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兵 智兵
关注数: 0 粉丝数: 10 发帖数: 1,953 关注贴吧数: 0
用道教文化服务现代生活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百科 个人中心 | 退出 | 吧内搜索 | 帮助 进入贴吧 帖子搜索 按作者搜索 百度贴吧 > 道学吧 > 浏览帖子 吧主:悟虚子 快速回复 贴吧投诉 1 用道教文化服务现代生活 用道教文化服务现代生活 2005年4月4日   张兴发: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室研究人员   道教是一种思想信仰,一种文化,一种智慧,更是奉道者的生活方式与内涵。用道教的文化智慧,如“清心寡欲”的思想,“道法自然”的主张,“无为不争”的方法,“身心兼重”的观念,“我命在我”的精神,“济世利物”的行为等,融入和服务现代生活,必将有利於现代人群,造福於现代社会,给人类带来福祉。   一、用“清必寡欲”的思想净化人心   人的行为是由思想所支配的,思想不纯洁,行为就不端正,其结果会危害自己、他人及社会。因此道教特别强调心灵的纯洁,提出“清心寡欲”的思想。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就是说人心若清静,就会正确地去立身处世,如做人要正派,做官要公正廉明等等。在老子《道德经》中,“清静”和“寡欲”是两个颇为相似的概念,同时它和“无为”也有著一定的联系,後来道经常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讲,即“清心寡欲”或“清静无为”。在《道德经》中,还有一个与它们相对的名词,那就是“浊”,并且还有著相生相化的关系,正如《道德经》第十五章所说:“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意即有道之士,性体圆明,湛然清澈,处於万物之中,与天地浑然一体,民之所乐则乐,民之所忧则忧,和光同尘,没有什麼区别。那麼谁能除尽後天的七情六欲,荡尽尘俗一切污浊,使其心宁静呢?只有返回其先天的虚明体性,就如浊水慢慢而静,才能澄清而重现。所以有道之士,身虽处尘俗之中,其性顺物而任自然,不染不著,不滞不留,相似浑浊一样,其性体常住。这段话说的不仅仅是道家清静功夫,而且是一种生活方法,就是说,人处在一个纷繁芜杂的社会裏,如何去避开尘世,抛开烦恼,达到清静,那就要做静功,当静功做到一定境界时,更要继续坚持下去,即会见到光明。老子认为这就是“道”的表现。对此,《清静经》说得更直接了当,经曰:“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指出“清”和“浊”是“道”表现出来的两个不同侧面。所以在老子的宇宙观中,“清静”是大自然最早的形态;在人生观中,“清静”是一种生活方式,就清与浊两个方面而言,後者必须服从於前者,因为老子是本著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的宗旨来阐述大道的,所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必须与自然相协调,这样才能以万物养育群生。故而《清静经》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这裏所说的“无形”、“无情”、“无名”都是说的“道”的“清静”,不但要“清静”,而且是“常清静”,要“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应常静”就是“清静”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达到了心灵的净化。这种境界在道经中又叫“真静”,就是“心无其心”、“形无其形”、“物无其物”,以此能够“唯见於空”,且“观空亦空”,最後达到“湛然常寂”。   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同时他还说过一些“无欲”、“不欲”等和“寡欲”相类似的名词。在老子的思想中,对於人欲的节制,是非常重要的。《道德经》第四十六章说:罪莫大於可欲,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他的这一认识,是从他的“道”中体现来的。《道德经》第三十四章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於小,万物归之而不为主。是名於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意即大道广泛流行,无所不至,无所不达,无所不遍,它可左可右,可上可下,可顺可逆,在方为方,在圆为圆,向无所定,形无定形,任其物性,顺其自然;它化生万物,创造世界而不推辞,作出巨大成就而不自以为有功,养育了万物而不加以宰制;它不求名利,无私无欲,可称它为“小”,万物归顺它不自以为主,可称它为“大”,由於它从来不自大,所以能够成就伟大。由此“道”的伟大是因为它“无欲”,“无欲”的後果就成了“道”的伟大,所以老子主张“寡欲”。可见“寡欲”是人心净化的基础。近现代,由於人欲的膨胀,人类社会爆发了两次大规模的战争,几乎使用了发明的所有武器,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一些战争遗留下来的隐患(如核辐射、细菌等)至今仍威胁著人们的生命,这都是欲念膨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重灾难。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