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汪汪ashui 水汪汪ashui
关注数: 0 粉丝数: 20 发帖数: 2,694 关注贴吧数: 4
《汽车与运动》2007年第9期--漂移争霸(图) 中国首届“史迪威公路”贵州晴隆24道拐汽车爬坡赛  24拐,无论是在公路建筑设计上,还是在世界公路的历史中,它都堪称一道奇观。7月1719日,值中国首届“史迪威公路”贵州晴隆24道拐汽车爬坡赛之际,我有幸亲眼目睹它的风姿。  前世今生  从贵阳沿320国道往西南行驶,翻过一座座大山,一座座桥梁,大约240km后,晴隆县城就在眼前了。晴隆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洲管辖,境内布依族、苗族和彝族等少数民族占全县人口的60%左右,是个民族风情很浓郁的地方。这个山区县城的规模并不大,320国道从城东绕过,城区内的道路也不甚宽敞,两边是各种各样的临街店铺,偶有一些穿着各色少数民族服饰的女子姗姗而过。穿过县城约1km,就来到了著名的“24道拐”。  24道拐所处之地古称“鸦关”,鸦关古道成于汉代,是往来滇黔的一条重要通道,公路修建则始于1935年,次年建成,路面宽约3m,全长约4km。最低处的第一拐与最高的第24拐直线距离仅350m,落差却达266m。二战时,24道拐是著名的“史迪威公路”的一段,成为中国抗战大后方的陆路运输线和国际援华物资的大动脉。1943年,美军摄影队长巴特路过此处,拍摄了24道拐的照片,发表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立刻引起轰动,但是因为巴特并没注明照片的具体拍摄地点,24道拐被很多人误以为是在滇缅公路上,导致国内外许多史学家和地理学家,搜遍了滇缅公路的角角落落,也没有找到与照片相符的24道拐。二战史研究专家戈书亚先生根据“24道拐可能在贵州”的消息,来到贵州找寻,历经数月,2002年3月1日,终于在晴隆县发现了24道拐,从此,这条神秘的道路终于被掀开了盖头。回首整个寻找过程,似乎比24道拐还要曲折。  我们沿着山后的一条简陋便道行驶了五六公里,到达一处山顶。这里视野开阔,能清楚地看见24道拐中的23个,当年巴特就是在这里拍下那张著名的照片。晴隆县政府特地在拍摄点砌了一个一平方米左右的方台,上面介绍了照片拍摄的时间、人物等。从这里看过去,24道拐就像一条巨龙盘卧在晴隆山的西南坡上,雄浑壮观。在多山的贵州和云南,有的公路的“拐”远远多于24个,然而为什么独有这24道拐闻名遐尔呢?除去二战史中的那些故事,单就其本身的设计来看也是独具特色,在短短的350m直线距离内,汇集24个弯道,并且这20多个弯形状很规则盘卧在一个山坡上。毋庸置疑,这是我国甚至世界公路史上都是很罕见的创意设计,设计师除了是公路专家应该还是一个艺术家。因此,24道拐不仅仅是一条路,更是一件很美的艺术品。为了保护这段道路,320国道从24拐的右侧山坡上新辟了一段,大型车辆再也不必走看上去很美,实际上凶险密布的24拐了。除了耕种和收获季节,会有农用车辆“突突”地往返于各个弯道外,24拐在一年的很长时间里都是静静地盘卧在山坡上。然而,它所经历的惊涛骇浪却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咆哮有声。2006年,24道拐抗战公路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亲身体验  刚刚在六盘水结束战斗的佳通轮胎车队、咳速停车队以及朝阳轮胎车队等6支车队的14名车手不辞劳苦,赶到晴隆,再次一比高下。要不是其它车队忙着在贵州修车以备战两周后的开阳站拉力赛,应该会有更多的大车队和高手汇聚。比赛分为2升以下组和2升以上组。赛前有四次勘路、三次热身,比赛进行三轮,取成绩最好的一轮作为最终成绩。这样,车手们就有足够的机会来熟悉赛道。比赛在低处的第二拐发车,一路爬到顶处的第24拐,全程为3.7km。  18日下午,我坐进了佳通轮胎车队黄威志的翼豹赛车,跟随他一起参加赛前的勘路。发车点在第二拐,到第三拐是大约200m的直道,这也是24拐中最长的一段直路。黄威志迅猛地冲了出去,到第二拐尽头时已用到4挡,发动机转速在5000rpm左右。入弯之前,一个急刹车,车速立刻减慢,挡位也退到3挡,后面的几个弯之间的之路大多在百米左右,而且又是爬坡,因此车速很难提到高速,挡位偶尔会短时用到3挡,绝大多数时间是在2挡,发动机转速也基本在2500乣5800rpm之间转换。有着多年赛车经验的黄威志还是第一次跑这样弯道密集的的爬坡赛,我也是第一次坐进专业拉力赛车的领航员(这个比赛不要求有领航员)位置体验一把。黄威志跑得兴奋,苦了坐在旁边的我,赛车在转弯时产生的巨大离心力令心脏特别不爽,要不是6点式安全带把我牢牢的“捆”在座椅上,早就被摔倒窗外的山崖下了,从这一弯出来还没等坐直身子,赛车马上漂移进了下一弯,这也迫使我放弃了在车内拍照的念头,同时也庆幸中午没有把肚子塞得太满,否则呕吐物将会把中控台淹没。真是恐怖。黄威志的过弯风格是晚刹车、走弯心(后来我又在佳通轮胎另一车手马汉平车上感受了一次,马的风格是早刹车、走弯外圈),刹车晚有利于尽量使赛车保持高速,走弯心也能够减少行使距离,不过,如果弯道不够宽阔,赛车的前轮就容易滑进沟内,这会浪费一些时间。第一次勘路,黄威志的赛车右前轮就有两次碾进了沟内的碎石上。第二次时,我给黄威志记了一下时间:3分59秒96。时速大约是55.5km/h,正式比赛时肯定会比这快。
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节隆重开幕 7月22日上午,人民广场装扮一新,花团锦簇,彩旗飘飘,弦歌悠扬。全市各族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的2007中国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节,身着绚丽多姿的盛装款款地向我们走来。 凉爽迎来八方客,盛夏相聚六盘水。“六盘水,清凉世界美名传……”优美的歌声和当天最高22摄氏度的气温为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节的到来作出了最完美的注解。 上午10时,市委书记辛维光宣布:“2007中国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节隆重开幕。”话音刚落,礼炮依次鸣响,五彩缤纷的彩花冲向天空,天女散花般纷纷扬扬,飘洒在欢乐的人群里。 市委副书记、市长刘一民致开幕辞。他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全市300万各族人民对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嘉宾、朋友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开幕式由市委副书记朱玉主持。 市领导周庄生、唐方信、徐宏松、陈亮贵、徐毓贤、牟海松、周斯弼、黎平、孔健、金成良、杨兴光、陈少荣、杨明达、王兴建、田满华、张俊昌、聂志权、石明全以及老同志杨志鹗、黄美贤、李光富等参加了开幕式。 刘一民在致辞中说,中国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节是六盘水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路子的重要举措,是展示六盘水新成就、树立六盘水新形象、提高六盘水知名度的重要平台,是打造“凉都”城市品牌的重要载体,不断把“中国凉都·六盘水”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刘一民说,炎炎夏日,风景这边独好,凉爽、舒适、清新、滋润的凉都气候更加展示出她独特的魅力,为今后发展旅游经济、会展经济和消夏避暑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空间。发展中的六盘水需要更加对外开放,需要融入时代的大潮,需要世界的关注。我们相信,有社会各界的关心、关注和支持,全市300万人民将上下一心、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奋力拼搏,一座独具特色的旅游消夏避暑城市“中国凉都·六盘水”将进一步走向世界! “穿过翡翠谷,走进乌蒙山,过了天生桥,南盘北盘在这里把手牵,满眼是千年银杏百年杜鹃……”优雅的歌曲拉开了开幕式文艺演出的序幕,众多演员在舞台上尽情演绎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三线风情,动听的歌声和曼妙的舞姿,与台下热情的观众和这座魅力城市的和谐文明融为一体。 出席开幕式的还有来自省内外的嘉宾,离退休老同志,新闻界和各界朋友,各县(特区、区)四大班子主要领导,驻市各大企业领导及市直部门、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代表。 图为2007中国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节开幕式现场。
安顺地方特产介绍 安顺蜡染:东方第一染——安顺蜡染以其色调典雅、格调高贵、粗犷豪放,细腻严密的风格及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古老精美的制作工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现在安顺已有蜡染生产的工厂近百家,散于民间的个体生产者数千人,年生产蜡染面料200多万米,蜡染服装30余万套,蜡染工艺品30余万件。     布依地毯:安顺布依族地毯图案新颖别致,具有典雅庄重、质扑大方、色调明快、立体感强、民族风韵浓郁,是极富民族特色的工艺美术品,年产量2万平方英尺,产品曾多次被评为轻工部、国家民委及贵州省旅游产品奖。   安顺“三刀”:安顺“三刀”以刀刃锋利、式样古朴美观、适用耐用为特点,是贵州省地方名特产品。安顺市菜刀厂生产的“古钱牌”刀在首届全国轻工业博览会上被誉为“最受欢迎的产品”,荣获银奖,该厂现可生产各式菜刀、砍刀、水果刀等27 个品种,年产量39万把。  镇宁波波糖:波波糖含有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酥脆爽口,风味独特,是极富地方特色的风味食品,波波糖生产用传统工艺,以民间作坊为主,产地主要集中在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镇宁波波糖曾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银奖、铜奖。   安酒:安酒为浓香型名酒,以其清澈透明、窖香浓郁、绵甜爽净,余味悠长为典型风格,曾在国内、国际分别荣获“金樽奖”、“国优奖”、“世界之星奖”等50多种奖项。   平坝酒系列产品:平坝酒系列产品包括平安酒、平坝窖酒、金壶春酒、杜仲大补酒四大系列30多种产品。其酒体清澈透明,酒味香浓醇和,入口舒适,回味绵长。先后31次获国际和全国金奖、银奖和荣誉称号。   百花串系列调味品:百花串系列调味品为安顺市酱菜厂生产,其产品香味浓郁,味道鲜美,风味独特,曾荣获商业部优质产品及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等,年产量达100吨。   牛肉干系列产品:牛肉干系列产品以我国名种牛——“关岭黄牛”为原料加工生产。其肉鲜嫩细腻,营养丰富,清香爽口,在安顺主要有三家企业:贵州牛来香实业公司、安顺市罐头厂、安顺回民食品厂,其产品曾荣获全国第三届农业博览会名牌,98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   木雕:民间木雕艺术主要是面具雕刻,刀法奇特怪诞,线条粗犷雄强,在人与神的交汇中,表现了夜郎山乡的扑拙美和狰狞美,古朴凝重,蕴含丰富,以其奇特想象和夸张造型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现散于民间的木雕艺人近百人专事面具雕刻,年雕刻面具5万个。
铜仁吧最有影响力的200位吧友统计 ※※※※※※※※※※※※※※※※※※※※※※※※※※※※※※※※※                              ※※       铜仁吧最有影响力的200位吧友统计        ※※                              ※※※※※※※※※※※※※※※※※※※※※※※※※※※※※※※※※     用户ID 主题数 精品数 精品率 主题率 贡献分  排名-----------------------------------------------------------------   水汪汪ashui   49   18  36.73%  2.46%  2111    1  220.172.195.*   90   7  7.78%  4.52%  1164    2   Ura_Nazhir  111   0    -  5.57%   744    3    60.0.0.*  103   0    -  5.17%   690    4     花花虎   4   3   75%  0.2%   399    5   希望在转角p   10   2   20%  0.5%   242    6   222.87.36.*   33   0    -  1.66%   222    7     Piageet   32   0    -  1.61%   216    8  220.172.204.*   19   1  5.26%  0.95%   206    9   222.87.34.*   28   0    -  1.4%   189    10  220.172.205.*   26   0    -  1.3%   175    11     拉泽尔   13   1  7.69%  0.65%   171    12     温弼风   1   1   100%  0.05%   149    13  220.168.179.*   1   1   100%  0.05%   148    14    请勿转载   1   1   100%  0.05%   147    15     luckeer   8   1  12.5%  0.4%   137    16   Bladhunter   6   1  16.67%  0.3%   130    17   58.42.146.*   2   1   50%  0.1%   130    18  220.172.203.*   18   0    -  0.9%   122    19 人生动力→阿Sa   18   0    -  0.9%   122    20    2006qqkkk   5   1   20%  0.25%   122    21    部落塔特   5   1   20%  0.25%   121    22   60.1.132.*   2   1   50%  0.1%   121    23     kllouis   3   1  33.33%  0.15%   116    24   chinayulong   3   1  33.33%  0.15%   116    25    沿山7子妹   3   1  33.33%  0.15%   116    26   222.87.33.*   17   0    -  0.85%   115    27 怀化已通航广州   17   0    -  0.85%   113    28   222.87.32.*   16   0    -  0.8%   109    29     武陵松   16   0    -  0.8%   108    30  219.141.102.*   16   0    -  0.8%   107    31   222.87.35.*   15   0    -  0.75%   101    32     铜仁宁   15   0    -  0.75%   100    33     咯哒轱   14   0    -  0.7%   97    34     苏龙刚   14   0    -  0.7%   96    35   Kolbenheyer   13   0    -  0.65%   89    36    Rowhanson   13   0    -  0.65%   87    37   61.183.67.*   11   0    -  0.55%   74    38   222.87.37.*   10   0    -  0.5%   70    39      sdlew   10   0    -  0.5%   69    40
去“凉都”纳凉! 第四届六盘水消夏文化节7月10日至8月10日举行   金黔在线讯 记者从昨日在贵阳召开的“2007中国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节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第四届六盘水消夏文化节将于7月10日至8月10日举行,本届消夏文化节的主题是:和谐凉都——魅力、欢歌、祝福。  2007中国凉都消夏文化节组委会主任、六盘水市委副书记朱玉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六盘水拥有独特的气候优势:年平均气温13℃——15℃,在全年最热的七八九3个月月平均温度19.8℃,可谓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且紫外线适中。凉爽气候成为夏季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得天独厚、不可转移、永续利用的珍贵资源。2005年中国气象学会授予六盘水市“中国凉都”的美誉并颁发了证书,六盘水成为中国惟一一个以气象特征命名的城市,被评为中国十大避暑城市和2006年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之一、消夏避暑的胜地。  记者了解到,本届“2007中国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节”集中活动时间为7月22日至7月30日,主要活动内容有:“贵州移动通信杯”全国汽车拉力赛;全国围棋邀请赛;中国凉都美食博览会;首届中国凉都人体艺术摄影展;贵州猛牛争霸赛暨民族风情展示等五大活动。此外,还将同时举办投资贸易洽谈会、奇石盆景展、全国桥牌邀请赛、旅游商品展销会、水城农民画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三线建设与六盘水行政区划的沿革 六盘水市现辖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和钟山区,面积9914平方公里。六盘水是三线建设的重点,没有三线建设就不可能有六盘水市在中国版图上的出现。六盘水市的行政区划和沿革,随着三线建设的发展发生变化。  六盘水市原辖六枝特区、盘县特区、水城特区。六盘水市起源于六盘水矿区,取六(枝)、盘(县)、水(城)三个县(后为特区)的第一个字组成的。六枝特区原为郎岱县,1950年1月解放,郎岱县由安顺专区管辖。1956年4月18日,根据国务院批复,郎岱县归安顺专区划给兴义专区。10月10日,兴义专区撤销,郎岱县划给安顺专区。1960年5月26日,撤销郎岱县,设置六枝市。1962年10月20日,撤销六枝市,仍置六枝县。盘县特区原为盘县,1949年12月解放。1952年12月4日,盘县属兴义专区管辖。1954年4月28日,盘县四区的阿衣乡划给兴义县管辖。1956年7月18日,兴义专区撤销,与安顺专区合并,盘县属安顺专区管辖。1965年8月17日,兴义专区恢复,盘县属兴义专区建制。水城特区原为水城县,1950年2月解放,隶属毕节地区。  六盘水矿区煤炭资源分布广泛,储量丰富。1964年6月,中共煤炭工业部党组召开扩大会议,传达毛主席和党中央五月中央工作会议关于建设大三线的指示。会议认为,对煤炭工业的三线建设,要在国家的统一安排下,积极主动的进行,以满足三线生产建设的需要。煤炭部提出,煤炭工业以西南为重点,西南以贵州为重点,贵州以六盘水为重点。7月,中共中央西南局三线建设长远规划会议决定建设以六盘水为中心的煤炭基地。11月30日,煤炭工业部发出(64)煤发2950号《煤炭工业部关于成立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的通知》,为加强西南地区煤矿建设的领导,经国家经委批准成立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统一领导云、贵两省及四川一部分新矿区的生产建设工作。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直接领导管辖贵州的六枝、水城、盘县、云南的宝鼎山(即永江)和四川的芙蓉山等五个矿区指挥部。(1965年9月2日,煤炭工业部《关于改变西南地区部分煤矿管理体制的通知》,提出上述体制改变以后,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直接领导和管理六枝、盘县、水城三个矿区建设指挥部。1965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西南局通知决定,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党委领导关系由煤炭部党组和由西南局委托贵州省委实行双重领导。)  1965年1月1日,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在六枝成立,拉开了六盘水矿区三线建设的序幕。2月6日,水城矿区指挥部在水城汪家寨成立;5月20日,六枝矿区指挥部在六枝下营盘成立;8月,盘县矿区指挥部在盘县土城成立。  为了适应六盘水三线建设的需要,根据矿区建设规模,结合矿井的分布情况,本着有利于生产,方便职工生活的原则,贵州省人民委员会开始筹建六枝、盘县、水城三个矿区人民政府。3月,贵州省委决定从省级机关和毕节、遵义、铜仁地区抽调干部支援水城、盘县、六枝矿区筹建工作。5月,根据中共西南局三月重庆会议和贵州省人委《支援煤炭矿区建设工作会议纪要》精神,中共水城矿区指挥部委员会向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党委提出《关于成立矿区政府及当前存在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7月10日至19日,水城矿区党委召开扩大会议,确定水城矿区政府党组,程光道为书记,陈侠为副书记。根据煤炭工业部党组关于“今后凡是归煤炭工业部直接领导的煤矿单一城市都应改为特区”的要求,7月30日,中共贵州省水城矿区委员会、贵州省水城矿区人民委员会,向中共贵州省委,并向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党委提出《关于贵州省水城特区政府有关问题的请示报告》。  六盘水的矿区设置首先是六枝、水城两个矿区。在矿区人委未正式宣布成立之前,根据中共贵州省委意见,省委组织部调程光道到水城筹建矿区,并命其为矿区人委区长,陈侠为副区长;陈德友任六枝矿区人委区长;魏祥三、田文郁任副区长;朱迪任盘县矿区人委区长,冯福申、张作圣任副区长。8月5日,由丁禹畴、陈德有(六枝矿区)、程光道(水城矿区)向省人委徐健生副省长、张叔成秘书长汇报了六枝、水城两个矿区行政区划、机构编制问题。8月21日,中共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委员会以(65)西煤党字第23号,向中共煤炭工业部党委提出《关于六枝、水城矿区行政区划、机构编制和当前工作安排等问题的报告》。9月23日,煤炭工业部政治部(65)煤政字第52号批复同意。10月15日,中共煤炭工业部政治部致函国务院内务部办公厅,提出六枝、水城矿区,系煤矿单一城市,应成立归煤炭工业部和省委、省人委直接领导的地委、专署一致的党委和政府,实行以企业为主体的集中统一领导,使矿区政府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后勤部,更好地为煤矿生产建设服务。
安顺300项科技计划项目实现利税1亿多元 金黔在线讯 最近,贵州华泰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48亿元的技改项目投产不久,该公司又投资数百万元修建科研楼、专家楼,高薪聘请专家担任常驻科研项目顾问,一次性支付了30万元的科研经费。作为全国旅游工业示范企业的贵州华泰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是近年来安顺市人才队伍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企业之一。该公司实施的山药系列加工项目是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据安顺市科技局负责人介绍,自2001年安顺撤地设市到今年11月底,全市安排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00来项,共实现利税1亿多元,其中为国家创造税收近4000万元,农民和企业获利6000余万元。为加快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安顺专门开辟了激励和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为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提供使用面积不低于120平方米的住房一套,对在安顺工作5年以上的高级人才一次性发给3万到10万元的安家费,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并要求用人单位一次性发给1万元生活补贴。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硕士学位人才及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研究生学历等,每人每月按相关规定发给100元到500元的津贴。仅去年,市政府就拨出50.44万元颁发“人才专项奖”。到目前,安顺市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0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人、省管专家4人、市管专家32人。该市专家已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项75项,全市专利申请数174件,专利授权数180件,同时,该市在全省肉食品行业中率先启动了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并帮助云马厂、新安厂两家重点单位进入全省知识产权工作试点企业。在加快成果转化方面,安顺大力支持部分企业向国家级、省级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升级,一些企业还承担国家863科技攻关项目。几年来,该市工业企业共投入3亿多元新产品开发资金,6亿多元技改资金,完成60多个技改项目,共开发出新产品186项,其中36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贵州安大航空锻造有限责任公司和贵州云马飞机制造厂于2002年、2003年先后被认定为省级技术中心,2005年安大锻造公司开始承担国家863科技研发项目,工业科技创新平台开始形成。贵州牛来香公司、华泰绿色食品公司、同鑫种植养殖公司等16家涉农企业先后被省、市列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贵州百灵制药厂、寿仙药业和顺健制药厂等医药企业先后通过了国家GMP药品生产质量认证。
穿死亡峡谷 掀夜郎面纱 展凉都风采 央视黄金时段隆重推出六盘水 记者昨日在市委宣传部采访得知,从12月11日至17日,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将在黄金时段的“走遍中国”栏目中推出贵州西部重要城市六盘水。据悉,央视集中七天同一时间隆重推出一个城市,在央视也属首次。   记者采访了解到,从12月11日至17日,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央视第四套节目)每晚20点至20点30分在“走遍中国”栏目中推出中国凉都六盘水专题片。全片共七集,分别为《凉都六盘水》、《穿越死亡峡谷》、《贝叶迷踪》、《寻找黑叶猴》、《笙王争霸》、《梭嘎的女人》、《寻找迷失的夜郎国》。   今年8月,中央电视台7个摄制组以最强阵容来到凉都六盘水,进行六盘水的七集专题片拍摄。央视工作人员跋涉于凉都千山万水,历尽艰辛,在一个月的时间里,终于完成了中国凉都六盘水的七集专题片拍摄。整个专题片多角度、多层次地介绍了凉都六盘水的人文历史及风土人情,以优美的画面和厚重的题材,反映了凉都六盘水多姿多彩的城市风貌。   据了解,12月11日至17日每晚20点至20点30分央视国际频道(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走遍中国”栏目首次播出这一专题,主要面对亚洲地区国家;次日凌晨3点至3点30分再次播出,主要面对欧洲国家;次日上午10时至10时30分第三次播出,主要面对美洲国家。详情请参看《中国电视报》12月4日A21版,敬请市民关注。  来源:〔凉都晚报〕
土家族外交家戴秉国 外交官是领受了特殊使命的使者而不是他自己个人,他们必须以自己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去推动历史和现实向符合国家利益的方向发展。这个特殊的职业,表面上看来是流光溢彩、高雅清丽,可是,辛苦与责任甚至惊心动魄却是时时处处与之相伴而行的。   戴秉国出生于1941年春天,是在一个现在也依然觉得偏僻的山村--贵州省印江县板溪区山沟里的一户土家族农民家里。虽然崇尚文化的土家族传统也让他的父母有一段不算太长的时间读过私塾,并在那里认得了一些文字,但是,在那个基本还处于原始状态的偏远而封闭的深山里,他的父母也只能依靠自己的勤劳来维持生计。在戴秉国的记忆里,他大概5岁时就开始学着做农活的,草虫花鸟、天苍山莽,清贫与饥寒,艰辛和不易,倒也自然而然簇拥着他无忧无虑地度过了童年。让戴秉国记忆犹新的是,不管暑酷冬寒、月明星稀,父亲总是那样一如既往逼迫着在村里上私塾的戴秉国下苦功读书。半个世纪过去,那盏曾经伴着他度过了数不清日日夜夜的桐油灯,至今仍然闪亮在他的记忆中。如今已是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的戴秉国,仍保留着一张已经开始发黄的当年习作--“白云一点在空中,一走西来一走东;雾云已散斜光照,日起青山满目融。”这是50多年前9岁的少年戴秉国的所作,从其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天资的聪颖以及保存了50多年的勤奋与自勉自励。这或许就是一个贫困山乡里的穷孩子能超出人们的想象而成为共和国高级干部的一个诠释吧。在戴秉国家并不宽敞的客厅里,挂着一幅他自己写的字:“正正派派做人,勤勤恳恳做事”,笔健墨润,济柔怀刚。观其字似见其容,闻其声犹窥其人。  作为一个颇有建树的外交官,我们见到的戴秉国,好像少了那么一点外交官的刻板与字斟句酌,而更像他原来在中联部部长任上时的那种本质的亲善与和蔼,颇有一种学者风度。当年,家乡的解放为戴秉国营造了一个天高任鸟飞的新天地,开明的父母亲毅然将他送到学校读书。已有一定基础的戴秉国跳级读完了初小之后就升读高小,继而又考入当时县里最高级的学校--印江初级中学。这个与共和国一起蓬勃成长的山里娃,在他初中毕业后已经懂得了父母含辛茹苦供他读书的意义,那种对教师职业的崇敬之情,油然在他心中萌生出一种报考师范的念头来。面对着眼前这个年纪小、个头也不高但品学兼优的学生,学校里的老师都一致认为他应该继续读高中,将来好有更大的前程。如果是当教师,他说不定还不能自如地在黑板上书写。就这样,年龄尚小的戴秉国就离开家乡,考上了300多里远的邻县的松桃中学,在那里依靠国家的助学金开始了新的奋斗。戴秉国的母亲知道家里不能为他提供更好的条件,只是每年都要想尽办法替他缝制一套粗布衣衫,还要纳一双每个学期都要在崎岖的山路上往返回家一次必不可少的布鞋。一年两个来回,1000余里,戴秉国怎么也舍不得在平时穿那双宝贵的布鞋,成为了一个赤脚高中生,只有当天气已经很冷了,他才小心翼翼地穿上。这样的情形,几乎延续到了戴秉国快20岁的时候。  1959年,戴秉国考取了四川大学外语系,满心欢喜之余,没有钱的苦恼接着袭上心来。可是,决心已定的戴秉国没有放弃,他又沿着熟悉的山路用了两天多时间走到了学校,希望母校能够再帮他一把,然而,同样为有这样一个优秀的毕业生而感到高兴的学校却爱莫能助。几乎绝望的他想到了行署文教局,紧接着从松桃赶往铜仁,150里的山路,很快被他甩在了身后,遗憾的是他来晚了一步,尽管这样,工作人员还是想办法给了他15元钱。生平第一次拿到这么多钱的戴秉国高兴得差点要跳起来,连忙发电报给父母和哥哥,请他们想办法再帮他筹措30元路费。第三天,戴秉国拿到了这30元来之不易的电汇,接着便匆忙往成都赶去。经过一番步行、搭船、乘火车的颠簸,他出现在川大时,学校已开学10天了。  经过近5年如饥似渴的学习,临毕业前,戴秉国以优良的成绩被学校推荐参加国家外交学院研究生班的考试,并从全国众多优秀学生中脱颖而出,幸运地成为了被录取的50人中的一员。1964年,他第一次来到了首都北京,开始了外交学院研究生的学习生活。然而,“四清”运动提前结束了他们汲取知识的幸福时光,戴秉国与其他同学一道成了工作队队员,并被派到了湖南的浏阳。一年后,25岁的戴秉国回到北京,被组织选调到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工作,开始了他的外交生涯。
廖锡龙同志简历(铜仁骄傲) 廖锡龙,男,汉族,1940年6月生(62岁),贵州思南人,1963年2月入党,1959年1月入伍,解放军军事学院基本系毕业,大专学历,上将军衔。 现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 1959.01—1966.01 贵州省军区四十九师一四五团四连战士、副班长、班长 1966.01—1971.02 贵州省军区四十九师一四五团四连排长、副连长,五连 连长 1971.02—1971.05 陆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九十一团司令部作训股副股长 1971.05—1978.11 陆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司令部军务科副科长、作训科副 科长 1978.11—1979.08 陆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九十一团副团长 1979.08—1981.11 陆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九十一团团长 (其间:1980.03—1981.08在解放军军事学院基本系 学习) 1981.11—1983.02 陆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副师长 1983.02—1984.05 陆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师长 1984.05—1984.09 陆军第十一军副军长 1984.09—1985.06 陆军第十一军军长 1985.06—1995.07 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其间:1986.09—1986.12在国防 大学国防研究系学习) 1995.07—2002.11 成都军区司令员、党委副书记(1999.09—2001.09北 京大学社会学系应用社会学专业社会经济发展与管理在 职研究生课程班学习) 2002.11—2003.3 中共中央军委委员,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 2003.3— 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 第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
“凉都”魅力——从六盘水市经营气候看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进入夏季,凉爽宜人的六盘水市活力四射,生机盎然。该市着力打造的“凉都”城市品牌已被民众接受,被专家认可,被炒得火热。最近,六盘水市又在紧锣密鼓地筹办第三届“凉都”消夏文化艺术节。主办单位并不担心活动冷场,而是担心食宿方面的接待能力。这是前两次文化艺术节留给他们思考的问题。  记者注意到,近两年六盘水一个很大的变化是谈“凉都”,做“凉都”。宾馆饭店、商家店铺不少贯名“凉都”,地方产品也纷纷做“凉都”品牌,就连街上跑的汽车也有很多背上了“凉都”字样。动静之间彰显着“凉都”魅力。  北京专家曾经对六盘水开出“药方”:六盘水地处贵州西部,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海拔山区,欠发达说明发展空间大,海拔高但是气候好,而且自然资源很丰富,发展中可以变劣势为优势,打好主动仗。六盘水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印证了专家的预言,经营气候资源成了六盘水市的得意之笔。  创新思维用气候命名城市  在六盘水,很多孩子不知道凉席是什么样子,夏季的空调派不上用场,最热的天睡觉也得要盖被子。人们从感官上随时能体会到六盘水夏天的舒适。  去年“凉都”消夏文化艺术节期间,香港艺人成龙到六盘水开展慈善活动,他一到六盘水,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凉爽的气候,赞叹六盘水是天然的大空调。  人们对六盘水气候的感受、感知只是一些零碎的细节。然而就是这些细节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重视:能不能将人们对气候的普遍感受作为资源来开发,搭建一个平台,让更多地方的人,切身感受到六盘水气候的凉爽和舒适?让气候资源也产生经济效益?  2003年夏季,六盘水市举办了第一届“消夏文化艺术节”,之后,确定每年举办一次。如今,这个文化艺术节已成为城乡居民消夏、避暑的精神大餐;成为外地客人了解六盘水的窗口。  有人置疑,在贵州山区,夏季凉爽的地方不仅仅有六盘水,是不是其他地方也可以搞“凉都”?  市委、市政府委托气象部门进行科学调查分析研究,将同纬度同海拔地区的气象资料与六盘水进行比较。结果令人眼睛一亮:六盘水的很多气象指标都优于其他地区。市里立即着手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中国凉都”的准备工作。  2005年8月12日,中国气象学会在北京组织国家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对“六盘水·中国凉都”进行论证。专家一致认为,六盘水市夏季有着“凉爽、舒服、滋润、清新、紫外线辐射适中”的气候特点,可称为“中国凉都”。会上向六盘水颁发了“六盘水·中国凉都”的荣誉证书。  结果一公布,“中国凉都”成为关注焦点,国家级媒体称,六盘水市是第一个用气候命名的城市。  “凉都”名片彰显城市独特魅力  “六盘水·中国凉都”是一张具有感官刺激而又光彩夺目的城市名片。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六盘水理性、自豪地递出“凉都”城市名片,意义不言而喻。  市委、市政府对打造“凉都”城市品牌是这样看的:六盘水市从40多年前的“三线建设”开始,都是以煤炭为主开发矿产资源,享有“江南煤都”的美誉,以煤建市,以煤兴市,形成了重要的工业原材料和能源基地。打造“凉都”城市品牌,并不是要“凉都”替代“煤都”,而是要利用打造“凉都”品牌来找到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最佳结合点,优化产业结构,拓宽发展路子,实现“绿色GDP”的增长。  从“煤都”到“凉都”,一字之差却带来很多的变化。市决策层领导的发展理念在变,投资环境在变,产业结构在变,发展速度在变,城市形象也在变。  一位由广东到六盘水市投资开发的客人对记者说,他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曾经到福建、山东、湖南等很多地方考察投资项目,最后选择了六盘水。他说六盘水的发展潜力吸引了他,特别是气候很适合居住,他要把自己的亲人也带到六盘水来生活。  连续几年,六盘水市招商引资投资软环境在全省评比获得一等奖。  客商在六盘水的投资选项也在发生变化,资金投入量大幅度增加。六盘水借“凉都”清风扩大招商引资范围,北京、上海、重庆、大连、广州、西安、福州及香港、澳门等地的客商,在把资金、项目投进来的同时,也把“凉都”气候推介出去。仅2005年一年,该市就引进外来投资项目216项,实际到位资金36.12亿元,比上年增长40.2%。  “经营气候”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加速器  已经举办了两届的消夏文化艺术节,吸引了很多全国性的赛事和文化艺术活动在六盘水举行。文化艺术节成为六盘水市展示城市新形象最直接的形式,也是打造“凉都”城市品牌的平台。文化艺术节更是经营气候的最佳时期。  来自全国各地的客人,各自对六盘水有不同的印象,不同的感受。商人说除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气候优势带来的商机也会让人心动,三产就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休闲度假的人说,能长期享受盛夏的清凉是一种福气;体育界人士说,六盘水是亚高原气候,很适合赛前的集训。  市里一位机关干部说:“六盘水打造‘凉都’品牌的成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他到北京出差,偶遇几个新疆人,当听说他是贵州六盘水人时,新疆人几乎同时说:“噢,你是从‘凉都’来的?真想到你们那里去看看。”  从近处也能看出六盘水经营气候的成功。  最直观的是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7.93亿元,增长17.6%。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8.7亿元,增长17.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7.12亿元,增长17.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2.1亿元,增长21%。  产业结构由2004年的10.2:55.2:34.6变为9:56.33:34.67。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6%,拉动经济增长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贡献率为53%,拉动经济增长9.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贡献率为42.4%,拉动经济增长7.5个百分点。  六盘水市经营气候,打造“凉都”品牌仅两三年时间,到凉都消夏避暑就成了一件外地人的乐事,以致一到盛夏,六盘水市的宾馆、饭店就爆满告急。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