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初日 咏初日
关注数: 59 粉丝数: 66 发帖数: 2,478 关注贴吧数: 20
文强武弱始于宋太宗-志大才疏的宋太宗 宋太宗登位后,文臣方面,扩大科举取土人数及幕府成员,慢慢替换宋太祖旧部;武将方面,将一大批元老宿将罢黜或明升暗降。由于得位不正,宋太宗急于建立自己的威望, 978年,将已是宋太祖时期听话的“兵马大元帅”的吴越纳土归降(吴越纳土归降,宋太祖功劳90%以上,只不过宋太祖当初放吴越王回去) 979年,灭了只剩下3万多户的北汉(这个宋太祖功劳90%以上,北汉人口被宋太祖三次迁移得只剩下3万多户,北汉已名存实亡) 979年,灭北汉后,继续挥兵北伐契丹,易州和涿州看到宋太祖给宋太宗留下的30万精兵望风而降。(这个宋太祖功劳90%以上)。而不懂兵的宋太宗,却在高粱河之战,将宋太祖留下的30万精兵败得全军覆没。 980年,于建立自己威望的宋太宗,就想挑软肺子伐越南,白藤江之战败给越南。 985年,又大败于党项李继迁 986年,北伐契丹,岐沟关之战全线溃败 如此志大才疏、战无不败的宋太宗,却敢大言不惭的说“在德不在险”,反对宋太祖迁都洛阳,造成北宋一个半世纪的冗兵之患;开封无险可守导致靖康之耻。 屡次北伐契丹失败,导致北宋畏辽如虎,间接导致澶渊之盟 文强武弱始于宋太宗。不会打仗,在军队没有威望,对军队的掌控力不足,信心不足的宋太宗,对宋太祖遗留的军队,将元老宿将罢黜,对武将更加防范。在对外征战屡次失败,不懂兵的宋太宗又可笑的自创“平戎万全阵”,御赐阵图以支配将帅,不赋予将领指挥大权。将所有的将领变成唯命是从、无所作为;更糟糕的是,滥授阵图的陋习被宋太宗的子孙继承了。阵法图屡败,而宋太宗居然辩解为了防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需谨此。”对武将的深度防范,始于宋太宗。(而宋太祖相反,不仅赋予指挥大权,而且特赐尚方宝剑,“副将以下,不用命者斩之”)
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不是重文轻武 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不是什么所谓的“重文轻武”而是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签定后,宋辽一百多年的和平,这一百年间,不仅是宋朝军队战斗力极弱,辽国军队也极弱,当一百多年没有大规模的战争,军队就变成了肥差,很多人就去参加禁军吃空饷。所以导致女真族用2万军队就可以把号称70万的辽军给击败,这时候的辽军,虽然没有宋朝所谓的“重文轻武”,但也和宋朝的禁军一样没有战斗力,辽国11年就被金军给灭了(实际上1115年到1122年辽天祚帝逃到山西,六七年间辽基本上是金灭了)。金灭辽后,金攻北宋,北宋和辽一样不堪一击,京城很快就被金兵攻占了。 所以说北宋和辽国灭亡的罪魁祸首不是重文轻武,而是引起百年不动刀兵的“澶渊之盟”,如果还要再进一步追究罪魁祸首,那就是宋太宗的“高粱河之战”。高粱河之战,宋太宗把宋太祖30万的百战之师几乎全军覆没,此战后,终北宋一朝,宋军畏辽军如虎,以至于北宋在取得战争优势的情况下,签定了"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签定后,对于辽国,每年岁币30万,不用打草谷就可以获得,而如果发起战争反而没有岁币30万,得不偿失。在这种情况下奠定了宋辽百年和平。 而宋朝不完全灭亡,南宋取代北宋的最根本原因,是西夏的崛起。西夏的崛起,导致宋朝经常与西夏交战的西军,有禁军无法比拟的战斗力,所以给南宋留下一支能打仗的军队和名将,这是南宋之所以能和金兵对峙一百多年的根本原因。南宋中兴四将的三个:张俊、韩世忠、刘光世,还有南宋名将:吴阶、吴璘、刘锜等等,无不经过西夏战争的洗礼。可以说,没有这些人,南宋早就被金国给灭了,甚至有可能南宋还没建立,整个宋朝就被金国给灭了。而且以这些名将精兵为基础,才再与金的对峙中培养了后来的其他名将。
宋太宗谋杀宋太祖的证据 证据: 1、卒死无遗诏,而从残留的史料中,不管是临死前与赵光义喝酒,还是赵光义的门客有未卜先知的超能力,大量的史书都有赵光义在宋太祖临死前的异常。 2、太祖身边的近侍王继恩,极可能已经被赵光义事先收买了。而且可笑的是,赵光义死时,王继恩还想兴风作浪,被吕端关起来了,太子元侃(宋真宗)才能顺利登基。 3、宋皇后发现宋太祖死后,让王继恩找宋太祖儿子赵德芳,至于为什么不找赵德昭,不知道赵德昭是不是在陕西的兴元府(3年前赵德昭被封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还是赵德芳与宋皇后更亲近,但由此可以印证无诏,谁先掌控皇宫,谁的机子就更大。这样更证明了不是由27岁的皇嫡长子赵德昭继位,而是由皇弟继位的不合理性。 4、无诏登位,登位的不是皇嫡长子,而是没有皇太弟身份的赵光义,别和我说什么”晋王、开封府尹是五代皇储惯例“,不服请参见我的另一个贴子”伪命题--赵光义任开封府尹是五代储君惯例“https://tieba.baidu.com/p/6275372188 。也别和我说赵光义已经封王,而宋太祖的儿子没有封王,去看看史书,宋太祖都自己说了,要他的儿子要从基层做起,渐渐进封为王,964年让14岁的赵德昭任贵州防御史,而且在973年任赵德昭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5、无诏登位,却在6年后出现什么”金匮之盟“,让赵普用来交换”梁国公“的赐封。可见登位后的这六年,赵光义经受了多少的名不正言不顺的心理压力。可笑的是,所谓的”金匮之盟“, 6、作案动机:杜太后在宋太祖皇袍加身的1年(961年)死的,那时赵德昭才12岁。而那时候,所以有可能那时杜太后临死前和宋太祖说后周灭”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意思是说,如果宋太祖早挂了,传给赵光义而不传给幼儿。而是宋太祖死的是976年,那时赵德昭已经27岁了,还有什么”金匮之盟“吗?所以赵光义有作案动机,随着赵德昭越来越大,赵光义离皇位越来越远。 7、赵光义登位后把宋太祖的仅存两个儿子弄死,而在赵普献上”金匮之盟“的两年后,还有把唯一的弟弟赵光美弄死。以如此手狠手辣,谋害宋太祖再正常不过了。 8、南宋的谣言。150年后,金太宗和宋太祖画像很相像,谣言宋太祖转世金太宗报仇来了。而宋高宗赵构做梦梦到宋太祖说抢太祖皇位,所以无嗣,最终宋高宗将皇位传回太祖系。这些都是谣言,可是从这些谣言,可见“烛影斧声”是压在赵光义子孙上面的心理负担。
金朝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 一件不可思议且颇具有讽刺意味的事,就是在《金史》这部被看成为“半野蛮人”国家的官修史书中,却比绝大部分汉族王朝的史书中保存了远远更为清晰的有关人口控制和人口普查制度的材料。①即使像宋朝,尽管如我们所知,也有很丰富的统计数字,但却没有按年龄段统计的精确数据,也没有类似的人口登记政策。但是从《金史》的有关章节中,我们却可以得到毫不含糊的材料,不仅有按年龄的统计,而且还有三年一籍的方法。人口登记从最基层的统计做起,也就是说,由村里的头目,在猛安谋克中则是由寨使负责。寨使人数根据户数不同而异,50户以下的村寨一般只有一个寨使,300户及300户以上的,寨使有时多达四个。在村镇和城市中有里正、主首。在籍户开始的时候,这些人必须到各家去登记家庭成员的姓名、年龄和性别,所得实数汇总后层层上报,在籍户开始后的三个月之内必须送达户部。与其他有些朝代对人口年龄的统计准确度很差的情况形成对照的是,金朝的统计有对不同年龄段的明确记录。17到60岁之间的人都被称为“丁”;不过,身体有残疾和智力不足者,则不能算在丁之内。 《金史》中保存有三次(1187、1195和1207年)全国籍户的数字。它们不仅对于金史的研究很有意义,而且将其用来与宋的人数进行参照,对于估算12到13世纪全中国的人口总数,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参见表7)。 表7 金朝的人口总数由于我们看不到金朝早期的数字,因此人口的增长只能以20年为一个周期来估算,即平均每年的人口增长率是0.9%。如果将其与中国历史上其他时期的数字相对照(例如,在1779年到1794年间人口平均增长率是0.87%),这个数字肯定是合理的。在金朝,每户的平均人口数多少要高于其他朝代通常的五到六人。金朝的户规模较大,原因是奴仆使用的普遍。例如,在1183年的籍户中,猛安谋克户的户平均人口为7.8人,而每户平均占有的奴仆数则不少于2.18人。皇族每户拥有的奴仆人数更为可观,每户超过163人。如果将所有这些因素都考虑在内的话,可以推定,作为一个社区内的生活和消费单位中的核心家庭,它的规模与中国历史上其他时期的家庭是大抵相同的。 金朝的人口相当多。在12和13世纪,仅仅金朝,不包括宋,就有不止5300万人,远远超过同时期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的人口。1207年时,金朝的国土供养着几乎与742年的唐朝所全部拥有的那么多人口。至于这样的几千万人在地理上是如何分布的,我们并不十分明了。《金史》的《地理志》记载了当时每路的户数,可惜的是,它并没有说明这些数字所据的年代。不过可以推断,这是在蒙古人入侵之前,是1215年金朝将东北丢给蒲鲜万奴前不久的数字,因为这个总户数甚至比1207年籍户时还多。金朝人口在整个国土上的地理分布可参见地图23。 从这一分布情况可见,几乎金朝全部人口的1/4都生活在开封附近(今河南)的黄河平原。另一个人口稠密区是山东东部。第三个负载人口最多的是北京及其京畿地区。很明显,女真人的故乡东北,人口是非常稀疏的,虽然人口如此之少可能与籍户的缺漏有关,因为当地通讯困难,在人迹罕至之处进行籍户又多有不便。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地区是与西夏交界处的那些战略要地亦即今天的甘肃,几乎是渺无人迹。显然,在整个金朝,最大的城市是南京(今开封),这个国都的人口共计1746210户。第二大城市是中都(今北京),有225592户,而位于东北的上京(会宁)仅仅有31270户。东京(今辽阳)不过略多一点,有40604户。 ① 何炳棣也强调过这一点。
社保基金为什么会有缺口?养老保险到底保不保险? 社保基金为什么会有缺口?养老保险到底保不保险? 社保基金为什么会有缺口,真想不明白。延迟退休议了再议,真犹豫到底要不要参保,到底养老保险能不能比得上家庭保险? 做个假设1: 一(1)、父亲缴的:我父亲1965年出生,35岁(2000)开始缴纳社保,按当时社平的28%,缴到2025年,共缴35年(个人和公司缴的总和)。好吧,把我父亲这25年缴的放入社保基金冷冻箱永远不动。 一(2)、母亲缴的:我母亲1965年出生,35岁(2000)开始缴纳社保,按当时社平的28%,缴到2020年,共缴30年(个人和公司缴的总和)。好吧,把我母亲这20年缴的放入社保基金冷冻箱永远不动。 二(1)、我缴的:我1990年出生,35岁(2025年)开始缴纳社保,按当时社平的28%缴,把我缴的这28%给我父亲,则我父亲可以每个月得到社平的28%,我缴到我60岁(则是2050年),我父亲可以得到我每年缴交的社保的28%,领25年,即我父亲85岁。 二(2)、我媳妇缴交的:我媳妇1990年出生,30岁(2020年)开始缴纳社保,按当时社平的28%缴,把我媳妇缴的这28%给我母亲,则我母亲可以每个月得到社平的28%,我媳妇缴到我媳妇55岁(则是2045年),我母亲可以得到我每年缴交的社保的28%,领25年,即我母亲80岁。 从此看,如果我不缴社保,从公司要回公司交的那部分社保以返现金形式代替缴社保,则不会出现亏空。 做个假设2: 三(1)、我儿子缴的:我儿子2015年出生,35岁(2050年)开始缴纳社保,按当时社平的28%缴,把我儿子缴的这28%给我,则我可以每个月得到社平的28%,我儿子缴到我儿子60岁(则是2075年),我可以得到我每年缴交的社保的28%,领25年,即我85岁。 三(2)、我儿媳缴交的:我儿媳2015年出生,30岁(2045年)开始缴纳社保,按当时社平的28%缴,把我儿媳缴的这28%给我媳妇,则我媳妇可以每个月得到社平的28%,我儿媳缴到我儿媳55岁(则是2070年),我媳妇可以得到我儿媳每年缴交的社保的28%,领25年,即我媳妇80岁。 从此看,如果我儿子不缴社保,从公司要回公司交的那部分社保以返现金形式代替缴社保,则不会出现亏空。 由此而看,在中国人平均寿命低于82.5的情况下,为什么社保会出现缺口呢?
金代文学 金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金国初建到海陵朝。此期的主要作家都是由辽、金入金的文士。后人称这种情形为“借才异代”。他们以宋人而仕金,内心颇多矛盾,作品中常流露出故国之思。第二阶段是金世宗、金章宗统治时期(1162—1208),金代文坛出现了“国朝文派”,金诗的发展进入了自具风格的时期,在民间则产生了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这是金代文学发展的一个繁荣阶段。第三阶段是金朝在蒙古人的进逼下被迫南渡,直到金亡前后。不少诗歌反映国运衰败,时危世乱,多感慨悲壮之音。元好问是金元之际出现的杰出诗人。   一、董解元与《西厢记诸宫调》   诸宫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金及南宋,至元便渐趋衰亡。它用若干宫调的套曲联成长篇来演唱各种故事,所以称“诸宫调”。《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金代唯一完整而又代表诸宫调兴盛期艺术水平的作品。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从根本上改变了原作元稹《莺莺传》的主题,作品歌颂崔张爱情,认为“从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以君瑞、莺莺美满团圆为结局。张生从始乱终弃改变成用情专一的人物,莺莺也从柔弱哀婉、无力左右自己命运而成为追求爱情、敢于反抗的人物。同时红娘也成为一个重要的人物,为此后戏曲小说中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先例。董西厢充分发挥了诸宫调说白与歌唱相间的艺术特点,将叙述与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张生为情所迷时的憨傻、莺莺的矜持和红娘的机灵等各种人物形态,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出来。其唱词文白相伴而质朴俊秀,既酣畅明快,又不落俗套,带有文采和韵味。 二、元好问   元好问是金代诗人里成就最高的作家。从青年时期开始,他就亲历了战乱的流离失所,至中年又目睹亡国的惨痛,其个人的遭遇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清人赵翼《跋遗山诗》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无论是从思想价值还是从艺术成就来说,元好问诗都以那些写于金亡前后的“纪乱诗”为上乘。在国破家亡、身为敌囚这些重大变故的刺激下,诗人以他那“挟幽并之气,高视一世”(郝经《遗山先生墓志铭》)的艺术禀赋,写出了一系列雄浑悲壮的纪乱诗。   元好问“纪乱诗”的特点之一,是他对国家灭亡、人民遭难的现实不是一味地哀叹悲泣,而是把悲壮慷慨的感情表现于苍莽雄阔的意境之中。如《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其二,记写蒙古铁骑兵临城下,金哀帝亲自出征而兵败退走归德之事,抒发将亡国的深悲巨痛,但笔力雄健。情感悲凉而骨力苍劲,是元好问的独特诗风。元好问“纪乱诗”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洞察力。他往往把对现实的悲怆情怀与对历史的批判意识融合在一起,从而增加了诗歌的思想深度。如《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诗人在国家沦亡的悲愤中,对国家武备松弛而招致败亡的历史教训作了深刻的省察。其他如《出都》、《岐阳三首》等,也都表达了诗人对金都败亡原因的理性思考。   元好问擅长各种诗体,尤以七律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的七律深受杜甫的影响,功力深厚,意境沉郁。他的七古也往往气势磅礴,意象奇伟壮丽,但又没有粗戾豪肆、一览无馀之病。他的五言诗,浑融含蓄,韵味隽永,体现出元诗的另一种风格。   元好问也是金代最杰出的词人,现存词作近三百八十首,数量为金词之冠,艺术造诣也雄视一代,风格与其诗风类似:气象雄浑苍莽,境界博大壮阔。代表作有《木兰花慢·游三台》、《水调歌头·赋三门津》等。元词中又有摧刚为柔、幽婉深挚之作,如咏赞双蕖和雁丘的两首名作《摸鱼儿》,分别写人与雁的殉情,手法绵密,情致深婉。故宋末张炎称道元好问词“深于用事,有风流蕴藉处,不减周、秦”(《词源》卷下)。   元好问在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诗论集中在一些论诗绝句和序跋文字中。其《论诗绝句三十首》是唐宋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组论诗绝句。它相当全面地评论了自汉魏下迄宋季这一千馀年间的重要诗人及诗派,表达出重视自然天成的意境和雄放壮伟的风格的诗学主张,一直为后代的诗论家所推崇。   金亡之后,元好问为了保存金源一代的文献,编成《中州集》十卷,附《中州乐府》一卷。全书收录金代的251位诗人的2026首诗作,且每人名下各系小传,或叙生平事迹,或评所作诗文,旨在以诗存史。《中州集》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而且是金代历史的宝贵资料,是元好问一生文学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慈声望与贡献不符 提刑官未留名《二十四史》 转自南京报业网-金陵晚报 贺沂沂/文   《大宋提刑官》的热播,带动起一股小小的法医学热,也让人们对主人公、世界法医鼻祖宋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昨日,记者采访了部分历史学家,却发现,这样一位为世界法医学做出相当贡献的人,在历史记载中却只有寥寥数笔。  历史记载少提宋慈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李昌宪笑着对记者说,他不清楚怎么会把宋慈拍成电视剧的,“也许是因为警匪片比较吸引观众吧,《大宋提刑官》也可以说是古代的警 匪片,破案侦查,悬念丛生。不过,在历史学上,我们对宋慈都只是做一般性的介绍,一般很少向学生提到这个人,他流传下来的就是一部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  不仅如此,堂堂二十四史之一的《宋史》,对宋慈半字未著。清陆心源编撰《宋史翼》补续了《宋史》,才把宋慈列入“人物志”。清纪晓岚修纂《四库全书》摘要介绍《洗冤集录》,却对“宋慈始末未详。”“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大学历史系的《中国通史》,九十年代末北大出版的《中华文化之光》,也没有宋慈名录。”李教授在查寻了多部著作后这样告诉记者。宋慈从事的是“贱役”李教授说,在宋朝,将行政从下至上分为县、州、路,其中“路”相当于省一级。宋慈所任的“提刑”官,主要是负责对“路”之下的两级行政区中的案件进行复审,“提刑的手上有一支部队,主要职责不是抗击外敌,只维护这一‘路’的治安,相当于现在的武警。”  李教授分析说,封建社会更青睐文人的才情和武人的战功,宋朝以前,我国各地衙门就有“仵作”,或叫“行人”。“他们替检验官员充当帮手,抬尸体,涂药酒,报伤痕,接触的是常人避之不及的腐肉、血液、斑迹,一向被统治阶级蔑为‘贱役’。宋慈处于宋明理学备受推崇的时代,检验职业的黯淡就似乎‘顺理成章’了。”宋慈是朱熹的再传弟子经电视剧《大宋提刑官》的推广,宋慈已深入人心。但历史学家却表示,因为电视编剧为求戏剧性,而将宋慈的背景和生平都篡改了。在宋慈故里建阳市,建阳市政协前秘书长刘建,从事文史研究20多年,他告诉记者:宋慈,字惠父,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诞生于建阳县童游里(今建阳市童游镇)。宋慈自幼聪明好学,拜同乡前辈吴稚为师,吴稚又是朱熹的高足,宋慈无形中成了朱熹的再传弟子。“宋慈脑子烙印了朱熹‘格物致知’的痕迹,重视实践,穷究真理,为他日后的成功铺垫了思想基石。”  在建阳市乃至闽北古代名人中,只有朱熹和宋慈产生世界性的影响。朱熹在建阳长期著书立说,宋慈在建阳生活了41年,但人们对宋慈的了解少于朱熹。宋慈后人至今下落不明然而,在仕途上宋慈并不太顺,32岁才中进士乙科。54岁,宋慈擢升为广东“提点刑狱使”,简称“提刑”,相当于省级司法部门的最高长官,兼具理狱断案宣判等综合职能。前任广东提刑昏庸孱弱,积案200多件。宋慈深入查访,用8个月就裁决了积案,拯救了无辜受害者。  55岁开始,宋慈广泛收集前人的经验,写作《洗冤集录》  然而,宋慈却因著书操劳过度,身体日益衰弱。淳九年七月初七,宋慈在广州去世,享年64岁。遗憾的是,至今,宋慈不仅没有留下一件“遗物”,而且没有找到他的一位“后裔”。建阳市地方志编委主任、建阳市政协文史委主任李家钦告诉记者:“我们眼下编辑最新的《建阳大典》中,21个大姓没有列入宋姓,也没有查到宋慈的家谱。”  据《建阳县志》记载,宋慈后裔存在着“不事二君”、“入元不仕”的情结,可能归隐江湖,逐渐销声匿迹。
明朝与宋朝人口的对比 看到有人(@皇协军冀东总队 )粉明黑宋,看不下去了,发多个帖子说北宋开封人口如何如何少,南宋临安人口如何如何少。甚至拿宋朝京城的内城来和明朝的北京府的27个州县比人口,难道粉明就要通过黑宋来实现吗?实在看不下去了,特发此贴。进行两朝人口对比。 宋朝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 649,9145户 32,500,000人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 5242105户。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8,677,677户。 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10,296,565户 26,205,441口 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年) 10,792,705户。 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 12,462,531户。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14181486户,20506980人 宋英宗熙宁十年(1077年) 14245270户,30807210人 宋神宗元佑元年(1086年) 17957092户,4726万人。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 19120921户,42566243人。 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 19960821户,44914991人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 20,264,370户 45,324,154人丁 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 20,882,258户 112,750,000人 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 22,000,000户 118,800,000人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 11,364,337户 24,202,301人 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 11,139,850户 33,112,327人 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 12,976,123户 28,558,940人 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 12,302,873户 27,845,085人 宋宁宗嘉定十一年(1218年) 13,600,000户 约80,600,000人 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 12,670,801户 28,320,085人 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 5,696,989户 13,026,532人 明朝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10,654,362户59,873,305人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10,652,870户60,545,812人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11,415,829户66,598,337人 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9,685,020户50,950,470人 明孝宗弘治四年(1491年)9,113,446户53,281,158人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年)10,409,788户50,908,672人 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年)10,508,935户60,105,835人 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10,621,436户60,692,856人 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9,835,426户51,655,459人 京城人口 明朝:北京府(即顺天府),共27州县(即五州二十二县),正统六年(1441年)后,则为31州县(六州二十五县)。27州县(或31州县)合计101134户,706861口。 宋朝: 北宋开封府:16县,261117户。因为北宋实行丁籍制度,北宋人口统计,只统计壮年男子,对老人、小孩和女子都是不统计。与南宋、元朝、明朝的男女都计入内的口数无可比性,所以取户数做对比。 南宋临安府:391259户,1240760口 就京城人口来说,北京府27州县的面积数倍于北宋开封府16县的面积,人口却被北宋开封府完爆;北京府27州县的面积近十倍倍于南宋临安府9县的面积,人口还是被南宋临安府完爆。 附上人口出处: 《明史》卷四十 ·志第十六:“顺天府.............领州五,县二十二。弘治四年编户一十万五百一十八,口六十六万九千三十三。万历六年,户一十万一千一百三十四,口七十万六千八百六十一。 “ 《宋史》“开封府,崇宁户二十六万一千一百一十七,口四十四万二千九百四十。” 《淳志》:(临安府)“主客户三十八万一千三十五,口七十六万七千七百三十九。”《咸淳志》:“九县共主客户三十九万一千二百五十九,口一百二十四万七百六十。”
明朝与宋朝人口的对比 因为有人意淫,意淫明朝人口如此比宋朝高,意淫明朝的京城人口比宋朝的京城人口高,看不过去。特发此贴。进行两朝PK 宋朝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 649,9145户 32,500,000人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 5242105户。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8,677,677户。 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10,296,565户 26,205,441口 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年) 10,792,705户。 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 12,462,531户。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14181486户,20506980人 宋英宗熙宁十年(1077年) 14245270户,30807210人 宋神宗元佑元年(1086年) 17957092户,4726万人。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 19120921户,42566243人。 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 19960821户,44914991人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 20,264,370户 45,324,154人丁 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 20,882,258户 112,750,000人 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 22,000,000户 118,800,000人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 11,364,337户 24,202,301人 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 11,139,850户 33,112,327人 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 12,976,123户 28,558,940人 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 12,302,873户 27,845,085人 宋宁宗嘉定十一年(1218年) 13,600,000户 约80,600,000人 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 12,670,801户 28,320,085人 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 5,696,989户 13,026,532人 明朝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10,654,362户59,873,305人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10,652,870户60,545,812人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11,415,829户66,598,337人 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9,685,020户50,950,470人 明孝宗弘治四年(1491年)9,113,446户53,281,158人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年)10,409,788户50,908,672人 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年)10,508,935户60,105,835人 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10,621,436户60,692,856人 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9,835,426户51,655,459人 京城人口 明朝:北京府(即顺天府),共27州县(即五州二十二县),正统六年(1441年)后,则为31州县(六州二十五县)。27州县(或31州县)合计101134户,706861口。 宋朝: 北宋开封府:16县,261117户。因为北宋实行丁籍制度,北宋人口统计,只统计壮年男子,对老人、小孩和女子都是不统计。与南宋、元朝、明朝的男女都计入内的口数无可比性,所以取户数做对比。 南宋临安府:391259户,1240760口 就京城人口来说,北京府27州县的面积数倍于北宋开封府16县的面积,人口却被北宋开封府完爆;北京府27州县的面积近十倍倍于南宋临安府9县的面积,人口还是被南宋临安府完爆。 附上人口出处: 《明史》卷四十 ·志第十六:“顺天府.............领州五,县二十二。弘治四年编户一十万五百一十八,口六十六万九千三十三。万历六年,户一十万一千一百三十四,口七十万六千八百六十一。 “ 《宋史》“开封府,崇宁户二十六万一千一百一十七,口四十四万二千九百四十。” 《淳志》:(临安府)“主客户三十八万一千三十五,口七十六万七千七百三十九。”《咸淳志》:“九县共主客户三十九万一千二百五十九,口一百二十四万七百六十。”
宋代的造船技术——中国造船文化 作者:颜建国 【宋代的造船技术——中国造船文化】   宋朝,我国的造船技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其造船规模、船只质量、造船数量都领先于其他国家。当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帆船舰队和商船队,频繁远航至日本、朝鲜、印度、东南亚,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区,蔚蓝的海面上常年行驶着庞大的中国远洋船队。一条海中丝绸之路,连通了中国和世界,把中国出产的陶瓷、丝绸和其他物资运往世界各地,也把灿烂的中华文明运往世界各地。宋代的造船技术——中国造船文化   我们知道,世界从古代进入近现代,曾经跨过一个巨大的分水岭,那就是15—17世纪的大航海所带来的地理大发现。而大航海不可能靠着心血来潮实现,必须依靠足够的技术准备,除了需要高超的造船技术之外,还得有精确的指南针指示方向,否则速度再快、性能再精良的舰船也会像无头苍蝇。值得骄傲的是,航海必不可缺的两大硬件,都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   翻阅中国历史,我们很容易发现,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造船历史的国家,两千年前,为了给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徐福曾率三千童男童女东渡,到达日本,这次远行动机虽然荒诞,却也成就了徐福世界大航海家的身份;到了唐朝,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铸就了中国航海史上的又一次辉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没有世界一流的造船技术,无论徐福,还是鉴真,都不可能组织规模如此之大、里程如此之长的航海活动。   其实,中国人的造船史,远比徐福早得多。早在夏商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懂得了舟船制造技术,木板船和帆均已出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造船技术进一步提高,大船、楼船、浮桥船都先后出现,许多海上航路也开通了。到了晋代,中国人发明了车轮舟,这就是今天我们把船称为“轮船”的来历。到了唐朝,中国造船技术更上一层楼,中国海船体积大、载量多、风力强,更为其他民族所不及。   到了宋朝,我国的造船技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其造船规模、船只质量、造船数量都领先于其他国家。当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帆船舰队和商船队,频繁远航至日本、朝鲜、印度、东南亚,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区,蔚蓝的海面上常年行驶着庞大的中国远洋船队。一条海中丝绸之路,连通了中国和世界,把中国出产的陶瓷、丝绸和其他物资运往世界各地,也把灿烂的中华文明运往世界各地。宋朝国家财富的相当一部分得益于海外贸易,中国成为当时的海上贸易大国,而广州、泉州等中国港口城市,成为当时的国际贸易中心。   2007年12月22日,广东阳江海域打捞上来一艘南宋时代的木质沉船“南海一号”,它长30米、宽10多米、高3—4米,载重量八百多吨,堪称海上“巨无霸”,其中发掘出来的文物价值超过千亿元,“南海一号”中发挥出的文物及考古价值足以与秦朝兵马俑、敦煌石窟和北京故宫媲美。“南海一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已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与上世纪沉没的“泰坦尼克”号相比,“南海一号”意义更为伟大,它简直是一艘航空母舰!   高超的造船技术,提高了行驶速度,降低了航海风险,增加了航船载重,开辟了新的航线,使宋朝的航海业遥遥领先于世界数百年。由于宋朝航海事业的蓬勃发展,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更为频繁了,寻找新大陆的大航海运动由此孕育。   上世纪末,有些偏激的读书人在把中外文明进行简单类比之后,得出一个轻率的结论,说中国文明是一种封闭的内陆文明。宋代的造船历史,彻底推翻了这一论断,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文明既是内陆文明,也是海洋文明,海洋不仅是我们的出路,也是我们的家园。让我们以大海般开放的心态去看待自己的历史,挖掘自己的历史,开发自己的历史,拍摄自己的历史,并打造出一艘既属于自己、也属于世界,既属于现在、也属于未来的“文化航母”!
《檀渊之盟》原文 弟大契丹皇帝谨致书于兄大宋皇帝阙下 (出自《契丹国志》卷20) 维重熙十一年,岁次壬午,八月壬申朔,二十九日庚子,弟大契丹皇帝谨致书于兄大宋皇帝阙下:来书云,谨按景德元年十二月七日章圣皇帝与昭圣皇帝誓曰:「共遵诚信,虔守欢盟,以风土之仪物,备军旅之费用,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或有盗贼逃逋,彼此勿令停匿,至於壠亩稼穑,南北勿纵搔扰。所有两朝城池,并各依旧存守,修壕葺塞,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决河道。誓书之外,一无所求,各务协心,庶同悠久。自此保安黎庶,谨守封疆,质于天地神祗,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祀,昭昭天鉴,共当殛之。」昭圣皇帝复答云:「孤虽不才,敢遵此约,谨当告于天地,誓之子孙。神明具知。」呜呼,此盟可改,后嗣何述!切以两朝修睦,三纪于此,边鄙用宁,干戈载偃,追怀先约,炳若日月。今绵 已深,敦好如故,关南县邑,本朝传守,惧难依从,别纳金币之仪,用代赋税之物,每年增绢一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搬至雄州白沟交割。两界溏淀,已前开畎者,并依旧例,自今已后,不得添展,其见堤堰水口,逐时决泄壅塞,量差兵夫,取便修叠疏导,非时霖潦,别至大段涨溢,并不在关报之限。南朝河北沿边州、军,北朝自古北口以南沿边军民,除见管数目,依常教阅,无故不得大段添屯兵马。如有事故添屯,即令逐州、军移牒关报,两界所属之处,其自来乘例更替,及本路移易,并不在关报之限。两界逃走作过诸色人,并依先朝誓书外,更不得似目前停留容纵。恭惟二圣威灵在天,顾兹纂承,各当遵奉,共循大体,无介小嫌。且夫守约为信,善邻为义,二者缺一,罔以守国。皇天厚地,实闻此盟,文藏宗庙,副在有司,余并依景德、统和两朝誓书。顾惟不德,必敦大信,苟有食言,必如前誓。
对于宋朝先南后北的制定的个人看法 1、雪夜访普:960年宋太祖登位后,雪夜访赵普,订下了先南后北的国策。 宋太祖赵匡胤认为“中国自五代以来,兵连祸结,帑廪虚竭,必先取西川,次及荆、广、江南,则国用富饶矣。今之勍敌,止在契丹,自开运以后,益轻中国。河东正扼两蕃,若遽取河东,便与两蕃接境,莫若且存继元,为我屏翰,俟我完实,取之未晚。” 制定原因有三: 一、辽朝与宋朝刚建国时的经济方面对比:赵匡胤禅代后周之初,“有州百一十一、县六百三十八,户九十六万七千三百五十三。”二者人口不相上下,面积和辽相比却相去悬远。中原地区从公完907年朱温建梁以迄赵匡胤建国的53年中,兵灾频繁,田园丘墟,呈现出一片凋做萧条景象。宋的经济力量既不能与辽相比,要攻取北汉、幽燕也就失去了物质基础。而先攻伐南方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即在南征经济富庶的后蜀、南汉、南唐诸国的过程中,以诸国之财富来改善北宋王朝的财政现状,实现“国用富饶”,进而为攻取北汉、幽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宋朝刚建国时与辽朝的军事力量对比:据《辽史·兵卫志》所载,辽兵“合骑四十万”,而宋朝之兵只有20来万,“艺祖养兵止二十万,京师十余万,诸道十余万”。两相比较,辽的兵力是宋的二倍。而开国之初的宋朝,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吴越、闽南及北汉都未平定,即使用最少的兵力来防止这割据势力,能够北伐的兵力也只能是十多万。就军队的素质来看,辽方多是骑兵,而宋从五代以来就缺乏战马,多是步兵。以步兵对骑兵,显然是处于劣势。宋太祖参加过后周统一战争中的历次战役,高平之战时,他驰骑陷阵,先犯敌锋,西讨后蜀时,他奔赴军前,观攻战之势,南征江北时,他连挫敌军,屡立战功;北伐燕州时,他先至瓦桥关,迫降辽将姚内斌。长期的战斗经历,丰富的实践经验,使他对敌我力最对比有了较深刻的了解,对周世宗统一战略的得失也有直观的认识,亲征北汉失败的教训又使他更明确了南攻北守的必要性。 三、如果先北后南,与辽朝之战必是长久的拉锯战,即使不败,有可能谁也吃不下谁。 ,而宋朝却必须分开兵力防范于南方割据势力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吴越、闽南及北汉,必不能全力北伐,如此,则久而久之,必被拖跨掉;柴荣的大部分战争,都不是败回的,而是粮草不继而主动退回的。此时的宋太祖制定“先南后北”的国策是最正确的选择。 可见留存北汉,留下他做屏障,便可专心统一南方;而打下太原,便要直接防范辽国,而不能专心统一南方。对北,采取缓和麻痹北方的态度,甚至对北汉的刘钧承诺只要刘钧活着便不打北汉;对南,用了十六年,把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吴越、闽南吃掉,使领士、兵力、经济实力增加数倍,做为自己坚固的后方 “中国自五代以来,兵连祸结,帑廪虚竭,必先取西川,次及荆、广、江南,则国用富饶矣。今之勍敌,止在契丹,自开运以后,益轻中国。河东正扼两蕃,若遽取河东,便与两蕃接境,莫若且存继元,为我屏翰,俟我完实,取之未晚。”故太祖末年始征河东,太宗即位即一举平晋也。 太祖统一南方后,群臣请加尊号“一统太平”,赵匡胤不接受,说:“燕(幽云)、晋(北汉)未复,可谓一统太平乎?” 可见他对平北汉和收幽云,是视为统一范畴的事,认为太原未下,幽云未复,赵宋王朝的统一事业尚未成功。可见"平北汉和收幽云",宋太祖也是势在必得。 一个多少雄才大略的君王啊,幽云未收复,谈什么“统一”啊! 据《宋史》纪载,“开宝之籍总三十七万八千,而禁军马步十九万三千。”宋太祖曾三次改元,开宝是最后一个年号,既然开宝年间军队总数才只三十七万,那么,建隆、乾德年间大概只二十多万,朱弃的估计与实际数目当相去不远。
陈桥兵变是宋太祖自己策划的,还是被逼的? 每个人都有软肋,宋太祖的软肋就是对于亲情看得太重。宋太祖肯黄袍加身的一个原因,在于孝,陈桥兵变前,开封盛传点检做天子,此时宋太祖想反又愧对柴荣,不反又肯定家庭肯定遭受灭顶之灾。于是害怕地回来家里,却不想被姐姐边骂边打出去。应该说太祖之所以会黄袍加身,杜太后和赵光义功不可没,而赵普作为赵家的书记,在给杜太后出主意如何逼宋太祖反,这方面更是功不可没。利用“点检做天子”而把张永德从都点检拉下来,应该是赵普的杰作,把宋太祖扶上了帝国第一军人的宝座;而在陈桥兵变那天,开封盛传“点检做天子”,富户争相搬走,也应该是赵普的杰作,10年前的一幕在宋太祖的脑海里浮现了,郭威,当初哪里想反呢?要是想反,早不反晚不反,在全家被杀光后再反?对孝道看得很重的宋太祖,他不想做第二个郭威。于是害怕地回来家里,却不想被姐姐边骂边打出去,“你一个男人碰到大事,自己应该拿主意,回来家里吓我们妇人!”很多人,都是被逼反的,成功了便是被逼上皇帝宝座,失败了便只能说被逼反。可是今人很可笑,认为当上皇帝肯定不是被逼的,而上梁山肯定是被逼的。可是未成功前,谁能肯定这到底是皇帝宝座还是梁山呢?宋太祖不是个例,比如郭威,没有全家被杀,也许就不是后周太祖;李嗣源,没有乱兵,也许不是唐明宗。 很多人笑郭威虚伪,可是我信郭威是被逼上皇位的,郭威都47岁了,当上枢密使了,用老婆孩子全族的性命换一个皇位吗?结果无后,只能内侄(妻子娘家的下辈男性)柴荣做嫁衣裳。郭威当上皇帝比当枢密使好吗?还不是节俭一生,死时瓦棺纸衣葬。 很多人不信宋太祖是被逼黄袍加身,可是我信。当上都点检了,要娶4个女人,要吃几个羊肝,要顶新娇子,要一条犀角腰带难吗?当上皇帝过得比都点检好吗?犯得着冒着杀头的危险。如果好色,身为皇帝,一生坚持准一夫一妻制(用准字,是因为有唯一的污点花蕊夫人;宋太祖共有4个女人,原配贺氏[958年亡]亡后,迎娶王氏[963年亡],965年费氏[花蕊夫人],费氏死后967年迎娶宋氏),想吃羊肝却舍不得太监杀羊,皇帝的轿子都修了又补,卧室幔帐用青布绿苇帘。如此生活,都点检达不到吗?所以我信宋太祖是被逼黄袍加身。 "京师间谊言:出军之口,当立点检为天子......太祖(赵匡胤)惧,密以告家人,日:'汹汹若此,将如之何?'太祖姊面如铁色,方在厨,引面杖逐太祖击之,日:'丈夫临大事,可否当自决胸怀,乃来家间恐怖妇女何耶?"'
最有人情味的宋太祖、最卖盟的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位非常有人情味的开国皇帝,套用网络流行语,他很爱卖萌。赵匡胤有个业余爱好,喜欢拿弹弓玩“愤怒的小鸟”。一天,他没事偷着找乐子,在皇宫后花园打鸟,玩得正起劲,御史张蔼说有重要的国家大事需要禀报。赵匡胤以为指不定发生了多大的事情呢,赶紧放下弹弓接见张蔼。哪知道张蔼汇报了半天,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老赵很不高兴,批评他小题大做,耽误自己的正事。张蔼是个直肠子,很不服气地顶撞说:“臣觉得这些不是小事,最起码也比打鸟重要吧!”老赵一听更生气了,骂道:“你丫还敢犟嘴,看我不打的你丫满地找牙。”老赵顺手抄起一把斧子,用斧柄打向张蔼,敲掉了他的两颗牙。   张蔼一声不吭,还真就趴在地上满地找起了牙,找到后珍而重之地揣进怀里。赵匡胤大骂:“打都打掉了,你还找着揣起来,你想咋样?还想告我不成?”张蔼吐了口血水,恨恨地说:“臣当然不会告陛下,但是我要拿给史官看,史官自然会记录下这件事的。”老赵一听慌神了,使点小性子还得载入史册被后人戳脊梁骨,实在有损于自己英明神武的形象。他赶紧扯住张蔼,忙不迭地卖萌:“亲,都怪我一时没控制住脾气,误伤了你,怪我不理智。亲,你不要生气了噻!”又赏给张蔼一大堆现金支票以示安慰。要说赵匡胤还真萌,如果换了朱元璋那样的暴君,张蔼如此行为还不得人头落地?可人家老赵道歉不说,还“不耻下贿”堵他的嘴,就怕他给史官“告密”。如此可爱行为,简直萌翻啦! 原文: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上说,赐金帛慰劳之。 身为九五之尊,没有沉迷女色,没有劳民伤财,连想找个闲暇时间打鸟放松一下,可是张蔼却报有急事请见;即使是急事,真烦人,只有牺牲下个人兴趣了,可不巧这斯却是以寻常小事诳他说;火了,发下脾气吧,不想将张蔼牙齿打掉了;可是这期却把牙捡起来,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耶!是不是萌翻了呢?
封桩库真的是为了和平买回燕云十八州吗? 宋太祖说“封桩库”,被很多人断章取义为不想武力夺取燕云十八州。事实上并非如此,而是宋太祖心愿的表达,对燕云十八州势在必得的表达。宋太祖说,我封桩库,和辽买回燕云十八州,如果辽不肯,我将武力夺取燕云十八州,当时这句都传到辽国去了,辽国都吃惊了,此句看似软弱,实则非常强硬。938年石敬瑭将燕云十八州送给辽国,以换取辽国对石敬塘的兵力援助。 964年(乾德二年)宋太祖刚立国几年,封桩库,在割据势力环绕之时,就表示一定要拿回燕云十八州并做准备,这是什么样的心胸啊!可是这样的心胸被很多书呆子误以为软弱,可是你书呆就罢了,都没脑子想下吗?964年封桩库时,辽国已占据燕云十八州列入版图26年了,岂是用些钱就能买回的?岂是用些钱就能将占据26年的国土拱手相送,难道宋太祖不懂吗?难道辽国人不懂吗?这不摆明了早晚要和辽国有一场争夺燕云十八州之战。 而实际上,设立封桩库的主要目的有二:一、备不时之需。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用作军费以及用于防范大的自然灾害;二、为收回燕云十六州做准备。 原文是:“太祖别置封桩库,尝密谓近臣曰:‘军旅饥谨,当预为之备,不可临事厚敛于民;石晋苟利于己,割幽燕以赂契丹,使一方之人独限外境,朕甚悯之。欲使斯库所积满三五十万,即谴使与契丹约,苟能归我土地民庶,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值。如曰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
假使宋太宗北征燕云十八州时,一个月后像柴荣生病而归 假使宋太宗北征燕云十八州时,一个月后像柴荣生病而归,再接下来病死。 《续资治通鉴》【宋纪十】 六月,庚申,车驾北征,发镇州。扈从六军有不即时至者,帝怒,欲置于法。马步军 都军头赵延溥遽进曰:“陛下巡幸边陲,本以契丹为患,今敌未殄灭而诛谴将士,若举后 图,谁为陛下戮力乎!”帝嘉纳之。   丙寅,次金台顿,辽境也。丁卯,帝躬擐甲胄,率兵次岐沟关,辽之东易州刺史刘禹 以州降,留兵千人守之。东易州,即岐沟关也。   辽北院大王耶律希达,统军使萧托古,伊实王萨哈,迎战于沙河。东西班指挥使衡水 傅潜、浚仪孔守正先至,击之,后军继至,大败希达军,生擒五百馀人。   戊辰,帝次涿州,判官刘原德以城降。庚午,次辽南京之城南,驻跸宝光寺。   辽南院大王耶律色珍患南军之锐,以希达新败,为南军所易也,取其青帜,军于得胜 口以诱敌。帝麾兵击之,士皆鼓勇,斩首千馀级。色珍袭其后,宋师始却。色珍军于清沙 河北,为南京声援。   渤海帅达兰罕率部族来降;以达兰为渤海都指挥使。   壬申,部分诸将攻城,定国节度使宋渥攻其南面,河阳节度使崔彦进攻北面,彰信节 度使刘遇攻东面,定牙节度使孟元喆攻西面。命宣徽南院使潘美知幽州行府事。辽南京权 留守韩德让惧甚,与知三司事刘弘登城,日夜守御,而城外招胁甚急,人怀二心。会迪里 都都指挥使李扎勒灿出降,城中益惧。   辽御盏郎君耶律学古闻南京被围,急救之,围师方严,乃穴地以进,偕韩德让等整器 械,安反侧,随宜备御,志不少懈。宋兵三百馀人乘夜登城,学古战却之,益修守备,以 待援师。   丙戌,命殿中丞杨恭知涿州,以刘原德为右赞善大夫、通判州事。乙亥,命八作副使 祁延朗知东易州。   丁丑,辽主始知南京之围,命南京宰相耶律沙救之,遗使责托果等曰:“卿等不严侦 候,用兵无法,遇敌即败,奚以为将!”特里衮耶律休格知事亟,自请赴援,辽主乃以休 格代希达,将五院军并发。   秋,七月,庚辰,辽建雄节度使刘延素来降。壬午,辽蓟州知州刘守恩降。   帝日督诸将攻城,而将士多怠。桂州观察使曹翰、洮州观察使米信屯城之东南隅,军 士掘土得蟹,翰谓诸将曰:“蟹,水物,而陆居,失其所也。且多足,敌救将至之象。又 ,蟹者,解也,其班师乎!”   癸未,辽耶律沙以援师至,战于高梁河,宋师击之,沙败走。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