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激活heaven 激活激活heaven
关注数: 0 粉丝数: 0 发帖数: 11 关注贴吧数: 11
做好这7件事,让你的员工更敬业 尽管提高员工敬业度已一跃成为CEO们的首要任务,我们在全球各地的工作场所开展的调查揭示了一个并不乐观的态势:游手好闲的员工与专心致志工作的员工比例竟然是2:1。可喜的是,已经有公司采取措施抵制这种趋势,而且我们也发掘了其中的奥秘。 在过去五年多的时间里,广州卓爱对32家典型的企业(合计员工人数达600,000名)进行了研究,研究领域跨越了七种不同的行业,如服务业、银行、制造业及医院等。在这些企业中,积极投入工作的员工与游手好闲的员工比例为9:1。为了了解是什么因素促使这种巨大的优势出现,我们就以上企业与其他大多数企业之间进行了对比,并希望能够藉此改善那些企业平淡且缺乏生气的工作氛围。 在大部分员工都精神饱满的那些企业里面,我们发现了七种要素是另外的企业所缺乏的。是否意味着这七种要素共同作用促使企业的卓越表现呢?毫无疑问,当中的某些要素肯定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而为了帮助企业更好地提高员工敬业度,以下推荐这七件事是我们认为最为有效的: 1、有一位热情投入、好奇心强、锐意进取的领导者 领导者的个人态度,信仰与行为对组织文化具有深刻的涓滴效应。优秀企业的领导者不会泛泛地谈论自己对管理层级的期望—他们身体力行,在日常工作中将理念应用到团队中去,不断实践,不断改善。他们在自我提升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干劲与坚韧警醒着其他员工:一个人只有如此投入才能获得成功。 2、具备卓越的人力资源人才 人力资源精英均极具天赋。他们能够影响他人,指导他人,同时对各位主管负责—这点十分重要,因为许多主管并不能成为出色的经理,但人力资源领导者仍然会选择适当人选,让他们获得晋升机会。人力资源专家指导领导者和经理如何根据员工的自身特长去培养与发展他们。所以说,要是你发现了卓越的人力资源人才,绝对要抓紧:他们可是稀缺人才呀! 3、先保证了基本的敬业度达标后,再考虑提出一个鼓舞士气的任务 当员工了解经理们对自己的期望,清楚自己应当承担的工作,对他们各司其职具有指导作用,同时能让他们感觉到经理对他们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员工会尽力去执行企业想要达到的所有目标。 相反,倘若基本的要求都不能达到时,即使是最崇高的使命也不能让员工专心工作。人们并不会纯粹因为某种使命或价值而凝聚起来——无论在总部里面这种口号是多么地鼓舞人心。 4、绝不让经济低迷成为借口 在那些糟糕的企业里,我们听得最多的解释就是经济低迷。在人人都勒紧裤腰带的时期,员工敬业度无可避免地首当其冲。在对32家典型企业进行调查期间,我们发现这种被认为合理的解释仍需商榷。这些企业同样需要面对业绩持平甚至下滑的困境——它们也须采取诸如结构改革、裁员或降低实质性福利待遇等措施来应对,鲜有例外。 然而,这些企业不仅仅维持了其强大的企业文化,而是将其向前推进了。之所以有此成就,全靠它们思维之开放、改革之迅速、沟通之有效、愿景之清晰。事实上,员工敬业度是经理及领导者能够适时调动员工的诸多因素之一,而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是超出他们的控制范围之内的。杰出的雇主会认识到这一点并设法准确无误地执行。 5、给予经理及团队信任与毫无保留的支持 能够激励员工的经验之谈是有局限性的。只有当团队自身找出其面临的问题并亲身尝试去解决问题才能建立一支强大的团队。模范企业对其经理给予大力支持,让他们建设自身的能力与韧性,随后让其及其团队亲手创造自身的团队文化并让他们对此负责。(据此,我们得出了一条重要的推论:如果一位CEO独立支撑整个企业,凡事亲力亲为,即使他是出于好意的也可能事与愿违。) 6、在绩效管理上有一套简而有效的方法 在我们所调查的企业里,员工敬业度最高的企业懂得如何运用认同感作为有力的工具。实际上,这些优秀的企业均有一个特点,就是企业里面充满了喜欢赞扬别人的人。 它们把这种赞誉看作一种帮助员工发展提升至一个崭新的能力层面的利器。与此同时,它们视“甘于平庸”的想法为敌。任何不能为企业带来理想结果的作为或不作为均被列为“空头支票 ”。 7、不要为了敬业而敬业 随着精确测量及追踪敬业度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某些企业设立了“管理度量”项目。优秀的员工想要提高自身的敬业度,他们变得紧盯测量结果不放。 我们可以引用最为典型的其中一个例子莫过于曼哈顿的外科医院了。这家医院是美国《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杂志发起的矫形医院排名活动中的“全美第一”。为了迎合病人的要求,医院须具备强烈的企业文化。 史提芬妮·高德伯格,病人护理高级副总裁及首席护士长告诉我们,病人都在等着奇迹出现,而要是他们一直感觉自己没必要到医院就诊,医院的护士们会一直努力直到成功说服他们。HSS的护士的人员流动率一直保持低于业界平均水平,更不用说医院密布的纽约市了。 以上就是精明的雇主会做的七件事,对于调动员工敬业度效果显著的那件事。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说与其他大部分企业追求优越的工作环境时所设定的计划是多么地不同。 它们经常误以为对公司作出简单和显而易见的变动,如把办公室装修得时尚潮流,改用远程设备安排工作,或发明其他福利方式就能改善现状,他们从来不会想到通过其他因素去加强员工与企业间的感情纽带,让员工与经理、团队及公司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真为他们感到可惜:如果这些企业想方设法生存下来去与别的企业竞争,这只会让其员工更加迷惑和可怜。更加可怜的是那些企业的员工。根据我们对几乎全球范围内的成年人中的代表人物的调查显示,工作很可能是美好的生活的核心,但这种情况只有在本人致力于工作才会发生。 已经有大量的文章讨论如何让人专心投入工作——让工作变得有趣、时髦甚至充满意义——但是企业依旧没能让员工更专心工作。通过对那些模范公司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企业与员工之间建立情感联系的方法。这件事并不简单,但如果你专注于这七件事,在微信搜索:“xujianyunzc”更多美文供你阅读,你同样可以建立一家员工热爱工作的企业。
让下属服你,让流程管事 企业的生产管理中,有一个产前准备的环节。就是在正式生产之前,要先做好物料、设备、人员等方面的准备工作,检查这些要素的到位情况。如果这些要素不能及时到位,生产活动是没有办法正常进行的,即便勉强开工,也会异常状况不断。管理活动有一个类似的阶段,叫 “管前准备”。就是在管人之前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事情呢?就是让被管的人对你有起码的认同度。 一、先认后管——管理源于认同 管理者一定要知道,管人之前有一个前置动作:培养下属对自己的认同度,让他认你这个人。这个动作不可能在管理过程中达成,因为管理过程中产生得更多的是对立:你管他,他肯定不乐意接受的,产生抵触乃人之常态。新的管理者进入一个企业,刚开始一般都很难有所作为,就是因为缺乏下属的认同;企业从老员工中提拔领导也都比较注重大家对这个人的评价。这都说明,认同是管理的前提。 中国人特别认人,西方人更多认规则。 西方人认规则有时候都到了死板的地步。我有一个在德资企业做过技术总监的朋友说:德国企业的技术部门的规矩定得很死,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任何一点技术上的改动,都必须汇报到德国总部,然后通过复杂的程序转回来,才能实施。非常死板。 但是,德国人的死板造成了精确。死板就是“机械”,“机械”就是精确,精确就是质量。死板、机械、精确、质量,正是这样一个没有人情化的链条,造就了一批世界级的优秀企业。 而咱们中国人特能变通。中国人常说一句话:好说,咱们之间好说。意思是:什么规矩都不会跟咱们“自己人”过不去的。在自己人面前,规矩算个啥?所以,相对而言,中国人认的是人,西方人认的是规则。 如前所述,中国人认人是因为不信神,中国文化是无神论。一个不信神的民族当然得“信人”,靠对人的认同度维持了。 一个如此庞大的不信神的社会群体,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从天主教、基督教到伊斯兰教,我们都看得出,一个庞大的群体是需要神的。他们要用神来培养人的敬畏心。因为人总得怕点什么,一个人谁都不怕,谁管得了呢?他又服谁的管呢?所以,神的存在实际上是让人形成约束自己的习惯。 没有了神,人就没有了对神的畏惧,自然要靠人对人的畏惧。所以,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他没有说君子要畏神灵。这也导致了我们的文化成为了等级文化,在这种文化的设计中,人与人就是不平等的。 中国文化不信神,它强调对人的皈依,强调对人的归顺。《水浒》中的宋江闹了半天还是想朝廷招安,准确地讲,他是谋求心灵的招安。宋江在梁山时,一天到晚忐忑不安,他不是怕别人攻打他,而是他觉得自己最后落草为寇,这一辈子没有办法跟列祖列宗交代,他的心灵要寻找一个归宿。 所以,他人对自己的认同在中国的文化和管理中,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课题。在中国的企业做管理,不要把管理制度看得那么有用,首先要看人与人的关系。你要管好他,先要让他认同你。 就是说,在你的管理的动作还没有实施之前,就要改善你和下属的关系,提高他对你的认同度。 我们在企业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你是谁呀?”、 “你算老几呀?”,意思是:说话者的身份比说话的内容要重要得多,管理者的身份比管理的方式重要得多。这个身份当然是指被管理者认同的身份。 所以,没有认同,人与人的管理就无从谈起。 二、先帮后管——认同源于帮助 怎样才能让下属认同你?有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让下属佩服你。中国的管理者要想管好人,就得好好做人,如果做人不行,一切免谈。克林顿闹了荒唐的事还能做总统,但在咱们中国不行,中国人不佩服这样的人。 第二个方法:给对方好处,而且是先给好处,才能管好他。有的企业老板经常说:员工只要帮我做出业绩,我绝对不会亏待他的。错了!做老板的就得先付出,先帮才能后管。 先帮后管这句话不仅是对老板而言,各层级的管理者对下属也都只能这样。 先帮后管就意味着可能会白帮了。你帮了下属,他可能什么也不报答你,不仅不报答,反而会说:你给的那点好处算什么?我在别的企业会挣得更多。也许刚到你这个企业时他一个月拿三千块钱,两年后你给他加到八千了,你以为他会对你感恩戴德吗?说不定哪天他会跟你说:刘总啊,你不知道,隔壁的马总找我好几次了,月薪一万让我去,我没去,因为你是个好人。 这是表扬吗?不,是给压力。意思是你这个老板要识抬举,你是给了我八千块钱,可我给你多大的面子呀?别人给一万块钱我都不要,就要你这八千块钱,你还不知足吗? 到头来,你还要感谢他。所以,有时候我们会发现,给了也白给。 既然给了可能白给,那我们能不能不给?或者等得到了再给呢?不行!做为管人者,你就得准备先付出,哪怕没有回报也必须如此,这就是管人者的“命”。谁叫你带兵呢?你当老大就得准备牺牲。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做了上司、做了领导、做了老板就可以痛快了。就管人而言,反而会更不痛快。 做领导的就要有付出的心态。要能接受别人的恩将仇报,而不是动不动就想以仇报仇。当然,更要学会“恩而不妄施”。 经常有些老板诉苦:又被一个下属坑了一把,这个人不仅自己走了,还带走了七八个员工。明白了上述道理之后,我们就没有必要掉在这种烦恼中不能自拔。因为在管人的问题上是没有办法双方算清帐,然后等价交换的。我们的祖先没有为我们设计这种管理模式,到了今天就只能认命。 而且作为老板,遭遇这样的事情,你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太多的企业发生这样的事了,这是中国式管理必须付出代价,换来的是管理者梦寐以求的员工的忠诚和盲从。这是一个既有利又有弊的模式。
让下属服你,让流程管事 企业的生产管理中,有一个产前准备的环节。就是在正式生产之前,要先做好物料、设备、人员等方面的准备工作,检查这些要素的到位情况。如果这些要素不能及时到位,生产活动是没有办法正常进行的,即便勉强开工,也会异常状况不断。管理活动有一个类似的阶段,叫 “管前准备”。就是在管人之前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事情呢?就是让被管的人对你有起码的认同度。 一、先认后管——管理源于认同 管理者一定要知道,管人之前有一个前置动作:培养下属对自己的认同度,让他认你这个人。这个动作不可能在管理过程中达成,因为管理过程中产生得更多的是对立:你管他,他肯定不乐意接受的,产生抵触乃人之常态。新的管理者进入一个企业,刚开始一般都很难有所作为,就是因为缺乏下属的认同;企业从老员工中提拔领导也都比较注重大家对这个人的评价。这都说明,认同是管理的前提。 中国人特别认人,西方人更多认规则。 西方人认规则有时候都到了死板的地步。我有一个在德资企业做过技术总监的朋友说:德国企业的技术部门的规矩定得很死,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任何一点技术上的改动,都必须汇报到德国总部,然后通过复杂的程序转回来,才能实施。非常死板。 但是,德国人的死板造成了精确。死板就是“机械”,“机械”就是精确,精确就是质量。死板、机械、精确、质量,正是这样一个没有人情化的链条,造就了一批世界级的优秀企业。 而咱们中国人特能变通。中国人常说一句话:好说,咱们之间好说。意思是:什么规矩都不会跟咱们“自己人”过不去的。在自己人面前,规矩算个啥?所以,相对而言,中国人认的是人,西方人认的是规则。 如前所述,中国人认人是因为不信神,中国文化是无神论。一个不信神的民族当然得“信人”,靠对人的认同度维持了。 一个如此庞大的不信神的社会群体,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从天主教、基督教到伊斯兰教,我们都看得出,一个庞大的群体是需要神的。他们要用神来培养人的敬畏心。因为人总得怕点什么,一个人谁都不怕,谁管得了呢?他又服谁的管呢?所以,神的存在实际上是让人形成约束自己的习惯。 没有了神,人就没有了对神的畏惧,自然要靠人对人的畏惧。所以,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他没有说君子要畏神灵。这也导致了我们的文化成为了等级文化,在这种文化的设计中,人与人就是不平等的。 中国文化不信神,它强调对人的皈依,强调对人的归顺。《水浒》中的宋江闹了半天还是想朝廷招安,准确地讲,他是谋求心灵的招安。宋江在梁山时,一天到晚忐忑不安,他不是怕别人攻打他,而是他觉得自己最后落草为寇,这一辈子没有办法跟列祖列宗交代,他的心灵要寻找一个归宿。 所以,他人对自己的认同在中国的文化和管理中,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课题。在中国的企业做管理,不要把管理制度看得那么有用,首先要看人与人的关系。你要管好他,先要让他认同你。 就是说,在你的管理的动作还没有实施之前,就要改善你和下属的关系,提高他对你的认同度。 我们在企业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你是谁呀?”、 “你算老几呀?”,意思是:说话者的身份比说话的内容要重要得多,管理者的身份比管理的方式重要得多。这个身份当然是指被管理者认同的身份。 所以,没有认同,人与人的管理就无从谈起。 二、先帮后管——认同源于帮助 怎样才能让下属认同你?有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让下属佩服你。中国的管理者要想管好人,就得好好做人,如果做人不行,一切免谈。克林顿闹了荒唐的事还能做总统,但在咱们中国不行,中国人不佩服这样的人。 第二个方法:给对方好处,而且是先给好处,才能管好他。有的企业老板经常说:员工只要帮我做出业绩,我绝对不会亏待他的。错了!做老板的就得先付出,先帮才能后管。 先帮后管这句话不仅是对老板而言,各层级的管理者对下属也都只能这样。 先帮后管就意味着可能会白帮了。你帮了下属,他可能什么也不报答你,不仅不报答,反而会说:你给的那点好处算什么?我在别的企业会挣得更多。也许刚到你这个企业时他一个月拿三千块钱,两年后你给他加到八千了,你以为他会对你感恩戴德吗?说不定哪天他会跟你说:刘总啊,你不知道,隔壁的马总找我好几次了,月薪一万让我去,我没去,因为你是个好人。 这是表扬吗?不,是给压力。意思是你这个老板要识抬举,你是给了我八千块钱,可我给你多大的面子呀?别人给一万块钱我都不要,就要你这八千块钱,你还不知足吗? 到头来,你还要感谢他。所以,有时候我们会发现,给了也白给。 既然给了可能白给,那我们能不能不给?或者等得到了再给呢?不行!做为管人者,你就得准备先付出,哪怕没有回报也必须如此,这就是管人者的“命”。谁叫你带兵呢?你当老大就得准备牺牲。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做了上司、做了领导、做了老板就可以痛快了。就管人而言,反而会更不痛快。 做领导的就要有付出的心态。要能接受别人的恩将仇报,而不是动不动就想以仇报仇。当然,更要学会“恩而不妄施”。 经常有些老板诉苦:又被一个下属坑了一把,这个人不仅自己走了,还带走了七八个员工。明白了上述道理之后,我们就没有必要掉在这种烦恼中不能自拔。因为在管人的问题上是没有办法双方算清帐,然后等价交换的。我们的祖先没有为我们设计这种管理模式,到了今天就只能认命。 而且作为老板,遭遇这样的事情,你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太多的企业发生这样的事了,这是中国式管理必须付出代价,换来的是管理者梦寐以求的员工的忠诚和盲从。这是一个既有利又有弊的模式。
让下属服你,让流程管事 企业的生产管理中,有一个产前准备的环节。就是在正式生产之前,要先做好物料、设备、人员等方面的准备工作,检查这些要素的到位情况。如果这些要素不能及时到位,生产活动是没有办法正常进行的,即便勉强开工,也会异常状况不断。管理活动有一个类似的阶段,叫 “管前准备”。就是在管人之前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事情呢?就是让被管的人对你有起码的认同度。 一、先认后管——管理源于认同 管理者一定要知道,管人之前有一个前置动作:培养下属对自己的认同度,让他认你这个人。这个动作不可能在管理过程中达成,因为管理过程中产生得更多的是对立:你管他,他肯定不乐意接受的,产生抵触乃人之常态。新的管理者进入一个企业,刚开始一般都很难有所作为,就是因为缺乏下属的认同;企业从老员工中提拔领导也都比较注重大家对这个人的评价。这都说明,认同是管理的前提。 中国人特别认人,西方人更多认规则。 西方人认规则有时候都到了死板的地步。我有一个在德资企业做过技术总监的朋友说:德国企业的技术部门的规矩定得很死,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任何一点技术上的改动,都必须汇报到德国总部,然后通过复杂的程序转回来,才能实施。非常死板。 但是,德国人的死板造成了精确。死板就是“机械”,“机械”就是精确,精确就是质量。死板、机械、精确、质量,正是这样一个没有人情化的链条,造就了一批世界级的优秀企业。 而咱们中国人特能变通。中国人常说一句话:好说,咱们之间好说。意思是:什么规矩都不会跟咱们“自己人”过不去的。在自己人面前,规矩算个啥?所以,相对而言,中国人认的是人,西方人认的是规则。 如前所述,中国人认人是因为不信神,中国文化是无神论。一个不信神的民族当然得“信人”,靠对人的认同度维持了。 一个如此庞大的不信神的社会群体,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从天主教、基督教到伊斯兰教,我们都看得出,一个庞大的群体是需要神的。他们要用神来培养人的敬畏心。因为人总得怕点什么,一个人谁都不怕,谁管得了呢?他又服谁的管呢?所以,神的存在实际上是让人形成约束自己的习惯。 没有了神,人就没有了对神的畏惧,自然要靠人对人的畏惧。所以,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他没有说君子要畏神灵。这也导致了我们的文化成为了等级文化,在这种文化的设计中,人与人就是不平等的。 中国文化不信神,它强调对人的皈依,强调对人的归顺。《水浒》中的宋江闹了半天还是想朝廷招安,准确地讲,他是谋求心灵的招安。宋江在梁山时,一天到晚忐忑不安,他不是怕别人攻打他,而是他觉得自己最后落草为寇,这一辈子没有办法跟列祖列宗交代,他的心灵要寻找一个归宿。 所以,他人对自己的认同在中国的文化和管理中,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课题。在中国的企业做管理,不要把管理制度看得那么有用,首先要看人与人的关系。你要管好他,先要让他认同你。 就是说,在你的管理的动作还没有实施之前,就要改善你和下属的关系,提高他对你的认同度。 我们在企业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你是谁呀?”、 “你算老几呀?”,意思是:说话者的身份比说话的内容要重要得多,管理者的身份比管理的方式重要得多。这个身份当然是指被管理者认同的身份。 所以,没有认同,人与人的管理就无从谈起。 二、先帮后管——认同源于帮助 怎样才能让下属认同你?有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让下属佩服你。中国的管理者要想管好人,就得好好做人,如果做人不行,一切免谈。克林顿闹了荒唐的事还能做总统,但在咱们中国不行,中国人不佩服这样的人。 第二个方法:给对方好处,而且是先给好处,才能管好他。有的企业老板经常说:员工只要帮我做出业绩,我绝对不会亏待他的。错了!做老板的就得先付出,先帮才能后管。 先帮后管这句话不仅是对老板而言,各层级的管理者对下属也都只能这样。 先帮后管就意味着可能会白帮了。你帮了下属,他可能什么也不报答你,不仅不报答,反而会说:你给的那点好处算什么?我在别的企业会挣得更多。也许刚到你这个企业时他一个月拿三千块钱,两年后你给他加到八千了,你以为他会对你感恩戴德吗?说不定哪天他会跟你说:刘总啊,你不知道,隔壁的马总找我好几次了,月薪一万让我去,我没去,因为你是个好人。 这是表扬吗?不,是给压力。意思是你这个老板要识抬举,你是给了我八千块钱,可我给你多大的面子呀?别人给一万块钱我都不要,就要你这八千块钱,你还不知足吗? 到头来,你还要感谢他。所以,有时候我们会发现,给了也白给。 既然给了可能白给,那我们能不能不给?或者等得到了再给呢?不行!做为管人者,你就得准备先付出,哪怕没有回报也必须如此,这就是管人者的“命”。谁叫你带兵呢?你当老大就得准备牺牲。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做了上司、做了领导、做了老板就可以痛快了。就管人而言,反而会更不痛快。 做领导的就要有付出的心态。要能接受别人的恩将仇报,而不是动不动就想以仇报仇。当然,更要学会“恩而不妄施”。 经常有些老板诉苦:又被一个下属坑了一把,这个人不仅自己走了,还带走了七八个员工。明白了上述道理之后,我们就没有必要掉在这种烦恼中不能自拔。因为在管人的问题上是没有办法双方算清帐,然后等价交换的。我们的祖先没有为我们设计这种管理模式,到了今天就只能认命。 而且作为老板,遭遇这样的事情,你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太多的企业发生这样的事了,这是中国式管理必须付出代价,换来的是管理者梦寐以求的员工的忠诚和盲从。这是一个既有利又有弊的模式。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