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vir
shvir
关注数: 182
粉丝数: 673
发帖数: 39,679
关注贴吧数: 84
通城县黄袍山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其士精神——通城县黄袍山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金秋十月,踏着深秋最后一缕温暖的阳光,其士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黄袍山之旅。这个还未开发的景点,一路艰辛。没油,抛锚,蜿蜒曲折的山路,不仅考验我们的车技,也磨练我们登上山顶的毅力!
黄袍山清明魂三章--松 柏 作者:黄二甫 年代:今 你青翠了一生, 却无法青翠那倒下的人。 你银针般的枝叶刺向天空, 是想刺破黑色帷幕, 点燃心灵中的那盏明灯么? 你一生都在寻找。 只为一个忠实的承诺, 你便永远守护着那段曾经辉煌的历史。
黄袍山清明魂三章--花 圈 作者:黄二甫 年代:今 在你洁白的身体里, 却流着绿色的液体。 你悲愤么? 为了祭奠一个魂灵, 你用纯洁的心化为一缕青烟, 去寻找更加丰富、成熟的生命。 只把一种精神留在千万人心里。
黄袍山清明魂三章--烈士墓 作者:黄二甫 年代:今 一座茔冢,高高地耸立着。 你孤独么? 有山鹰从头上飞过, 巨大的翅膀, 是否能激起你心中的一片汪洋。 战马长嘶, 剑戟旌旗在奔涌, 你空洞的目光穿过枪林弹雨, 倒下了,就再也没有竖起来。 谁能涉过沙石和星辰? 你小小的行囊能装下么? 所有的烟云和苦难。 贮满精神的丰碑, 正在絮说着历史。
这个秋天 你走了 那个春天 你来了 如仙子美丽的笑容 我牵着 你温柔的手 一起欣赏春天的花海 广场 并肩漫步 测量公路的长度 银山 我背着你 远眺温暖的家 湖畔 我们相拥 静待醉人的夕阳 炎热的夏日 我紧握着你的手 陪伴在洁白的床边 这个秋天 你走了 走得好匆忙 一滴泪珠 今生的相遇 离别 还是来生的相约? 凌晨你走了 走得好匆忙 晨曦还没来及送你 你走了 你化着了天上的星星 每个夜晚 我们还能相望
南虹桥位于通城县塘湖镇南虹村境内,始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由罗姓寡妇倾全部家产捐修,桥长65米,桥面宽5.3米,高5米、拱跨8.2米,为五孔石拱桥。桥东北至西南跨陆水上游支流,桥面为条石结构,桥墩采用块石砌成船形底座,后用块石垒砌成拱形桥孔立于船形桥墩之上,桥面两侧设石护栏,桥身中间两侧各嵌"南虹桥""渡江春"石匾一方.古桥履经修缮,至今保存完好,1997年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宋抗金英雄方琼传 --作者;姜咏胜图:忠臣庙--方琼纪念馆 一门三尚书 方琼(1068~1127年),字端五,号益庵,荆湖北路通城县梓木里人(今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塘湖镇黄袍山下荻田村一带)。出生于仕宦之家,进士及第,谏议大夫、工部郎中,兵部待郎,官至兵部尚书。其祖父方迪(999-1091)字白允,号懋德,进士,历任翰林学士、银青光禄大夫、八番都元帅、英武大将军、礼部尚书,左阁丞相。方琳(1034-1121),字仕东,方琼父亲,宋进士及第,历任知县、知府、资政殿大学士、官至户部尚书,哲宗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致仕。
150位上海老人组团通城赏油茶花 黄袍山公司引客出新招 10月26日清晨,通城县麦市镇南岭万亩油茶林传来阵阵爽朗的欢笑声,来自上海的150多名退休老人步履轻快,在清香怡人的油茶花海中畅游。 “一路走一路看,参观从原料到餐桌上的茶油,通城之行让我体验到了一次绿色健康之旅。”参观了油茶基地和黄袍山国家油茶产业示范园的吴秀珍女士说,她以前主要食用花生油和橄榄油,现在要把通城的茶油推荐给上海的朋友和亲人。 据了解,这150多名退休老人是上海某医疗器械公司的贵宾客户,黄袍山公司通过与该公司合作,推出免费的“通城油茶绿色之行”。两天内,老人们到通城乡间的油茶林赏油茶花,到油茶产业园游品系园,参观油茶博物馆,参加由上海营养协会专家主讲的老年人健康用油讲座…… “今年我公司接待的全国各地市场客户近2000人,既带动了我公司的市场推广销售,又拉动了当地旅游市场的消费,油茶文化观光旅游将成为通城和咸宁旅游的新名片。”黄袍山绿色产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雄文饶有兴致地介绍。 据悉,黄袍山公司销售网点遍布全国一二线城市,该公司生产的“本草天香”茶油系列产品,凭借产品质量的安全可靠、天然纯正,赢得了市场认可和消费者的青睐,拥有大批忠实消费群体,这次上海旅游团成员就是该公司上海市场的顾客代表。 观光旅游是黄袍山国家油茶产业示范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总占地500亩的产业园内有油茶博物馆、油茶树品系园、油茶花观赏区、榨油体验区等,今年该公司还筹划引进资金建设高尔夫体验区。目前,该产业园正在申报国家5A级工业旅游景区。
秋播油菜面积超过万亩 塘湖镇提升农业种植效益 咸宁新闻网讯 通讯员杨友平、向晨琛报道:10月30日,在塘湖镇黄源千亩油菜示范基地,一片片绿苗被雨水淋得透亮。 今年,该镇秋冬农业开发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抢抓有利时机,大力开发冬闲田,扩大油菜等经济作物面积,提升农业种植效益。9月中旬至今,该镇已完成油菜种植面积10320亩。 “油菜种子由镇里统一配发,我们只要抓好管理就行了。”狼荷村村民汪国盛乐呵呵地说。他今年通过土地流转,种了10亩多油菜。近年来,该镇在建设油菜基地时,坚持“三统一、三分户”,即由政府组织统一翻种、统一播种、统一施肥,农户分户清沟除草,分户田间管理,分户收割。 这一做法极大提高了农户的种植热情,也激发了规模化种植效应,全镇油菜种植面积超过10亩的大户达100多户,望湖、石坪、狼荷等5个村建起了6个面积超过1000亩的油菜基地。 目前,该镇储备的1950公斤油菜良种、1万公斤肥料,已全部投入到油菜基地建设。 望湖、石坪、狼荷等5个村建起了6个面积超过1000亩的油菜基地。 明年这里将是油菜花的海洋。
上海共青公园 秋的絮语 上海共青公园 秋的絮语 2014、10、26
上海大宁公园夕阳 2014年11月2号拍摄于上海大宁公园
上海大宁公园夕阳(图) 2014年11月2号拍摄于上海大宁公园
上海大宁公园夕阳 2014年11月2号拍摄于上海大宁公园
通城黄袍山古装美女秀之黄氏宗祠篇 黄氏宗祠:始建于元,重修于清,古建筑,木楼、石柱、古砖、古瓦、古床... ... 宗祠前有石狮子两座、石桥二座、古井一口、小溪流淌, 黄氏宗祠是为纪念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而建。始建于元,重修于清,至今已有近700年历史。
汪宗瀚,字栗庵,湖北武昌府通城县黄袍山润田人,精金石、通书画、善诗词,庚寅(1890)科会试中进士,光绪二十三年任镇原知县。
通城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图片展 来源:中国通城网 通城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图片展乡镇风采之北港篇
通城黄袍山古装美女之千叶 原创摄影,请不要转载。 图片点击可以放大。
诗词联文 黄袍山石溪瀑布 黄袍山石溪瀑布 作者:吴镇 年代:清 谁把素丝织缟绫,高悬青嶂漂澄泓。 九天飞帛飘风闪,匝地函绢荡日明。 划破顽崖联翠浪,皮开迭岫绣红英。 珠抛玉翠寒侵骨,灌耳龙雷潄衣晶。 (注:石溪瀑布,又名玉溪瀑布、白水岩瀑布、白水崖瀑布。) 来源:黄袍山旅游网--黄袍山档案--诗词联文
诗词联文 黄袍山白水崖瀑布 黄袍山白水崖瀑布 作者:严遂成 年代:清 万里水汇一水大,訇訇声闻十里外。 岩口逼仄势更凶,夺门而出悬白龙。 龙须带雨浴日红,金光玉色相荡舂。 雪净鲛绡落刀尺,大珠小珠飘随风。 风折叠之绘变相,三降三升石不让。 长竿倒拍欲飞仙,中绝援绳跃复上。 伏犀埋头不敢出,怀宝安眠遮步障。 欲取此布置袖中,曰恒燠若书乾封。 叩门絜瓶滴马鬃,搞苗平地青芃芃。 贤于谷泉香炉峰,坐享大名而无功。
诗词联文 咏黄袍山泉流 咏黄袍山泉流 作者:汪济亮 年代:今 为鳅未敢望成龙,夜对银河两眼空。 今得一流云汉出,登天不再叹途穷。
诗词联文 咏黄袍山 咏黄袍山 作者:汪济亮 年代:今 昔失黄袍今未还,多因天子性情顽。 求仙得往蓬莱去,若要成龙登此山。
诗词联文 戏题黄袍山白水岩瀑布 戏题黄袍山白水岩瀑布 作者:国际 年代:今 黄袍岂止帝王夸,更与禅林供佛家。 不老青山无俗虑,天堂引水洗袈裟。
诗词联文 黄袍山白水岩瀑布 黄袍山白水岩瀑布 作者:老叶惊风 年代:今 天帝解黄袍,人间玉带飘。 俗家观白水,误了一山娇。
诗词联文 鹧鸪天 .白水岩瀑布 鹧鸪天 .白水岩瀑布 作者:海天一角 年代:今 练凌空挂银床,喷珠泻玉白虹长。 龙涎万点润山碧,紫气千层染草香。 水溅溅,雾茫茫。飞泉照日映霞光。 疑为瑶母鲛绡落,横截云河恩泽滂。 来源:黄袍山旅游网--黄袍山档案--诗词联文
诗词联文 沁园春.黄袍山白水岩 沁园春.黄袍山白水岩 作者:黄文明 年代:今 峭壁悬空,翠绿披垂,迤逦蔓延。 望峦峰叠嶂,朝云横渡。 鸟鸣壑谷,风响深渊。 碧海林涛,彩霞光耀,凝是蓬莱向鄂迁。 观飞瀑,恰银河倒泻,白水连天。 蜿蜒曲道阑珊,往来者凡尘嫡世仙。 见红碑屹立,英雄不朽。 摩岩飞笔,罗帅留言。 几许香灯,千年禅寺,陶醉山花烂漫间。 思潮涌,古今多少事,又上心田。 来源:黄袍山旅游网--黄袍山档案--诗词联文
诗词联文 鹧鸪天 .白水岩瀑布 鹧鸪天 .白水岩瀑布 作者:黄文明 年代:今 白缕飘摇向云床,万涛连线接天长。 戳穿林海一岩碧,飞落凡尘千滴香。 浇大地,沁苍茫。几多珠溅湿流光。 如今空剩青山伴,谁见当时红水滂。 来源:黄袍山旅游网--黄袍山档案--诗词联文
诗词联文 黄袍山兰若寺 黄袍山兰若寺 作者:黄海雷 年代:今 黄袍山 青烟弥漫月色昏黄谁在 独自徘徊? 酒浸愁肠叹几声人鬼殊途 望断瓦颓垣 如何将风流人物的歌声寻觅? 遗迹残缺 却痴恋当年 飞扬的剑气 夜深 雨点狂乱 伴着几滴零落的抽泣 就连 寺门外的石碑也显得 孤苦伶仃 风霜雪雨满途 无情地把后路 断去挣扎的人生 也许不再憧憬 爱情 只是落红残绿的梦里 仍有一行酸楚的泪滴 兰若寺的钟声 很久没有在梦里响起 也许 静默也是一种无言的 美丽 (注:兰若寺,东汉古寺,位于黄袍山天潭西,寺侧有多棵千年珍稀红豆杉树、多块古石碑、一座由寺庙僧侣修建的古拱桥等,仍存。 原有上寺、中寺、下寺、经堂、龙王庙等,今仅存中寺,名“兰若寺”。 )
诗词联文 题黄袍山白水岩瀑布 题黄袍山白水岩瀑布 作者:汪济亮 年代:今 力劈青屏亦向东,飞花溅玉韵无穷。 滴滴原为天上露,今番一跃入龙宫。 (作者湖北通山人) 来源:黄袍山旅游网--黄袍山档案--诗词联文
诗词联文 方琼故里黄袍山 方琼故里黄袍山 作者:艾国林 年代:今 鄂南胜景几多娇?隽水通城着意描。 陡峭青峰垂白练,传奇老道晒黄袍。 一门进士孙连祖,三代尚书略与韬。 最是方琼匡宋室,谁人不识一萧曹。 (注:方琼,北宋兵部尚书、镇夷将军、抗金英雄,湖北省通城县黄袍山人。方琼祖父曾任翰林学士、八番都元帅、礼部部尚书、左阁丞相。父方琳,累官户部尚书。祖孙三人均为进士、尚书,称之为一门三尚书。 )
诗词联文 上华罗寨赏景 上华罗寨赏景 作者:王雄军 年代:今 云纱绕树鸟飞斜,俯瞰乡村人影爬。 一路风梳生韵草,三山日照育诗花。 (作者崇阳高枧乡人)
诗词联文 牧 童 牧 童 作者:黄庭坚 年代:北宋 骑牛远远过前村, 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 机关用尽不如君。 (注:黄庭坚 字鲁直,号山谷。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袍山东侧修水县坑口人。此诗相传为黄庭坚八岁随父过黄袍山,闻汉相张良功成名就后曾一度退隐此地而作。黄庭坚后也曾在黄袍山大埚小隐,居住处起名“鲁直第”,老屋由黄庭坚后人几度重修,后又于清咸丰年重建,仍存。通城塘湖镇黄袍山下荻田村老街有纪念黄庭坚的黄氏宗祠,由其后代于元朝始建,清重修,至今保存完好。)
情系黄袍山QQ群 情系黄袍山QQ群:96667253 聚塘湖、黄袍等地老乡,共话家乡发展。
黄袍山旅游QQ群 黄袍山旅游QQ群: 329961362 活动发布、 旅游咨询、 聊天交友、 通城旅游资源介绍、 向导、 。。。。。。
(黄袍山 诗词文) 新庄自呤 新庄自呤 作者:方琼 年代:北宋 解组辞朝归故乡,荣迁甲第落新庄。 龙蟠宝盖千年盛,虎踞磨刀万代昌。 左排龙印藏金鲤,右列鸡笼罩凤凰。 祖德宏深应不朽,儿孙世代绍书香。
(黄袍山 诗词文)悠悠古韵润心田 悠悠古韵润心田 作者:刘健平 年代:今 “五里三进士,一门三尚书。”偏居一隅的塘湖镇,镌刻着鄂南通城辉煌兴盛的人文历史。润田村就在塘湖镇黄袍山脚下,距县城30公里。润田大屋,一片明清式古民居,见证着历史的青砖黛瓦,掩荫在青山翠竹之中。 润田村以汪姓为主。据载,元末汪氏先人汪应龙由临县崇阳迁入通城。“捷足石下凹,落叶鲤港,复居润田。人丁族起,科甲蝉联。”汪应龙第六代孙汪茂实号润田,村名由此而来。 润田大屋门前一汪水塘碧波轻荡、游鱼可见。正大门上方高悬的“吏部主政”,透着古色古香。屋檐和石墙上,精雕细镂的麒麟等飞鸟走兽栩栩如生。跨门而入,只见五重堂屋纵向相连,巨型石雕、横梁、木柱构造紧致,独具匠心,建筑的节点处看不到一根铁钉。 年近五旬的汪昌龙就在这里长大。据他介绍,润田大屋面宽20米,径深60米,总面积约500平米,是通城县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古建筑,已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汪昌龙带我们来到第二重堂屋,顺着他手指的方向,高七八米的砖块上清晰地记录了大屋的历史:“明万历年间十一年正月,汪仁政、仁进兄弟修”。 站在两重堂屋之间,踏着天井石板上的青苔,凝望历经岁月沧桑的“县丞”、“吏部主政”等古物,汪润田、汪宗翰等先人穿越四百年流光跃然而现… … 明初,风云激荡,汪润田经数载苦读,于洪武二十三年中举人。六年后,他赴江苏吴江担任吴江教谕,开启了仕途生涯。建文三年,汪润田升迁至南京应天府上元县,并三任知县。因“剖事立明”,最终官至四川按察使司。 光绪庚寅年(1890年),润田大屋里另一位载入史册的士人汪宗翰高中进士。他不仅博学好古,还是一位爱民善政、忠孝两全的好官,在千里之外的敦煌留下了彪炳汗青的业绩。因不参与卖官之事而得罪皇族,汪宗翰“调补边缺”。他携老扶幼,在大西北十几年如一日尽心履职。他精金石、通书画、善诗词,为保护珍贵的敦煌画像、经卷而呕心沥血。当敦煌受天灾欠收时,他变卖自己的书画作品救济灾民,并发动当地富人捐钱捐粮。 斯人已去,古韵犹存。数百年来,汪氏先人的故事滋养了一方“耕读传家”的动力与自信。 消息来源:咸宁日报
(诗词文)苦竹岭 古道雄关破倭 作者:刘健平 年代:今车子沿通麦公路前行数十公里进入石坪村,再沿盘山公路上行五六里,只见一座寺庙建于山腰平缓之处,这就是塘湖镇石坪村苦竹岭的南台古刹。 寺庙的对面有一亭子,红瓦红柱,亭子旁边是一个烈士墓群。 古刹左边就是苦竹岭古驿道,依山势而修,或是人铺的,或是凿石的,在翠竹芭茅中向山顶延伸。古道修建的年代无从知道,但绝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道旁石壁上嵌有一石刻,“道光廿二年修整堑”清晰可认。 古道旁多苦竹,因而这山名叫苦竹岭。半山腰有一山坳,有拱形关隘,石砌的,中间已坍塌如天窗,说不上有什么气势,但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伫立关隘之上,关外江西的全封镇就在眼底,阡陌交通,屋舍俨然。 出关沿古驿道往下走不多远,又有一关隘,这是很少见的。同行说,从前,湖北通城的县令和江西修水的县令对弈,棋艺不如人家,江西县令不免有些得意。通城县令不服气,说再对弈一局,谁输了,就将两县的分界线往输家那边移两百米。“老夫年老眼花,屋里光线太暗,得到屋外博弈。”通城县令的师爷是高手,他对县令耳语几句。其时正值暑天炎热,师爷为对弈的两县令撑着伞。他事先在伞上弄了个小孔,亮点在哪,通城县令就将棋子放在哪。结果,修水县令输了,就将分界的关隘往修水移了,于是就有今天的一山两关口。 在古驿道旁有杨汉域师长手书摩崖石刻,高约一丈,为茅草所萦绕。1938年,杨森带领国民党27集团军从四川来到湘赣前线的修水、平江抗日,27集团军总部驻平江县长寿街,20军驻扎修水县白岭镇太清一带。1939年10月,日军进军长沙,国民党27集团军总司令杨森所辖20军杨汉域部134师在修水至通城之间的南楼岭和白沙岭的苦竹岭一带与敌激战,并从击毙的日军军官中搜出驻武汉日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中将作战地图一份,获知日军围攻长沙的动向。杨汉域当即调整作战部署,改变向东阻击为由南向北攻敌,杨汉域亲率五千精兵在苦竹岭与敌鏖战,大获全胜。 战后,杨汉域手书“大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九月蜀人杨汉域率精卒五千大破倭寇于此”。命石匠在苦竹岭刻下摩崖石刻记录这一战事。该石刻刻在一个面积约5平方米的天然花岗岩上,现保存完好。 站在石刻前,不由得心生敬意。这古道,这雄关,这石壁,都是历史的见证。有多少英雄的中华儿女,为了保卫自己的家乡抛头颅,洒热血,曾经英勇奋战在这片热土上。但是,这些历史,却慢慢湮没在这荒山野岭之中,不为后人知道。而我们今天此行的意义,就是要让这些历史,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 消息来源:咸宁日报
湖北通城黄袍山惊现古装美女 力推故乡旅游资源 图:湖北通城黄袍山古装美女秀
黄袍山风景区简介 一座待开发的人间仙山
通城黄袍山古装美女之千叶 原创摄影,请不要转载。 图片点击可以放大。
谴责!!!湖北通城:四岁男童惨遭暴力砍伤 湖北网台讯(咸宁台 赵卓 通城台 习水文 胡远) 【导语】近日,在通城县马港镇松岗村发生了一件令人痛心疾首的惨剧。一名年仅四岁的男童,在村小卖铺玩耍时,被同村一名20来岁的青年持刀砍伤。头部伤势严重。具体情况请跟随记者的镜头一起去了解一下。 【正文】据了解,被砍小男孩名叫万博,今年才4岁,家住马港镇松岗村。 【正文】10月21号晚8点左右,小孩子姥姥带他到附近小卖铺去买东西吃。买完东西原本准备带他回家的,但小万博想多玩一会儿。 【同期声】万博姥姥 王美荣:我说带他回来,他说不回来,要在那里看电视。我就在另外一个房间呆了一会,看他们聊天。 【正文】由于大人们都在另一个房间里,小卖铺内只剩下小万博和店老板10岁的儿子在看电视。没想到短短几分钟,灾难就降临到了小万博身上。 【同期声】小卖铺老板 刘博渊:我抱着个(孩子),一跑出来,看到个人在打,我以为是哪个大人打自己的孩子,我一看不是的。一看是这个人(犯罪嫌疑人),(他)平常就不学好样,把我吓到了,我一吓到了,我就喊“怎么打他哦”,我一喊起来,再他(小万博)的奶奶从房里立即出来了,我一看是刀。 【同期声】小博博的姥姥王美荣:(只见)我的孙子趴在地上,我就一抱起来,看到(他)头上有血,我就拿手捂住,(因为)抢孙子去了,就没看到那个人。 【正文】慌乱之时,由于没有其他群众在场,犯罪嫌疑人趁机逃走了。随后,附近邻居一边拨打120急救,一边打110报警。 【同期】通城县人民医院外三科主任 王林甫:这个孩子当时(伤得)很厉害,被人拿刀剁了两刀,脑髓都剁得流出来了,当时就立即开刀抢救,里面有骨渣、头发。 【正文】根据村民提供的线索,该县警方很快就将犯罪嫌疑人毛某抓捕归案。 【解说】经初步审讯,犯罪嫌疑人毛某为马港镇松岗村村人,22岁,属无业游民。家族成员无精神病史,父母均在外务工。提审当天,毛某对自己持刀伤人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同期声】 记者:你为什么要拿刀砍这个孩子! 嫌疑人毛某:我就是心情不好!想不通!没有为什么! 记者:那你现在砍人之后有没有后悔呢? 嫌疑人毛某:没有后悔的! 【同期】村民1 妇女:反正这个孩子,在这里不受人喜欢!好吃懒做,什么都不做! 村民2 老哎家:哪个把点(东西)给他吃,他就喜欢! 【正文】目前,犯罪嫌疑人毛某已被刑事拘留,万幸的是,小万博经过医生的精心诊治,现在病情基本得到了控制。小万博的后续恢复治疗和案件进展情况,记者将会持续关注。
漂亮的石南镇牌合村 24日,通城县石南镇牌合新村,村民在清澈的湖边洗菜。
苦竹岭 古道雄关破倭 作者:刘健平 年代:今 车子沿通麦公路前行数十公里进入石坪村,再沿盘山公路上行五六里,只见一座寺庙建于山腰平缓之处,这就是塘湖镇石坪村苦竹岭的南台古刹。 寺庙的对面有一亭子,红瓦红柱,亭子旁边是一个烈士墓群。 古刹左边就是苦竹岭古驿道,依山势而修,或是人铺的,或是凿石的,在翠竹芭茅中向山顶延伸。古道修建的年代无从知道,但绝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道旁石壁上嵌有一石刻,“道光廿二年修整堑”清晰可认。 古道旁多苦竹,因而这山名叫苦竹岭。半山腰有一山坳,有拱形关隘,石砌的,中间已坍塌如天窗,说不上有什么气势,但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伫立关隘之上,关外江西的全封镇就在眼底,阡陌交通,屋舍俨然。 出关沿古驿道往下走不多远,又有一关隘,这是很少见的。同行说,从前,湖北通城的县令和江西修水的县令对弈,棋艺不如人家,江西县令不免有些得意。通城县令不服气,说再对弈一局,谁输了,就将两县的分界线往输家那边移两百米。“老夫年老眼花,屋里光线太暗,得到屋外博弈。”通城县令的师爷是高手,他对县令耳语几句。其时正值暑天炎热,师爷为对弈的两县令撑着伞。他事先在伞上弄了个小孔,亮点在哪,通城县令就将棋子放在哪。结果,修水县令输了,就将分界的关隘往修水移了,于是就有今天的一山两关口。 在古驿道旁有杨汉域师长手书摩崖石刻,高约一丈,为茅草所萦绕。1938年,杨森带领国民党27集团军从四川来到湘赣前线的修水、平江抗日,27集团军总部驻平江县长寿街,20军驻扎修水县白岭镇太清一带。1939年10月,日军进军长沙,国民党27集团军总司令杨森所辖20军杨汉域部134师在修水至通城之间的南楼岭和白沙岭的苦竹岭一带与敌激战,并从击毙的日军军官中搜出驻武汉日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中将作战地图一份,获知日军围攻长沙的动向。杨汉域当即调整作战部署,改变向东阻击为由南向北攻敌,杨汉域亲率五千精兵在苦竹岭与敌鏖战,大获全胜。 战后,杨汉域手书“大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九月蜀人杨汉域率精卒五千大破倭寇于此”。命石匠在苦竹岭刻下摩崖石刻记录这一战事。该石刻刻在一个面积约5平方米的天然花岗岩上,现保存完好。 站在石刻前,不由得心生敬意。这古道,这雄关,这石壁,都是历史的见证。有多少英雄的中华儿女,为了保卫自己的家乡抛头颅,洒热血,曾经英勇奋战在这片热土上。但是,这些历史,却慢慢湮没在这荒山野岭之中,不为后人知道。而我们今天此行的意义,就是要让这些历史,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 消息来源:咸宁日报
悠悠古韵润心田 作者:刘健平 年代:今 “五里三进士,一门三尚书。”偏居一隅的塘湖镇,镌刻着鄂南通城辉煌兴盛的人文历史。润田村就在塘湖镇黄袍山脚下,距县城30公里。润田大屋,一片明清式古民居,见证着历史的青砖黛瓦,掩荫在青山翠竹之中。 润田村以汪姓为主。据载,元末汪氏先人汪应龙由临县崇阳迁入通城。“捷足石下凹,落叶鲤港,复居润田。人丁族起,科甲蝉联。”汪应龙第六代孙汪茂实号润田,村名由此而来。 润田大屋门前一汪水塘碧波轻荡、游鱼可见。正大门上方高悬的“吏部主政”,透着古色古香。屋檐和石墙上,精雕细镂的麒麟等飞鸟走兽栩栩如生。跨门而入,只见五重堂屋纵向相连,巨型石雕、横梁、木柱构造紧致,独具匠心,建筑的节点处看不到一根铁钉。 年近五旬的汪昌龙就在这里长大。据他介绍,润田大屋面宽20米,径深60米,总面积约500平米,是通城县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古建筑,已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汪昌龙带我们来到第二重堂屋,顺着他手指的方向,高七八米的砖块上清晰地记录了大屋的历史:“明万历年间十一年正月,汪仁政、仁进兄弟修”。 站在两重堂屋之间,踏着天井石板上的青苔,凝望历经岁月沧桑的“县丞”、“吏部主政”等古物,汪润田、汪宗翰等先人穿越四百年流光跃然而现…… 明初,风云激荡,汪润田经数载苦读,于洪武二十三年中举人。六年后,他赴江苏吴江担任吴江教谕,开启了仕途生涯。建文三年,汪润田升迁至南京应天府上元县,并三任知县。因“剖事立明”,最终官至四川按察使司。 光绪庚寅年(1890年),润田大屋里另一位载入史册的士人汪宗翰高中进士。他不仅博学好古,还是一位爱民善政、忠孝两全的好官,在千里之外的敦煌留下了彪炳汗青的业绩。因不参与卖官之事而得罪皇族,汪宗翰“调补边缺”。他携老扶幼,在大西北十几年如一日尽心履职。他精金石、通书画、善诗词,为保护珍贵的敦煌画像、经卷而呕心沥血。当敦煌受天灾欠收时,他变卖自己的书画作品救济灾民,并发动当地富人捐钱捐粮。 斯人已去,古韵犹存。数百年来,汪氏先人的故事滋养了一方“耕读传家”的动力与自信。 消息来源:咸宁日报
燕子
黄龙山林场脚踏三省农庄:一户农家的的“边贸”生活 深秋了,何道关忙着为冬季准备柴火
上海顾村公园秋景 聆听秋的声音
秋 随拍
上海共青森林公园 秋景 随拍
上海共青森林公园 秋色--芒花 图片尺寸宽1000,点击可以放大。
通城县:关于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的思考 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是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决策,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的政策取向给通城县农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何抢抓机遇,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首要选择。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农业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兴农富民”发展定位,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进高效农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的新格局。 (一)主要成效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在提升。2013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2亿元,占GDP的30%,同比增长3.78%。其中:农业产值14.2亿元,同比增长6.07%;渔业产值1.4亿元,同比增长15.99.6%。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2.8亿元,同比增长15.79%。其中:农业增加值9.82亿元,同比增长15.5%;渔业增加值0.86亿元,同比增长10%。全县农村居民人平纯收入达到7988元,比上年增加881元,增长12.4%,其中工资性收入4155元;家庭经营现金收入3154元;财产性收入87.24元,转移性收入591元。 ——农业生产规模化水平在提升。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深入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主要农作物生产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主要产品供给基本实现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提升。粮食作物生产实现由单纯依靠扩大面积增加总产向稳定面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重大转变。蔬菜生产基地、设施蔬菜的迅速发展,交通运输状况的改善和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的实施,使我县农产品基本实现了全年均衡供应,满足了人们多样化消费需求。出现了一批独具特色、优势明显的专业化生产区域,逐步形成了以沙堆、四庄、大坪、关刀、隽水等乡镇为主的优质稻主产区,以隽水、沙堆、关刀、马港4个乡镇为主的茶叶经济带,以塘湖、麦市、大坪、石南、马港为主的中药材经济带,以隽水、五里为主的城郊商品蔬菜经济带,通城茶叶和中药材已列入全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年粮食总产量187046吨,增长1.71%;油料作物总产4887吨,增长15.6%;蔬菜总产达到127626吨,增长8.7%; 茶叶总产达到1400吨,增长11.6%。水产品总产量11300吨,增长13%。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在提升。扶持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全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2家,其中省级2家,市级4家;新上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7家,其中投资1亿的双狮茶业扩建项目、投资8000万元的百丈潭酒业扩建项目、投资6000万元的汇洋饲料新上项目。全县农产品加工总产值30.9亿元,比上年增加12.6亿元,农产品加工值占农业总产值达到0.88:1,增长24个百分点。加快现代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步伐,建成了县农产品批发市场、麦市镇、北港镇等一批特色边贸农产品交易市场,初步形成以大型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为骨干、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市场网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达到156家,种养业专业大户2963户,辐射带动农户6万多户参与粮食、蔬菜、茶叶、油茶、水果、药材、畜禽、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经营。 ----科学技术应用水平在提升。近年来,全县共引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80余个,其中引进推广水稻优质高产品种12个,引进推广特产作物良种10个,繁育特产良种苗木2000万株,引进名优茶加工机械300台(套),名优茶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名优茶产量占茶叶总产量的一半左右,新发展蔬菜大棚1500个,面积600亩。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其中油菜良种覆盖率达100%,全部实现了“双低化”,早中晚稻良种应用率分别达到80%、95%和95%以上;推广应用“猪-沼 -菜”、“猪-沼-果(鱼、鸭)”、“藕-晚稻-绿肥”、“油菜-早稻-晚稻”等高产高效种养模式9项;推广优质稻、中蜂养殖、稻虾连作、配方施肥、无公害生产、病虫草鼠综合防治、农村生态能源等农业高新技术10项。年举办科技培训班30期以上,培训农民3000人以上,主推技术下田入户率85.3%。农业机械总动力21.6万马力,农机综合作业率达到70.5%。沼气应用1.5万户年产气量500多立方。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器1万平方米。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的推广应用为保证农业的增产增收提供了技术支撑。 ---农产品质量安全在提升。我县建成了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大力宣传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 法》,建立“从餐桌到田头”的质量追溯制度,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奠定了基础。全县“三品一标”认证18个,其中农产品地理标识认证1个、绿色食品认证5个、有机食品认证5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7个。ISO质量体系认证21个,“福人牌”中药制品、“本草天香”系列油茶制品、“雨露”牌肉食制品、“双狮”牌茶叶等20个农产品获省级以上著名商标和优质农产品称号。 ---农技服务能力水平在提升。2012年我县启动乡镇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先后建成了沙堆、麦市、四庄、塘湖、马港等5个乡镇农技服务中心,配备必要的办公、检测等设备设施,提高基层农技服务能力水平,争取在三年来实现农技推广条件建设全覆盖。同时为了提高基层农技队伍服务水平,采取县级集训、省市进修等办法,县乡农技干部知识更新实现全覆盖,2名农技干部被评为全市最美农技员,1 人被评为全省农业产业化领军人物。 (二)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推进农业规模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结构调整还未完全到位。虽然我县高效农业比重有所提高,但高效农业规模还不大,高效产业群还不健全,尤其稻油常规大宗作物种植仍占主导地位,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潜力还没有完全挖掘出来。 2、龙头企业带动不强。农业龙头企业还未在高效农业中形成核心带动作用,总体表现为数量少、产值低、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3、组织化程度不高。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必须在种养技术、市场信息、品牌运作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发展高效规模农业的内在要求。 4、发展规模农业投入不足。近几年,我县虽然增加了对发展高效农业的财政投入,制订了一些鼓励高效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同时通过项目形式向省市上级部门争取扶持资金,但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比还存在差距。
【古韵悠涵】湖北通城县黄袍山拍摄古装美女
黄袍山风景区简介 一座待开发的人间仙山 通城县黄袍山 又名华罗寨、盘古大山、大盘山、仙圣山、三尖山等,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塘湖镇东侧,是湖北十大名山之一。黄袍山著名景点有:华罗寨、甘港峡谷、痴情谷、元帅纪念馆、白水岩瀑布、天潭、插剑岩、白玉寺、兰若寺、火山岩石林、樱桃花海、望春花海等等。黄袍山历史悠久、风景秀丽。 中国大地千万山峰独此山名为黄袍,虽历经数千年,不知经过多少王朝更替和风云变幻,黄袍山的名字仍一直延续至今。黄袍山是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山,黄袍山的成名至今为谜。黄袍山与武当山、 神农架、大洪山、九宫山等同列为湖北十大名山。黄袍山是幕阜山脉多座名山中的一座,幕阜山脉名山有庐山、九宫山、黄袍山、黄龙山、衡山等。黄袍山位于咸宁市通城县塘湖镇东,中国十大落差最大的瀑布白水岩瀑布位于黄袍山下,湖北省100旅游名村之一的通城县塘湖镇荻田村位于山下。黄袍山是传说中“盘古开天地 天地起源”之地,是传说中炎黄二帝祈天封禅之地,是传说中仙人聚集之地,是中国道教文化主要的传播地之一,也是中国佛教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古老的帝王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和神仙传说在这里源远流长。天潭景区
黄袍山思张良 黄袍山思张良 作者:姜咏胜 年代:今 古道悬岩寒寺行,幽居耕圃远京城。 张公悦作山林客,空视廷堂利与名。
华罗寨古兵寨遗址 华罗寨古兵寨遗址 作者:姜咏胜 年代:今 步艰数里上云峰,百丈危岩隙劲松。 树勇石骑山峡阵,高林古寨剑风浓。
临黄袍山 作者:姜咏胜 年代:今 吴楚山川锦绣扬,峰巅傲立始知凉。 南征北战中华志,黄帝披袍天下皇。
访80后美女军旅歌手刘秀球 用心灵在歌唱故乡(图) 军旅歌手刘秀球 中国华中网姜咏胜、卢祥华报道:初次见到刘秀球,那是在三年前的一个晚会上,穿着一身军装,笔直的身姿,美丽的脸庞,很是潇洒与迷人。有人说美女穿军装后更迷人,这话还真的一点也不假。从那次见面后,陆续在晚会上、在她家中见过多次,为人很随和、温柔,也很有才华,而音乐是她的最爱。
回顾2013 黄袍山大事记 收录日期:2014年01月12日 编辑:姜咏胜 回顾2013 通城县塘湖镇黄袍山大事记 1、荻田村通过省旅游名村创建验收 2、罗荣桓元帅早期革命纪念馆修缮一新 3、举办首届黄袍山帐蓬节 4、举办首届黄袍山樱桃采摘节 5、忠臣庙—方琼纪念馆重建竣工 6、省政协副主席等省市领导多批次到访黄袍山 7、汪润田故居重修竣工 8、黄袍山革命烈士纪念公园重修 9、黄庭坚故居“鲁直第”重修 10、黄袍山新建多处革命烈士纪念碑林 11、东汉古寺兰若寺重修 12、黄袍山痴情谷旅游公路硬化 13、润田村至崇阳高枧公路修通硬化 14、雷吼村至崇阳高枧公路修通硬化 15、黄袍山村民王直民重病 上千乡亲伸援手 16、黄袍中学得以保留 撤并决定取消 17、白玉寺三期扩建竣工 18、黄袍山旅游网正式上线 19、黄袍山宣传挂历印制并发放 20、白玉寺、普救寺、南台寺等多座古寺举行盛大佛事法会 21、黄袍山建起多处百亩、千亩油茶基地 22、普救寺旅游公路硬化修通 23、荻田村获得“咸宁市十大美丽村庄”第二名 ... ...
湖北通城打工者“红色年历”寄乡情 人民网湖北通城1月6日电 元旦将至,湖北省通城县塘湖镇1千余农户,陆续收到镇干部转送来的一副“红色年历”,喜迎兔年。 当地老百姓收到以家乡——黄袍老区红色文化为背景的 “红色年历”,还是头一回,这幅年历是该镇外打工仔姜咏胜捐资近2万元,订做的。 “红色年历宣传了家乡,又缅怀了革命先烈。”石港村老党员金国富将年历高高挂在堂上。 红色年历由红河瀑布、黄袍革命烈士陵园、罗荣桓纪念馆、塘湖故里等12幅塘湖镇相关红色文化遗址、人文故居图片组成,已印刷3万份,全部免费送给省、市有关单位以及为家乡做出过贡献的老党员、老红军战士,全镇农户。 塘湖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明朝曾出现五里三进士,黄袍山作为中国第一个红色县级政权的建立地,罗荣桓元帅革命初期活动地,近年来红色旅游不断升温,“华中第一瀑”白水崖瀑布、千里大泉溶洞、罗荣桓元帅纪念馆、湘鄂赣黄袍山革命烈士陵园等独特资源和红色旅游景点成为重点打造的旅游目的地,去年荻田村成为全省旅游名村、全省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之一。 一群从黄袍老区走出去的打工仔时刻关注家乡的这些变化,为家乡的发展花心思,为推介家乡建言献策,并付之行动。 2010年12月初,荻田村在上海的创业人士姜咏胜发起,建立《情系黄袍山》QQ群,在通城信息网上发帖称,年关将至,想把家乡的美景和红色旅游景点以年历的形式设计出版,免费送给相关单位及人士,以作纪念,同时借此宣传家乡的美景和红色文化,给力荻田全省旅游名村建设。网友纷纷响应,黄袍老区在武汉、浙江、广东等地创业的打工仔,有的收集资料、有的设计,为保证质量,最后姜咏胜放下手头工作,特地从上海赶回家乡拍摄了相关照片,请上海设计公司设计、出版。 “不管走到哪里,我们都不会忘记生我养我的地方,愿意为家乡做力所能及的事。”姜咏胜在寄年历时附言。(刘健平 徐道德)
北宋抗金英雄 兵部尚书方琼传 图:忠臣庙(方琼纪念馆) 一门三尚书 方琼(1068~1127年),字端五,号益庵,荆湖北路通城县梓木里人(今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塘湖镇黄袍山下荻田村一带)。出生于仕宦之家,进士及第,谏议大夫、工部郎中,兵部待郎,官至兵部尚书。其祖父方迪(999-1091)字白允,号懋德,进士,历任翰林学士、银青光禄大夫、八番都元帅、英武大将军、礼部尚书,左阁丞相。方琳(1034-1121),字仕东,方琼父亲,宋进士及第,历任知县、知府、资政殿大学士、官至户部尚书,哲宗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致仕。
方琼纪念馆--福隆寺建成开馆迎客 图:方琼纪念馆建成迎客 9月20日,通城县塘湖镇雷吼村热闹非凡,县、镇有关负责人和纪念馆捐建人方小桃女士,共同为北宋抗金英雄方琼铜像揭幕,方琼纪念馆正式开馆迎客。 据介绍,方琼(1068-1127年)系通城县塘湖镇黄袍人,官至北宋兵部尚书,是抗金名将岳飞的老师。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方琼率大军奋勇抵御金兵南侵,力战救驾,壮烈牺牲。 纪念方琼的“忠臣庙”几经兴废日渐破败。2013年,方氏后人、鸿森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方小桃女士,提出出资300余万元重建方琼纪念馆,此举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县领导带领县直有关部门多次到塘湖实地考察,并召开会议研讨修建事宜。在县、镇、村三级组织的共同努力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一座占地近千平方米的纪念馆终于落成。 笔者在现场看到,崭新的纪念馆外墙以黄色为主调,正前方有一口水塘,由石栅栏围住;纪念馆四周山环水绕,绿树成荫,路面均已平整硬化。环顾馆内,宽敞明亮,布置井然,陈设了大量关于方琼及其家世的历史资料和文物。 据悉,该县将进一步加快方琼纪念馆配套工程——会议接待中心的建设,逐步把方琼纪念馆打造成通城知名的文化旅游景区。(通讯员友平、晨琛) 消息来源:黄袍山旅游网
首页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