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龙雷克斯9 霸王龙雷克斯9
关注数: 36 粉丝数: 181 发帖数: 6,747 关注贴吧数: 9
罗的觉醒技还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和基德不一样,基德两年中多次和四皇团队交手,和之国之前实力都没显露,所以这次开觉醒打大妈也很正常。而罗在德岛和明哥一战漏了底牌,所以对罗突然有觉醒能力,有尾田故意拔高的嫌疑。 但真要细究起来,其实也不是完全不可想,还是可以强行解释一波的。 首先,对于罗这个人,不管是德岛还是和之国,有一个关键词一直围绕在他左右,“体能”。罗的体能并不强,尤其是相对于路飞和基德,其中,路飞类似凯多,可破防可打倒,但会很快回血,基德类似大妈,站着不动让你打也很难击倒,但二者都是体能超强的典范,所以对体能消耗并不敏感。罗不同,且不说跟高手较量,在庞克·哈萨德跟斯摩格打,格斗都处于劣势。他的身体素质很难撑得起长时间大范围的体力消耗。 在德岛时罗就说过他的能力很费体能,这还是普通room而已,当然,更有可能只是对于罗来说费体能,倘若放在路飞身上也就根本就不是个事。罗的觉醒很可能也是更早之前而不是德岛之后,不得不说罗的果实开发是很好的,早就领悟到觉醒技能并非不可能,只是,相对罗来说,此技能体力消耗实在太大,罗本身又是思维上倾向于稳妥的人,断不愿把体能赌注搭在一招之上,所以一直没有正经开发。甚至可能他自己都不知道这个果实开发阶段叫“觉醒”,毕竟明哥也说过果实很少觉醒的。简单来说,罗觉得太费体能实用性不强所以一直把觉醒技尘封了。 当然,罗这么做也是认定明哥防御力没那么变态,伽马刀突袭那下子的确重创了明哥,只是罗没想到明哥还有紧急治疗这一招。而后目睹了明哥觉醒的巨大威力,再加上意识到单凭伽马刀已不足以对抗强者,因此在德岛后这一个月里罗也抽时间练了几下觉醒,但总体上还是极不熟练,不是死到临头他也不会去用
一些有关卡52直升机的老信息 最近吧里出现了多个有关海军可能会引进卡52K直升机的贴子,其来源都出自一处,就是记者实地采访了卡52的制造工厂以及俄罗斯直升机集团的声明,愿意向中国提供直升机产品。这两则信息也不知是什么原因直接就被吧里的很多人认定中国必将引进卡52K直升机供075两栖攻击舰使用,也许是最近两个月严重缺乏重量级的军事新闻,所以一些人抓住一点消息就大肆炒作,也许是其它一些原因,暂且不论。这里讲诉一点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的有关卡52直升机的一些信息,看了之后也许会对中国引进卡52的可能性有个更清晰的认识。 1. 出身名门却是“废物利用” 卡52“短吻鳄”直升机的前身便是大名鼎鼎的卡50“黑鲨”,包括吧里的很多人在内,至今仍然有大量军事爱好者对其念念不忘,尤其是冷战末期的苏联武装直升机选型一举击败米28赢得军方订单更是为人津津乐道,不过,这里有些情况还是需要澄清一下,这里的军方并非苏联所有军种,而是空军,那这次竞标为何是卡50获胜而非卡28呢?并非卡28技不如人,而是卡50的设计思路更符合苏联空军的需要。苏联空军对武装直升机的要求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为他要的并非是一款“反坦克直升机”,而是用于摧毁敌方武装直升机的空战直升机,彼时的苏联军方对自身的钢铁洪流十分自信,因此其并不担心对面的坦克、装甲车会对己方坦克造成多大威胁,倒是80年代日益兴起的空中反坦克兵器——武装直升机对苏联的坦克形成了巨大威胁,而苏联空军认为,在瞬息万变的东欧战场,制空权的争夺将十分胶着,由于陆战才是核心,因此,可以直接对地面目标进行精确打击的低空、超低空制空权尤为重要,为了保护己方装甲部队,对方的武装直升机必须想办法清除,因此对于己方武装直升机的要求是“对地可以弱,空战必须强”,因此卡50采用了非常激进的单人驾驶舱,以减轻重量提高机动性,效果也是很明显,比起模仿AH64”阿帕奇“的米28,前者机动性提高了一大截,毕竟苏联10~13吨级直升机动力都是相同的TV3-117(卡27/28/29/31还有米8/17等都是如此),直升机气动也不像喷气式飞机那么讲究,基本上是谁重量轻机动性就好,而对苏联军方要求判断失误的米里遗憾丢标,当然,失标后的米里也不甘示弱,声明卡50做完翻滚动作后只能往左转,往右转旋翼便会相撞,不过这种控诉随着苏联解体订单作废而不了了之,只能说卡莫夫的柔性共轴翼的确有这种风险。 先说到这,时间不早了,有空再补充
华为手机倒了,oppo或者vivo其实可以把mate这个品牌 华为手机倒了,oppo或者vivo其实可以把mate这个品牌盘下。 OV两家长在中端机和线下门店,此前,华为荣耀的高速扩张令OV线下受伤不浅,但随着华为系的快速消退,原来的门店也会很快改换门庭。 目前,OV也各自推出了自己的性价比品牌和系列,如vivo的iqoo子品牌、Z系列千元性价比手机,oppo的realme子品牌、K系列千元机,在线上性价比市场也算站稳了脚跟,可以和红米对抗。 而3000元左右的中端机OV本就有传统优势,只是,4000元以上高端机型始终是痛点,无论是oppo的find,还是vivo的nex,几无市场可言。而小米凭借米10却在高端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之前有华为系压制还好,现在四家变三家,竞争将会更激烈,而高端起不来无疑将会是OV的致命伤,利润最高的这部分,如果再起不来,那么会拱手让给苹果三星,小米也会分一杯羹。 而解决这个问题最快最稳的办法,就是从华为手里买下mate这个系列的独家授权,和小米10打通用牌不同,mate系列走商务风很受一些不差钱的商人、官员、企业中高层的欢迎,OV中任何一家都可将其买下,然后一开始可以宣传“华为mate独家授权”,并在产品上保持原mate系的一贯风格,同时也标注是oppo/vivo生产,等到消费者都接受是oppo/vivo的产品,予以认可,再取消“华为授权”的字样。 至于P系列,倒是没必要,虽然销量更高,但其主打时尚却与ov的find、nex重叠,OV若买下mate系,完全可通过这一个系列,把自家的时尚高端系列find/nex带起来。
垂直/短距起降战机带来的“航母热”其实是伪命题 F35B战斗机自一面世,立刻引起了很多中等强国的关注,作为一型主打舰载的战斗机,其风头远远压过了比它尺寸更大、战力更强、售价更低的同门F35C,多个国家已经订购并打算以其为基础建设自己的航母战斗编队,颇有上世纪80年代英国独特的“鹞”式面世后挂起的强烈“航母风”的风范。甚至有种说法,F35B的出现圆了很多国家的航母梦,使这些国家的各种“直升机母舰”摇身一变成为“闪电航母”。 不过,这些毕竟只是笼统的说法。稍经推敲,便会发现,其实,不论是F35B圆了很多国家的航母梦,还是当年“鹞”带来的航母热,其实都只是一厢情愿的说法,都过于夸大了STOVL/TOVL的作用而忽视了各国的潜在需求。 第一个事实,“航母热”是何时刮起的?如果硬要往前追究,可以追到20世纪20年代。但那个年代的政治格局、经济、技术都与后来的雅尔塔体系世界与后冷战世界完全不同,而且在二战前,各国对航母威力的认识还很不透彻。真正在认识到航母的巨大威力并促使各国倾囊投入于此的,第一波是在二战后。 二战后,美英两国都遗留下数量过剩的航母,尤其是各种轻型舰队航母与护航航母,因此,在战后那场持续20多年的疯狂抛售军备物资的狂潮中,这些航母也未能幸免。尤其是明显颓势的大英帝国,一时间,改装喷气式战斗机的巨人/尊严级航母成了各地区强国的抢手货,荷兰、法国、印度、澳大利亚、阿根廷、巴西等国先后采购,美国也向法国出售了2艘超轻型的“独立”级航母。巨人级满排2万吨左右,适度改装后完全可以支持战后第一代重量并不大的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这股浪潮由此形成了第一波“轻型航母热”,全部使用弹射器,与STOVL/TOVL并无关系。另一个意义是基本奠定了冷战期间的航母拥有国格局,并且,除了法国在60年代建造了2艘“克莱蒙梭”级之外,上述其它国家自此再也没有服役过新航母,或者之后退出航母圈,或者继续采购二手航母维持,总之是陷入了一个奇怪的“二手怪圈”。
无人机的发展开始放缓 随着中东局势的逐渐缓和,反恐反游击的需求在减弱,无人机的需求也大为降低。此前,中东各国是中国无人机的主要买家,诸如沙特、阿联酋、埃及等国都买了不少,今后可能很难获得大笔订单了,连带着无人机技术发展也面临困境。几年前,无人机需求强劲,刺激了厂商研制了更大更先进的无人机,比如611的翼龙2和航天11院的彩虹5.相比之下,翼龙2比较幸运,已经成功出口并取得了一定战果,彩虹5在推出后已参加了2届珠海航展,但可惜并没有获得确切的订单,今后的发展前景也很黯淡。 当然,无人机不止可以用于反恐反游击这种非传统战争,也可以用于正规战争。但无人攻击机用于正规战争的性价比确实存在争议,这种飞行器带来使用费用低,滞空时间长等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生存性低下的问题。如果想进入中美俄这样的国家军队服役,无人机势必要进一步向上发展,以更好地适应传统战争。目前,中美俄三国各自推出了各自的高端无人机。采用飞翼式隐身布局的无人攻击机可能会是最佳选择,这类无人机三国已进行过多年探索,现在也有些成品推出,然而此类无人机和捕食者翼龙之类差别很大,目前还并没有得到军队认可。 俄罗斯的猎人B无人机去年年中正式面世,今年年初进行了滑跑试验,但现在也没有进行首飞,而俄罗斯对无人机的接受速度比较缓慢,去年末类似于翼龙的猎人无人机(1.5吨)才去中东进行试验性部署,其部署隐身无人机的速度只会更缓慢,随着俄罗斯逐渐撤出中东,俄罗斯以后也会把更少的资源倾斜到无人攻击机。 中国最早的是利剑,但只是个比较粗糙的原型机,首飞后信息便不明朗,极可能仅是个验证项目,而应用性产品601迟迟没有消息。132厂则推出了自己的云影、风影无人机,采用了常规布局的喷气式无人机,类似于低端的复仇者无人机,有小型弹舱,也可外挂,这类无人机充其量仅是个过渡,得不到任何订单也有可能。更高端的则是去年航天科技推出的彩虹7,类似于美军的RQ180,宣传上是19年首飞,但目前也没消息。彩虹7是面向国内市场的,但军队对于下一代无人机并没有表现出特别浓厚的兴趣。 美军的历程则更有意思,最开始是轰轰烈烈的X47B项目,原作为一种远程打击利器,后无疾而终。通用原子公司的复仇者推出多年,也有改进型,但军队尚未接受。RQ180则是只问楼声响,不见人下来。 X47B这种类型的远程隐身无人机,仍然会是最主要的发展方向。但需要解决好抗干扰、自主决策、机动性的问题,也需要权衡好侦察和打击的矛盾。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