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denga ludenga
关注数: 0 粉丝数: 4 发帖数: 2,025 关注贴吧数: 257
印度建造第一艘国产航母 打造“隐形护卫舰” 按照印度海军计划,“隐形护卫舰”将成为未来航母编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印度媒体近日报道,印度已开始建造本国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并计划于2012年前服役。同时,印度还正在建造3艘4900吨级“隐形护卫舰”,该型护卫舰将作为印度未来航母编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9年这种“隐形护卫舰”将投入现役。 “国产航母”已经开建 19日,《香港商报》引述《印度斯坦时报》报道指出,一名印度海军官员近日透露,印度已开始建造本国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并计划于2012年前服役。这艘3.75万吨级航母将是印度建造的最大的舰艇,能够搭载13架战斗机和17架直升机。舰载机将由俄制米格-29K、印度自行研制的海军型LCA轻型战斗机,以及中型和轻型直升机等共同组成。 印度海军设计局瓦伊迪雅那桑准将说:“这艘航母的结构、推进系统和航行设备都非常复杂,是海军迄今为止从未遇到的技术挑战。” 目前,印度拥有一艘航空母舰,从俄罗斯购买的“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航母将于2008年交付给印度,未来印度将拥有3艘母并辅以“隐形护卫舰”等舰只的庞大海军力量。 “隐形护卫舰”很先进 同时《印度斯坦时报》报道,伊迪雅那桑准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印度为辅助航母编队建造的隐形护卫舰雷达将难以监测。瓦伊迪雅那桑称,这是该国海军设计史上新的里程碑和分水岭,因为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掌握了这种技术。 瓦伊迪雅那桑所指的技术即舰艇隐身技术。主要是通过技术手段来减少舰艇的雷达回波、红外辐射以及噪声这三种特征信号,从而达到降低舰艇被发现概率的效果。随着高灵敏度雷达或红外寻的反舰导弹、潜射反舰导弹的迅速发展,隐身技术成了提高舰艇生存力的关键所在。其实,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世界各主要海军国家就已经开始重视舰艇隐身技术的研究与运用。 目前,舰艇隐身技术已经在多个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如法国“拉斐特”级护卫舰、英国23型护卫舰、俄罗斯“基洛夫”级驱逐舰、美国“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等。可以预见,印度的新型护卫舰仍将沿用各国普遍的做法,通过尽可能改善舰艇上层建筑的几何尺寸、减少外露设备、加涂舰体吸波涂料等方式实现舰艇的隐身性能。印度“隐形护卫舰”的技术水平在亚洲还将是首屈一指的。 承载印海军隐身梦想 实际上,印度的隐身战舰计划在1997年就已经开始。当时,印度海军向俄罗斯订购了一批具备隐身性能的改进型“塔尔瓦尔”(Talwar)级护卫舰,合同价值10亿美元。首舰于2000年5月12日在圣彼得堡的北方造船厂开始动工。计划共建造6艘,后3艘以许可证方式在印度本土的马扎冈船坞有限公司建造。 印度海军设计局此次提出的正在建造的3艘“隐形护卫舰”即为印俄合同中的后3艘舰,印海军称为“尼尔吉里”级,该型舰由孟买马扎冈船厂建造。其满载排水量为4900吨,主要武器包括100毫米A-190型主炮、SA-N-9舰空导弹发射装置、AK-630M近程防御系统,以及“布拉莫斯”超音速反舰导弹,并可携带一架印度国产的ALH轻型直升机或卡-31直升机。 “尼尔吉里”在设计上比较重视船体及上层建筑的隐身性能。它采用流线型隐形设计。主舰体横截面为V形。上层建筑外壁设计成向内倾斜8度,呈堡垒式封闭式结构。舰体上将广泛涂上对雷达波具有吸收作用的隐形涂料。据称该涂料能使“尼尔吉里”级减小40%的雷达反射截面积。由于它的整体隐形外观与法国“拉斐特”级护卫舰大同小异,因而印度海军也将其称为“印度拉斐特”。 关键技术仍受制于人 尽管印度海军对“尼尔吉里”级护卫舰充满期待,按计划该型舰与正在建造的27艘其他战舰,将构成未来印度航母战斗群的核心,从而大幅度扩展印度海军的活动范围,但在“塔尔瓦尔”和“尼尔吉里”级“隐形护卫舰”的建造过程中,也暴露了印度缺乏相关核心技术支撑的弱点。 “尼尔吉里”级“隐形护卫舰”虽然在印度建造,整个合同中却有大约150个分包商,包括图纸设计、舰载武器、动力系统、隐身材料等分别由俄罗斯、乌克兰、芬兰、德国、荷兰等国提供。可以说,尽管印度拥有一个打造由3艘航空母舰为骨干、外加200艘战舰的宏伟计划,但核心技术的缺乏必将严重制约印度海军的长远发展。
鲜为人知的中国大型轰炸机工程 中国海军很早就提出了改装轰6改型设想,但由于“文革”的严重冲击,研制工作被迫暂停,直到1975年9月才恢复。该机翼下各挂一枚由反舰导弹改进而成的大型空舰导弹,增加了导弹火控系统、自动领航系统,结构做了加强。1981年8月,轰6丁首飞成功,随后进行了导弹发射试验,成功发射多枚导弹,其中包括双发齐射2枚为了满足空军加大轰6飞机航程和提高发动机使用寿命要求,西飞1970年6月提出将轰6原装的两台涡喷8发动机换装成四台英国 “斯贝”512涡轮风扇发动机的改型方案,经批复同意后,1971年2月开始设计,1977年完成总装,1978年1月改型机首飞。   改型机保持了轰6原型机的外形,在机翼根部原涡喷8发动机处改装两台“斯贝”涡扇发动机,在左右机翼各加挂一台 “斯贝” 涡扇发动机。经过半年试飞证明,由于换装了油耗低\推重比大的涡扇发动机,起飞\着陆、爬升性能和航程等均有明显的改善。其中最大航程从6 000千米增加到了8 000千米,提高40%;海平面最大爬升率提高40%,达到了原定设计的要求,跨入了远程轰炸机的行列。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只改装了一架。   “远轰”的遗憾   因载荷、航程有限,轰6难以执行远程战略轰炸任务,于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空军提出了发展远程战略轰炸机的设想。1973年,空军正式向有关研究单位下达了设计远程轰炸机的任务。   当时提出的主要设计要求是:以满足战略轰炸要求为主,也可以做战役或战术轰炸使用;可以载核弹、空地导弹或常规炸弹,轰炸敌后方政治\经济\军事等战略要地,或者轰炸敌坦克群\炮兵群、海上舰队和大型舰艇等战术目标;以中高空、高亚音速飞行,可在夜间和复杂气象条件下使用为基本要求,可在电子干扰的掩护下突破敌人防线;有必要的机动能力和自卫武器。   有关研制单位很快拿出了设计方案,采用放大的轰6机身,后掠式中单翼,圆截面蜂腰形机身。机身有前后密封舱和后设备舱,机身中段有炸弹舱(8.6X1.8x2.72米’),炸弹舱前后都有油箱。机长48.50米,机高13.85米,翼展46.47米,机翼面积293米’。空机重量65吨,正常起飞重量155吨,最大起飞重量163吨;正常载弹量7吨,最大载弹量15吨。   远程轰炸机的动力装置是吊在翼下的4台国产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地面推力为11 000千克。备用方案采用6台进口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地面推力为8 150千克。飞机最大平飞速度1 000千米/小时,巡航速度800~-850千米/小时,升限达13 000—14 000米,载弹7吨时最大航程达到11 000千米。   乘员由6人组成:正\副驾驶、领航员、雷达领航员位于前密封舱,射击员和通讯员位于后密封舱。   攻击武器可载1~3枚空地导弹,弹舱最大可载18吨炸弹,可挂载100~9 000千克各种口径的炸弹,可投放核弹。自卫武器有上炮塔、尾炮塔以及一系列警戒干扰设备。   虽然这种远程轰炸机的航程\载弹量均小于美国B-52战略轰炸机,但从中国基地起飞,已经足以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各重要政治、经济和军事基地实施战略核反击。   将轰6放大成为远程战略轰炸机,技术难度和风险不大,成本也不高。以当时中国航空工业的实力,可以解决发动机、机载电子设备、工艺、机载武器等问题,远程轰炸机应该是可以研制成功的。几乎在发展“远轰”的同时,中国成功研制出运10大型客机,证明中国确实有这样的技术实力。   但由于“文革”的影响,该项目最终下马。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