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县义士 夏县义士
为人民服务
关注数: 86 粉丝数: 304 发帖数: 8,222 关注贴吧数: 10
山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7153.5元 据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3年山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153.5元,比上年增长12.5%。2013年,省委省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出台了促进煤炭企业发展的20条优惠政策、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15条惠民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16条政策、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15条和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12条政策等,加之随着综改试验区的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各地工业园区建设和农村基础建设步伐加快,农民务工形势总体趋好,就业岗位增加,务工收入水平提高,全省全年经济发展呈稳中有进的态势。据调查,2013年,全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3724.9元,比上年增长17.3%。其次,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稳步增长,2013年,粮食的丰收,设施农业的迅速发展,小麦、玉米、蔬菜等主要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拉动了家庭经营收入的稳步增长。据调查,2013年,全省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为2503.6元,比上年增长7.2%。此外,随着农村各项惠农政策的有效落实,像粮食直补、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资金额度的增加和范围的扩大,离退休人员工资的调整,新农保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提高,以及农民投资的多元化,使出租房屋、出租农用机械等租金收入的增加,促进了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的增长。2013年,全省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154.9元,比上年增长10.0%;全省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为770.1元,增长9.1%。(记者贺娟芳)
退步坐破拉尿桶 俩人论理争不休 黄河新闻网运城频道(张秀峰 王颖)“你赔我衣服,把我臭的难受。”“你赔我桶和尿。”这是7月24日一大早,发生在夏县东山底村村南白沙河附近田间路上的一幕。 就在事发约半个小时前,50多岁的村民孙某推着几桶尿往自家地里走着,在村南大道上路遇40多岁的村民张某撒胳膊弹腿在锻炼。刚闪过张某身,孙某自言自语:“猪鼻子插葱还挺像。”“一大早放臭气还赌不住你嘴?”张某立刻回应一句。孙某走了约200米,把车杆上挂的6桶尿卸下担着进入玉茭田。 村民张某退步锻炼过来就没留神,只听“扑通”一声,一个踉跄,一屁股坐在尿桶上,桶破了,尿洒了,张某身上沾满了屎尿,顿时火冒三丈:“瞎眼窝了,把尿桶放在路上。”刚从玉茭地里冒出来的孙某见此又好笑又生气地接过话茬:“你不长个后眼,锻炼到我的尿桶上了,好不容易拉到地里,还把桶弄破,我真倒霉。”你一大早闲驴没事干,污染空气把人弄成啥样了,你给我赔衣服。“你把我桶赔了,把地上的尿收拾收拾倒在我地里……”正在俩人你一言他一语争论不休时,恰巧该村张支书在附近看工地回来,见此情景忍着笑说:都是乡里乡亲的,抬头不见低头见,别再争长论短了,赶快回去洗洗衣服换上,说着拉住村民张某的胳膊离开了。张某走着说着:张书记,我这几天真倒霉,烧开水都钵底。
樊有群:书香长伴自芬芳 每天清晨,在夏县宽阔的温泉大道上,一位拄着拐杖、头戴凉帽、弓着身子、手拎书包的老人,一步一步迈进县文化馆图书室,坐在自己多年的座位上,又是翻书、又是看报,开始了新的一天。   这位老人名叫樊有群,今年75岁,是瑶峰镇南关村桥下街人。他年轻时当过兵,任过教,从1972年起到退休一直在县建安工程公司当工人,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利用每天下班时间来到县城南街县文化馆图书室读书阅报,一发不可收拾,至今整整坚持了41个年头。县文化馆工作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是他们都对这个“读书迷”记忆深刻。前多年,樊有群记忆力强、兴趣广泛,看书涉及天文、地理、军事、文学。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减退,近十几年来,他每天都要把看书看报的主要内容记在台历的背面,2000年以来,13年的台历笔记有一沓沓。他说:“现在我年事已高,3年前又患了腰痛病,腰伸不直,每天喜读《中老年保健》《良友》《生活文摘报》等30多种报刊杂志,把老年人健康长寿的生活小常识都记下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并讲给村里的人听。”   樊有群老人独自一人生活。退休后,单位没有发退休金,2000年以来一直靠低保金维持生计。每天从县文化馆图书室“下班”的路上,他在街上捡些破烂做贴补。但樊有群老人却是一个精神富有者,41年来,他写下的读书笔记和台历笔记约10万字。旧文化馆距他家约3公里,2010年夏县建起新的文化馆,距离老人家1.5公里,41年来,老人往返读书路约8万公里。在41年的读书路上,他做下好事一串串。一位临汾市游客在夏县温泉丢了提包,老人捡到后贴出招领启事,游人找到县文化馆图书室,认领并拿出500元酬谢,被他婉言谢绝。一个月前,夏县农村信用社业务员丢了一串公用钥匙,老人经多方打听,找到失主,同样谢绝了业务员的答谢。   本报记者姚姬娥本报通讯员张秀峰
夏县一村民突遭“七寸蛇”攻击 本报讯(记者 董杰 通讯员 张秀峰)6月14日下午6时许,年逾八旬的夏县窑头村村民石某正在自己家的小菜园香菜地里拔草,突然一条约七寸长的毒蛇缠在他的大拇指上,咬了右手食指一口后瞬间逃走,刹时,石某心里恐慌冒出一身冷汗,扭回头就往回赶。 到了晚上,石某右手食指肿痛,但还能忍耐。午夜过后,石某的胳膊肿得如碗口粗,钻心地疼,他这才叫醒了儿子,把被蛇咬的事情说明。 原来,这条咬伤石某的毒蛇约七寸长,在大山里老百姓叫“七寸蛇”,大都活动在茂密的草丛中。牧牛牧羊遭到七寸蛇攻击后,不及时抢救会有生命危险。老百姓一般会用细线绳将咬伤部位的上部缠紧,防止毒液扩散。15日一大早,儿子急忙把老人拉到夏县人民医院和运城市急救中心,说明情况后,院方大夫束手无策,让他们去西安大医院治疗。石某的儿子情急之下,忽然想起中条山上经常发生此类事件,急忙拨通夏县泗交卫生院院长王景义的电话告急,又急忙从运城返回夏县赶到60多里远的泗交卫生院,院长王景义和值班医生对其进行了紧急处置,并让他服用了蛇药片。为了使石某减少病痛,王景义院长又让他们赶到峪家岭小山村找见土郎中李天才。60多岁的李天才急忙用刀术释放了毒液,又用自家的中药秘方缠裹在石某的胳膊上,经过内服外用,几个小时后石某胳膊消肿了,一家人这才松了口气。 采访时,泗交卫生院院长王景义说,大山深处的七寸蛇和一种叫“铁毒”的小动物,毒性很大,提醒广大游客进山旅游时,谨慎提防。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