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inter打假 painter打假
关注数: 0 粉丝数: 5 发帖数: 2,433 关注贴吧数: 4
【文殊菩萨牛逼】施设文字皆为魔业。乃至佛语犹为魔业。 尔时虚空藏菩萨。告众菩萨言。诸仁者颇能宣说超越诸魔之法门耶。各随所乐说之。时彼会中有菩萨名曰山王。作如是言。若有求离魔之境界。是堕魔界。若知一切境界皆是佛界无有魔界。是人则名随佛境界。入佛境者尚不见有佛之境界。况余境界。菩萨由此超越魔道。是故名为超魔法门。宝吉祥菩萨曰。心缘虑者为魔境界。若复于法无所缘虑。知一切法皆无所得。则获无阿赖耶。彼何有魔之所为作。是为菩萨超魔法门。 宝手菩萨曰。若有执着则堕魔境。若不取着则无诤竞。与一与二不共心俱。何况诸魔。若菩萨证此不俱法门。则超魔境是为菩萨超魔法门。 宝勇菩萨曰。若堕空有是为有诤以有诤故。则住魔境。若不堕空有随顺相识。而无所转住无相际。则超魔境。是为菩萨超魔法门。宝思惟菩萨曰。如来说一切妄想烦恼。如光影如影像。不转非不转。不来不去不住内外。若如是知者。则于分别烦恼不起。于分别烦恼不灭。则断遍计。超于魔境。是为菩萨超魔法门。 宝藏菩萨曰。若有染不染则有爱憎。以有爱憎则堕魔行。若离憎爱名住平等。若住平等则于诸法种种相离。离诸相故平等思惟。得是平等名超魔境。是名菩萨超魔法门。离宝菩萨曰。起于我者则为魔业。若我清净何有魔为。所以者何。由我净故烦恼清净。烦恼净故一切法清净。由一切法净故虚空清净。住是虚空清净法者则超魔境。是为菩萨超魔法门。 法王菩萨曰。譬如大王得灌顶已有大营从无所怖畏。得灌顶菩萨亦复如是。以众法宝而为眷属。于一切魔无有怖畏。所以者何。彼灌顶位。满足一切无量佛法法宝眷属。能持十方一切诸佛所说之法。若菩萨住如是心则超魔境。是为菩萨超魔法门。 山相击王菩萨曰。譬如有孔隙处风入其中。摇动于物有往来相。菩萨亦尔。若心有间隙心则摇动。以摇动故魔则得便。是故菩萨守护于心不令间隙。若心无间隙则诸相圆满以相圆满故。则空性圆满。是为菩萨超魔法门。喜见菩萨曰。于诸见中见佛见法。是为最胜。此中见佛者不以色见。不以受想行识见。于一切法都无所见。是真见佛见法者。于一切法离于作意。不见文字不生贪着。是真见法。以见佛见法得成就故。能超魔境。是为菩萨超魔法门。 帝网菩萨曰。起念思惟名为魔业。菩萨于彼因缘。若有动念思惟。不如理作意。皆是魔作。若不动不念。不起思惟不生于触。则超魔境。是为菩萨超魔法门。 功德王光明菩萨曰。若有对治则为魔业。若无对治即为法界。一切诸法皆顺法界。若入法界则无魔界。所以者何。离于法界魔不可得。法界魔界同真如性无有少异。菩萨解此则入一道超于魔境。是为菩萨超魔法门。香象菩萨曰。无力者魔得其便。有力者魔不得便。无力者谓于三解脱门闻生惊怖。有力者于三解脱门闻不惊怖。何以故。若证解脱则不惊怖。通达此者不生惊怖。善修行者亦不惊怖。无惊怖故则超魔境。是为菩萨超魔法门。 慈氏菩萨曰。犹如大海同一醎味。佛法智海同一法味。亦复如是若佛若法。悉皆平等空无相愿。不生不起一相平等一味平等。若菩萨了知一味相者则超魔境。是为菩萨超魔法门。虚空藏菩萨曰。仁者譬如虚空起过一切所有境界。亦无眼耳鼻舌身意。菩萨如是知一切法自性清净。犹如虚空等身口意入智光明。若得智光则超魔境。是为菩萨超魔法门。 文殊师利菩萨曰。仁者汝等所说悉是魔境。何以故。施设文字皆为魔业。乃至佛语犹为魔业。无有言说。离诸文字魔无能为。若无施设即无我见及文字见。以无我故。则于诸法无有损益。如是入者则超魔境。是为菩萨超魔法门。 ---------------------------------------《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卷第七
《楞严经》四清净明诲之一 戒大妄语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沈三苦海,不成三昧。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和谐)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末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自《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 
【佛教经典】佛说首楞严三昧经 大正藏 No. 0642 佛说首楞严三昧经  姚秦 鸠摩罗什译  2卷  佛说首楞严三昧经卷上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僧三万二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七万二千。众所知识得陀罗尼。成就辩才乐说无尽。安住三昧而不动转善能了知无尽之慧。得深法忍入深法门。于诸无量阿僧只劫。所修善法皆悉成就。摧伏众魔降诸怨敌。摄取最尊严净佛土。有大慈悲诸相严身。于大精进得到彼岸。善知一切言辞方便。所行威仪具足清净。悉以得住三解脱门。以无碍智通达三世。发决定心不舍一切。忆念义趣堪忍智慧。其诸菩萨德皆如是。其名曰转不退法丨轮菩萨。发心即转法丨轮菩萨。无碍转法丨轮菩萨。离垢净菩萨。除诸盖菩萨。示净威仪见皆爱喜菩萨。妙相严净王意菩萨。不诳一切众生菩萨。无量功德海意菩萨。诸根常定不乱菩萨。实音声菩萨。一切天赞菩萨。陀罗尼自在王菩萨。辩才庄严菩萨。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弥勒菩萨。须弥顶王菩萨。海德宝严净意菩萨。大严净菩萨。大相菩萨。光相菩萨。光德菩萨。净意菩萨。喜王菩萨。坚势菩萨。坚意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七万二千人。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释梵护世天王。并诸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与非人。众所知识多种善根。乐大法者皆来集丨会。  尔时坚意菩萨。在大会中作是念言。我于今者。当问如来以是所问。欲守护佛种法种僧种。令诸魔宫隐蔽不现。摧伏自大增上慢者。未种善根者今当令种。已种善根者当令增长。若有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令发心。已发心者令不退转。已不退者当令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计有所得住诸见者。皆悉令发舍离之心。乐小法者令不疑大法。乐大法者令生欢喜。作是念已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我今欲于如来法中少有所问。唯愿听许。佛告坚意。随汝所问。吾当解说令汝欢喜。坚意菩萨白佛言。世尊。颇有三昧。能令菩萨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得不离值见诸佛。能以光明普照十方。得自在慧以破诸魔。得自在智。获自然智。得无生智。能不随他得。不断辩才。尽未来际得如意足受无量命。乐声闻者示声闻乘。乐辟支佛者示辟支佛乘。乐大乘者为示大乘。通达声闻法而不入声闻道。通达辟支佛法而不入辟支佛道。通达佛法而不毕竟灭尽。示现声闻形色威仪。而内不离佛菩提心。示现辟支佛形色威仪。而内不离佛大悲心。以如幻三昧力。示现如来形色威仪。以善根力。示现在于兜率天上。现受后身入于胞胎。初生出家坐佛道场。以深慧力现转法丨轮。以方便力现入涅盘。以三昧力。现分舍利。以本愿力现法灭尽。唯然世尊。行何三昧。能令菩萨示现如是诸功德事而不毕竟入于涅盘。佛告坚意菩萨言。善哉善哉。坚意。能问如来如是之义。当知汝能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怜愍世间利安天人。今世后世菩萨蒙益。当知汝已深种善根。供养亲近过去无量百千亿佛。遍行诸道降魔怨敌。于佛法中得自在智。教化守护诸菩萨众。已知一切诸佛法藏。曾于恒河沙等佛所。成就问答。坚意。如来于此众会之中。不见天龙夜叉乾闼婆及诸声闻求辟支佛者能作是问。唯有汝等大庄严者。乃能启发如是之问。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说诸菩萨成就三昧。得是功德复过于此。坚意白佛言。愿乐欲闻。佛告坚意。有三昧名首楞严若有菩萨得是三昧。如汝所问。皆能示现于般涅盘而不永灭。示诸形色而不坏色相。遍游一切诸佛国土。而于国土无所分别。悉能得值一切诸佛。而不分别平等法性。示现遍行一切诸行。而能善知诸行清净。于诸天人最尊最上。而不自高憍慢放逸。现行一切魔自在力。而不依猗魔所行事。遍行一切三界之中。而于法相无所动转。示现遍生诸趣道中。而不分别有诸道相。善能解说一切法句。以诸言辞开示其义。而知文字入平等相。于诸言辞无所分别。常在禅定而现化众生。行于尽忍无生法忍。而说诸法有生灭相。独步无畏犹如师子。尔时会中诸释梵护世天王。一切大众皆作是念。我等犹尚未曾闻是三昧名字。何况得闻解说其义。今来见佛快得善利。皆共得闻说首楞严三昧名字。若善男子善女人求佛道者。闻首楞严三昧义趣信解不疑。当知是人必于佛道不复退转。何况信已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如说修行。时诸释梵护世天王。皆作是念。我等今当为佛如来敷师子座正法座大上人座大庄严座大转法丨轮座。当令如来于我此座说首楞严三昧。是中人人各各自谓。唯我为佛敷师子座余人不能。尔时释梵护世天王各为如来敷师子座。庄挍清净端严高显。无量宝衣以敷其上。悉皆张施众妙宝盖。又以众宝而为栏楯。于座左右无量宝树枝叶间错行列相当。垂诸幢幡张大宝张。众宝交络悬诸宝铃。众妙杂华以散其上。诸天杂香烧以熏之。金银众宝光明间错。种种严净靡不具有。须臾之间于如来前。有八万四千亿那由他宝师子座。悉于众会无所妨碍。一一天子不见余座。各作是念。我独为佛敷师子座。佛当于我所敷座上说首楞严三昧。时诸释梵护世天王。敷座已竟。各白佛言。唯愿如来坐我座上说首楞严三昧。即时世尊现大神力。遍坐八万四千亿那由他师子座上。诸天各各见佛坐其所敷座上。
【佛教经典】实相般若波罗蜜经 大正藏 No. 0240 实相般若波罗蜜经 唐 菩提流志译 1卷 实相般若波罗蜜经 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译 如是我闻: 一时婆伽婆,以善成就一切如来金刚正智之所建立,种种殊特超于三界灌顶宝冠,摩诃瑜伽自在无碍,获深妙智,证平等法,所作功业皆已究竟,随众生心悉令满足,三世平等常无动坏,三业坚固犹如金刚普光明身。住欲界他化自在天王宫殿之中,其王宫殿种种严好,皆以大宝摩尼所成,缯盖幢幡众彩交映,珠璎宝铎风动成音,一切如来常所游践,咸共叹美吉祥第一。有菩萨摩诃萨八千万人,前后围绕供养恭敬。佛为说法,初中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清净圆满。 其名曰:金刚手菩萨、观自在菩萨、虚空藏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转法丨轮菩萨、降伏一切魔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为诸菩萨说一切法自性清净实相般若波罗蜜法门。所谓:“爱清净位是菩萨位;见清净位是菩萨位;深着清净位是菩萨位;悦乐清净位是菩萨位;藏清净位是菩萨位;庄严清净位是菩萨位;光明清净位是菩萨位;身清净位是菩萨位;语清净位是菩萨位;意清净位是菩萨位;色清净位是菩萨位;声清净位是菩萨位;香清净位是菩萨位;味清净位是菩萨位;触清净位是菩萨位。何以故?一切法自性清净故。一切法自性清净,即般若波罗蜜清净。” 尔时世尊说此法门已,告金刚手菩萨言:“金刚手!若有人得闻此一切法自性清净实相般若波罗蜜法门,一经于耳,是人所有烦恼障、业障、法障,极重诸罪皆自消灭,乃至菩提不生恶道。若复有人能日日中,受持读诵思惟修习,即于现身得一切法平等性金刚三昧;余十六生,当于一切法门而得自在游戏快乐,乃至当获诸佛如来金刚之身。” 尔时如来即说咒曰: “唅(长呼)” 尔时世尊,复以一切如来普光明相,为诸菩萨说一切诸佛寂静性成正觉实相般若波罗蜜法门。所谓:“金刚平等成正觉,大菩提坚固性如金刚故;义平等成正觉,大菩提一义性故;法平等成正觉,大菩提自性清净故;一切平等成正觉,大菩提离一切分别故。” 尔时世尊说此法门已,复告金刚手菩萨言:“金刚手!若有人得闻此四种寂静性成正觉实相般若波罗蜜法门,受持读诵思惟修习,应知是人即得超于一切恶道,疾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如来复说咒曰: “唵(长呼)” 尔时世尊,复以一切如来能调伏难调众生释迦牟尼相,为诸菩萨说一切法平等实相般若波罗蜜法门。所谓:“贪无戏论性;嗔无戏论性;痴无戏论性。何以故?一切法无戏论性故。一切法无戏论性,即般若波罗蜜无戏论性。” 尔时世尊说此法门已,复告金刚手菩萨言:“金刚手!若有人得闻此一切法平等实相般若波罗蜜法门,受持读诵思惟修习,假令其人杀害三界一切众生,终不因斯堕于恶道。何以故?已受调伏心律仪故。当知是人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如来复说咒曰: “憾(长呼)” 尔时世尊,复以一切如来自性清净相,为诸菩萨说一切法平等性观自在智印实相般若波罗蜜法门。所谓:“一切世间贪性清净、嗔性清净;一切世间贪性清净、嗔性清净故,一切世间垢性清净、罪性清净;一切世间垢性清净、罪性清净故,一切世间法性清净、众生性清净;一切世间法性清净、众生性清净,故,一切世间智性清净;一切世间智性清净,即般若波罗蜜清净。” 尔时世尊说此法门已,复告金刚手菩萨言:“金刚手!若有人得闻此一切法平等观自在智印实相般若波罗蜜法门,受持读诵正念修习,是人虽在五欲尘中,不为贪欲诸过所染,譬如莲华虽在淤泥非泥所着,乃至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如来复说咒曰: “咭利(短呼)” 尔时世尊,复以一切如来为三界主相,为诸菩萨说一切诸佛灌顶出现智藏实相般若波罗蜜法门。所谓:“灌顶施,令一切得三界王位故;财宝施,令一切得所愿满足故;净法施,令一切得诸法实性故;饮食施,令一切身心获安乐故。”
【依经破邪见】佛陀与所谓的“上帝”对话,看看如何破斥的 佛陀与大梵天主的对话    --自《大悲经-梵天品》    犹太教、基督教-天主教,伊丨斯兰教信奉的是一个主神(古印度婆罗门成其为大梵天),所不同的是上帝的代言人(先知)和教言略不同。   到底谁是真正的世界之主?    对于这个提问,答案是千变万化的。绝大多数都会说是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包括鬼、神、人类、动物等等也都是他们创造的。我们不禁要问:真的是这样吗?那么,同样作为上帝的子民,为什么我们的命运、相貌、健康等等会因人而异呢?为什么大地山川区别那么大呢?为什么这个地球会有那么多的天灾人祸呢?如果真是他们创造了我们,为什么不能让我们大家都生活得很愉快呢?为什么不能让他们创造的生灵和事务能够和睦相处呢?等等诸多疑问让我们不得不试图擦亮自己的眼睛,想了解得更加清楚!更加明白。    其实,在两千多年前,佛祖就这些问题就与三千大千世界主大梵天王有有一番精彩的对话。揭示了这些种种疑问的绝对真理。    佛祖从世界的生成与毁灭,日月星辰的运转,山河大地、树木丛林、动物的形成与命运。众生(包括人类)的相貌、命运、健康、苦恼等等种种悬殊和不平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与总结,令号称世界之主的大梵天王不得不心服口服地纠正了错误的观点。    这其中的道理究竟如何?佛祖又是如何用事实说话让大梵天王心服口服的呢?我们不妨暂时抛开成见,去仔细聆听佛祖与大梵天王之间的对话。   《佛陀与梵天的对话》    光亮简述    世尊涅盘之夜,为了能再见到世尊的面,三千大千世界主大梵天王来到人间,到了佛所顶礼后对佛说道:“希望世尊教我如何修行?云何而住。”    世尊即问大梵天王:“梵天,你是否曾经说过我是三千大千世界的主人,一切众生都不如我,我胜过一切众生。天下万物和众生都是我创造作的,都是我化现的吗?”    大梵天王回答说:“是。世尊。我是这么说的。”    世尊又反问道:“梵天,你又是谁创造的呢?又是谁变现的呢?”    梵天默然无语,回答不上来。    世尊又问道:“当那三千大千世界整个被劫火焚烧,一片火海。这也是你创作的吗?也是你化现的吗?”    梵天回答说:“世尊。这不是我创作的,也不是我化现的”。    佛又言道:“梵天,这山河大地依水聚住,水依风住,风依虚空。这大地厚度达六百八十万由旬,不裂不散。梵天,这也是你创造作的吗?也是你化现的吗?”    梵天回答说:“不是的。世尊”。    佛又问道:“在这三千大千世界里,有百亿个太阳和月亮,他们都按照各自的轨迹有条不紊地运行着。梵天,这也是你创作的吗?也是你化现的吗?    “不是。世尊”。    “有时候,日月天子都不在各自的宫殿,宫殿空虚。梵天,这也是你创作的吗?也是你化现的吗?”    “不是的。世尊”。    “这春、夏、秋、冬四大时节也是你创作的吗?也是你化现的吗?”    “不是。世尊”。    “那些水镜、苏油、摩尼、颇梨、以及其它净器所显现的种种色相像,像那些大地、山河、树林、园苑、宫殿、舍宅、村落、城市、骆驼、毛驴、大象、马匹、獐、鹿、飞鸟、走兽、太阳、月亮、星宿、罗汉、独觉、菩萨、佛、帝释、梵天、人类、非人等种种色像,都你创作的吗?都是你化现的吗?是你增加的吗?”    “不是的。世尊”。    “那些山崖深谷,大小诸鼓、歌舞游戏、獐鹿、飞鸟、野兽、人类、非人等发出的种种声音。梵天,这些也是你创作的吗?是你化现的吗?是你增加的吗?    “不是的。世尊”。    “这些众生在睡梦中见到的种种景象,听到的种种声音,闻到的种种香气,品尝到的种种美味,体验到种种感觉,知道的种种方法,作各种各样的游戏,种种的啼哭,呻吟和恐怖害惧,痛苦和快乐等诸多感受。这也是你创造的吗?也是你化现的吗?也是你增加的吗?”    “不是。世尊”。    “一切众生(包括人类)的恐怖,畏惧、痛苦、关切、恼怒、杀害,那些众生害怕的洪水、大火、利刀、大风、山崖、河岸、毒药、恶兽、仇人、鬼神等种种加害,这也是你创作的吗?也是你变现的吗?也是你增加的吗?”   
佛说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 大正藏 No. 0356 佛说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 后汉 安世高译 1卷 佛说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一时佛至罗阅只耆阇崛山中。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文殊菩萨往到佛所在门外住。所以者何。佛坐三昧未久。佛觉见文殊。便请入。作礼而住。佛言且坐。文殊问佛。属坐三昧名曰何等。佛言宝积。文殊复问。何故名宝积。佛言。譬如摩尼珠。本自净好。复以水洗置其平地。转更明彻。无不见者。属所入三昧。见东方无央数阿僧只刹土及佛。以复悉不现。住是三昧中。无不见诸法本际。其有信者。以为得印。所语如言。摩尼宝舍有四角。从一角视悉见诸角。无所缺减。是故见诸本际。佛问文殊。知本际不。则言知。何所是。报言。我所处是为本际。诸所欲人异际。在是际者。亦不在法。亦不在善恶。诸法亦如是。其知是者。审以知之。凡之知者。以无所知。从本传习。莫有作者。是故无有底。佛问文殊。何谓是慧。审是慧者。是故慧。复问何所道。念名曰道。报言。所念道无念。是故道。佛语文殊。以有念言无念。当以何法教新学。若男子女人。文殊言。亦无所出。亦无解。淫怒痴无有极。以是法教一切。以故无有根。是故不可出不可解。其言我能坏本际。以不能。其言我能断生是亦不能。不舍俗事。不念近道。作是者。乃可教于凡人。文殊问佛。持何法教学。佛言。我所教不坏色痛庠思想死生识。无所坏。亦不教坏淫怒痴。令得不可计数法。以是法教作佛道者。我用是故自致得佛。佛语文殊。无所坏法故致佛。无所得法能成佛。佛者则法身。诸种力无所畏。悉法身之所入。所以者何。莫能分一身者。而为法身。法身无有数。何以故。不言是凡人是不凡人。法身等无差特无所散。身是为法身。譬如四渎悉归于海合为一味。若干名法为一法身。诸所有种各各有名。合会聚之名曰谷。若俗事道事。悉合为一法身。所以者何。不可指示。是为俗事。道事亦不可说。是俗事身是为法身。亦不可见视。如我所说法身。其有信二。知者所作众恶悉以除尽。文殊言。于法身亦不见。生天上亦不见。在人间亦不见。在三道。亦不在泥洹。佛语文殊。今若所说乃尔。若有人问汝者。佛现说有五道。当何以解之。文殊言。譬若如人卧中。见入泥犁。若作禽兽薜荔。上在天上若在人中。觉则无所见。其法身无所着。所以者何。但有数故。数者堕俗。若罗汉辟支佛。上至佛俱等一法身。所以者何。不可分别故。譬如若干种宝可别知。法身而不别。所以者何。不可别故。无生无死故。法身无所生无所灭。所以者何。常住故。亦无有垢。亦无有净。所以者何。无有过者。亦无脱亦无所脱。佛者无所不知。复问文殊。知法身不。文殊言。若得者可知。佛问文殊。乃知世间所在处不。则言知。佛言何所是。文殊言。其化人处世。在是世间者。但有名求如毛际。而无为我说者。其世亦不离法身。佛复问。世所在何所。文殊言。譬如云所在无所在。亦不羸亦不强。是则世世之相。佛问文殊。汝谓我灭不。文殊言不。何以故。法身无有生。若有生乃有灭。法身者不生故。知佛而不灭。佛问文殊。若闻已过去恒边沙佛悉般泥洹。汝信不。则言信。佛言。云何信。文殊言。其佛者悉佛所化。化般泥洹故。而信之。佛问文殊。汝见人临死时。知所趣向。则答言。而人不可知。何况所趣向。佛语文殊。乃可聚会说法。文殊言。谁欲听。佛言。欲听聚会者。文殊白佛。当因何法有所说。佛言说法身。则言不见法身。当何以说之。佛语文殊。若所说法身不可见。其在会中未晓者。闻其所言其心恐惧。文殊言。若恐惧其本际已恐惧。佛言本际无恐惧。未晓者亦不恐惧。文殊言。诸法无有恐惧者。若金刚。佛问。何谓金刚。答言无能截断者。以故名曰金刚。佛不可议。诸法亦不可议。以是为金刚。佛言。何所为金刚者。文殊言。胜诸法故。佛者法法之审故。是为金刚佛。以何因为金刚。则答言。所有无所有。一一求之无所有。故曰空。空者是佛。以是为金刚。一切诸法皆佛。依无所依是故金刚。何缘是为金刚。则言无所依者无所近。是故为金刚。佛语文殊。今我欲作感应。令阿难来。所以者何。为一切受法故。文殊问佛。属所说法。无所见无所得。阿难来者当取何法。佛言善哉善哉。如文殊所说。佛言我见东方无央数阿僧只刹土诸佛皆悉说是。舍利弗出其所止处。到文殊所。见而不在。便至佛所。于门外住。佛谓文殊言。呼舍利弗入。文殊问佛。本际法身有中有外有内。当从何所得。佛言不可得。答言。本际以无际。复言。舍利弗者亦在法身中。不而所从来。当所入。佛语文殊。若为苦。舍利弗为不苦。譬如诸声闻在内与我俱语。而若在外住。不用时入。是不为烦。答言。虽在外住亦不苦亦不烦。佛问。若以何故。不苦不烦。文殊言。佛为声闻说法。我亦如是故不苦不烦。所以者何。诸佛所离法身故。文殊言。譬如恒边沙劫不见佛。亦不得入。亦不苦不烦。所以故。佛所说法亦无增无减。所以者何。诸法无有主。以是故无苦无烦。诸所有名。佛因是而教人。所以者何。佛以是教故。佛遥问舍利弗。汝悉闻文殊所语不。舍利弗言惟。佛勿以自劳。愿乐于是往听其法。文殊白佛。可令舍利弗来入。佛遥谓舍利弗前。前已作礼就坐。
【佛法人生】遵戒守律 心有花香   持戒者安,全身无恼;夜卧恬淡,寐则多欢。 如果人不持守道德戒律,那么就会逐渐放纵自己,好像任草藤肆意蔓延,以至于不可收拾。无限度地满足**,就会做出越来越多的恶行。而持守戒律,精神健旺,好事也会接踵而来。 阿难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 一天,他独自在花园中静坐,突然闻到一阵阵花香随着晚风徐徐飘来。 平常有风吹送花香时,由于心绪波动,不一定能闻到;而心静时,则不一定有风吹来。而这一天,阿难却在这个宁静的黄昏闻到了有生以来最美妙的花香。 这些花香使阿难非常感动,同时也陷入深思:有没有不开花就会香的草木呢?有没有经常芬芳的花朵呢?有没有弥漫全世界的香呢?有没有在逆风中也能飘送的香呢? 有一天,阿难又坐在花香中出神,佛陀走过他静坐的地方,就问他:“你的心绪波动,到底是为了什么?” 阿难说把自己苦思而难解的问题请教了老师。 佛陀说:“守戒律的人,不一定要开花结果才有芬芳,即使没有智慧之花,也会有芳香。有禅定的心,就不必要在因缘里寻找芬芳,他的内心永远保持喜悦的花香。智慧开花的人,他的芬芳会弥漫整个世界,不会受时节限制。一个内心拥有戒、定、慧的品质的人,即使在逆境里也可以飘送人格的芬芳呀!” 在这花花世界里,有金钱、美女、权力、地位……能看破而不为其所动心的人,稀矣。不少人忙忙碌碌,一辈子看不破、放不下。 宋代监济宗法常禅师有感而发写了首诗: 摧残枯木竹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 樵客遇之犹不顾,逞人那得苦追寻。 说起这位法常禅师家世来,他是宋朝名相薛居正的后裔,出身显赫,后遭变故。也正由于这一原因,使他较之常人,更能看透人世间荣辱盛衰、变化无常之理,也因此而远离尘俗,遁人空门。 他以寒林中摧残朽败的枯木自比,表白了自己已经进入空虚寂静,不随外界变化而变化的精神境界。 春天来了,草木欣欣向荣,泉水涓涓而始流,奇花缤纷于岩谷,莺鸟和鸣于枝头。然而,一株朽木,树心已死,任何春风拂来,暖气融融,外界的任何变化,不管有多诱人,都别想再唤起久已沉寂的树心作展枝布叶之举了。对于这衰败的枯木,打柴人看到也对它不屑一顾,能工巧匠又何必苦苦追寻? --------------------------------------------- BY 净德《佛法人生》(注:此文可能略有改动)
无尽灯法门---魔王波旬与维摩诘居士 发布人:站主          有一个持世菩萨,因为他“执持佛法,教化世间”故名持世。他在为世间讲佛法时,义正言辞,显得严正隆重,凛凛不可犯。在不讲法时,持世菩萨比较好静,常住于静室禅坐。他在禅坐中能了知一切。但是出了定,就比凡人高不了多少。不知怎么魔王波旬知道他这个弱点,想乘机害他慧命。‘波旬’汉译‘杀’。因为他常总想断别人的慧命,又叫恶中恶。恶分三种:如果有人以恶的言行对待某甲,某甲便以恶的言行报复,这叫做以恶制恶,属于小恶;如果别人并无伤害某甲,而某甲无故加害别人叫做“大恶”;如果有人来供养恭敬某甲,他不思如何报答,反而伤害其身命,叫做“恶中之恶”。魔王波旬便是恶中之恶。他的存在就是专门破坏佛法。   话说魔王波旬知道持世是佛的忠实弟子,为了使其不怀疑自己的身份,他变化成帝释天王的形象,带领一万二千天女,他趁持世没入定时来到持世的静室。对他表示关心的说:“你既然厌闹求静,心有所离,你必须离群而居,方能持心不乱。”接着又说:“我想供养给你持世菩萨一万二千天女,供洒扫勤杂之用,让你能净心清修。” 波旬想以此坏持世的道行。持世果然不识“帝释”的本来面目是波旬,也没有识破魔的用意,反以出家人应行持戒开示说:“帝释,你不要用这些不合佛制的东西,供给我出家人,这对我们来说是不适宜的!”正在相互推让时,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只见维摩诘居士从远方飘然而至。他以“火眼金睛”识破了波旬的西洋镜,大声喝斥:“持世!他不是帝释,是魔来骚扰你的!”魔王回头一看,惊怕得汗流浃背。   魔王为什么怕维摩诘居士呢?原来维摩诘居士是东方无垢妙喜世界的金粟如来,化身为身材高大伟岸的维摩诘居士,来到娑婆世界,住在中印度毗耶离城中。他以智慧卓越,辩材无碍的神通,协助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他出入于酒楼闹市而能方便弘法,入污泥而不染地接引众生。佛界称他是火中金莲,智者的化身。   波旬知道自己的道行,力敌不住维摩诘。在此情景下,波旬想一走了之,但他此时像被定住一样,无法脱身。又听维摩诘说:“你要想将天女送人,那就送给我好了。我是可以接受的。” 波旬本想以天女扰乱持世菩萨的心志,并非真愿舍弃天女。只好向维摩诘求饶:“你不要恼害我。”然后又使尽浑身神通之力,也不能逃走。   正在波旬感到无奈时,空中有声音耳语波旬:“你想脱身,只有将天女给他了。” 魔无计可施,只有将这些天女留下,他才得以脱身。持世见到刚才一幕,恍惚从睡梦中惊醒,想到自己道行不深,差点受骗,心中惭愧不已。    这时维摩诘就以持世的静室为道场,为众天女宣讲佛法:“魔将你们给与我,我今天要告诉你们一种世间最大的快乐,就是禅法乐。你们都应当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先要乐于信佛听法,亲近善知识。你们原来所以为的五种欲乐,其实是如怨贼,如毒蛇。享受到头来都是空的。还要轮回于恶处。” 诸位天女昔日在魔宫以五欲为乐,今天听了维摩诘大居士的度化,心中充满法喜。齐声表示要发菩提心,修炼佛法,以佛法的乐为乐。   说魔王波旬边走边想:今天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於心实在不甘。走着走着,魔王想到用佛法来对付维摩诘。魔有了主意,顿时眼前一亮。他返回对维摩居士说:“你不是大菩萨吗?能够将自己的一切所有施於别人,才是菩萨所为。我现在要你施舍这些天女给我,你能不能做到呢?”   维摩居士已讲完法,见波旬这样苦费心机索取天女,便顺水推舟的成就他说:“我已经将天女们放走了,你现在就可以去领她们回天宫去。”魔王追上天女,要天女们随他回天宫去,天女们不乐意了,她们再不愿像昔日那样,在魔宫以五欲为乐,又担心自己道力浅溥,无法全心学修佛法。就派几个作代表返回向维摩诘讨主意。     维摩居士即时为这几个天女们宣讲‘无尽灯法门’。他说因为魔宫有着无尽的幽暗,为对治这没有光明的魔宫,唯有无尽灯法门最为有效。维摩居士告诉天女们‘持一切善法,就是无尽灯’。要她们以佛法照亮自己无始劫以来心中的暗昧,再传点其他人,互相传点,光光不绝,将大佛法之明,以照魔宫痴冥之室。开示引导成百上千的众生,能使他们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这样做即报佛恩,亦大饶益一切众生。并能使自己增益一切善法。天女们听了欢喜而去。 
【悖论】无聊与有趣  有些人很有意思,有些人很无聊。   甲:我是全美足球明星。   乙:我可以用脚趾弹吉他。   丙:我什么也不会做。   这里有一张列举了所有无聊人的表,一张列举了所有有趣人的表,在无聊人的表上自然总有一个地方写着世界上最无聊的人。   可是这一点使得他非常有意思。这样,我们就得把他移到另一个表中。   丙:多谢。   现在又有另一个人成了最无聊的人,他也变得使人感兴趣起来。结果最后每个人都变得有意思起来,是不是?   不要过分严格推敲,这个逗人的悖论就第一次给出了“没有一个数是没有意思的”这一命题的证明。构思者埃德温·比彻姆巴赫在1945年的《美国数学月刊》4月号上以醒目的标题“有趣的整数”将它发表出来。   试试看,你们对于下列问题有何反应?   1.这个证明可以成立,还是有谬误?   2.把第二无聊的人移到有趣人的表中是否会引起第一个移到有趣人表中的人又变得乏味起来,还是仍然保持是有趣的呢?   3.是否存在一种观念,按此观念每个人都是有意思的,因为他可以是某个特殊集合中最乏味的人,正如每个整数在特定的集合中都可以是最小的数一样?   4.如果所有的人(或整数)都是有意思的,那么这是否使得“有意思”这一形容词变得无意义了呢?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