的最清洁的恰恰是自已的心.   坦然是平淡中的自信``````   忽然想起泰戈尔的一句诗;"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这不便是对"坦然"做了最好的诠释?   是的,许多的事得失成败人们不可预料,也承担不起,我们只需尽力去做,求的一份付出之后的坦然和快乐;许多的人我们捉摸不透防不胜防,往往是我们想走近,人家却早已设起屏障,我们不必计较,我们维一能做的是,在我们必须面对他们的时候,奉上我们的真心,然后感铭自已的伟大;许多的选择让我们抓住,有可能抵达成功,但我们一次次失却机会,没有关系,那只是命运剥夺了你活得高贵的权利,却没有剥夺你活得伟大的权利!
情思中的秋色 Z  一年四季之中,我最喜欢的是秋季。                     江南之地,春季阴雨绵绵、春寒料峭,夏季烈日炎炎、溽暑难捱,冬季则欲寒不寒、湿 冷砭骨,而只有秋季,秋高气爽,蓝天白云,整个一个心旷神怡明朗天!以此之故,从前我 总有点儿疑惑:这么美妙的一个季节,怎么一到了古人的许多诗文里就变得那么萧杀衰颓, 直令人对之要“怆然而涕下”了?                     随着年事的成长,阅历的增多,我自然明白了:天地间的一切所谓“景色”,是只有通 过人的反映才能获得它们的意义的。一切自然界的景物,在人(作家、画家)的笔下,都会 被染上人的感性色彩。因此,诗文中的秋季,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界中的秋季,而是蕴含着 作者的情感。此之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大凡胸有文墨的人都情感充沛,一旦遭遇人生挫 折,面对着秋天的凉风和落叶,就自然要感同身受、悲从中来了,这时的“秋色”,能不黯 淡萧杀吗?                     中国历史上开“悲秋”之先河的应该说是宋玉,他的自叙性长篇抒情诗《九辩》开头就 道: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真是悲怀浩浩,喟声震天啊!而这“萧瑟摇落”秋之悲,实际上出自于他的身世遭际之 悲:宋玉是战国末期楚国人,大约生于屈原沉江前后,死于楚亡之际。他是寒门素族的贫士, 为了谋求出路和报效君国,离乡背井远赴京都等地,几经周折,百般营求,才当上楚王左右 的文学侍臣,并凭着超群的才力、犀利的谈吐,一度博得了楚王的赏识。谁知宦海风波,仕 途崎岖,他不为小人所容,横遭奸佞谗害,终于被黜失职,落魄江湖,潦倒终生。但他仍然 托志芳洁,修身自好,宁肯穷处守高,也不同流合污以求显荣。进入老境后,楚国北边的强 秦虎视眈眈,而楚国内部却燕雀处堂,文恬武嬉,昏君佞臣败坏纪纲,贤人才士斥弃在野, 一派日暮途穷、西风残照之气象,这让忠君爱国、头脑清醒的宋玉怎能不生报国无门之悲呢? 但他缺乏屈原那种刚毅无畏、正道直行、九死不悔的精神,而只有隐忍、哀伤、执着而又无 奈的悲天悯人。彼时彼刻,大自然的清秋景色和个人身世、社会环境的悲凉交融汇合,一齐 在他胸中激荡,最终奔涌而出,吟成了千古绝唱的《九辩》。这婉丽清新、缠绵悱恻、低回 欲绝的胸臆之声,为后来的怀才不遇、人生颠沛之人奠定了感秋的基本色调。                     受了宋玉的感召,后代的骚人墨客也创作出许多各具风格的吟秋诗文,抒发着各有千秋 却同样感人至深的家国身世之悲,让后人吟诵叹息:                     “庭风吹落叶,阶露净寒莎。”(雍陶)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僧无可)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柳 永)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 远)   ……                     不过,既然“景语皆情语”,则不同的人,不同的遭际,不同的心境,其所面对的秋天 自然也被抹上了不同的色彩。                     比如那位诗、画兼擅的盛唐末期诗人王维,年轻时虽也曾欲有所作为,但在唐玄宗开元 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张九龄罢相后,他就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优游于 蓝田辋川别业的山水田园之间。因而,王维眼中的秋天就是一幅幽美、恬然而又富于活力的
爱的故事 男孩和女孩初恋的时候,男孩为女孩折了一千只纸鹤,挂在女孩 的房间里。男孩对女孩说,这一千只纸鹤,代表我一千份心意。   那时候,男孩和女孩分分秒秒都在感受着恋爱的甜蜜和幸福。   后来女孩渐渐疏远了男孩。女孩结婚了,去了法国,去了无数次 出现在她梦中的巴黎。女孩和男孩分手的时候,对男孩说,我们都必 须正视现实,婚姻对女人来说是第二次投胎,我必须抓牢一切机会, 你太穷,我难以想象我们结合在一起的日子……男孩在女孩去了法国 后,卖过报纸,干过临时工,做过小买卖,每一项工作他都努力去做 。许多年过去了,在朋友们的帮助和他自己的努力下,他终于有了自 己的一家公司。他有钱了,可是他心里还是念念不忘女孩。   有一天下着雨,男孩从他的黑色奥迪车里看到一对老人在前面慢 慢地走。男孩认出那是女孩的父母,于是男孩决定跟着他们。他要让 他们看看自己不但拥有了小车,还拥有了别墅和公司,让他们知道他 不是穷光蛋,他是年轻的老板。男孩一路开慢车跟着他们。雨不停地 下着,尽管这对老人打着伞,但还是被斜雨淋湿了。到了目的地,男 孩呆了,这是一处公墓。他看到了女孩,墓碑的瓷像中女孩正对着他 甜甜地笑。而小小的墓旁,细细的铁丝上挂着一串串的纸鹤,在细雨 中显得如此生动。   女孩的父母告诉男孩,女孩没有去巴黎,女孩患的是癌症,女孩 去了天堂。女孩希望男孩能出人头地,能有一个温暖的家,所以女孩 才做出这样的举动。她说她了解男孩,认为他一定会成功的。女孩说 如果有一天男孩到墓地看她,请无论如何带上几只纸鹤。男孩跪下去, 跪在女孩的墓前,泪流满面。清明节的雨不知道停,把男孩淋了个透 。男孩想起了许多年前女孩纯真的笑脸,男孩看的心就开始一滴滴往 下淌血。   这对老人走出墓地的时候,看到男孩站在不远处,奥迪的车门已 经为老人打开。汽车音响里传出了哀怨的歌声,“我的心,不后悔, 反反复复都是为了你,千纸鹤,千份情,在风里飞……”
面对困难学会优雅转身-给思维转个身 1881年7月,美国总统菲尔德在华盛顿车站遇刺,身受重伤,住进了医院。 时值盛夏,天气闷热难耐,病床说德菲尔德总统危在旦夕,急需进行手术。 由于室内温度太高,医生指出,只有将温度降到30摄氏度一下,才能保障手术德安全。无奈之余,政府只好把一重任交给了一名叫谢多德美国工程师。 谢多曾经在矿山工作过,有着丰富德井下作业经验,他知道怎样对煤矿巷道内德空气进行稀释,从而使瓦斯德浓度降到最低。 然而,给室内德空气降温的事,在此之前的若干年,别说事谢多,就连一些科学家们也从没有想过,在学多人的经验种,除了高山上的冰雪,这世上根北就找不到可以人为降温的办法。 谢多事位善于思索的工程师,他想,既然空气经过压缩之后会释放热量,那么压缩后的空气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是不是会吸收热量呢?谢多立即动手进行实验,结果发现把压缩的空气还原,可以使周围的空气冷却。谢多给总统的病房安装了这样的机器,成功地使室内气温从37摄氏度降到了25摄氏度。总统得救了,谢多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台空调地发明者,使自己从一名默默无闻地工程师。一跃成为一种崭新生活方式地创造者。而他所做的,仅仅是在众所周知地普遍原理地基础上,给思维转了个身而已。 不只是谢多,世界上巧妙利用逆向思维让自己走向成功地实例还是很多。 一条路,当我们清楚地看到它的前方是条死胡同时,不妨试着转个身,也许柳暗花明的惊喜就在眼前!
论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转) 文师华 旷世奇才苏轼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批评家。在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的认识上,苏轼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渊源。 一、强调“诗须要有为而作”   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基于此,他重视文学积极的社会作用,强调有为而作,针砭时弊。他在《题柳子厚诗》中写道:“诗须要有为而作……好奇务新,乃诗之病。”在《凫绎先生诗集叙》中赞扬颜太初的诗文:“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要以伐病。其游谈以为高,枝词以为观美者,先生无一言焉。”可见,所谓“有为而作”,目的在于揭发当世政治的过失和社会中的种种不平,从而达到“疗饥”“伐病”的功效。苏轼曾写过一首《戏足柳公权联句》诗,其序云:“宋玉对楚王:‘此独大王之雄风也,庶人安得而共之?’讥楚王知己而不知人也。柳公权小子与文宗联句,有美而无箴,故足成其篇云。”其诗曰:“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唐文宗)。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柳公权)。一为居所移,苦乐永相忘。愿言均此施,清阴分四方(苏轼补句)。”苏轼的意图十分明确,写诗就要充分发挥诗歌的社会功能,有所劝诫,有补于世。不能一味地粉饰现实,阿谀奉承。苏轼在向哲宗皇帝申述自己因诗获罪的原因时说:“昔先帝召臣上殿,访问古今,敕臣今后遇事即言。其后臣屡论事,未蒙施行,仍复作诗文,寓物讽,庶几流传上达,感悟圣意。”①这说明苏轼确是有意继承风、骚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提倡充分发挥文学的社会功能,以揭发流弊,拯时救世。他的《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吴中田妇叹》等诗作,正是在这种文学思想指导下创作的现实主义名篇。苏轼《答乔舍入启》中写道:“某闻人才以智术为后而以识度为先,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国之将兴也,贵其本而贱其末;道之将废也,取其后而弃其先。用舍之间,安危攸寄。”作者把文章重“体用”还是重“华采”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强调“以体用为本”。“以体用为本”与“有为而作”的精神完全一致,都是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的苏轼文艺的反映。 二 主张诗贵传神   苏轼关于诗画要传神的见解,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中:“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在这里,苏轼本首“诗画一律”的原则,精辟地阐述了诗画创作中形似与神似的关系。绘画过分追求形似,则不能传神;作诗仅仅满足于摹写物象,意尽句中,也不是成功的艺术作品。诗画都要遗貌取神,抓住客观物象的本质特征,才能达到传神的目的,这就是诗与画共同的本质特点。 对苏轼诗贵传神的见解,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剖析: 其一、诗要传客观物象之神。苏轼《评诗人写物》云:“诗人有写物之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他木殆不可以当此。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体《白莲花》诗云:‘无情有恨何见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决非红梅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至陋语,盖村学中体与。”这是苏轼在元三年教导他的小儿子苏过如何写物的方法,文中所引皮日体诗,实为陆龟蒙《白莲》诗。“写物之功”,意谓体物传神,就是要抓住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传达出它们的内在神韵。“桑之未落”二句,见于《诗经·卫风氓》,诗人以饱满的桑葚和肥泽的桑叶喻女子的年轻貌美,很恰当。林逋的诗句,在黄昏之月和清浅之水的陪衬下,以“疏影”和“暗香”传达出梅花幽洁孤雅的神态与品格,令人回味不绝。“无情有恨”二句,也只有白莲花才具有如此孤清幽怨的神韵。这三例都是体物传神的佳作。而石曼卿的《红梅》诗,把红梅比作桃李,认为区别只在于青枝绿叶的有无,这是专求形似,没有抓住红梅的神韵,没有传红梅之神,苏轼讥之为“至陋”的“村学中体”,是切中要害的。在这之前(即元丰五年),苏轼曾针对石曼卿诗写了《红梅三首》,以示传神门径。其一云:“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苏轼的红梅诗,虽然也写形貌,但他抓住了红梅的“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这一独有的“梅格”,传出了红梅的内在神韵。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