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ews nonews
关注数: 37 粉丝数: 18 发帖数: 407 关注贴吧数: 34
北大精英自嘲无能废物:名校不能承受之重 http://www.my5q.net 发布时间:05-17   北大“牌子”太沉重 “北大毕业生”身价几何? 近日,一名北大毕业生在北大知名网站“一塌糊涂BBS”上发出帖子,声称自己是“北大培养的废物”,一时间激起千层浪,引起众人的关注和讨论。堂堂北大毕业生怎么会成了“废物”?全国闻名的北大何以会培养出“废物”?而国内 其他名校的学生又是怎样的心态?连日来,记者采访了多名北大、清华、人大等名校的毕业生,揭开这个“废物”之谜。   北大“精英”成了无能“废物”?   记者在“一塌糊涂BBS”上找到了这篇贴子,作者写道,“我是1997年从北大毕业的,我告诉大家,那年,我们系毕业了110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99%都是废物。我认识的很多北大校友现在都混得惨不忍睹……这些人不仅丢掉了人文精神,而且生计也成问题。”   北大毕业生究竟混得怎样?他认为是“很差,真的很差”。文中提到,“回想在我们之前80年代的老北大生,我觉得他们身上有的东西在我们身上已经失去了。”作者认为北大的学生丢掉了“精神”,他们除了顶着北大的牌子之外,没有什么特色可言。而北大人的谋生能力与其他学校的毕业生比,优势也并不明显。   事实果真如此吗?记者怀着疑虑找到了2001年毕业的北大学生中文系学生小龚,一听到记者的问题,他便斩钉截铁地回答:“没错,我也是废物。”   小龚告诉记者,他们那个系有七十多名学生,毕业的时候大约有三分之一留在北京工作,三分之一考研,三分之一出国或者去了外地。为了多一条出路,小龚大四上学期报考了国家公务员,在几次求职失利后,他以公务员的身份应聘到了一家政府机关。   “我现在的工资全部加上,每月也就是三千元,只够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小龚在母校附近租了一套房,每月房租八百。同屋的两人都是大学时的同学,其中一个已经辞职,准备考研。   “我们都混得不怎么样。”小龚来自湖南,1997年以637的高分考入北大,至今在他老家的高中还是老师津津乐道的模范学生,但是他现在已经不太愿意说自己是北大的毕业生,而经常联系的几个同学也差不多是同样的情况。“刚考进北大的时候,还飘飘然的,对以后的生活有许多设想,现在越来越实际了。”   在校四年,每周六下午都是小龚和同学固定的踢球时间,但现在他们已经有三年没到球场了。小龚的同屋对记者说,他们现在越来越懒,不看书,不运动,对工作也没有什么过多的想法。“没有成就感”是记者采访的名校毕业生最常说的一句话。   “名校学生已经不是天之骄子了。”今年大四的清华自动化系学生小李这样对记者说。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小李本科毕业后将继续读研,“班上的同学跟我差不多,基本上就是读研和出国两条路,找工作的很少。”   然而,读研和出国只是小李他们逃避就业压力的对策之一。“社会上一提到清华的学生,就觉得应该找很好的工作,拿很高的工资,有很好的出路,其实不是的。”小李告诉记者,选择继续深造是他们不使自己变成“废物”的有效方式之一。但这些曾经的“高考状元”究竟是怎样从“精英”变成“废物”的,小李和他的同学都没想通。   名校学生求职屡屡集体遭拒   事实上,早在2002年的“北京春季人才招聘会”上,一些知名公司就对名校学生敲响了警钟。该年美国特路普国际公司北京代表处的招聘条件上就打出了“北大、清华毕业生一概免谈”的启事,公司北京代表处的吴沁玫的理由是:“公司曾经用过北大清华的学生,都不成功。”   而根据最近进行的一项对中化集团、西安铁路、光通伟业等国内50家企业的调查显示,这些企业中对北大毕业生表示“印象非常好”的只有28%,但是表示“坚决不招聘北大毕业生”的企业却达到了34%。   大多数企业认为,名校毕业生强调个人的主张,缺乏团队协作的精神,个性一般比较强,而且不管在哪个企业工作都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即使呆在大企业也不安分。另外,名校毕业生的要价比较高,也成为遭到拒绝的理由之一。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