涧水泽 涧水泽
关注数: 31 粉丝数: 376 发帖数: 13,386 关注贴吧数: 10
(转帖)评袁隆平养活中国人的说法 评袁隆平养活中国人的说法   作者:qtl 刚刚我看到有位叫做王开东的为袁隆平落选中科院院士叫屈[1],声称“袁隆平用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看到这样的说法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这位王开东这么说看似在给袁隆平贴金,实则在往袁隆平先生的头上泼脏水。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瓜菜半年粮”,也就是当年人们在日子不好过的时候也不能完全用主粮当饭。而中国在 2017 年的蔬菜产量是 8 亿吨[2],超过主粮产量的 6 亿吨。现在中国的日子好过一些,人们所吃的有一半以上的价值实际来自畜牧和水产。如果把占中国人餐桌上不到一半的主粮进一步剖分,我们会发现我国稻谷的总产量仅排在玉米之后,约占中国主粮产量的 1/3,即约 2 亿吨。   国人都知道袁隆平先生是做杂交水稻的。我虽然做动物育种,但大体知道水稻的育种首要的还是需要根据系谱进行选择。而近些年来对基因组的直接操作越来越成为研究的重点。这样算来,这两亿吨的稻谷又应该打个折扣,即要去掉非杂交稻的部分。另外中国制作杂交稻种子的公司不止袁隆平先生一家。这样折扣下来,袁先生在中国产两亿吨稻谷中所起的作用实在有限的紧。   从有限的搜索结果来看,袁隆平公司的杂交稻种子在中国的推广面积只有 2000 万亩[4]。而中国的稻谷总种植面积约 4.5 亿亩[3]。这样袁隆平先生的杂交稻种植面积约占中国水稻种植面积的 4.4%,占所有中国耕地面积(以 18 亿亩算)的 1.1%。由此可见,说“袁隆平用占世界 7% 的耕地面积,养活了世界上 22% 的人口”未免荒诞。   以上数字也不是最后结果。若如公开数字所称,杂交稻比一般水稻增产 20%,那么如果不种袁隆平先生的杂交稻,这两千万亩或将减产 16.7%。按公开数字所称,袁隆平杂交稻最高亩产 800 公斤计,袁隆平的杂交稻至多每年给中国增产 267 万吨稻谷。按动物生产中育种的贡献最高可算至 50%,这不到 300 万吨的增产还要折去至少一半。虽说这个结果仍然是巨大的成就,但与“袁隆平用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世界上 22%的人口”的说法相距实在太过遥远。   而类似说法流传甚广,我只能猜袁隆平先生是个诚实的人,而且他对这些说法并不知情。否则他一定会对这种荒谬的说法予以驳斥的。而其它的情况我不敢妄加猜测。
文化领域进入了大师**于平民的知识分布变革(节选) 文化领域进入了大师**于平民的知识分布变革(节选) 江因风 大师**于平民,也是文化变革时代知识分布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特征。 为什么大师会落后于平民呢? 就是在文化变革时代,知识分布结构以及发生巨变,文化大师和知识精英,所掌握知识结构和知识智力,已经落后于普通平民。 因为我们进入了知识普及的时代,知识的获取权利已经趋于平等,只有极少数受限的知识,平民是不能获取的。 以前,只有文化大师和知识精英才能获得足够的知识,文化大师和知识精英也垄断了知识的获取权利和知识的发布权利。 但在知识普及的时代,任何平民都可以获得当今最先进的知识,当今最先进的知识可以产生于任何平民。 知识的发布权利也逐步趋于平等,任何平民也拥有了自由发布知识的权利。只有在极少数受限的领域,平民是不能发布知识的。 这就是移动社交互联网普及,所带来的社会知识分布关系的变革。 传统文化大师和知识精英,主要区别于平民的,只是他们接触知识的机会多于平民,和应用知识的机会多于平民,并不代表他的智力和知识结构优胜于平民。 比如:电影大师张艺谋和陈凯歌,不是代表他们在电影方面的智力和知识结构优胜于平民,而是他接触电影知识的机会多于平民,和他们在拍电影方面的机会多于平民。 冯小刚也是一样,十几年前,冯小刚为什么能够成功,并成为电影文化大师,并不是冯小刚的智力和知识结构高于平民,而是冯小刚获得了比平民更好的社会关系。准确来说,是冯小刚更多获得了能发布电影这种知识产品的社会关系,拥有了更多的发布电影的知识权利。 文化领域的竞争,不是智力和知识结构的竞争,而是文化机会的竞争,机会的竞争,就是人脉关系的竞争。所以,是人脉关系塑造了文化大师和知识精英,而不是智力和知识结构塑造了文化大师和知识精英。 在当代艺术界也是一样,十几年前,只有获得希克和由伦斯社会关系的艺术家,才能获得西方艺术资本的支持而走向成功,造成了当代艺术界的巨大不公正。 十几年前成功的艺术家,并不代表比普通艺术家更有艺术才华,而只是因为他认识了希克和由伦斯。 马克思老人家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有怀才不遇者的失败,都是因为缺少社会关系。 在互联网普及之前,普通民众没有多少机会接触到电影方面的知识,所以张艺谋、陈凯歌和冯小刚具有一定的知识获取优势。但现在,对电影有兴趣的普通民众,通过网络搜索和学习,几年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获取的电影知识,就远超张艺谋、陈凯歌和冯小刚之前一辈子的文化和知识积累。 比如:文怀沙被拉下神坛,就是互联网的普及,知识分布巨变的结果。冯小刚被众网友拉下神坛,也是因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知识分布巨变的结果。 普通网友所掌握的文化知识,不但与文化大师和知识精英相当,甚至还远超文化大师和知识精英。 在互联网普及之前,平民的知识获取权利受限于书籍的传播,平民的知识发布权利受限于报刊杂志。文化矛盾集中于知识发布权利的争夺,只有文化大师和知识精英,才拥有在报刊杂志发布知识的权利。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还是半工业文明半农业文明形态。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在科技和经济领域。中国快速跨越工业文明年代。2000年之后,在国际资本的推动下,中国的软件和IT企业开始规模化上市,代表中国进入智力文明年代。 中国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智力文明相并存的社会。中国的工业文明和智力文明历史非常的短。一些没有经过工业文明和智力文明洗礼的群体,比如文化艺术群体,画家、诗人、作家等等,思想还停留在农业文明时代。 在农业文明时代产生的文化精英和大师,以及在农业文明价值体系内所产生的文化精英和大师,在智力和知识结构方面,就远低于智力文明体系的平民。这是文化领域比较特殊的存在,这也是文化领域的最主要的矛盾和冲突点。这种矛盾和冲突还将继续很长的一段时间。 以一个美术大师的知识量作为例子:美术作为一个不太成体系的不体系,完全弄完人类的美术史,不需要太长时间。完全弄完所有美术大师的技法,也不需要太长的时间。 用科学的方式去量化一个美术大师的知识量,大约就是几十本美术理论书籍和几百本美术画册的知识量。网络时代,通过网络搜索学习,几年甚至几个月就可以完成同样的知识量。 所以,一个美术大师所能代表的,就是简单技术和简单的知识。其他就真的没有什么了。所以,千万不能迷信大师能带给你什么。 同样道理,一个文化精英或者大师,拥有的有效知识量,很可能也就是几百本书的知识量。通过网络搜索学习,几年甚至几个月就可以完成同样的知识量。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崇拜文化大师和知识精英。 社会现在太开放和太先进了,任何平民都可以接触最先进的知识。主要有兴趣,任何平民几乎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获取比过往文化大师和知识精英更加先进和更加多的知识。拥有落后知识的大师和精英,一转眼就远落后于先进平民,甚至是普通平民。 在失去了获取知识的特权之后,传统的文化精英就失去了文化代言人的意义。
Dane Roth(云跑兔)给全体中国人的一封公开信 Dane Roth(云跑兔)给全体中国人的一封公开信 前一段时间我因为仰慕中国武术的神奇,从美国辞别家人,到中国去学习轻功,到了五台山,那个什么陈师行道长,先叫我洗衣服,又让我做饭,一口气这样免费劳动半个月,才让我看他的什么轻功,就是爬上4米高的台阶,再是从5米高的高度跳下来。我还以为有什么新奇的东西,这就是腿部有劲,谁经过锻炼做不到?姓陈的道长还叫我领悟水与成长的关系,还说学轻功要先领悟水。轻功就是轻功,和水关系在那里?可当时我还以为以后有什么高深的奥秘,也就无奈的学了。这个陈师行又组织我们看一些神功表演,像钢枪刺喉,金钟罩等等,钢枪刺喉实际是用枪头压在锁骨之间的窝上,然后向下用力,用锁骨之间的窝将枪杆别弯的,根本就是骗人,像眼球折断筷子也是一样,就是用眼球上面的眼眶的骨头别断那根筷子。木棍打人人没事是用棍子的中间打,然后抖动手腕,利用惯性和杠杆原理将棍子折断。这帮五台山的人没完没了的叫我劳动,说通过劳动能领悟中国的哲学,通过中国的哲学才能领悟中国的武术。可是这群五台山上的高人都极其无知,文化程度很低。中国的哲学就通过这些小学文化的人来领悟吗?还说练武术是为了修身养性,修身养性应该是看书听音乐绘画,练轻功是为了修身养性?再说中国武功那么神奇,为什么区区60万满族人(就是美国30个大学的人数,60万还包括女人儿童和老头)就能战胜3亿汉族人成立清朝?怎么3000个英国和法国联军就能击败4亿人的清朝政府?可见整个中国武术圈都是些极其无耻的人。 后来,这个陈师行还联系了中国的中央电视台,要采访我,我只好客套一番,等电视台的人走了,姓陈的又叫我洗衣服做饭,说还要进一步领悟。我看他也不会教什么,无非是背沙袋子,青蛙跳,是美国初中体育教师水平,不是大师,更像骗子,于是找借口离开了中国。 可是中国的电视台把我的事迹到处乱播,吹嘘说中国的功夫吸引了很多外国人,还想继续招中国徒弟。今天我要切开这种无耻的骗局,中国的体质落后,没想到道德也是这个样子,劝想学武术的人不要去中国了。 Dane Roth 2011年1月
大家画色彩的时候究竟用没用这种所谓的“补色“规律? 本人学美术时是在一个小县城,老师水平也不高,所以美术知识多是从书本上学的,高考也没考上自己心仪的美院,而是上了一所综合大学的美术系,最后也毕业上班了。多年以来我都受一种奇怪的色彩规律的困扰,书上总爱强调一种自然界中不存在的“补色”,下面这段话是网上看到的,也是我几乎在所有书上看到的色彩铁律,可是大家都认同这种规律吗,也用过这种规律吗?我有这种困惑是我不添加这种本不存在的色彩,包括我看一些知名画家比如陈丹青、于小冬、郭润文也没用这类主动添加的补色,但我现在帮别人在艺考班指导学生又绕不开这种补色,各位都是最好的美院——央美出来的,知不知道如果艺考时不添加这种本不存在的补色,能减多少分? 以下就是引用: 那么补色主要在画面中所表现的物体的哪些部分发挥作用呢?换句话说,在物体的色彩的哪些部分有补 色成分呢?根据人的视觉平衡系统及出现视觉残象的规律特点,我们把补色现象在绘画作品中所出现的 位置作如下归纳,即在物体色彩关系中有以下几个有补色成分的部分:以一个深红色的苹果为例,在这 个苹果的明暗交接线上、投影的边缘应当有补色绿色的成分,在苹果边缘的四周也应适当有淡绿色的成 分混合在周围的背景色彩中。补色的分离性所产生的视觉效果会使画面的色彩对比明亮强烈,增强空间 距离感。这可从印象派以来的外光写生及静物写生作品中获得这方面的例证,并加深这方面的认识和经 验。 在画面中,交接线、投影及背景处的色彩里有红苹果的补色绿色成分。这是视觉平衡系统产生的生理现 象。这种补色对比在视觉上会加强色彩的对比距离感 。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