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耕南陽 窮耕南陽
万相皆空
关注数: 34 粉丝数: 71 发帖数: 1,304 关注贴吧数: 18
给方老师的信 尊敬的方老师,您在百家讲坛的《国史通鉴》前三部一部不拉的我全部看完了,讲的非常精彩,也非常有意义,喜欢百家讲坛这个节目的朋友在您节目播出期间讨论都很激烈,您的标志性动作左右手在空中画两个圈(表示您的重要观点或重大人物变化历史转折),您的标志性语言“什么叫英雄?这才叫英雄!”这种自问自答强化您的观点给人以听觉的冲击力,无疑,您是百家讲坛历史上最好的讲师之一,也是收视率较高的! 第三部有个遗憾,关于南朝部分讲的大快了,以第十九集《南朝往事》快速以几个时间结点讲完了南朝宋齐梁陈一百六七十年的历史,其实宋齐梁陈这点事应该用两三集进行勾勒性的概述一下,南朝大盛文治,武功渐下,从永嘉之乱到隋灭南陈统一四海,总结的深度不够,为什么合?为什么分?分到合的原因是什么?将近三百年的分裂及战火,国家不幸诗家幸,您虽也筒单介绍了南朝的艺术文化成就,我想北方(北朝)在文化艺术上也有他的成就吧?叙事长诗以《木兰诗》为代表。很清醒的反映了北朝的乱世,《乐府诗集》即有“豔曲兴於南朝,胡音生於北俗”的说法,北朝大兴佛法,佛像石窟也有很深的艺术价值,以及北朝音乐书法也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地方,北朝的文学艺术上的成就也从侧面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学习融合化文化的一个佐证,这也是后来合的一个基础!个人觉得再增加三四集讲讲南朝,及北朝文化艺术,来突出后来为什么合的道理似乎更完美!这些想法可能不成熟,您的讲座受时间限制,在选材必有取舍,可以理解!非常支持方老师给我们讲解的《国史通鉴》,正如网友讲希望第五部对晚唐史和五代史给我们补一补! 最后期待方老师《国史通鉴·隋唐五代篇》早日播出。祝方老师健康!我虽在庙堂之远的江湖,但您的讲座照亮了处庙堂之远的江湖!
我对三国的思考(我几年前写的居然和方先生的很多观点有相通处) 刘秀中兴,复建汉朝,因建都洛阳,史称东汉,翻开东汉皇帝世系除开国皇帝刘秀寿过六十,其余皇帝过三十就是高寿(末帝汉献帝除外),大量几岁十余岁的小皇帝,大量幼子继大位。三股势力权臣宧官外戚就轮翻角逐上演,左右东汉气数,皇帝只是一个摆设,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工具或叫象征罢了!刘秀之后桓灵二帝是最后一股略有实权寿至三十高寿的皇帝,桓灵二帝卖官鬻爵,声色犬马,酒肉横飞,重宦官,用外戚养奸佞权臣,国之不国,官逼民反,加上黄巾起义,东汉朝庭已经风雨飘摇,摇摇欲坠!桓灵两个三十高寿皇帝之后又是轮翻小皇帝继大位,权臣外戚宦官三股势力争夺话语权,导致东汉至献帝时天下诸侯并立(过去权臣或地方势力)权臣说了算到军事长官说了算!天下已烂透,秩序需打破,重新洗牌重新发牌!于是就有了权臣与地方实力派的不停的阴谋与阳谋不间断的使用,各个派系在纵与横之间变化,你争我夺你方唱罢我上台,一家化多家,一家就是东汉朝庭,多家就是权臣与各地方实力派;多家成三家,三家就是汉灭后三国;三家成一家,这一家就是三国纷纷灭后统一的晋帝国! 汉末三股势力的竞逐,由此而引起的黄巾起义,在讨伐黄巾的过程之中终于导致了地方势力诸侯的崛起,形成一股强劲的政治势力,连买草鞋的因天下大乱也有了异志,孙坚在征逆(黄巾)讨董(董卓)皆有奇勋,因为形成了一股忠诚干练团结的一股军事力量,为后来孙策孙权拥江东自成一家奠定了基础!曹操胸怀大志以治乱世之能臣为自居,又说“向使无吾,不知天下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句道是实话,终曹操一生,仅袁术称帝,称帝旋即灭度之!又道是“若天命在吾,吾作周文王”。你当然可以说是曹操挟曹操以令诸侯,那我要问你诸侯中还有哪个诸侯当汉献帝是一回事吗?不如一个屁!所以你不得不承认正因为曹操的东征西讨实际让汉献帝的东汉政府实延长了,没人拿汉献帝当回事的时候曹操奉迎汉献帝“早请示晚汇报”天下权柄终落花于曹氏! 我们来比较一下汉末创业三国时代的几个领袖人物,孙坚曹操(155)刘备(162)算一代人,此三子挑起了汉末局势由乱到治的演化,这里的治是指向三国的推进,曹都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在多次改换门廷之中寻求夹缝生存,在居无定所的帝国草创时代,刘氏练出三大品格,一曰大志笃定,二曰仁义慈爱,三曰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聆听诸葛先生《隆中对》明君贤臣演义一场千古忠义绝唱!就连他的政敌也说他“观刘备雄才甚得众望,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唯一难以料想的是孙坚孙策父子英年早逝却留下的是孙权吴国的雏形竟在孙权手里成了气侯,孙坚孙策父子两代皆少年英雄,来于吴地成于吴地,奠基了孙权江东割据政权,后来人更多看到的是孙权在江东成了偏安一嵎的小政权,其实那就错了,后来更应该看到的是孙权是第一个经略台湾把台湾从此纳入了中国版图,在孙权时代的汉末西域基本上已经摆脱了汉帝国,是孙权恢复和加强了西域的统治,更应看到的是此时的西域尚奉佛教,视中原文化为正宗,西域怎么成了回教伊斯兰教普化那至少是三五百年之后的故事了,孙权的政权开拓了今两广今越南南部,这块地方都是孙权吴国的腹地,因此你绝对不可以说吴国偏安,吴国之广袤不会小于魏国(仅从管辖的地域和影响力来看),为中华今日之版图的成形也有特殊的地位! 如果仅从年龄来看诸葛亮司马懿曹丕孙权他们算同一时代,特别是当曹刘湮没之后,是谁挑起了三国时代的大梁?此四子也,电视剧里曹丕尊司马懿为亚父,那是绝不可能的事,曹丕主政时代(甚至到他儿子魏明帝曹睿时代)司马懿都只是夹起狐狸尾巴做忠臣状让主子从心底放心!唯有唯唯诺诺尽心尽责而已,况曹丕和司马懿年龄相差极小,真实的历史曹丕视司马懿为兄长都不可能,在曹丕面前,司马懿就象一只宠物狗一样的柔顺忠诚(当然这里面有司马懿的伪装)。为了保卫最弱的蜀汉政权再加上诸葛亮对刘备临终誓言,决定了诸葛亮以攻为守的国策,心力交瘁之中七出祁山亡命于五丈原!其实在随着诸葛亮的去世实际上也就是说明蜀汉政权灭亡了!之所以还存在了二十多年,是因为诸葛身后吴国孙权已处于其统治后期,骄奢淫逸刚愎自用猜忌失信已不是战赤壁时那个年轻积极向上锐气的孙权了,完成统一大业的人决不可能是孙权,而曹魏曹丕在位仅七年而亡故,其子曹睿虽聪慧也有成,对魏国成熟也有大功,史称曹操曹丕曹睿为三祖,其实也就是肯定了曹睿魏明帝在魏国历史的特殊重要作用,然曹睿的弱点就是他的短命,他的父亲曹丕在位七年仅三十九就病故,其子二十二岁继帝位在位十三年三十五一命唔乎,和后周皇帝周武帝有一拼立大功于社稷却过分短寿,更多大事生前未定或末定好,导致功败帝国旁落他人,除短寿外,更大的悲剧就是错用司马懿,但是能支撑魏帝国七岁曹芳的重臣除了司马氏,看罢群臣真的只有司马氏最合适了,把七岁曹芳托孤于司马氏,就意味着司马氏变天只是时间问题了,余下的时间就是司马氏如何最后操控魏帝国之权柄了!所以说诸葛去那世了,就意味着蜀汉的覆灭,之所以还未灭,一是吴已是孙权统治中后期,英雄气已短,而魏二代帝王短寿,司马氏正在勾心斗角争权,尚未顾及蜀汉,二是蜀汉还有姜维等文武臣工尽力辅佐,蜀汉尚未烂透,正在烂透途中而已! 首先来看东吴孙权魏之曹丕蜀汉刘备既帝位之后,孙权做的事缓称帝,放低身段向曹丕劝进,曹丕登极,又向曹丕称臣,被受封吴王,我覚得在曹丕刘备称帝之后,孙权的缓称帝,备足了功课,为赢得国内国际(指魏汉)平衡练好了内功,曹丕忘后,子曹睿即位之后,在群臣按奈不住的劝进甚至蜀汉也来了劝进,此时孙权才既帝位,三国正式成立,待孙权既帝位后实际上三国时代已进入颓靡期了,站在孙权角度看此时三国,蜀汉偏安四川,虽有诸葛辅佐,但诸葛之下之文武臣工已逐渐凋零,若诸葛故去,蜀汉则再无诸葛辅政,留下蜀汉待灭之,所以蜀汉不足道,强大的曹魏此时已时魏明帝曹睿执政,曹虽强,但必竞是新君,新君虽有才,但新君旁卧一司马,则曹魏更可怕,但孙权似乎还未怕,曹睿就睡着了,然后是司马懿辅佐七岁曹芳,再接下来权臣司马懿弄权,所以曹魏不可虑!也就是孙权的吴国在周边有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48岁的新皇帝,却已在江东有三世五十余年了,上下和谐,所以登上皇帝位的孙权在接下来的二十三年皇帝生崖里使劲折腾,不思进取,贪图享乐,渐刚复自用,再加上立储和托孤用双不当,立年仅十岁的幼子孙休即位(此时孙权七十一岁),幼帝权臣阴谋家,即位六年即废,再两年即亡,最后传至历史上有名的残暴之君孙休,孙休孙休休也,孙权亡后二十八年孙吴覆灭!孙权之后,实际上孙吴也就走到了尽头,孙吴之幸在于一个寿命非常长的孙权,他拼掉了诸葛亮甚至司马懿,在三国时代的四子他以长寿笑到了最后,在他的生命存续期世间无对手,各国俱在重新弄权,权利正在洗牌,命世之主此时方未明显!孙权死后十年,蜀灭,又四年后魏灭,再十五年后东吴灰飞烟灭! 第二个关健人物司马懿我总结三个特点,一忍,二熬,三长寿!司马懿还在曹操在世时已经做为青年才俊已显山显水,此时正时威武雄大大略的曹操实际上已经是汉之操盘人,司马懿的心智才能私心实际上已被曹操洞穿,曹操在防范着谨慎使用,曹操对司马懿的评价是“不安人臣之主”.曹丕既位后,深信司马懿之才所以更是提防,终丕一朝,司马懿在冷板凳上有限度的使用,曹丕之子魏明帝既位后对司马懿明防暗防,无奈的是国之大事有司马懿出山更能漂亮解决处理好,但对司马懿的使用终曹睿一生都在其掌握之中,无奈的是年轻的曹睿既位十三年三十五岁就去那世去了此时司马懿58岁,司马懿从二十多岁侍曹,从小媳妇慢慢熬到婆婆,熬的最大功课就是忍,通过隐忍和熬的前提条件就是司马懿良好的身体长寿,孝忠曹魏侍奉三代曹家近四十年,终于赢得了曹睿的信任和临终托孤,一直到曹芳既位,司马懿不过又是一个继续座冷板凳有虚职(托孤)的重臣之一,司马懿通过高平陵政变灭了曹真,此时已是公元248年了司马懿已经七十岁了,才最后夺得曹魏的冶权,为司马氏纂魏扫清了几乎全部障碍!又三年后司马懿七十三岁他熬过了曹家三代,当世之中仅剩下了孙权(司马懿死后第二年亡),国内国际形式大好,在大好完胜之中带着甜蜜喜悦离世!司马懿之后司马师昭兄弟完成了全部纂魏程序!在司马懿之孙司马炎的手里纂魏成功三国归晋! 最后点评一下汉末到三国到归晋这段历史几个启迪或叫思考. 一,干革命就要有一个良好的体魄和长寿的身体!(至少六十以上为长寿),从东汉成立到汉献帝亡国,除光武帝外无一个皇帝寿至六十,无一个皇帝执政超过二十年(末帝除外那是有意而为的象征)三国时期最有机会统一天下的曹魏,魏之三祖皆是雄才大略经略天下之人,,可惜丕睿四十不到尽亡,留下孤儿寡母又怎不权臣弄权?争权?看尽光武到司马炎,除光武开国外,然后就是蜀汉那个此间乐不知蜀的那个刘禅,其余尽是小皇帝短命皇帝!仅从这一点来看没有良好的身体较长命的身体,去干革命,那么汉怎不亡?魏怎不亡?不亡没道理! 二,教育才是大问题,从东汉往下数一直数到三国归晋,其实还可以数到晋之后西东晋,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出了大问题,东汉败亡在哪里?教育!看罢这么一段历史,在教育问题上做得好的只有两个人,第一曹操,曹操之子在各个方面皆是大才,在文学上有建树被后来人称为三曹,曹操曹植曹丕,有开创之功的被后来史学家尊为三祖曹操曹丕曹睿!有极其聪颖在小学课文里选入课文的曹冲称象,有曹彰勇冠三军(说了大概大丈夫当驰骋天下,岂在博士?的名言),还有在征张绣时曹操败亡,其子曹昂把自己的宝马座驾让于父曹操,而亡,这就是在关键时刻体现出来的忠孝!让曹操念了一辈子!曹操教子,早教重兴趣,实践中陪养,严字当头,这就是曹氏三代俊才辈出的重要原因!儿子教不好害全家,对帝王将相对于国家后代教育关系的不仅仅是家庭家族还有国家之兴衰成败!东汉后来的败亡三国的败亡,一兴一亡就是家教就是一个教育问题的显现! 三,接班人的托付,托孤非人,事难成,如果把托孤放在权臣宦官外戚三选一之上,往往后果是这三股势力的不消停的势力角逐,在这个角逐中耗尽了国家最后的生力!东汉之败,三国之败乃至晋之败皆与此有关,东汉在三代之主后一直在这个问题上的纠缠不清,国终不国,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誓将革命到底,可是仅以杀魏延来周全善后,就一定是周全的善后吗?未必见得!阿斗难扶!曹睿托孤,所托非人,事终难成,最后演了一出箫规曹随(曹魏代汉之规司马仿效)!孙权一生缺乏全局观,后半生在寂寞高处昏暴残虐,在接班人问题上,废太子,赐死鲁王,立少子孙亮,我永远搞不懂,看懂了东汉衰亡教训的英雄大帝孙权脑袋被驴踢了吗?他那么多已成年的儿子不立非立一个九岁的幼子,从这个幼子立为太子开始,阴谋与阳谋就一直围绕着这个后来的废帝,当儿皇帝六年即废,又两年非正常死亡,年仅十七岁,和东汉众多幼子即位的小皇帝一样,可惜生在帝王家! 四,从东汉到三国归晋,这是一个极端动乱的乱世,有奶便是娘,唯才是举充分体现,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