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故事》 《神仙故事》
坐吃等死
关注数: 4 粉丝数: 49 发帖数: 4,404 关注贴吧数: 14
“知识共享”的确是第五季最精彩的一期,说几点思考 经历了漫长的情爱话题后,奇葩总算回到了一个很有深度的话题,其标志就是吧里也好平台也好都不再是讨论谁谁谁不该被套餐,谁谁谁表现最差了。几个帖子我看下来多是在讨论观点的对错或者是否能听懂。大家忽略了节目的比赛性质,而关注了思想性这是本期最大的成功也是历来几季值得回味的选题的共通点。 本期最难的点就在于对知识的定义。正反方定义大相径庭。什么是知识?以前对的知识后来被证伪了那还是知识吗?当它在被证伪之前就已经共享到全人类的脑中了那么它还有被证伪的机会吗?几百年前地心说就是一个共享的人人从出生就学到的知识,后来挑战它的伽利略因为挑战这个知识受到了迫害,在他之前有个叫哥白尼的是死了以后才敢发表日心说的理论。如果我们把观点即定义为知识,把每个人的思考判断即定义为知识那么哥白尼估计刚有那么个思想的火苗就被教会掐灭了,人估计也得被人道毁灭掉。这像什么?像不像1984里说的老大哥在看着你?思想是不是一种知识?我们的世界观是不是一种知识?如果是,而这种知识也是实时共享到每个人脑海里的那么我们一定还处于或者会退化到原始社会。 如果个体的一个思想一个观念不被理解为知识,那么也就是说必须等到这种观念被讨论验证以后才能被认识为知识。维基百科成立的目的其实就在于知识共享,目前而言也算是知名度最高的科普性共享百科全书。那么它能代表知识吗?姑且认为是,因为符合以上定义。我们都很乐意去上面探寻我们有兴趣的未知领域的答案,我们都觉得这是个好事,我们可以知道没见过的动物叫什么名字,知道星星运行的轨迹。但试想一下如果上面还共享了犯罪的一百种方法呢? 知识本身是个中性名词,知识推动了人类的进步,但同样知识也在毁灭着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我们也许可以相信知识本身中性甚至善意是为了帮助人类文明发展,但我不敢相信人性。人性的自私与贪婪在获得无限知识后要么像薛教授说的那样失去所有的动力退化为无,要么一定是穷尽办法在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后拿掉芯片再去想办法超越其他人,所以这块芯片不可能存在。要是存在也一定是绝大多数人都只想获取不想付出。因为知识再多资源也是有限的,能比其他人多一分知识就有多占一分资源的优势,凭什么共享?这是动物的本能,是万物的本性。
老美枪击案的事儿说几句 1、案件性质:目前没有定性但肯定是独立作案,没证据显示是啥is的恐怖行动。一切待定,个人猜测就是心理变态想搞个大事件; 2、这么多次枪击案后美国会禁枪吗?不会,拥有枪支是写入美国宪法的是基本权利所以法律上是最高层法律保护枪支拥有权,因此不会禁枪; 3、那么会部分限制持枪吗?应该会有相关法案出台,比如限制自动步枪出售或改装。但这治标不治本。必须强调指出几个事实: (1)、枪支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里是美国特有的问题而不是普遍问题,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没有很严重的枪支泛滥问题,所以没必要因为枪支问题否定西方的各项制度先进性。 (2)、除开宪法保护拥枪为什么人们会想要有枪?特别是每次枪击案后枪支销售反而大幅提升。这里除开经济上军火商巨大的利益链保护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3)、一般我们会听到老美拥枪是为了对抗政府为恶,是民主的一种保障措施这是扯淡。人们拥枪的根本原因是为了保护自己,因为老美的法律里面有个很特殊的规定就是警察的职责里只有惩治罪犯维护法律而不是去预防和保护受害人。所以你想在面对罪犯时保护自己和家人首先得靠自己。如果警察没有及时来到保护得了你那他没责任。 4、关于国人的讨论,这里我认为需要把华裔和去旅游的中国游客区别评论。如果是已经归化入籍的华裔移民及后代那么有义务融入美国的价值体系,比如参与事后的社会帮扶工作等。但这一向是华裔的弱点,在报道的献血队伍中少有华裔面孔。尤其在这次美国大选很多中华裔的短视自私体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华裔要想在美国社会扩展自我空间赢得尊重还需要更多的参与及认同美国文化。 但如果是对长期生活在国内只是去旅游的游客则没必要大肆批判。恐惧与自私是人的本能,即便是在枪击现场我们看到更多的老美也只是惊慌失措的到处逃散,是有部分人站起来挡子弹,那些人我们歌颂他们是英雄,但我想老美自己也不会谴责那些因恐惧而逃走的人,因为我们不能以圣人的标准来评判每个凡人。我们本身长期生活在一个价值扭曲的社会环境中,这样的环境下看见小偷会站出来吼一声都是稀罕事,所以也不用拿那车上的旅客来当靶子骂。我们可以怒国民价值体系的错误,但也要期盼一代更比一代好,会有更多敢于站出来,而更多的还是那句老话:严于律己,宽于律人。首先应该是问我们前半句做到了吗?我们敢站出来吼小偷了吗?
关于薛之谦的破事儿说两句 关于薛之谦这次的破事儿。首先我是黑,路转黑。我就是因为两边证据都呈现得差不多了所以说两句观感。 首先这个事情不是法律上的事,所以不可能上法院,两边都别指望这点了。关于钱的事有过判例,在恋爱期间双方的约定的金钱往来一般会判为赠予。所以李不可能告薛。薛更没理由告李。 其次说李是准备充分应该也问题不大,因为知道法律途径走不通那么确实对薛能造成最大影响的就是道德上的舆论裁判。所以要说李有意为之,甚至有团队,乃至她文章有故意引导性(比如1000万的事)都成立。因为李确实凭证据做实了自己受害者讨公道的形象。所以你们拿这些去裱人只会被怼回来。 然后,事件里几个点应该是做实了: 1、受伤拍照事件,2,帮扶老人事件。这两件核心就是一点:薛炒作自己。在这点上薛粉最主要的回应是:“演艺圈的都炒作”。这本来是一个事实,但是炒作就意味着造假,如果不被揭开盖子那么人人都乐于看着这个假象,这是潜规则。但一旦真有人把盖子掀开了,那么假的终究是假的会给艺人带领负面影响是事实。 3、共同承担薛付给前妻的费用,4,打掉小孩。第三点如果这次薛不是和前妻复婚而是另找了一个都不是事儿。但实际情况就是虽然法律上会判李给薛的钱是赠予,但路人都会猜测到薛是不是在和前妻合伙骗人。第四条是最无解的,也是我黑他以及黑薛粉的理由。几个月打的是一回事,薛粉去争七个月还是一个月意义不大。核心在于确实是薛要孩子然后又反悔要李打掉孩子,薛是给了几百万的补偿费。但是否足以弥补李的创伤这个问题不可能有标准答案。但薛粉的言论这里超出了道德的底线,比如那个被迫辞职的医护人员,比如你们甚至会说李才是决定杀死肚里孩子的凶手,简直刷新我对粉丝这种人群的观感! 我认为整个事件应该不会再继续延伸了,一个是开会的原因,一个是一方已经停止回应了(那个ps微信聊天记录的手法实在无语,薛的团队堪称猪队友)。薛最大的损失就是人设坍塌,这相当于一件商品的招牌砸了。今天微博里开始有大量的关于薛各种演唱的话题。核心也就是你们这里提到的最后的观点:“不管他人品如何,私生活如何,只要他歌写得好,唱得好就行”。 那么对这一最后观点我回应你们只是在自欺欺人罢了。你们可能会不服觉得为啥圈里那么多有劣迹的不一样混的风声水起,为啥薛不行?比如汪峰童鞋,吴亦凡童鞋都弄出过好几个大新闻了,人设绝不是啥好男人形象了,但他们一样横着走。那么薛呢?薛恰恰不行。因为薛是唱小情歌的歌手,试问一个人设为渣男的歌手写的歌,唱的歌会有说服力吗?他可以继续写歌,我们可以认可他的创作能力但要是他继续在舞台上唱这些情歌,一个如此对待自己感情的人来教别人什么是感情,岂不荒谬?当然我相信薛的粉丝基数足够庞大,你们也可以继续无视李的各种证据甚至说对方造假然后继续相信你们的偶像,这是你们的自由。外人无权干涉。这里我仅代表我个人观点:薛是渣男,不配唱情歌。
【辩题】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 前几天讨论过一次现代市场经济的好坏的争论。我个人持这样一个立场:自由市场经济是最不坏的经济模式,但它仍然是坏的,而且目前的情况是它趋于往越来越坏的方向发展。 计划经济其实是我们这里多数人都该深恶痛绝的一个词,因为给我们以及给所有过去那些红色国家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究其原因我们用六个字概括:存天理,灭人欲。 其实现实操作中最关键的问题就出在分配上面,即不是按劳分配,也不是的平均分配,更不是虚幻的按需分配。问题出在哪里?就是在于那所谓的“天理”是由一级级“存人欲”的人根据自己的欲来制定和执行的。所以最后搞成了部分人存人欲知人定下灭其他人人欲之理,结果就是部分人的欲望满足了,而更多人被牺牲了。所以我们后来明智的选择了搞改革开放,搞市场经济。 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很好理解:即最小化的政府管制,最大化的市场自由贸易。那么自由市场的成功在于解放和鼓励人欲,通俗点说就是别怕政府抢你钱,你只管拿更多钱去扩大生产给你自己挣更多的钱,你创造的工作岗位就是最好的扶贫。 但到了近几年乃至未来自由市场经济这种发展模式会给社会带来重大危机。原因就是他们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却不需要更多的人甚至是不需要人参与了。那么创作更多工作岗位在智能化时代就不成立了,创造更多高价值岗位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都极有可能不成立了。那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就会是那些顶尖资本,技术掌握者能利用手中资源获取利益而不用反哺社会了。所以几十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世界上的贫富差距实际上是在不断扩大的。甚至有人预言了未来99%/的人口都会成为生产力垃圾。 那么怎么办?高税收就是个办法,欧洲很多就是这么做的,但全球化给了富人更充裕的避税空间。所以国际上都开了好几次会要打击避税。然后税收上来了也会有问题,因为反哺工作也就是分配还是靠人来执行那结果还是会和计划经济的机制的失败一样。所以我们还是回到科技,人计划不好,人容易从计划中多为自己计划一点,那么用算法来计划呢?人工智能能创造价值那么能不能拿来分配价值呢?用大数据来计算辅助人力观测会不会是一种冰冷但科学的计划经济实施手段? 最后是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因为我们都知道也见到过贫富不均,特别是阶级固化底层人看不到希望又活不下去的话社会会发生什么。未来会不会就是黑客帝国的美化版呢,穷人只能在富人给他们制造的虚拟仓中寻找自我价值,而那些顶尖的人在现实中寻找人类价值。想想就有点不寒而栗啊
【辩题】婚姻是物质的产物还是爱情的产物 最近有位跑上来发了很多关于处和非处的话题,大概看了一下,对里面物化女性的思维没啥好说的,怼就得了。但更关注的是里面很多回帖赞同他的人表达出来的态度和情绪,由此对婚姻的选择提出一些思考。本帖规则:那位不准回帖,回了也删。其他人有兴趣可以来说说。 我认为婚姻是物质的产物,原始人没有婚姻,他们组成家庭一是为了繁衍,再就是为了相互照顾谋求更大的生存力量及空间,他们在一起的原因是物质的,无关爱情,男的那根棍子把女的打晕拖洞里就完事儿了。后来我们有了社会,有了理性,有了审美,有了感情,于是有了选择,但是必须用更文明的方式来绑定伴侣关系而不是武力了啊,于是有了婚姻。婚姻是一种彼此承认的契约,契约内约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直至今日仍然如此,而契约的产生就是婚姻是物质并可量化的证明。 最后,婚姻的物质不代表人的物质,这个世界上当然有物质的人,有拜金女,也有炫富男,有政商联姻。但这些逼近是少数人群,抛开这些不谈我们回到每个普通的人与人之间,回到我们现实的生活中我承认现代的婚姻给当事双方都带来了过于巨大的物质压力,典型的有:要男方有车有房,婚后户口,子女教育,双方父母养老。很多人为这些压力感到愤怒但这些压力其实八成都得怪到政府头上去而不是迁怒于的对象或者对方家长。但更多的时候我们无力去怪政府,或者因为无力我们怪了也没用,那么觉得自己付出太多就会想索取更多回报,我认为这是很多在前期回帖中要求对方达到种种要求根本原因,即是传统理念的影响,但更是在发泄一股怨气。那么现实确实是有许多无奈,我们也许也无法逆转,但我们该做的是抗争而不是责怪。实在抗争不过那天,我们总还是有个选择叫不婚的吧?没必要去指责谁,我们每个人在这个社会都该是平等而自由的个体。
【原创】自私是一种美德 首先起这个题目不是为了搞事情,而是我在结束上一帖“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本恶”后想表达的一些观点,所以本篇不是我随机拿一个持方来辩论,而是我真就是这么想的。本贴不设规则,大家随意: 在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讨论中我见到最多的反方论点就是:“人的欲望、贪婪、暴力、掠夺等等构成了我们的原罪,所以我们的本性是邪恶的,因为本恶所以才要向善”。这挺符合各种宗教学说中人的原罪,比如七宗罪、贪怨嗔痴。我认为上述一切特性都是所有世间生物共同具有的本能,而这些本能归咎起来可以体现为两个字:自私。 先看最原始的自私:我们有两个本能:1、活下去、每个生物要让自己活下去必然要去争夺更多的资源,甚至是同类相残。2、繁衍、让自己的基因活下去,还是要争夺更多的资源,比如争夺配偶。自私是体现一切生命的本能,是进化的动力,是大自然最原始的美。当然这里还称不上“美德”,因为还谈不到“德”。 人类也是动物,同样人类是自私的物种。出生会抢奶,儿时会捏死蚂蚁,少时会贪玩打架,成年后更是五毒俱全,但这里我仍然要说自私是一种美德,因为自私不光是人类进化的动力,同样也是每一个人成长的动力,因为我们都希望自己比别人好,比以前的自己好,我们管这个叫上进心,也就是自私。让自己变得更好是不是德?当然是德。 然后我们回过头看看:“无私”,我们从小、从古就被教育无私是美德。但我们能设想一下一个人人都无私的社会会是什么样子的?人人都希望别人比自己好,那我咋个堕落都可以喽,我不努力等于是给别人更多的机会啊。而如果有人号召大家都无私,这样的人往往会是什么人呢?我们可以回忆一下人民公社这类的例子。 最后,最大的争议应该是我们人类都有同情心、慈悲心,我们会援助弱小,但我不认为个人的无私援助活动是美德,因为个人的慈悲远比不上形成行业的慈善。慈善是一个行业,它能更有效率的甄别和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而当慈善是是他们的本职工作,这自然也就不是慈善行业的美德。 综上所述,我认为无私不至于是缺德,但至少不是美德,当无私被某个社会大肆宣扬时我更建议大家冷静,警惕。而自私也不该被污名化,这是一个个人主义的时代,人首先是为自己而活,首先认知什么是“我”,然后再去认知什么是“你”,最后才是什么是你我等人构成的“集体”。而自私就是最基本的美德
【辩题】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本恶 这是国际大专辩论赛的决赛题,也是人类辩论了千年的无解题目,能说的很多在网上都搜得到。所以这里我只是试着看能探索一下找得到什么新角度不,而不求论出个胜负。我的帖子里规则是只能说观点,凡是人身攻击的一律删。我个人两持方都可以站,但因为这两天的帖子里站性本恶的我观察要多一些,所以本帖我先做观点定义然后再选择性本善的持方。下面我开始申论: 这个题目三个关键词:人性、初始、善恶。 首先我们来看何“人性”,我们自喻为万物之灵,人性一直也为我们自己所定义。这里有两种定义方法:1、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部分属性,是人与其它动物相区别的属性;2、人的天性,包括人与其它动物所共有的那部分心理属性。如果按前者的定义那么我们会想到我们的心理熟悉哪些与动物的区别呢?首先肯定是智慧,智慧是个褒义词,我们比动物智商高所以我们打败了其他所有的生物成为地球的霸主,然后比其他物种得以更快速的进化;然后呢?然后是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发明了工具、创造了文学,艺术,探索物质世界之外的精神世界的能力。但以上这些人性与兽性的区别我们都只能把它看成中性词,无法讨论善恶。那么如果用第二种定义,人的天性,动物也有的天性,比如一些不好的词,比如杀戮、比如欲望、比如争夺等等自然属性。那么这里我要说,这些词在我看来也是中性词。为什么呢?我们想一下,我们常常说这么一句话:人力在面对自然时是无力的,大自然是残酷的,但我们从来不会说大自然是邪恶的,因为那些是自然规律,所以野兽要捕猎、要争夺地盘,要交配繁衍,这些我们都不会去说野兽是善的还是恶的,这些只是它们的本能。所以如果人性与兽性一样都是自然的天性,那么暂时到这里我们仍然无法去探讨其善恶。 然后我们来看“善恶”,善与恶是我们对社会中人类思想行为的道德判定标尺,结合上面人性的定义我认为讨论善恶只适用与探讨人类社会而不适用讨论野兽(虽然我们会说,老鼠、蚊子等对我们是害兽,但无关善恶)。那么显然我们就无法通过人的自然本性定义来判断善恶,因为我们和兽是一样的。我们需要去阐述的就是无论第一定义中的智慧、创造力、想象力,还作用于我们的社会体系时对人类社会带来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你的智慧、你的创造和发明是造福人类的我们就会说是善,反之即是恶。那么讨论善恶的就是说我们处于人类社会中(如果你自己在孤岛求生那就没必要讨论你善恶,你的行为没有作用对象)。我们具有个体意志及在这些意志支配下作用于社会的行为是善还是恶。 最后我们来看“初”,字面的意思就是初始,每一个人的初始,即你出生的时候。一个婴儿的诞生对于我们这个社会的意义,他的行为是善还是恶呢?刚出生的婴儿只会吃喝拉撒是完全的动物,所以就像上面说的对兽没必要讨论善恶。那么这里我给一个定义:“初始化的过程”。即我们出生时是只小野兽,随着我们的成长到我们具备独立意识并能够以行动参与并作用到这个社会体系中时这个由动物到人类的“初始化过程”,我称这样一个阶段为:“人之初”。在这个定义下我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我们整个初始化过程,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我们接受教育然后融入社会,并作用于社会的过程。我相信每个孩子哪怕是罪大恶极的罪犯的孩子也不会在生下来懂事时就被教导要子承父业去当个匪徒,因为你教他他也不懂,意大利黑手党的接班人表面也一样也知书达理,一样是幼时教育的结果。所以我们都只会教他怎么识字、怎么自立、怎么与人相处,然后会教你要为家庭,为社会做出贡献,我认为这样一个成长,一个初始化的过程是一个向善的过程。当然,中间总会有人学岔了,学了半天还是去作恶了,那么社会体系就会惩罚他,比如把他关起来,劳动教育。然后当他再次踏入社会时我们一般会寄语他什么呢?我们会说他获得了新生,也就是他重新初始化后踏入社会了,所以我说我们的整个教育体系,整个的初始化过程都是一个教人向善的的过程。 这里我们还有一个问题,如果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都是邪恶的呢?所以导致我们的教育也是错误乃至邪恶的呢?那么这个初始化的过程还善吗?这放到我国是很现实当然也是很敏感的一个问题。导致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当今世界的多元开放化体系,各种文明、思想、价值观的碰撞。我认为文明、思想之间的区别是先进与落后的区别而不是善恶的区别。原始部落里我们会教导孩子以后要和父亲一起把隔壁的那个部落赶跑或灭了占有更多的资源发展本部落更大的领地对我们部落做贡献,不会有人会教娃去串通别的部落来把自己的族人灭了。现在看过去那就是发动战争的人,是茹毛饮血的恶徒,但对部落而言他们是英雄;到了君主社会,你被教导忠君爱国是善,集体主义是善;到了民主社会,维护每个个体的利益,个人主义才是善;我们的善恶标尺在不同的社会是具有流动性的,在先进文明与落后文明间是有差距的,所以同样我们也不知道五十年一百年后我们有什么样的善恶标尺,如果用未来的标尺评价现代又会如何?所以我对“社会整体价值”的问题的思考是:我们人类建立了社会体系体现出群体协作的优势,社会建立和维系需要每个个体的奉献即让渡个体权利,在不同的社会阶段这个让渡的标准会不一样导致我们对善恶判定的标尺也会流动,但社会教育的根本目的还是要让每个个体顺利的成长才能够做出贡献,所以为了这个目的施予每个人的教育,也就是施予每个人的初始化过程都是要教人向善的,即符合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系的善。那么当社会整体跃迁至更高级的形态时也是通过长期的一代一代人的思想观念更新实现整体价值观的变化从而构建起新的善恶标尺,新的初始化教育体系。 人之初,性本善——人在从兽到人这一初始化过程中我们受到教育从而展现出我们的人性,我们的教育本质是要让我们为社会为集体的存在做出贡献这是为善。以上是我的观点
【原创】当辩论赛遇到娱乐业 关注了一下最近的风波。同时也注意到有人联系了星辩的事情。简单说点个人看法。因为我一向的原则是探讨观点,不探究个人道德。所以这篇定调是讨论马薇薇她们辩手的价值观与娱乐行业价值观的矛盾。 先看这次事件马薇薇提出的三个点:1、选手拜票;2、选手占用时常过长;3,公司内部资源倾斜。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价值观:不公平。而我相信公平是她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因为她是一个打了十几年辩论赛的辩手,辩论赛是一个比赛项目,和下棋、电子游戏、歌唱比赛等等一样可以归为脑力竞技。那么不管对于体育比赛也好脑力竞技也好对于我们任何一个选手第一个价值观就是要赢,第二个价值观就是要公平。所以任何比赛都有规则,而选手都必须要严格遵守规则,否则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所以这些是马薇薇站在辩论选手上提出以上三个点点依据。如果这是一场正规的辩论赛以上都成立。但回到奇葩说这样一个娱乐性节目则以上都不成立。 奇葩说是辩论赛和娱乐业结合的一个尝试,给了我们很多惊喜。就像罗胖最后一集的陈词,对这个时代都是一份贡献。但这个节目要生存,那他必然要有商业性,所以我们都记得第一季时节目说:“我们这个节目最大的规则就是没有规则”。后来我们也慢慢了解到它实际上是有规则的,比如马东说过的“剪言论不剪观点”,比如逐步建立的选拔淘汰奇葩制度。不过这些制度建立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节目更公平,而是为了节目本身的商业价值。所以如果我们把这些奇葩都看成娱乐公司的艺人而不是辩手,用娱乐行业的视角来衡量,那么选手拜票不是问题,能娱乐大众就好。选手实力强获得的资源更多,人气高能给公司带来更多的商业效应,那么公司给他更多的发言时间或者镜头剪辑时间,给他买热搜提高人气才是一个商业化公司正常的运作模式。所以这才是矛盾的核心,马薇薇等辩手用辩论赛的价值核心:“公平”来衡量娱乐行业的价值核心“利益”就产生了这次风波。 然后我们再来提一下星辩的事儿,其实原理也是一样的。恐龙们觉得不公平所以把比赛视频发到了网上让众人评理。但是这场比赛是被买断了版权的,所以他们追求公平的过程侵害了主办方及版权购买方的商业权利,直接导致了经济利益后果。这也是辩论赛遇到娱乐业。很多传统行业与娱乐业杂交都会产生这类不适,这里我只是希望辩论和娱乐能够找到一个共识。 最后就谈谈网友,或者说谈谈那些喷子。这吧我平时不来就是因为喷子太多,而且吧务也不管所以弄得乌烟瘴气满屏都是喷选手,喷导师,喷嘉宾的帖子。网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信息的便利,带来了娱乐的丰富化但同样也带来了喷子。网络上一旦没有对恶毒言论的约束,人无尽的恶念就会在这里尽情释放。网路没有使他们变得更聪明,只是成为他们发泄情绪的一个渠道。网路没有成为他们吸收知识成长的平台,因为他们只会选择性的接受自己认同的观点,而对多元观念要么屏蔽,要么谩骂,从而在傲慢与偏见中寻找自我的快感。对这些人永远只有一个字:呸~
【原创】对吧里风气的一些感想。 其实在奇葩说休赛期间我还经常希望来这个吧里逛,那会儿虽然帖子少,人少,但大家往往都还是能就某些观点展开讨论的。但是到了正式开赛反而来得少了。为什么呢?因为每期节目后来到吧里看到最多的往往不是大家在撕论点,在思考讨论观点。更多的是在讨论甚至攻击辩手、导师甚至嘉宾。一个个都像打了鸡血一样要把每个自己看不顺眼的人都评头论足一番。而这类八卦式的乱侃模式其实是我们在其他电视综艺、真人秀的各种吧里面最常见的模式了。 我们传统的各种综艺节目无非就是给大家图个乐子,综艺咖们再咋个耍贱撕B无非就是给大家一个笑料,话题。那么大家下来随便扯犊子增加话题量对这个节目都是好事,撕得越厉害这个节目说不定还越火。但奇葩说虽然也是一个综艺节目,但从它开播那一天起,它的定义就是一个综艺辩论节目,除了大家要玩得开心,也更希望能从更多的角度能给大家带来思考的方向、角度和空间。这是这个节目的宗旨。所以如果每期下来我们能在这个贴吧里更多是围绕选手们的观点进行评论、批判、反驳、赞同、展开衍生那都是好的。但像今天这期后我们看到的是什么? 是:“我觉得这位辩得好、那位辩得不好,咋个咋个不公平、宝宝咋个咋个不满意,总之就是不符合我的评判标准了!”、论题没几个人关心了、选手们的论述、观点也没几个人去思考了,我们能想到他们思考的这种角度吗?我们能够组织起这样的语言来表述清楚一个观点吗?我们真的通过这次辩论思考到了什么学到什么了吗?难道年轻人的青春和热血真的只有通过这样的嘲讽、谩骂才能得以抒发吗?这样也许像我前面说的对这个节目也许是好事,增加了话题性。但对这个节目的宗旨也好,对你个人也罢有什么意义?和你去看跑男然后跑吧里骂几句谁谁谁真做作,简直就是SB有啥区别?。这真是你们想要的“奇葩说”?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