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心怡谊 怡心怡谊
关注数: 2 粉丝数: 6 发帖数: 1,283 关注贴吧数: 2
【最爱彩华】关于王昭君的诗 昭君的美貌盛传于世,昭君远嫁匈奴的苦楚往往只被“乡愁”一词概括。《昭君出塞》于CCTV-8播出之际,我们刊登的这篇文章将一些文史资料呈献出来,讲述了昭君的屈辱、冤屈。以飨读者,以慰芳魂。  王昭君是一个传奇女子,也是中国历史上传说的“四大美女”之一。据《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载:“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呼韩邪死后,昭君上书汉成帝,想回故乡。不料汉成帝竟下诏令其“从胡俗”。而当时胡俗是“子烝其母”,她只好嫁呼韩邪的儿子,又生了儿女。最后忧愤而死。王昭君死后,葬于“青冢”(现内蒙古呼和浩特城南)。  王昭君的遭遇,引起很多汉族知识分子的不满。所以从汉魏到明清,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歌咏王昭君的诗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以下几首:  1、杜甫《咏怀古迹》之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悲悯之情,溢于言表。千古遗恨,萧瑟凄凉。  2、李白《王昭君》:“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又:“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拂净马鞍,流泪而去。出了玉门关,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日子了。  3、白居易《昭君词》:“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可怜的昭君,还在盼着回来。甚至天真地希望使者回报朝廷,现在的我,仍是当年模样。  4、吴雯《明妃》:“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与自媒同。始知绝代佳人意,即有千秋国士风。环佩几曾归夜月,琵琶惟许托宾鸿。天心特为留青冢,青草年年似汉宫。”这是我最欣赏的一首纪念王昭君的诗。吴雯虽然是清初人,但他却把昭君的不幸遭遇刻画得淋漓尽致。甚至直至今日,仍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些“不把黄金买画工”的志士,会不会仍有被冷落的悲情和忧愤?  5、王夫之《明妃曲》:“金殿葳蕤锁汉宫,单于谈笑借东风。黄沙已作无归路,犹愿君王斩画工。”由于汉元帝怒斩了画工毛延寿,所以王昭君仍抱天真的幻想。  6、王安石《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王安石的观点更为新颖,人生失意的事多着呢,何必枉杀毛延寿?  7、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王安石)》:“……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托长门之怨,立相知之心。欧阳修对皇权的非议,超越了时代的局限。  8、唐张仲素《王昭君》:“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明莫止《昭君曲》:“但使边城静,娥眉敢爱身。千秋青冢在,犹是汉宫春。”这两首诗,都是赞扬昭君出塞的功效的。的确,昭君出塞功不可没,正如翦伯赞所言:“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通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最爱彩华*#*~】《昭君出塞》中的“感天动地” 倒数第二天看《昭君出塞》,晚上最后一个镜头令我颤动——元帝让子云抱紧他,说她才是这未央宫中皇帝的唯一的亲人。元帝说,他突然地感到一种可怕、恐惧。   《昭君出塞》已近尾声,全部剧情几近呈现于我眼中,并将深深荡漾于我脑海中。而我今日却不能忘记元帝的话,天下有几人是皇帝真正的亲人?孤家徜徉于回廊、寡人惆怅于大雪纷飞中,这样的画面竟直击着我脆弱的心!而我心火热,他心意冷。   未央宫就在我身居的家乡,长安的传奇自我出生便在耳边萦绕,记得当年《大明宫词》热播后,接踵而来寻访大明宫的外地朋友完成了一次次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十三代皇都留下多少美好故事,说这是一片圣土绝不为过。我说它的“圣”不在于其高高在上,正是在于这里的空气中千古飘荡着如昭君出塞般的一段段最珍贵的人世情仇。我为人间之情感动!爱是情,仇亦是情。七百年后同是发生在这里的一出千古绝唱《长恨歌》,不也用“情”让世人共“恨”吗?   所以我说,元帝之恨让我感天动地。一个宫女王昭君让一群人费尽心机,而可怜的是我的元帝,被这些阴谋欺瞒、欺骗、糊弄、玩弄于自己的天下,在大殿之上,他被平日这些就在自己身旁的人安排着直到今日才能见到或许早就在自己身旁的自己悦慕的人——王昭君第一眼,也是终生的一眼。你想到这些,还忍心去嘲笑那个站在纷飞大雪中向远方呼唤“昭君”的皇帝吗?   看看最后几集吧,看一个大汉皇帝在宫中做些什么?今日楼上远眺匈奴,明日驾临皇后行宫——却是在质问她,怜悯着自己的堂妹。   可能第二可怜的人,我就以为是平都公主。她的结局起因什么?肆意妄为、天真任性?我的苍天!看罢《昭君出塞》,你会认为在那些人做的那些事里,一个天真烂漫是错?!我多想安慰这样一个可爱的孩子!而把这样一朵绽放的鲜花毁灭是最残忍的。   昨天我母亲说,你看匈奴人整天就住着个大帐篷啊,怪不得历朝公主远嫁匈奴哪个不是哭哭啼啼的,你看长安,那大殿……至今我们提起也是一筹莫展,我当然理解先前那个死活不愿远赴匈奴的平都。   但你不能说我母亲、我、平都风格不高,人家昭君多高风亮节!你想起来昭君为什么要“请愿前往”了吗?她在并不知道乎韩邪是谁的情况下,她愿意离开这未央宫,她伤透了心,她要逃脱,逃脱那个人人相煎的“牢笼”,就如她后来所说,匈奴将是她生命新的开始。   其实,平都自始至终都没有理解真正的爱和婚姻,就是当时在她拒绝远嫁之时,你还记得她说类似“那个宫女不去的话我就要嫁给匈奴了”的话时如此之轻巧,她躲的其实不是婚姻,只是在躲避她不愿意的一件事情。同样,后来变卦的时候,你还记得假扮王昭君前夜,那种明天说走就走了的高兴感觉,哪像真正懂得了“远嫁”是什么概念的样子呢?她根本是毫无顾忌、毫不深思的。   写到这我想哭,我设想如果我是平都,除了“发疯”已没有第二种选择。更重要的是,它已不是选择出的,是被糟践出的,是被摧残出的,是在自己无法控制自己命运毫无人身自由的情况下在挣扎中眼睁睁被缢窒息,一个活跃的生命、一个轻巧的生命、一个烂漫的生命就此毁灭。我最喜爱的不是昭君,倒是平都。不理智地说,我恨透了那些欺负她的人!我多么想抚慰她年轻便已受伤的心。   然而,留给我一厢情愿去抚慰的人又怎可胜数?《昭君出塞》,我不谈昭君,不如就让我们在剧中其他这些人物的命运中共勉。当然,这也仅能慰藉我们个人而已。但世间不正是由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感有情的个人构成吗?这样说来,它的意义更加重大。今天大结局就将上演,我愿意期待,由衷期望它真不愧为“大型历史传奇电视剧”,期望它又带给我一笔人生的宝贵财富。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