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nnel jennel
关注数: 6 粉丝数: 135 发帖数: 16,067 关注贴吧数: 9
北邮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2021年度科技进展 科技进展一:张平院士团队完成国际首个面向6G的原型样机平台 张平、许晓东、董辰、张治、侯延昭等老师基于通用芯片和器件,针对6G愿景,设计了高灵活、可扩展的基带-射频软硬件架构,支持Sub-6G频段及可见光多通道高速传输,发布了《面向6G的可见光通信系统》白皮书。完成的面向6G的原型样机平台被中国移动研究院评价为“业界领先”。 科技进展二:张平院士团队完成智简网络系统下的孪生智能医疗平台 张平、王光宇、许晓东等老师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基础,围绕着“智简网络系统”开发的孪生智能医学平台,在通用医学大数据处理、智能学习优化等方面取得多项技术进展,具备医学语义理解、危急重症快速响应,及动态量化疾病风险因素等能力。成果入选“2021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获Nature、CCTV、光明日报等关注和报道。 科技进展三:刘韵洁院士团队完成首个面向服务定制的云网融合系统 刘韵洁、黄韬、汪硕、谢人超、刘江、张娇等老师针对云网融合发展愿景,首创服务定制网络体系架构,研制大规模云网融合协同控制系统,解决服务可定制、确定性可控、全维度协同三大科学问题;基于未来网络试验设施(CENI),覆盖全国40余个城市,联通阿里、腾讯、华为、AWS四大公有云,成功入选通信学会2021“未来网络领先科技成果奖”。 科技进展四:张平院士团队完成冬奥场景5G信号传输关键技术研究与首次应用 张平、张建华、马楠、田磊、李立华等老师针对我国5G赋能智慧冬奥的迫切需求,提出了冬奥低温、复杂山区场景5G复杂传播环境的信道建模方法,研发了多点、多跳的高效信息传输技术,被冬奥项目专家组评价为“为冬奥场馆网络规划和优化、设备研发提供了技术支撑”。被CCTV宣传报导,助力5G冬奥应用,保障冬奥顺利办赛。 科技进展五:王文博教授团队完成低轨宽带卫星与地面5G专网互联互通试验 王文博、彭木根、孙耀华等老师围绕我国应急通信、空天地海融合等重大科技战略需求,联合研发了高机动、轻量化的基于云小站和雾小站的灵巧5G专网,完成了低轨宽带通信卫星和陆地灵巧5G专网互联互通试验,实现了无人平台和机械臂的远程沉浸式精准操控,展示了空地融合的智能应用广阔发展前景。 科技进展六:温向明教授团队完成全球首个面向B5G/6G系统的开源工程 温向明、路兆铭、王鲁晗、景文鹏、陈亚文等老师针对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云网融合和开源化的趋势,阐明了开源模式下无线网络协作与自演化机理,设计了全域微服务化的可塑型网络体系架构,支持空天地一体化融合通信,发布了OpenXG开源系统工程,首创了过程开源的移动通信行业群体协作机制,解决了移动通信领域开源难的问题。 科技进展七:王文博教授团队建成OTA空口测试平台并实现示范应用 王文博、李勇、彭木根等老师基于北邮与中国信通院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建成的OTA空口测试平台具备面向5G/B5G系统的全频段射频测试和性能测试的完整能力,已经完成全球首套5G毫米波OTA端到端性能测试。基于该平台,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工信部专项、市科委专项等重大重点项目的公共测试任务和工信部交办的毫米波产业链摸底测试等政府决策支撑服务,获2021年通信学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科技进展八:景晓军教授团队构建了电磁态势智能感知与快速决策新体制 景晓军、孙松林、黄海、穆俊生等老师构建了电磁态势感知与决策新体制,攻克了电磁态势实时、准确生成和可靠分发、跨学科知识融合表征、分布式协同与最优决策等关键技术,整体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已应用于多个重要设备,相关效益和推广价值显著。荣获 2021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和中国专利优秀奖。 科技进展九:纪越峰教授团队完成超高Q光学微腔自动化制备、封装及应用平台 纪越峰、杨大全等老师面向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加强高性能新型微纳器件等领域前沿技术攻关需求,提出了一种超高品质因子(Q) SiO2微柱腔的自动化制备与封装集成方案,腔体Q值>𝟏𝟎𝟗,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用于高精度精准检测和大容量高速相干光通信中。 科技进展十:4篇学术论文获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 刘杨、郭彩丽、穆俊生、姚海鹏等老师牵头发表的论文分别提出了“一种新型基于属性加密(ABE)的授权访问控制机制”、 “一种新型融合可见光通信(VLC)的联邦学习(FL)框架”、“遥控信号自适应采样的无人机探测策略以及基于网络表示学习(NRL)的新型资源分配方案”,显著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联邦学习效率、恒虚警条件下检测概率以及网络资源分配的性能”,获IEEE BMSB 2021最佳论文奖、IEEE WCNC 2021最佳论文奖以及IEEE IWCMC 2021最佳论文奖2项。
北邮21年就业质量报告 截止到 2021 年 10 月 31 日,学校 2021 届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为 94.17%,其中本科生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为 89.85%,研究生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8.67%(其中硕士生毕业生为 98.87%、博士生毕业生为 96.38%)。 本科生毕业生毕业去向以“深造”为主,国内升学和出国(境)留学比例为 64.02%,毕业去向为“就业”的比例为 25.82%。 2021 届本科生毕业生国内升学 1744 人,国内升学率为 49.60%。从流向院校来看, 留在本校的毕业生有 1434 人。 本科生毕业生国内升学主要院校流向 升学院校名称 人数 北京邮电大学 1434 中国科学院大学 43 清华大学 41 北京大学 30 北京师范大学 1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3 中国人民大学 9 复旦大学 8 电子科技大学 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7 2021 届本科生毕业生出国(境)留学 507 人,出国(境)留学率为 14.42%。出国(境)留学毕业生主要流向英国,占比为 43.98%,其次是美国(26.43%)和中国(香港)(10.26%)。 本科生毕业生出国(境)留学主要院校流向 境外深造院校 人数 曼彻斯特大学 27 伦敦玛丽女王大学 23 伦敦国王学院 21 谢菲尔德大学 18 爱丁堡大学 16 布里斯托大学 16 东北大学 14 香港中文大学 14 哥伦比亚大学 13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13 香港大学 12 格拉斯哥大学 11 利兹大学 11 南安普顿大学 11 纽约大学 11 悉尼大学 11 南洋理工大学 10 新加坡国立大学 10 波士顿大学 9 伦敦大学学院 9 香港城市大学 9 香港理工大学 9 伯明翰大学 8 华威大学 8 香港科技大学 8 卡内基梅隆大学 7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 7 2021 届本科生毕业生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37.56%)、通信(20.37%)和“金融业”(7.49%)。 本科生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TOP20) 序号 单位名称 1 中国联通 2 字节跳动 3 中国移动 4 中国电信 5 美团 6 百度 7 腾讯 8 阿里巴巴 9 华为 10 中国工商银行 11 中国邮政集团 12 中兴通讯 13 中国银行 14 小米 15 招商银行 16 中国建设银行 17 京东 18 快手 19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 20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 2021 届研究生毕业生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39.54%)、“通信”(20.15%)和 “金融业”(14.33%)。 2021 届研究生毕业生流向单位类型集中于国有企业(31.23%)、民营企业(28.65%)、三资企业(18.31%) 和机关及事业单位(13.96%)。 招聘人数最多的前25家用人单位共招聘1891人,占研究生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 58.04%。 被世界 500 强企业录用的人数 1546 人,占研究生毕业生就业总数的 47.42%; 被中国 500 强企业录用的毕业生人数 1778 人,占研究生毕业生就业总数的 54.54%。 研究生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Top25) 序号 单位名称 1 阿里巴巴 2 字节跳动 3 腾讯 4 中国移动 5 美团 6 百度 7 中国电信 8 华为 9 快手 10 中国农业银行 11 中国联通 12 中国银行 13 中国建设银行 14 京东 15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 16 中国工商银行 17 中国邮政集团 18 小米 19 微软 20 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 21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 22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23 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 24 中兴通讯 25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北邮20年就业质量报告,终于出来了,总体: 2020 届毕业生总就业率为 92.66%。截至 11 月 15 日,2020届毕业生总就业率为 94.56%。本科生毕业生就业人数为 3260 人,就业率为91.01%。研究生毕业生就业人数为 3219 人,就业率为 98.44%。 2020年我校本科毕业生共计3582人。其中,国内升学人数为1597人,占比44.58%;出国(境)升学人数为628人,占比为17.53%;深造总人数为2225人,深造率为62.12%。就业人数为1035人,占比为28.90%。 2020 年我校本科毕业生国内升学人数共计 1597 人。其中,81.09%留在本校读研。 本科生国内升学 主要就读院校 升学院校名称 人数 北京邮电大学 1295 清华大学 45 北京大学 30 中国科学院大学 28 北京师范大学 1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6 中央财经大学 12 上海交通大学 9 浙江大学 8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8 中国人民大学 6 南京大学 5 北京理工大学 5 华中科技大学 5 北京外国语大学 5 中国传媒大学 5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研究院 5 哈尔滨工业大学 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4 我校本科生出国(境)升学人数为 628 人, 伦敦玛丽女王大学 48 东北大学 39 纽约大学 31 伦敦国王学院 28 爱丁堡大学 20 布里斯托大学 18 格拉斯哥大学 15 哥伦比亚大学 14 伯明翰大学 13 悉尼大学 13 伦敦大学学院 11 波士顿大学 11 南安普顿大学 11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 11 卡耐基梅隆大学 10 曼彻斯特大学 10 谢菲尔德大学 10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 10 南洋理工大学 9 香港大学 9 诺丁汉大学 9 新南威尔士大学 9 塔夫茨大学 8 华威大学 7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 7 新加坡国立大学 7 圣安德鲁斯大学 7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7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