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坞关羽2 眉坞关羽2
关注数: 29 粉丝数: 87 发帖数: 4,716 关注贴吧数: 3
生存哲学 1 举报 水与老子的生存哲学 2014-07-31 阅读 (3323) 22号公馆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世,为了保持心境的 安宁,他超然世外,寄情于山水,感受大自然 的洁净与辽阔,体味到了人生的真谛。曲折流 动、变化万端的水激起了哲人的心灵感应,成 为思想家的寄思之物和体悟之物。可以说,老子 的生存智慧和哲学思想是与自然水性相通的, 甚至直接就是对水性的体悟。 从水性中体悟处世之方 孔子深刻体察过寄情山水者的不同文化心 态,指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老子作为 乐水的智者,从自然水性中体悟到了充满智慧 的处世之方。 水首先是一种柔弱之物,它不逞坚强,但 长久的韧性却使它具有滴水穿石之效,坚强的 石头反为柔弱的水所战胜。老子由此认定:“天 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并提出 了柔弱胜刚强的贵柔论。老子进一步将这种观 点提升到人生的高度,指出:“坚强者,死之 徒;柔弱者,生之徒”,将坚守柔弱视为人们谋 取生存的有效方式。主张柔弱处世的老子,始 终认为“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 他的贵柔守弱,本质上是一种乐观、豁达、蔑 视强大而不失自信的处世理念。 水追求下位而安于卑贱,不与物争,所以 不会引起纷争和失败;同时又善待万物,促成 万物生长,因而深得众物喜爱。老子由此悟出 了一条重要的处世原则:要卑谦、要忍让,要 善处下位,尽量助益他人,以消弭纷争,避免 失败,赢得人心。 他认为“上善若水”,最好的处世方法是像 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正因为不争,故而 没有失败之忧,并能使人们乐于推戴。老子从 善利万物的水性引申出了宽厚的为人之道,他 主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 善矣!”即对那些与自己友好的和不友好的人, 都以善意对待,以此成就德性和功业。这就是 水般的处世方式。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叙述薛宝钗处事平 和、内敛、宽厚,说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 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又说她“不比黛玉孤高 自许,目下无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这 一情况客观上印证了老子处世方式的有效性。 老子按照效法自然的思路,将他的处世原 则作了概括:“吾有三宝,宝而持之;一曰慈, 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在他看来,人生 的路途艰难崎岖,世事难料,但一个人只要持 有如水那样慈善利物、俭朴单纯、守弱不争的 三件法宝,就一定能柔而致胜,体会到人生的 达观和舒美。 从水性中体会治国之道 远离庙堂的老子在思想深处并没有放弃对 社会政治的思考,他从水性的自然平和中反观 到了当时现实政治的弊端。水的本性是求平, 求平是自然天道。老子认为,自然天道就像拉 弓一样,“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即所谓“损有 余而补不足”,而当时社会恰好相反,表现 为“损不足而奉有余”,这正是一种公平的缺 失。 为此,老子主张为政者要以宽厚包容的心 态来实施公平之政,提出“容乃公,公乃王”, 认为为政者效法水性,追求公平,自然会取得 良好的政治效果。 社会执政者一直看重人心的向背,儒家孔 子主张执政者应努力造成百姓“襁负其子而 至”的民心归顺的局面,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效果 呢?老子从对水的观察中体会出了一种高妙而 有效的方法。比如,百川和大海都是水聚而 成,但为什么是百川奔海,海纳百川? 老子认为,那是因为大海处在百川的下 位,“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据此,老 子认为,为政者要想人心归顺,就一定要甘处 下位,在民众面前应该言语卑谦、利益置后, 所谓“以其言下之”“以其身后之”,由此使“天下 乐推而不厌”,造成百川归海、万民追随的安宁 局面。 老子说:“善用人者为之下”,这一理念与 他提倡的处世方法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在中国 历史上,力量弱小的刘邦能够战胜有拔山扛鼎 之力的项羽,就因为前者卑谦纳才、善处人 下,形成了众流归海之势;而后者刚愎自用、 刻薄待人、逞力暴虐,最后成了孤家寡人。 水促成万物的生长,但它对于万物“生而不 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才是最高的德 性。在老子看来,政府管理者就应该像水利万 物那样治国理民,对于苍生,生成利益而不占 有,支持发展而不矜恃,促成生长而不主宰。人 们得益受利,反而不知道施与者的存在,他认 为这才是为政的最高境界。所谓“太上,不知有 之;其次,亲之誉之”。 以公平公正的方式和卑谦处下的态度治世 理民,正是践行了自然水性体现出的天道规 律。老子认为,执政者遵循这一天道,始终把 百姓的利益放在上位,坚守宽广、包容、公 平、卑下等德性之美,就自然成就了海纳百川 的“百谷王”之位。 从水性中推测宇宙生成 老子冷静地凝思水性,从水的现状追溯它 的无限过去,发现了汽与水的交互变化,进而 思考“无”与“有”的转换,由此推测和描述了宇宙 万物的生成。 老子考究了有与无的关系。一方面,他从 具体状态上指出了有与无互相依存、互相转化 的生成关系,认为它们是“同出而异名”,属互 相区别又本质相同之物;另一方面,在更根本 的意义上,他指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 无。”认为从宇宙生成上讲,“无”比“有”更原 初、更根本。对这种“无”的状态,老子描述 为“视之不见名曰夷(无色),听之不闻名曰希 (无声),搏之不得名曰微(无形)”,认为 它“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是一种没 有形状、没有物象的恍惚之物。 在老子看来,作为宇宙生成的原初状态, 是先于天地、不依赖万物,与万物循环往复的 东西,这种东西究竟是什么呢?稍后的《管 子》一书认为宇宙生成于“精气”,而老子并没 有对这一原初之物作出具体的认定,只是说勉 强地可以称之为“道”。老子其实并不准备将其 规定为具体的物质形态,他坚持用思辨与抽象 的原则来看待宇宙生成。 但综合考察,老子对这种原初之物的想象 完全是以水汽为摹状物的,与水“同出而异 名”的汽正是一种无色无声、无形无状之态,在 感觉经验的范围内,属似无而有、似有而无的 东西。老子在论天地之道时发问:“孰能浊以 澄?静之徐清。”更是明确地将水作为意指之 物。 应该说,无论老子关于宇宙的原初想象究 系何状,他关于有无关系思想的形成,以及 对“无”的根本性描述,明显是受到“汽”与“水”交 互变化的启发,他是从水的形态变化中推测宇 宙生成过程的。 老子对水及其特性深切体悟的思维方法, 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思想家。如《孙子兵法》 中提出“兵形象水”;荀子则认可君主与庶民 的“舟水之喻”。前者看重水在运动中的规律性 和灵活性,后者看重水凝重处下和不可欺侮的 力量。两位思想家都试图从自然水性中得出深 沉的事理体悟,对老子的水性哲思作了独到的 发挥。 老子用宁静的心情观察自然必然性,他从 水的物性上体悟出了柔弱与不争的处世之方, 体会出了公平与谦下的治国之道,从其形态变 化上推测并描述了宇宙万物的生成。水是一种 普通的自然之物,滋养着人的生命,老子用它 进一步滋养人的精神,真正使自然之水具有了精 深的文化内涵,并因此成就了一种博大恢宏的 智慧。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