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竹hk 寒竹hk
雲鳳休徵滿
关注数: 76 粉丝数: 190 发帖数: 6,589 关注贴吧数: 36
余寅的賞瓷標準 時間過的飛快,轉眼入群已經一年有多了,結識了許多許多朋友們⋯ 感恩二字時時涌在腦海中! 非常有幸能同余兄國旺先生討論一下陶瓷,深感榮幸!也為自己淺薄的知識汗顏⋯ 陶瓷博大而精深,余兄為此畢生追求,實在是吾的榜樣! 其一些陶瓷製做欣賞理念值得吾等深思及學習⋯ 故帖上一篇國旺先生文章。共勉之 "瓷器风靡世界,尤其是中国瓷器!瓷器材质是人类的伟大发明创造! 鉴赏尤为考验玩家眼光的宽度和深度! 余寅窑创始人余国旺先生在建立窑口之初从一个制瓷人转变为专业赏瓷玩瓷发烧友, 深感陶瓷文化浩瀚如海, 瓷器在总范畴定义为中国工艺美术陶瓷! 其中包含四大领域即中国文化,制瓷工艺,中国美术,陶瓷材质! 有的人偏爱工艺,有的人偏爱美术, 有人钟情柴烧时泥釉的变化,有人以留白意境为美, 其实这里面每一项都是博大精深的学问, 那么把四大类的知识融汇贯通互相衬托方能制作出有深度和高度的瓷器, 当代陶瓷艺术百花齐放,人的审美情趣不断提升, 那么制瓷的标准在不断升级!每个时代的审美和生活习惯都在改变, 那么制作出符合当下人们生活美学需求的瓷器, 并且不脱离中国工艺美术范畴才是当下要去研究的事情! 余寅窑作为一个民营窑口,并没有单独研究某一项工艺或者某一类题材, 也正是本着中国工艺美术陶瓷的本质才去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在总范畴内不断学习各类知识和摹古创新,探索当代生活美学! 相信会不断呈现优秀作品并不会枯竭创作而回报陶瓷行业!"
堆雕技艺--余寅(国旺)作品 祭兰灵芝祥云三鹤杯 不上车盘随手制、雕镌印合笑模棱清中叶嘉庆年问江西南昌人龚鈇客浮梁镇,当了四年镇署幕友,期间为景德镇制瓷作业和民间风俗,写了《景德镇陶歌》百首,后于道光三年癸未以六十首发表传世。以上录出的,便是其中的一首,描述琢器雕镌,言简意赅。龚氏於歌后自注云“此镶雕印合之作,用布包泥,板拍成片,裁方黏合,各有机巧。”按景德镇陶工制器分为圆、琢两人类,圆器利用陶卑拉坯成形,琢器则“不上车盘随手制”。乾隆年间成稿的《南窑笔记》更在“琢器”之下有“雕削”条云:“凡人物、鸟兽各种玲珑之类俱各雕小工匠有淘泥、雕削、上釉等工。”故此盛清景德镇御窑厂二十三作中也有“雕镶作”一项。据民国时的景德镇经济统计,1937年从事雕削制瓷的工匠有240户,工人总数为891人。当时的雕削同业行会组炽名为“合兴社”。可见自盛清至民国景德镇瓷器雕削业的普及和盛行。江西景德镇有悠久的制瓷历史,在陶瓷坯体上以镂、捏、堆、刻、划、印等技法装饰,在宋代已经盛行。但是宋朝流行翠色釉,以雅淡为风尚,不重雕琢。元代后期发展青花瓷,陶瓷的装饰技法又以绘画为主流,其后的彩瓷,更把釉彩装饰推至高峰。清末十九世纪,国势衰弱,官窑没落,瓷业生产每沉愈下。雕瓷就在这个时候发展、仿象牙、竹木、玉石雕刻,大量生产文房用品,在其他瓷器制品水平衰落之时、独树一帜,形成鲜明的陶艺风格。名家如陈国治、王炳荣、李裕成等辈出,他们充分利用景德镇瓷泥的特性、所制器物,屡有佳作。清未民初景德镇雕瓷除了继承宋代以来的镂、捏、堆、刻、划、印等技法外,还创造了牵浆、堆浆出线、填浆、点浆、镶接、堆贴、印贴、镶嵌、捏塑、捏贴、修接、活链等新技法、很多时候多种技法综合运用於一体,制造了不少艺术精品,流传於世。 余寅(国旺)超级张兄巳有介绍,有兴趣可问度娘,兄弟就不多说了,上照片一来多谢作者的心做再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心情。图片有些多,众友海涵。一楼素影浮莹镇楼
祭红缠枝盖碗 《景德镇陶歌》有语如是:“官古窑成重霁红,最难全美费良工。霜天晴昼精心合,一样搏烧百不同”,诗中所诉之事即是祭红烧造之难。官古窑乃民窑之翘楚,品质不逊御窑,尤觉烧造祭红“最难”,可见“要想穷,就烧红”的民间谚语绝非空穴来风了。无奈祭红之美,鲜而不过,娇而不艳,芳华内敛,沉静自然而能诱人心魄,虽自永宣后世间几成绝响,清康熙大帝却煞费百般重烧此釉,可见其魅力之大了!现代科学研究发现,祭红属铜红釉,铜红的呈色必须在高温流动的状态下才能自然形成,而祭红却全然不流,如此成色必然较诸其他红釉要更为艰辛了。另一方面则是烧窑,古代柴窑一窑之内,温度、气氛差别很大,而祭红苛刻敏感,适合烧造的位置需要极其精确,一窑之内不过二三匣钵可装,故有“寸金地”之称。民间古代更有凄婉的传说:民女为烧祭红,跳入窑中祭窑,方始烧成。尽管当代科技昌明,工业发达,祭红的烧造技术比之以往,已有大大的提升,却仍非易事,在传统制瓷的品类中,仍是难度系数极大的一种。无怪风雅一世的乾隆皇帝也少不得留下诗句赞叹了,诗曰:“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插花应使花羞色,比画翻嗤画是空。”诚然如是矣!
现代景德镇矾红盖碗(对) (矾)矾红 中国最古老的釉上红色彩料、宋红彩、成化斗彩、万历康熙时的五彩,都是以矾红作为红色彩料,不过由于原料的纯度、制作工艺及烤烧温度等各种条件不尽同,矾红可以呈现多种的色调,从深浓的枣红色到较淡的橙红色,大抵明代的矾红多偏向枣红,而清代以后则多偏带有橙味的砖红色。制造矾红的原料:将青矾放在铁锅或坩埚内加热,除去结晶水制成无水硫酸亚铁,然后粉碎过筛,成为细小粉末,再置于广口铁锅或耐火坩埚中,以烤烧釉上彩的温度进行煅烧,并注意不停地搅拌,使之均匀受热,并不时取出样品与预先选择最好的标本色泽对比,当达到一致时,便可取出投入清水中充分洗涤,以除去其中之杂质灰尘及可溶性盐类,然后烘干即成生矾红。将生矾红加水磨细淘洗并弃除粉渣,再行干燥称量,往其中加适量的铅粉即成矾红色料。矾红是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的低温红釉,比烧成高温铜红容易得多,虽不及铜红纯正艳丽,但呈色稳定。矾红创烧于明嘉靖间。到清康熙时,矾红有了很大的进步,色泽艳丽,一般用于五彩、斗彩绘制纹饰或施于纯色釉器。嘉庆以后,矾红色泽不甚佳,至光绪时才稍有起色。  古玩行有「一件粉彩瓷器顶三件青花」的说法。青花加矾红彩瓷器将矾红和青花两种工艺结合在一起,其工艺繁复、色彩艳丽,因此受到众多藏家的热烈追捧。从矾红彩呈现的颜色上看,随著所用添加剂的不同,青花矾红瓷上的红彩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明代瓷器上的红彩多有干涩鲜艳的特点,而到了清代工匠们大量采用皮胶或芸香油等油性物质调制红彩,烧成后的红色具有油润感,色调也更加鲜艳。虽然青花矾红彩瓷器自明代宣德时期出现以来,先后在明代中期和清代雍正、乾隆时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由於明代距今时间较远,留存下来的明代青花红彩瓷器比较少,目前藏家所能遇到的这类瓷器多出自雍正、乾隆时期,从拍卖场上可以看到,现今能够拍出高价的青花矾红瓷器多为雍正、乾隆两朝的制品。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