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vir shvir
关注数: 182 粉丝数: 673 发帖数: 39,679 关注贴吧数: 84
150位上海老人组团通城赏油茶花 黄袍山公司引客出新招 10月26日清晨,通城县麦市镇南岭万亩油茶林传来阵阵爽朗的欢笑声,来自上海的150多名退休老人步履轻快,在清香怡人的油茶花海中畅游。   “一路走一路看,参观从原料到餐桌上的茶油,通城之行让我体验到了一次绿色健康之旅。”参观了油茶基地和黄袍山国家油茶产业示范园的吴秀珍女士说,她以前主要食用花生油和橄榄油,现在要把通城的茶油推荐给上海的朋友和亲人。   据了解,这150多名退休老人是上海某医疗器械公司的贵宾客户,黄袍山公司通过与该公司合作,推出免费的“通城油茶绿色之行”。两天内,老人们到通城乡间的油茶林赏油茶花,到油茶产业园游品系园,参观油茶博物馆,参加由上海营养协会专家主讲的老年人健康用油讲座……   “今年我公司接待的全国各地市场客户近2000人,既带动了我公司的市场推广销售,又拉动了当地旅游市场的消费,油茶文化观光旅游将成为通城和咸宁旅游的新名片。”黄袍山绿色产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雄文饶有兴致地介绍。   据悉,黄袍山公司销售网点遍布全国一二线城市,该公司生产的“本草天香”茶油系列产品,凭借产品质量的安全可靠、天然纯正,赢得了市场认可和消费者的青睐,拥有大批忠实消费群体,这次上海旅游团成员就是该公司上海市场的顾客代表。   观光旅游是黄袍山国家油茶产业示范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总占地500亩的产业园内有油茶博物馆、油茶树品系园、油茶花观赏区、榨油体验区等,今年该公司还筹划引进资金建设高尔夫体验区。目前,该产业园正在申报国家5A级工业旅游景区。
(黄袍山 诗词文)悠悠古韵润心田 悠悠古韵润心田 作者:刘健平 年代:今 “五里三进士,一门三尚书。”偏居一隅的塘湖镇,镌刻着鄂南通城辉煌兴盛的人文历史。润田村就在塘湖镇黄袍山脚下,距县城30公里。润田大屋,一片明清式古民居,见证着历史的青砖黛瓦,掩荫在青山翠竹之中。 润田村以汪姓为主。据载,元末汪氏先人汪应龙由临县崇阳迁入通城。“捷足石下凹,落叶鲤港,复居润田。人丁族起,科甲蝉联。”汪应龙第六代孙汪茂实号润田,村名由此而来。 润田大屋门前一汪水塘碧波轻荡、游鱼可见。正大门上方高悬的“吏部主政”,透着古色古香。屋檐和石墙上,精雕细镂的麒麟等飞鸟走兽栩栩如生。跨门而入,只见五重堂屋纵向相连,巨型石雕、横梁、木柱构造紧致,独具匠心,建筑的节点处看不到一根铁钉。 年近五旬的汪昌龙就在这里长大。据他介绍,润田大屋面宽20米,径深60米,总面积约500平米,是通城县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古建筑,已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汪昌龙带我们来到第二重堂屋,顺着他手指的方向,高七八米的砖块上清晰地记录了大屋的历史:“明万历年间十一年正月,汪仁政、仁进兄弟修”。 站在两重堂屋之间,踏着天井石板上的青苔,凝望历经岁月沧桑的“县丞”、“吏部主政”等古物,汪润田、汪宗翰等先人穿越四百年流光跃然而现… … 明初,风云激荡,汪润田经数载苦读,于洪武二十三年中举人。六年后,他赴江苏吴江担任吴江教谕,开启了仕途生涯。建文三年,汪润田升迁至南京应天府上元县,并三任知县。因“剖事立明”,最终官至四川按察使司。 光绪庚寅年(1890年),润田大屋里另一位载入史册的士人汪宗翰高中进士。他不仅博学好古,还是一位爱民善政、忠孝两全的好官,在千里之外的敦煌留下了彪炳汗青的业绩。因不参与卖官之事而得罪皇族,汪宗翰“调补边缺”。他携老扶幼,在大西北十几年如一日尽心履职。他精金石、通书画、善诗词,为保护珍贵的敦煌画像、经卷而呕心沥血。当敦煌受天灾欠收时,他变卖自己的书画作品救济灾民,并发动当地富人捐钱捐粮。 斯人已去,古韵犹存。数百年来,汪氏先人的故事滋养了一方“耕读传家”的动力与自信。 消息来源:咸宁日报
(诗词文)苦竹岭 古道雄关破倭 作者:刘健平 年代:今车子沿通麦公路前行数十公里进入石坪村,再沿盘山公路上行五六里,只见一座寺庙建于山腰平缓之处,这就是塘湖镇石坪村苦竹岭的南台古刹。 寺庙的对面有一亭子,红瓦红柱,亭子旁边是一个烈士墓群。 古刹左边就是苦竹岭古驿道,依山势而修,或是人铺的,或是凿石的,在翠竹芭茅中向山顶延伸。古道修建的年代无从知道,但绝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道旁石壁上嵌有一石刻,“道光廿二年修整堑”清晰可认。 古道旁多苦竹,因而这山名叫苦竹岭。半山腰有一山坳,有拱形关隘,石砌的,中间已坍塌如天窗,说不上有什么气势,但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伫立关隘之上,关外江西的全封镇就在眼底,阡陌交通,屋舍俨然。 出关沿古驿道往下走不多远,又有一关隘,这是很少见的。同行说,从前,湖北通城的县令和江西修水的县令对弈,棋艺不如人家,江西县令不免有些得意。通城县令不服气,说再对弈一局,谁输了,就将两县的分界线往输家那边移两百米。“老夫年老眼花,屋里光线太暗,得到屋外博弈。”通城县令的师爷是高手,他对县令耳语几句。其时正值暑天炎热,师爷为对弈的两县令撑着伞。他事先在伞上弄了个小孔,亮点在哪,通城县令就将棋子放在哪。结果,修水县令输了,就将分界的关隘往修水移了,于是就有今天的一山两关口。 在古驿道旁有杨汉域师长手书摩崖石刻,高约一丈,为茅草所萦绕。1938年,杨森带领国民党27集团军从四川来到湘赣前线的修水、平江抗日,27集团军总部驻平江县长寿街,20军驻扎修水县白岭镇太清一带。1939年10月,日军进军长沙,国民党27集团军总司令杨森所辖20军杨汉域部134师在修水至通城之间的南楼岭和白沙岭的苦竹岭一带与敌激战,并从击毙的日军军官中搜出驻武汉日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中将作战地图一份,获知日军围攻长沙的动向。杨汉域当即调整作战部署,改变向东阻击为由南向北攻敌,杨汉域亲率五千精兵在苦竹岭与敌鏖战,大获全胜。 战后,杨汉域手书“大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九月蜀人杨汉域率精卒五千大破倭寇于此”。命石匠在苦竹岭刻下摩崖石刻记录这一战事。该石刻刻在一个面积约5平方米的天然花岗岩上,现保存完好。 站在石刻前,不由得心生敬意。这古道,这雄关,这石壁,都是历史的见证。有多少英雄的中华儿女,为了保卫自己的家乡抛头颅,洒热血,曾经英勇奋战在这片热土上。但是,这些历史,却慢慢湮没在这荒山野岭之中,不为后人知道。而我们今天此行的意义,就是要让这些历史,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 消息来源:咸宁日报
谴责!!!湖北通城:四岁男童惨遭暴力砍伤 湖北网台讯(咸宁台 赵卓 通城台 习水文 胡远) 【导语】近日,在通城县马港镇松岗村发生了一件令人痛心疾首的惨剧。一名年仅四岁的男童,在村小卖铺玩耍时,被同村一名20来岁的青年持刀砍伤。头部伤势严重。具体情况请跟随记者的镜头一起去了解一下。 【正文】据了解,被砍小男孩名叫万博,今年才4岁,家住马港镇松岗村。 【正文】10月21号晚8点左右,小孩子姥姥带他到附近小卖铺去买东西吃。买完东西原本准备带他回家的,但小万博想多玩一会儿。 【同期声】万博姥姥 王美荣:我说带他回来,他说不回来,要在那里看电视。我就在另外一个房间呆了一会,看他们聊天。 【正文】由于大人们都在另一个房间里,小卖铺内只剩下小万博和店老板10岁的儿子在看电视。没想到短短几分钟,灾难就降临到了小万博身上。 【同期声】小卖铺老板 刘博渊:我抱着个(孩子),一跑出来,看到个人在打,我以为是哪个大人打自己的孩子,我一看不是的。一看是这个人(犯罪嫌疑人),(他)平常就不学好样,把我吓到了,我一吓到了,我就喊“怎么打他哦”,我一喊起来,再他(小万博)的奶奶从房里立即出来了,我一看是刀。 【同期声】小博博的姥姥王美荣:(只见)我的孙子趴在地上,我就一抱起来,看到(他)头上有血,我就拿手捂住,(因为)抢孙子去了,就没看到那个人。 【正文】慌乱之时,由于没有其他群众在场,犯罪嫌疑人趁机逃走了。随后,附近邻居一边拨打120急救,一边打110报警。 【同期】通城县人民医院外三科主任 王林甫:这个孩子当时(伤得)很厉害,被人拿刀剁了两刀,脑髓都剁得流出来了,当时就立即开刀抢救,里面有骨渣、头发。 【正文】根据村民提供的线索,该县警方很快就将犯罪嫌疑人毛某抓捕归案。 【解说】经初步审讯,犯罪嫌疑人毛某为马港镇松岗村村人,22岁,属无业游民。家族成员无精神病史,父母均在外务工。提审当天,毛某对自己持刀伤人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同期声】 记者:你为什么要拿刀砍这个孩子! 嫌疑人毛某:我就是心情不好!想不通!没有为什么! 记者:那你现在砍人之后有没有后悔呢? 嫌疑人毛某:没有后悔的! 【同期】村民1 妇女:反正这个孩子,在这里不受人喜欢!好吃懒做,什么都不做! 村民2 老哎家:哪个把点(东西)给他吃,他就喜欢! 【正文】目前,犯罪嫌疑人毛某已被刑事拘留,万幸的是,小万博经过医生的精心诊治,现在病情基本得到了控制。小万博的后续恢复治疗和案件进展情况,记者将会持续关注。
苦竹岭 古道雄关破倭 作者:刘健平 年代:今 车子沿通麦公路前行数十公里进入石坪村,再沿盘山公路上行五六里,只见一座寺庙建于山腰平缓之处,这就是塘湖镇石坪村苦竹岭的南台古刹。 寺庙的对面有一亭子,红瓦红柱,亭子旁边是一个烈士墓群。 古刹左边就是苦竹岭古驿道,依山势而修,或是人铺的,或是凿石的,在翠竹芭茅中向山顶延伸。古道修建的年代无从知道,但绝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道旁石壁上嵌有一石刻,“道光廿二年修整堑”清晰可认。 古道旁多苦竹,因而这山名叫苦竹岭。半山腰有一山坳,有拱形关隘,石砌的,中间已坍塌如天窗,说不上有什么气势,但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伫立关隘之上,关外江西的全封镇就在眼底,阡陌交通,屋舍俨然。 出关沿古驿道往下走不多远,又有一关隘,这是很少见的。同行说,从前,湖北通城的县令和江西修水的县令对弈,棋艺不如人家,江西县令不免有些得意。通城县令不服气,说再对弈一局,谁输了,就将两县的分界线往输家那边移两百米。“老夫年老眼花,屋里光线太暗,得到屋外博弈。”通城县令的师爷是高手,他对县令耳语几句。其时正值暑天炎热,师爷为对弈的两县令撑着伞。他事先在伞上弄了个小孔,亮点在哪,通城县令就将棋子放在哪。结果,修水县令输了,就将分界的关隘往修水移了,于是就有今天的一山两关口。 在古驿道旁有杨汉域师长手书摩崖石刻,高约一丈,为茅草所萦绕。1938年,杨森带领国民党27集团军从四川来到湘赣前线的修水、平江抗日,27集团军总部驻平江县长寿街,20军驻扎修水县白岭镇太清一带。1939年10月,日军进军长沙,国民党27集团军总司令杨森所辖20军杨汉域部134师在修水至通城之间的南楼岭和白沙岭的苦竹岭一带与敌激战,并从击毙的日军军官中搜出驻武汉日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中将作战地图一份,获知日军围攻长沙的动向。杨汉域当即调整作战部署,改变向东阻击为由南向北攻敌,杨汉域亲率五千精兵在苦竹岭与敌鏖战,大获全胜。 战后,杨汉域手书“大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九月蜀人杨汉域率精卒五千大破倭寇于此”。命石匠在苦竹岭刻下摩崖石刻记录这一战事。该石刻刻在一个面积约5平方米的天然花岗岩上,现保存完好。 站在石刻前,不由得心生敬意。这古道,这雄关,这石壁,都是历史的见证。有多少英雄的中华儿女,为了保卫自己的家乡抛头颅,洒热血,曾经英勇奋战在这片热土上。但是,这些历史,却慢慢湮没在这荒山野岭之中,不为后人知道。而我们今天此行的意义,就是要让这些历史,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 消息来源:咸宁日报
悠悠古韵润心田 作者:刘健平 年代:今 “五里三进士,一门三尚书。”偏居一隅的塘湖镇,镌刻着鄂南通城辉煌兴盛的人文历史。润田村就在塘湖镇黄袍山脚下,距县城30公里。润田大屋,一片明清式古民居,见证着历史的青砖黛瓦,掩荫在青山翠竹之中。 润田村以汪姓为主。据载,元末汪氏先人汪应龙由临县崇阳迁入通城。“捷足石下凹,落叶鲤港,复居润田。人丁族起,科甲蝉联。”汪应龙第六代孙汪茂实号润田,村名由此而来。 润田大屋门前一汪水塘碧波轻荡、游鱼可见。正大门上方高悬的“吏部主政”,透着古色古香。屋檐和石墙上,精雕细镂的麒麟等飞鸟走兽栩栩如生。跨门而入,只见五重堂屋纵向相连,巨型石雕、横梁、木柱构造紧致,独具匠心,建筑的节点处看不到一根铁钉。 年近五旬的汪昌龙就在这里长大。据他介绍,润田大屋面宽20米,径深60米,总面积约500平米,是通城县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古建筑,已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汪昌龙带我们来到第二重堂屋,顺着他手指的方向,高七八米的砖块上清晰地记录了大屋的历史:“明万历年间十一年正月,汪仁政、仁进兄弟修”。 站在两重堂屋之间,踏着天井石板上的青苔,凝望历经岁月沧桑的“县丞”、“吏部主政”等古物,汪润田、汪宗翰等先人穿越四百年流光跃然而现…… 明初,风云激荡,汪润田经数载苦读,于洪武二十三年中举人。六年后,他赴江苏吴江担任吴江教谕,开启了仕途生涯。建文三年,汪润田升迁至南京应天府上元县,并三任知县。因“剖事立明”,最终官至四川按察使司。 光绪庚寅年(1890年),润田大屋里另一位载入史册的士人汪宗翰高中进士。他不仅博学好古,还是一位爱民善政、忠孝两全的好官,在千里之外的敦煌留下了彪炳汗青的业绩。因不参与卖官之事而得罪皇族,汪宗翰“调补边缺”。他携老扶幼,在大西北十几年如一日尽心履职。他精金石、通书画、善诗词,为保护珍贵的敦煌画像、经卷而呕心沥血。当敦煌受天灾欠收时,他变卖自己的书画作品救济灾民,并发动当地富人捐钱捐粮。 斯人已去,古韵犹存。数百年来,汪氏先人的故事滋养了一方“耕读传家”的动力与自信。 消息来源:咸宁日报
通城县:关于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的思考 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是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决策,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的政策取向给通城县农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何抢抓机遇,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首要选择。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农业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兴农富民”发展定位,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进高效农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的新格局。   (一)主要成效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在提升。2013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2亿元,占GDP的30%,同比增长3.78%。其中:农业产值14.2亿元,同比增长6.07%;渔业产值1.4亿元,同比增长15.99.6%。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2.8亿元,同比增长15.79%。其中:农业增加值9.82亿元,同比增长15.5%;渔业增加值0.86亿元,同比增长10%。全县农村居民人平纯收入达到7988元,比上年增加881元,增长12.4%,其中工资性收入4155元;家庭经营现金收入3154元;财产性收入87.24元,转移性收入591元。   ——农业生产规模化水平在提升。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深入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主要农作物生产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主要产品供给基本实现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提升。粮食作物生产实现由单纯依靠扩大面积增加总产向稳定面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重大转变。蔬菜生产基地、设施蔬菜的迅速发展,交通运输状况的改善和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的实施,使我县农产品基本实现了全年均衡供应,满足了人们多样化消费需求。出现了一批独具特色、优势明显的专业化生产区域,逐步形成了以沙堆、四庄、大坪、关刀、隽水等乡镇为主的优质稻主产区,以隽水、沙堆、关刀、马港4个乡镇为主的茶叶经济带,以塘湖、麦市、大坪、石南、马港为主的中药材经济带,以隽水、五里为主的城郊商品蔬菜经济带,通城茶叶和中药材已列入全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年粮食总产量187046吨,增长1.71%;油料作物总产4887吨,增长15.6%;蔬菜总产达到127626吨,增长8.7%; 茶叶总产达到1400吨,增长11.6%。水产品总产量11300吨,增长13%。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在提升。扶持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全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2家,其中省级2家,市级4家;新上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7家,其中投资1亿的双狮茶业扩建项目、投资8000万元的百丈潭酒业扩建项目、投资6000万元的汇洋饲料新上项目。全县农产品加工总产值30.9亿元,比上年增加12.6亿元,农产品加工值占农业总产值达到0.88:1,增长24个百分点。加快现代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步伐,建成了县农产品批发市场、麦市镇、北港镇等一批特色边贸农产品交易市场,初步形成以大型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为骨干、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市场网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达到156家,种养业专业大户2963户,辐射带动农户6万多户参与粮食、蔬菜、茶叶、油茶、水果、药材、畜禽、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经营。   ----科学技术应用水平在提升。近年来,全县共引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80余个,其中引进推广水稻优质高产品种12个,引进推广特产作物良种10个,繁育特产良种苗木2000万株,引进名优茶加工机械300台(套),名优茶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名优茶产量占茶叶总产量的一半左右,新发展蔬菜大棚1500个,面积600亩。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其中油菜良种覆盖率达100%,全部实现了“双低化”,早中晚稻良种应用率分别达到80%、95%和95%以上;推广应用“猪-沼 -菜”、“猪-沼-果(鱼、鸭)”、“藕-晚稻-绿肥”、“油菜-早稻-晚稻”等高产高效种养模式9项;推广优质稻、中蜂养殖、稻虾连作、配方施肥、无公害生产、病虫草鼠综合防治、农村生态能源等农业高新技术10项。年举办科技培训班30期以上,培训农民3000人以上,主推技术下田入户率85.3%。农业机械总动力21.6万马力,农机综合作业率达到70.5%。沼气应用1.5万户年产气量500多立方。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器1万平方米。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的推广应用为保证农业的增产增收提供了技术支撑。   ---农产品质量安全在提升。我县建成了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大力宣传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 法》,建立“从餐桌到田头”的质量追溯制度,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奠定了基础。全县“三品一标”认证18个,其中农产品地理标识认证1个、绿色食品认证5个、有机食品认证5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7个。ISO质量体系认证21个,“福人牌”中药制品、“本草天香”系列油茶制品、“雨露”牌肉食制品、“双狮”牌茶叶等20个农产品获省级以上著名商标和优质农产品称号。   ---农技服务能力水平在提升。2012年我县启动乡镇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先后建成了沙堆、麦市、四庄、塘湖、马港等5个乡镇农技服务中心,配备必要的办公、检测等设备设施,提高基层农技服务能力水平,争取在三年来实现农技推广条件建设全覆盖。同时为了提高基层农技队伍服务水平,采取县级集训、省市进修等办法,县乡农技干部知识更新实现全覆盖,2名农技干部被评为全市最美农技员,1 人被评为全省农业产业化领军人物。   (二)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推进农业规模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结构调整还未完全到位。虽然我县高效农业比重有所提高,但高效农业规模还不大,高效产业群还不健全,尤其稻油常规大宗作物种植仍占主导地位,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潜力还没有完全挖掘出来。   2、龙头企业带动不强。农业龙头企业还未在高效农业中形成核心带动作用,总体表现为数量少、产值低、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3、组织化程度不高。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必须在种养技术、市场信息、品牌运作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发展高效规模农业的内在要求。   4、发展规模农业投入不足。近几年,我县虽然增加了对发展高效农业的财政投入,制订了一些鼓励高效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同时通过项目形式向省市上级部门争取扶持资金,但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比还存在差距。
湖北通城打工者“红色年历”寄乡情 人民网湖北通城1月6日电 元旦将至,湖北省通城县塘湖镇1千余农户,陆续收到镇干部转送来的一副“红色年历”,喜迎兔年。 当地老百姓收到以家乡——黄袍老区红色文化为背景的 “红色年历”,还是头一回,这幅年历是该镇外打工仔姜咏胜捐资近2万元,订做的。 “红色年历宣传了家乡,又缅怀了革命先烈。”石港村老党员金国富将年历高高挂在堂上。 红色年历由红河瀑布、黄袍革命烈士陵园、罗荣桓纪念馆、塘湖故里等12幅塘湖镇相关红色文化遗址、人文故居图片组成,已印刷3万份,全部免费送给省、市有关单位以及为家乡做出过贡献的老党员、老红军战士,全镇农户。 塘湖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明朝曾出现五里三进士,黄袍山作为中国第一个红色县级政权的建立地,罗荣桓元帅革命初期活动地,近年来红色旅游不断升温,“华中第一瀑”白水崖瀑布、千里大泉溶洞、罗荣桓元帅纪念馆、湘鄂赣黄袍山革命烈士陵园等独特资源和红色旅游景点成为重点打造的旅游目的地,去年荻田村成为全省旅游名村、全省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之一。 一群从黄袍老区走出去的打工仔时刻关注家乡的这些变化,为家乡的发展花心思,为推介家乡建言献策,并付之行动。 2010年12月初,荻田村在上海的创业人士姜咏胜发起,建立《情系黄袍山》QQ群,在通城信息网上发帖称,年关将至,想把家乡的美景和红色旅游景点以年历的形式设计出版,免费送给相关单位及人士,以作纪念,同时借此宣传家乡的美景和红色文化,给力荻田全省旅游名村建设。网友纷纷响应,黄袍老区在武汉、浙江、广东等地创业的打工仔,有的收集资料、有的设计,为保证质量,最后姜咏胜放下手头工作,特地从上海赶回家乡拍摄了相关照片,请上海设计公司设计、出版。 “不管走到哪里,我们都不会忘记生我养我的地方,愿意为家乡做力所能及的事。”姜咏胜在寄年历时附言。(刘健平 徐道德)
方琼纪念馆--福隆寺建成开馆迎客 图:方琼纪念馆建成迎客 9月20日,通城县塘湖镇雷吼村热闹非凡,县、镇有关负责人和纪念馆捐建人方小桃女士,共同为北宋抗金英雄方琼铜像揭幕,方琼纪念馆正式开馆迎客。 据介绍,方琼(1068-1127年)系通城县塘湖镇黄袍人,官至北宋兵部尚书,是抗金名将岳飞的老师。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方琼率大军奋勇抵御金兵南侵,力战救驾,壮烈牺牲。 纪念方琼的“忠臣庙”几经兴废日渐破败。2013年,方氏后人、鸿森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方小桃女士,提出出资300余万元重建方琼纪念馆,此举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县领导带领县直有关部门多次到塘湖实地考察,并召开会议研讨修建事宜。在县、镇、村三级组织的共同努力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一座占地近千平方米的纪念馆终于落成。 笔者在现场看到,崭新的纪念馆外墙以黄色为主调,正前方有一口水塘,由石栅栏围住;纪念馆四周山环水绕,绿树成荫,路面均已平整硬化。环顾馆内,宽敞明亮,布置井然,陈设了大量关于方琼及其家世的历史资料和文物。 据悉,该县将进一步加快方琼纪念馆配套工程——会议接待中心的建设,逐步把方琼纪念馆打造成通城知名的文化旅游景区。(通讯员友平、晨琛) 消息来源:黄袍山旅游网
首页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