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哥大 洛哥大
关注数: 55 粉丝数: 154 发帖数: 7,315 关注贴吧数: 13
汉魏故城礼制区遗址产业开发建议 礼制区概况汉魏洛阳故城礼制区 汉魏故城礼制区遗址产业开发建议 礼制区概况 汉魏洛阳故城礼制区包括灵台、明堂、辟雍、太学。地处汉魏故城南郊,离城3里。由于洛水改道,冲毁了故城的南城墙,把礼制区隔在了洛河的南岸。遗址在今天伊滨区佃庄镇太学村。 灵台创建于光武帝中元元年(公元56年),是当时最大的国家天文台。曹魏、西晋相继使用,达250余年之久。灵台遗址范围达4万多平方米,中心建筑是一座方形夯土高台,东西残宽31米,南北残长41米,残高8米余。东汉杰出科学家张衡(78~139),曾先后两次任太史令10多年,领导、主持和参与了灵台的天象观测和天文研究。张衡的地动仪就安装在此。 明堂始建于光武帝中元元年(公元56年),遗址东西长386米,南北长400米,主体遗址4千余平方米,遗址总面积15万4千平方米。 辟雍始建于光武帝中元元年(公元56年),170米长170米宽,近3万平方米。曹魏西晋继续沿用。西晋辟雍碑1931年出土,提额“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又再莅之盛德隆熙之颂”,国家一级文物,现保存在我镇东大郊村。 东汉太学遗址在内城南郊,今伊滨区佃庄镇太学村。始建于建武五年(公元29年),在校太学生曾多达3万余人。熹平四年(175)于太学讲堂前立石碑46块,史称熹平石经。至曹魏正始二年(241),又立石经28块,史称正始石经。太学遗址分为东西两大部分,据文字记载东部达3万平方米以上,西部也有2万平方米左右。本人认为远不止这个数字。在遗址内部有大面积的夯土建筑遗址,有一排排的建筑房基,或为东西长方形,或为南北长方形,排与排之间距离相等,排列有序。太学是古代传授儒家学说的最高学府。熹平石经是我国最早的官定儒学经本。 礼制区开发的意义 礼制区占地大约800亩,是我国早期帝王礼制遗址最杰出的代表、中华五千年文明最重要的物证,直接揭示了中华民族和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对这些大遗址进行保护性展示,让中外游客通过这些宝贵的文化遗存了解洛阳乃至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是洛阳市打造国际重要旅游目的地和河南省旅游集散中心的大手笔。 东汉洛阳华宫宏殿,芳园秀苑,繁街闹事,良驷华轩,其规模并不亚于长安。在晋人张衡的《两京赋》中,对洛阳当年富丽堂皇的盛况,很是赞美。中原是兵家必争之地,“得中原者得天下”。东汉末年董卓迁都长安而焚洛阳,令蔚然王气的洛阳,一国之首善之区,曾经有过数十万口人的大都市,只残留数百户。曹操在一首题名《蒿里》的诗中,描写了当时中原一带的悲惨景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民生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火焰冲天,黑烟铺地,二三百里,并无鸡犬人烟”后来又多次战乱。汉魏洛阳人杰地灵,本是最宜人居之地,然而,战乱使百姓忍痛割爱,不得离乡背井逃离洛阳,南迁外地,成为客家族。而后又漂泊海外浪迹天涯。如今海外客家族8000万之多,他们洋装穿在身,依然是中国心,浓浓乡愁,不忘祖籍地,每年有大批客家族人归来寻根问祖,祖籍在哪里?他们一头雾水。洛阳千年帝都,礼制区在俺佃庄,这里旅游开发是客家族寻根问祖的首选、必选之地。建议在汉魏故城铜驼大道的宣阳城门正南方,测准方位,新岳洛路边建一个祭坛广场,派头十足,附近再建几个星级宾馆,专门接待来祭拜的客人,将给当地带来极大的财富。 礼制区开发时不我待 佃庄文化底蕴深厚,本应加快开发旅游资源振兴佃庄经济,然而,由于离河道太近,遗址的完整性受到阻断,河堤影响了遗址的开发。开发商一个个兴致而来,扫兴而归,一直搁置至今。外地争名人,旅游资源造假,人造景观比比皆是,而我们旅游资源实实在在,却“端着金碗”盛不来饭吃。由于是汉魏故城遗址需要保护,从东到西,从北到南,建厂不可以,修路修不成,佃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汉魏洛阳故城捆绑了洛河南岸的礼制区一起“世界申遗”,眼看着南岸礼制区难以建成文化产业园,在拉“申遗”后腿 .真诚希望有关部门敢于担当、调查研究、积极论证、作出批示,争取佃庄礼制区早日建成文化产业园,造福一方人民。 礼制区开发难题排解 遗址开发完整性非常重要,没有完整性就会给游客带来遗憾,没有完整性就缺失了部分有力证据。礼制区被河堤隔断,必须想法破解。下面是本人的不成熟看法: 一 . 首先应该想到的是挪河提。滩涂河道管理有法律,任何人都不得干违法的事情。哪级干部也不敢,也不会随便答应的。要想办成,也得下大力气,多到审批机关询问,通过合法渠道找一些权威专家论证,论证的结果允许,就申请权威部门批准。 二 管道施工。争取河道管理允许,动用大型管道,不影响河道流水,在管道上面在搞修建.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