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赛 531602651
关注数: 188 粉丝数: 199 发帖数: 10,669 关注贴吧数: 82
再求……世纪杀冷战模式…… 冷战模式 该模式只可2名玩家参与,分别扮演苏联和美国。 本游戏共分3阶段(冷战初期(1——3回合),中期(4——7回合)和末期(8——10回合)),共十回合。 准备阶段: 玩家选择国家,分别抽取一张国家并分得5张武将,选出其中一张。 开局给美方和苏方各发八张牌,然后再接下来从牌堆中依次寻找40张[守],并把其余的牌放置在牌堆底。苏方先布置。放置15张[守]:叙利亚1、伊拉克1、朝鲜3、东德3、芬兰1、东欧任意6。美方后布置。放置25张[守]:伊朗1、以色列1、日本1、澳大利亚4、菲律宾1、韩国3、巴拿马1、南非1、英国1、加拿大2、古巴2、西欧任意7。核战等级设为五级。 每回合流程如下: 1核战等级恢复一(即加一)。最高为五。 2发牌。冷战初期各人发至八张牌,中期和末期各人发至九张牌。牌堆用完后,重洗弃牌堆成新牌堆。 3双方同时打出无攻击性锦囊牌,延迟性锦囊可以立即打出(并且一地区可以收到多张同一类型的延迟性锦囊,在第二此动作开始时进行判定),然后依次打出无杀伤性锦囊,直到这种锦囊打完或不想打出为止。随后进行拼点,点数高者优先行动,若相等,则美方优先。 4出牌顺序,依苏方、美方、苏方、美方顺序。前三回合各动作六次,后七回合各动作七次。[天朝崛起]不视为手牌一部分,无手牌时不强迫一定要打,亦不能充当锦囊要求的弃牌。若某方打出[天朝崛起],完成后[天朝崛起]须交给对手并反置,代表本回合不得再使用。 5可在边境国家(地区)进行局部战斗,每一国家的体力值均为1。动作开始时,可用攻击性手牌放置在两国最大势力边境。则下次行动时可与相邻地区进行战斗。战斗时,玩家按照普通模式进行(如[攻]对[守]),若防守方失败,布置在该地一张[守]可抵挡一次伤害(每抵挡依次,弃掉一张[守])。当放置在该地的[守]全部弃至后,该地进入濒死阶段,需要X张[药]才可救回(X为原本放置在该地的[守]数)。若不救回,则与该地区接壤的所有地区划分到进攻方。 每进行一次战争,核战等级-1。当核战等级为0时,双方开始进行全面战斗。 6重置[天朝崛起],代表下回合可使用。 配置:游戏用世界地图及欧洲地图,苏方和美方势力棋,《世纪杀:冷战》卡牌 注:本游戏为三国杀和冷战热斗的混合版本……天朝崛起是一个有着自带技能的非角色牌,技能明天再发
世纪杀历史模式中的一战模式规则,请评价 一战模式 该模式须7名玩家参与,分别扮演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协约国(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与沙俄(苏俄)。 本游戏共分5阶段:军争时(1910——1914),战争前期(1914——1915),意大利倒戈(1915——1917),十月革命(1917),战争结束(1917——1918) 准备阶段: 每位玩家抽取一张“国家”(共有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与沙俄(苏俄)七国)并分得5张武将(英国,同盟国,意大利与沙俄为封建或法西斯势力角色;法国,美国为民主势力角色(贝当除外);并额外让沙俄选择一张共产势力角色),选出其中两张。靠近体力牌的武将视为“国主”,另一名则为“元帅”。将“国主”暗置,“元帅”明置。(游戏时,除非“元帅”阵亡,否则无法将“国主”明置) 游戏时: 一军争时(1910——1914):每名角色分发8张手牌以及任意一张军团牌和一张军衔牌,并将手牌中所有装备牌装备至“元帅”或“国主”装备区。从德国开始,依次进入出牌阶段。此回合持续14回合且任何角色无法打出[攻]与[对垒]。(弃牌阶段,将手牌数弃至角色现体力值+手牌中[攻]和[对垒]总数) 二战争前期(1914——1915):意大利属于同盟国,沙俄属于协约国。从奥匈帝国开始,依次进入出牌阶段。同盟国与协约国互相攻击直至场上至少有两名角色的“元帅”体力值≤1时,进入下一阶段。 三意大利倒戈(1915——1917):此阶段开始,意大利必须由同盟国变为协约国,恢复2点体力并将“国主”明置直至游戏结束。此阶段直至任一同盟国角色“元帅”阵亡。 四十月革命(1917)此阶段开始,俄国将所有牌交给德国,将“国主”替换为共产势力角色并明置。此后,俄国退出协约国,获得技能[公有](每当你需要使用或打出牌时,若你没有手牌,你可以观看牌堆顶的牌,并使用或打出之)和[革命](你受到伤害后,你可以弃一张牌并使伤害来源下回合失去摸牌阶段)并保持中立。(你无法打出[攻]与[对垒]直至任意一名角色对你打出[攻]或[对垒]) 五战争结束(1917——1918):协约国或同盟国打败对方和中立,游戏结束。
今天是阿尔伯特的生日,也是导师的祭日……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396。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214,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397,《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221,《新莱茵报》(1848—1849年)222,《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
【转自哲学吧】现代科学十大未解之谜(颠覆世界观) TOP10 存在“最小粒子”吗? 在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曾经认为物质、时间、空间这些东西是可以无限分割的。《庄子·天下》中这样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用数学的语言来解释这段话,意思就是你可以把1尺长的棍子进行无数次对半分割,第一次对半分割得数是0.5尺,第二次是0.25尺,第三次是0.125尺……这个过程可以无限地进行下去。 公元前四世纪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物质是连续的,人们可以将它无限地分割下去,我们永远也得不到一个不可再分割的“最小颗粒”。 但很早就有人怀疑“物质可以无限分割”的观念,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相信最小颗粒是存在的,他把这种粒子叫做“原子”。德谟克利特认为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一种不可穿透、不可分割的实体,一切原子都有着相同的性质,只是在形状、大小、重量、排列、位置上有所不同。万物有生有灭,但组成它们的原子却不会跟着毁灭,只会从死亡的物体转移到新生的物体身上。 后来科学家们的确发现了原子的存在,但它却不是最小的粒子,它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质子和中子又由被胶子束缚着的夸克组成。 从目前的情况看,电子和夸克似乎都是最小的“基本粒子”。之所以说它们是基本粒子,是因为任何与这些粒子的结构相关的现象,在实验中都没有观察到,它们像是一个不可再分的点,而不像质子、中子、原子核和原子那样,有可测量的大小。 粒子物理学家们建立了一个标准模型,来解释目前已发现的所有粒子和它们之间的作用力。但并不像德谟克利特说的那样,只存在“原子”这样一种最小粒子,标准模型中包括了62种基本粒子,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刚刚被找到,这样标准模型中所有粒子的存在都已得到了证明。 然而这些今天被称为基本粒子的东西,就一定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吗?人们以前曾经认为原子是最小粒子,但后来发现它其实是个复合体。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今天不可再分的东西,明天有没有可能发现它又只是个复合体呢? 这样的过程,有没有尽头呢?假如从量子论的角度来看,世界不是光滑的,在粒子世界中,物质、能量、时间、空间都表现出不连续的特征来,因而世界必定不可能无限分割下去,最小粒子必定存在。 但这种分割,到什么时候才是尽头,最小粒子究竟是多小呢? 现代科学无法回答。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