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smw nfsmw
关注数: 102 粉丝数: 242 发帖数: 4,689 关注贴吧数: 7
Conrtina MK1,来自福特和莲花的运动轿车传奇 Cortina MK1 GT,来自福特和莲花的60年代运动轿车传奇。1962年,福特为提升品牌形象而决定参加英国房车锦标赛(BSCC)B组的竞争。在前一年福特将英国福特的46%股份全部回购,使英国福特成为了福特本部的全资子公司。到1967年,福特英国、福特爱尔兰和福特德国被整编为福特欧洲,产品也开始逐渐统一研发和销售。 说回Cortina,彼时根据BSCC的赛事规则,参加B组竞赛的车型认证产量在12个月内不得少于1000辆,而福特和莲花合作生产的总产量定格在了3306辆,使Cortina MK1 GT顺利完成了车辆认证。在这里,当时福特的做法是让莲花贴近排量和马力都更大、技术规格也更宽松的FIA 3组规格来打造赛车(BSCC的规则框架是基于FIA 2组,再根据车辆的排量和尺寸不同划分成ABCD 4个组别),再利用福特强大的产能优势逆向在BSCC B组这一规格较低的组别中完成认证,尽显财大气粗的架势。 车辆的研发交由莲花进行。彼时莲花的老板柯林·查普曼正在想办法打造属于自己的发动机,用来替换代价过高的CC发动机来参加F1。查普曼找到了他的好友,同时也是CC发动机的设计师哈利·穆迪设计一款双顶置凸轮轴版本的福特肯特发动机,在经过一番改进之后将排气量从1.0升提高到1.6升,功率也从39马力爆涨至106马力,效果显著。 接下来对车身的改进是莲花的拿手好戏:莲花将发动机盖、后备箱盖、离合器壳、变速箱壳和差速器壳全部从钢材替换为铝材。而对底盘的改造更加复杂:原版Cortina的前悬架被替换为凯旋的部件并进行了适配,后悬架干脆从钢板弹簧悬架改为了使用莲花Seven的总成设计及螺旋弹簧结构,同样进行了二次适配的工作。关于改进的后悬架还有一段小插曲:由于改造的后果是车身在后轴上方原本能够得到4个铰支点的承托,如今只剩下两处纵臂安装点,这让悬在后轴承托点之外的长度延长了,车身后部因此在银石试车之后下坠,后轮拱上方的侧板出现变形。福特的车身工程师迅速发现了问题并提出采用管架加强(称为king post),这个结构成了最初一批量产的莲花Cortina的特点(模型上也有体现)。后来随着后悬的改进,该管架被取消。 最终,这场莲花和福特的合作十分成功,莲花的名声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也让公司第一次(并成功地)进入了新一类车型产品的领域,此后莲花逐渐开辟工程咨询的业务也都可以追溯到这次合作。莲花同时也享受了一段时间内不需要经营自己的销售网络来获得稳定收入的时光——因为福特帮他做销售了。 模型是来自AA,分别为莲花Cortina 1964年布兰兹哈奇6小时耐力赛冠军车和福特Cortina 1964年东非拉力赛冠军车,两者在细节上有诸多不同,最明显的是搭载不同的发动机,当年AA众多经典题材的车型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优秀的做工,对于汽车历史的纪念意义也是这类车模最值得被铭记的地方。
特价真香世纪龙路虎卫士 又肝了一台卫士,之前收了两个AR的(卫士90传承版and卫士110骆驼杯错版),尽管众所周知世纪龙的卫士不能开后门和方向不联动,但是其他地方的细节和质感绝对值了 实际上17年北京模型展时在现场问过世纪龙的工作人员他们的本品牌精细版和子品牌Dorlop的简化版卫士是个什么关系,当时得到的回复是世纪龙在开发卫士时路虎方面没有提出任何工艺上的要求,于是世纪龙就按着自己的思路来做了,得到了一个用料、细节和质感都极好,后门是独立零件却不能开,方向不联动的卫士110,而Dorlop的简化版是在进行市场调研后做的降低门槛的入门版,在当时价格也要去到600+,而这次特价的黑银红三色都是精细版,绿色的是简化版,统一官方定价399,我的这台实际到手370,简直质价比到顶 说一说模型的亮点,缸体上都做出细节的全独立发动机,独立合金底盘大梁和合金材质的悬架零件,还有铜线表达的刹车油管,这些应该是这个价位里做工到顶的表现了,这几点的细节表现和质感明显好于AR的卫士,漆面有种介于亮光漆和亚光漆之间的感觉,某些角度看有种金属裸色的质感,而方向盘压根是固定的不能转,也没有做出联动机构,后门不开让它显得有点奇怪,但我觉得这依然是值得入手的一款卫士模型
终于,终于我也来吐槽AR了 如图所示,这次AR新出了个1969年路虎星揽胜试生产原型车星脉的版本(忽略商品标题,他们写错了),实际上如果你们有收过AR之前出品的70款揽胜或揽胜骆驼杯的话,去和真车图片对比会发现侧面造型比例是略有不同的,69年星脉原型车略扁长,而70款开始的量产揽胜进行了调整,整体加高了一点,A柱和C柱的角度更直立,等于AR出了一圈错版揽胜之后,到这会儿了才出真正参照实车的模型。 而我想吐槽的是我当初在收了70款揽胜模型之后去AR群里问他们关于模型和真车在细节上的差异,都是正常讨论的范围,结果你们懂的,那叫一个不可一世摆脸子,好赖聊到最后还是承认他们参照的就是69年星脉做的模型了,作为玩家发现了模型和真车的不同去问一问怎么了,难道我们买了你AR的产品有问题不能问吗?也难怪走到后来Wu某人把那个群解散了。 再来说说这个69年星脉模型,你限量多少我无所谓,作为一份参考材料来看的话是有价值的,可是想想当初你们那个态度,让我想收来当做纪念也好当做参考材料也罢开始犹豫不决了,而且细节上来说红色星脉原型车的雨刷是银色的,你模型给做成黑色,没做车顶的固定式天线,却多了另一辆蓝色星脉原型车(车牌YVB 163H)上才有的伸缩天线,做成了四不像缝合怪,反正AR就是这样通过一系列骚操作伤了玩家的心的,反正你们自己牛13去吧,一堆卫星上天看你们咕咕到什么时候落地,别玩到卫星还没落地呢AR先倒了
布加迪EB110 重生传奇的兴衰 布加迪EB110 GT,这部略显怪诞,充满意大利元素,与布加迪历史上或当下的车型看起来都有点格格不入的汽车是布加迪自从1952年结束汽车业务,旗下的航空业务于1963年出售给西斯帕诺·苏伊萨,1968年继而转卖至法国国有航空企业Snecma之后,由意大利企业家罗马诺·阿蒂奥利于1987收购布加迪品牌,组建BugattiAutomobil S.p.A.后推出的唯一车型。EB110 GT于1991至1995年间投产,期间只生产了139辆。后来由于布加迪品牌再次遭遇财政问题而再次破产。接下来便是大众集团于1998年收购了布加迪品牌,推出了至今仍然为车迷津津乐道的Veyron和Chiron车型。EB110项目前情 重振布加迪品牌的想法是在1986年夏天产生的,当时兰博基尼的前任和现任员工们聚在一起讨论了生产一款没有公司限制或监管的特殊汽车的想法。其中的关键人物包括了兰博基尼公司创始人费鲁奇奥·兰博基尼和兰博基尼的前首席执行官、Countach车型之父保罗·斯坦扎尼。兰博基尼于1974年出售了自己的汽车业务股份,直到1985年渴望重返汽车业。这组人马中还包括了博通设计公司的创始人、著名汽车设计师努西奥·博通。这些人在一起有了相关的想法、联系、设计和工程技术上的实际能力,却缺乏相应的资金来启动这个项目。布加迪EB110 GT项目的关键人物:1费鲁奇奥·兰博基尼 2保罗·斯坦扎尼 3努西奥·博通 4罗马诺·阿蒂奥利 5让·马克·波雷尔 在1986年都灵车展上,费鲁奇奥和保罗遇到了一位兰博基尼的前员工,后者把他们介绍给了同样有制造一辆特殊汽车想法的意大利富商罗马诺·阿蒂奥利。阿蒂奥利先生是一位热情的汽车收藏家,通过向德国出口法拉利和向意大利进口铃木汽车赚取了数百万美元。法国教授让·马克·波雷尔被邀请来提供他的品牌经验、汽车历史和政治关系。波雷尔就布加迪的商标使用权开始与法国官员进行谈判,这是一种微妙的努力,因为犹豫的法国人不希望看到这个品牌被滥用。 最终,布加迪品牌于1987年被Snecma出售给这群意大利商人,组建了Bugatti Automobil S.p.A.,于意大利摩德纳附近建立了工厂,而EB110 GT车型的研发项目也就由此展开。 底盘和发动机设计 布加迪EB110的底盘和发动机研发始于1987年。EB110的首版设计使用铝制蜂窝状结构底盘,但是在经过了3万公里的测试里程之后,原型底盘的抗扭刚度下降了多达20%,测试驾驶员注意到了车辆的操控性很差。拥有丰富车型开发经验的技术总监尼古拉·马特拉兹的首要任务之一便是改善底盘的抗扭刚度。因此开发了一种新型的碳纤维底盘,并由法国国家航空宇航公司进行供应。马特拉兹也用他开发发动机的经验来解决发动机在测试台架上影响其耐用性的问题。然后他开始重新计算车辆的前后轴扭矩分配。由于测试车手回馈的转向不足问题,马特拉兹将前后轴扭矩分配从40:60改为27:73,测试车手也对操控性的改善感到满意。 EB110搭载了一台具有12个独立节气门体的V型12缸发动机,每缸5气门,排气量3.5升,并具有4个涡轮增压器,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款采用4涡轮增压器的量产发动机。其最大输出功率为每分钟8000转时412千瓦(560马力),最大扭矩为每分钟3750转时611牛米。布加迪官方公布的EB110 GT性能数据为0-100 km/h加速时间3.46秒,极速342 km/h。EB110的3.5升4涡轮增压V12发动机 EB110上使用了诸多创新技术,在当时的汽车设计上很少被使用。例如碳纤维单体壳底盘,主动式空气动力学和为了达到更好的操控性而配备的全时四轮驱动系统。该车的设计元素也向过去的布加迪汽车致敬,而EB110的名称是为了纪念布加迪的创始人埃托尔·布加迪(Ettore Bugatti)和他的110周年诞辰。EB110上的随速感应式升降尾翼,这在90年代初期的超级跑车上并不多见
精致日式点心 马自达Cosmo广岛县警车Cosmo Spor 精致日式点心 马自达Cosmo广岛县警车 Cosmo Sport 110S,这是马自达量产转子发动机车型的开山鼻祖,于1967-1972年间投产,分为前期L10A(1967年5月——1968年7月生产,总产量343台 )和后期L10B(1968年7月——1972年9月生产,总产量833台)两个版本。初代Cosmo车型的外观设计颇具特色,由于时值60年代美苏太空竞赛,以及为了使消费者联想到转子发动机的高性能,Cosmo的外观设计像融入大量火箭及太空船的元素,时至今日仍然显得前卫而独特。前期车型使用排量为982毫升的0810型双转子发动机,最大功率为110马力,而后期车型在经过改进后最大功率提升至了130马力。此具转子发动机的缸体采用铝合金翻沙铸模,其铝合金经过碳化处理以加强刚性。为了耐磨,缸内更经过硬质镀铬表面处理;偏心轴以铬钼钢制成,转子本体则由铸铁制成,其顶端的菱封与角封则采用与缸体相同的碳化铝合金制作。除了动力上的提升,后期车型还改变了前脸造型,为了提升车辆的稳定性和操控性而将轴距从2200毫米增加至2350毫米,增加了刹车助力装置,并将4挡变速箱升级至5挡,加速性能、制动性能和最高车速均有提升。 而模型作为千禧年系列的经典日系车型,AA制做这种日系老车总是显得精致而走心,经典的车型搭配细致的做工,只是因为涂装版本而沦落到特价的地步。 先上真车,收藏在上海汽车博物馆的Cosmo Sport L10A
悲情的B组终结者 蓝旗亚Delta S4 1986 法国拉力赛4号车 Delta S4是蓝旗亚于1985及1986年WRC赛季投入使用的赛车,用来取代后轮驱动的037赛车。根据B组的赛事规则,参赛车辆需要生产不少于200辆道路版车型用于认证。 Delta S4其车 B组作为WRC的无限制组别,首次于1981年提出,1982年正式登场。在极为宽松的技术规则下——仅仅要求制造不少于200辆道路版车型进行认证,以及发动机的形式和排量基于量产车型不变,参赛的各厂商也为B组打造出了超越赛道承受极限的性能怪物,这些车型成为了专为比赛设计的准原型赛车。以本文的主角蓝旗亚Delta S4举例,普通版本的Delta采用前置发动机前轮驱动布局,全钢制承载式车身结构,而为了B组而生的Delta S4则采用了中置发动机全时四驱布局,管状空间车架,车身材料采用碳纤维和凯夫拉纤维复合材料。动力来自于置于驾驶舱后方的纵置1.8升4缸发动机,Delta S4所采用的也是世界上第一款涡轮增压+机械增压的复合式增压发动机,旨在使用机械增压器提供良好的低速响应,避免涡轮迟滞,涡轮增压器在高转速下继续为发动机提供更强的增压效果。在Delta S4道路版上,这部发动机的最大输出功率是“克制的”250马力,而参赛版最大输出功率达到了不少于500至550马力,轻质而动力强劲的Delta S4可以做出在砂石路面上0-100 km/h加速少于3秒的成绩。更有一说1986年亨利·托沃宁驾驶Delta S4赛车在葡萄牙Estoril赛道上进行测试时的圈速成绩可以在当年F1的排位赛中排到第6名,足见其性能之强悍。 普通版Delta本是一款貌不惊人的家用车道路版Delta S4 Stradale,原型赛车化的车身结构Delta S4参赛车,十足的火箭飞车但是,过于强大的的动力也使得Delta S4,以及其他B组赛车面临着抓地力及下压力不足的问题,“赛车不得不借助定风翼才能留在赛道上”,这也使得速度其快的B组赛车极其难以控制,导致了比赛事故频发,由赛车失控冲进人群造成观众伤亡的事故时有发生,而在1986年法国拉力赛上发生的一起事故更是成为导致B组取消的最后一根稻草。 1986年法国拉力赛Delta S4之事故 亨利·托沃宁驾驶4号赛车参加1986年法国拉力赛在1986年法国拉力赛第18赛段第7公里处,驾驶4号赛车的Lancia Martini Racing车队的主力车手亨利·托沃宁从一个没有护栏的狭窄左转弯道失控冲了出去,赛车摔入沟壑并翻了过来,赛车被从破损的油箱中泄漏的燃油点燃,而由于事故地点距离观众过于遥远,直到下一辆赛车经过时,4号赛车才被发现,而当救援人员赶到时,4号车已几乎燃烧殆尽,只剩下了破碎扭曲的车架能依稀辨辨认。而车手亨利·托沃宁和领航员塞吉奥·克雷斯托不幸在事故中罹难。在事故之后的几个小时,FIA便宣布自1987赛季开始取消B组,B组的传奇就此终止。而为了纪念亨利·托沃宁和塞吉奥·克雷斯托,在他们发生事故的弯道处设立了纪念碑以示追思。 4号车事故后的残骸设立在事故地点的纪念碑模型方面,AUTOart以俗称“黑盒”的Signature系列出品了1:18比例的蓝旗亚Delta S4道路版及参赛版的模型。采用合金材质全开结构,作为Signature系列的产品,实际上类似Delta S4这样的车型在做工上更接近于AUTOart更早期的Millennium系列,整体来看工艺中规中矩,在外观的形准方面保持着AUTOart最大的优势,几乎挑不出什么毛病。而在细节展现上也是AUTOart对待此类经典车型的态度,会比现在同样由AUTOart出品的部分现代超跑车型刻画的更加细致,只是用塑料来表现发动机的金属质感这方面还是AUTOart的老毛病,质感欠佳。而1986年法国拉力赛4号车模型的发行更是会让车迷心里的感受有一点复杂和感动,毕竟这辆车的实车承载了一段如此特殊的历史,喜欢的话其实不妨收下。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