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竹hk
寒竹hk
雲鳳休徵滿
关注数: 76
粉丝数: 190
发帖数: 6,589
关注贴吧数: 36
【雅聚玖藏】这是一个由众多瓷器爱好者自发组成的俱乐部。以推广 【雅聚玖藏】 这是一个由众多瓷器爱好者自发组成的俱乐部。 以推广发扬瓷文化与分享瓷收藏为宗旨。 或者根本毫无宗旨。 我们只是喜欢瓷器。 喜欢在一起谈论瓷器。 我们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特别的规划。 只是一群藏家,大家展示一下瓷器美图和相关知识。 这公众号的内容包括原创,转载,瓷友提供作品介绍等。 或者,我们是希望借助于这个公众号, 结识更多纯粹喜爱瓷器的玩家。 我们更期待的,是与同好者交流和同行。 这个公众号的开设,旨在集结一些志同道合的玩家。 希望在您的瓷器收藏赏玩路上我们是最好的陪伴。
縱橫四海(龍吸水賞盤) “青梅煮酒,天外龍掛,氣象森森”
瓷胎畫琺瑯玉堂富貴錦雞賞盤 盤中牡丹玉蘭象徵花開富貴, 當中一對錦雞工筆繪畫棲身於山石樹幹之上四目望向遠方, 極像傳說中的神雕俠女。琺瑯彩瓷器的紋飾分為若干等級, 其中花鳥圖案的等級最高,在花鳥圖案中, 又以錦雞又稱(雉雞)和孔雀的題材為極品。 錦雞的形象早在西漢時就被賦予“文武勇仁信”之五德。 明淸時的文官一品'補子'所用圖案即是'錦雞' 俗稱衣冠禽獸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余寅柴窯山水杯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一語出自《莊子‧漁父》︰「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漢朝王充的《論衡‧感虛篇》中也有論述︰「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仙凡本無界,只在心上分;不惜膝行苦,一誠百道通。余寅柴窯偶成佳作!敞口折腰杯,內外青花山水層次分明、近實遠虛、里外呼應⋯立坯薄,過柴窯之火後,青花深入胎骨,釉色透著油光,潤而明亮,青花不暈不散杯不變型,可遇而不可求之上品之器。感謝您!
年年(鯰)有余(魚) 新年剛過,年年有余!等待已久的靑花分水佳作,鯰魚賞盤終於得到了!上手觀賞之時,贊嘆⋯驚喜⋯齊上心頭!簡單兩條長須鯰魚呈太極狀伏臥盤中,(真個是好姿態)點點浮萍散布四周---構思贊嘆。
瓌貨方至,鳥集鱗翠 鸟集鳞萃,为四字成语,出自汉代张衡的《西京赋》, 鳞:鱼;萃:聚集。象鸟类或鱼类那样聚集在一起。 形容聚集得很多。瓌貨方至,瓌貨亦作瑰貨,珍奇的物品。 方,四方也!如此典故成語用在這件余窯賞盤之上實在是名至實歸窯!什麼腳踩泥青白釉蘇麻離青料無需多絮…單講講畫面三組鳥呈品字型構圖, 左下三只一組似乎在討論什麼、 右下三只一組凝目上望, 頂部二只小鳥飛衝直落…背景前深后淡渲染出枯樹枝頭, 全幅八隻小鳥或靜或動象在一片素殺的氣氛中帶出強烈的生命景象⋯⋯
余寅的賞瓷標準 時間過的飛快,轉眼入群已經一年有多了,結識了許多許多朋友們⋯ 感恩二字時時涌在腦海中! 非常有幸能同余兄國旺先生討論一下陶瓷,深感榮幸!也為自己淺薄的知識汗顏⋯ 陶瓷博大而精深,余兄為此畢生追求,實在是吾的榜樣! 其一些陶瓷製做欣賞理念值得吾等深思及學習⋯ 故帖上一篇國旺先生文章。共勉之 "瓷器风靡世界,尤其是中国瓷器!瓷器材质是人类的伟大发明创造! 鉴赏尤为考验玩家眼光的宽度和深度! 余寅窑创始人余国旺先生在建立窑口之初从一个制瓷人转变为专业赏瓷玩瓷发烧友, 深感陶瓷文化浩瀚如海, 瓷器在总范畴定义为中国工艺美术陶瓷! 其中包含四大领域即中国文化,制瓷工艺,中国美术,陶瓷材质! 有的人偏爱工艺,有的人偏爱美术, 有人钟情柴烧时泥釉的变化,有人以留白意境为美, 其实这里面每一项都是博大精深的学问, 那么把四大类的知识融汇贯通互相衬托方能制作出有深度和高度的瓷器, 当代陶瓷艺术百花齐放,人的审美情趣不断提升, 那么制瓷的标准在不断升级!每个时代的审美和生活习惯都在改变, 那么制作出符合当下人们生活美学需求的瓷器, 并且不脱离中国工艺美术范畴才是当下要去研究的事情! 余寅窑作为一个民营窑口,并没有单独研究某一项工艺或者某一类题材, 也正是本着中国工艺美术陶瓷的本质才去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在总范畴内不断学习各类知识和摹古创新,探索当代生活美学! 相信会不断呈现优秀作品并不会枯竭创作而回报陶瓷行业!"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瓷版 陳兄的字就不用說了!漂亮! 用心去寫,俺就用心領悟⋯
《朱文公家訓》制式大筆筒 "詩書不可不讀,禮儀不可不知" 此件筆筒口徑19.8cm 器型規矩,典雅大方! 歐體字月光底,款識:銘經草堂 感謝陳師晉兄的精心製作!上乘的胎土上乘的青料最好的書法⋯ 此器對於我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承蒙陳兄厚愛,落吾印識于上!感恩 還有要多謝一位大姐!⋯妳懂的^_^
'玉胎'仿宋人山水图笔筒 景德镇瓷之所以名扬天下,瓷白如玉是其一绝。此件笔筒胎土正具此特色,素烧而成(不含任何釉)称为〔素胎〕。雪白如玉没有一丝杂质---温润而细腻!请教窑主才得知是高岭土中加了特殊泥,量少而价高。上手把玩真的如同羊脂玉般。
靑花釉里红缠枝莲及山水盖碗 我爱釉里红,更爱余寅窑! 这缠枝莲大盖碗用来泡茶半月有余,青亮沉稳! 继续去火中
靑花釉里红赏盘(壶承)《红树仙山图》 看来好东西不能急⋯!要有耐心要等! 特别感谢一位朋友的相让⋯又收到了一件心头好! 一条溪水处於画面左右的黄金分割线上,大布局协调顺眼 此盘画片从滩头一棵垂柳一个四脚亭一丛红树而展开⋯ 近中远山石结构细致精妙,青花浓淡浅层层分水由近至远、由实见虚, 云雾弥漫在远山之间展现出强烈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隐约可见屋落山居,江中小舟滩头雅士小桥跨溪 红树片片与靑山相互搭配,交相辉映加上几株苍松及垂杨 显出一派仙山意境!
余寅窑之《江山闲意图》 顺丰速运给力,真要赞一下! 收到了期盼巳久的余兄国旺先生的又一山水力作, 爱不释手仔细观赏⋯取名曰《江山闲意图》山水盖罐 上一次的山水赏盘是平面的,采用的是中国山水画中的'三远'法构图。 美轮美奂! 而这次是圆型器上所采用的是另一章法布局,曰'散点透视'即'动点透视'技法 就是视点可以上下左右,俯视平视、远观近取完美地结合在一个罐体上, 表现出咫尺千里尽在眼前的效果! 这种继承宋明时期的山水画法逐渐形成余氏的绘画风格, 非常熟悉的留白平台为中心,前面一苍枯巨树凸现眼前重工细密形成主画景, 小桥溪水流入江中,江中有船桥上行人、远处峦山重叠⋯一派闲意景致
日本·狩野一信 【 五百罗汉图 】 日本的东西虽然同中国的有很多不同, 但其文化却是深受中华文化影响⋯ 有些确实欣赏不来,但这五百罗汉还是相当有特色 贴上众友鉴赏
拟"沈周"笔意湖山一览天际壶 此壶披麻皴山体斜倾而上,透过留白而构筑出的山顶平台,让人联想到黄公望的山水样式,画中延续元代山水作法,将屋舍安置於山水之间。几间茅屋后有主山环伺,屋前留白平台稍作皴染,随台而下滩头处处大江自远方而来,右岸边留船几艇两侧树木亦显高耸片片红叶映在其中烘托全景。左河边一帆小船隐现在芦荻水草中仿佛正在捕鱼中远望天际一群群人字型大雁正向东南飞⋯一片安详富裕充满生机的景象再望壶盖宛如我站山巅一览众小,大好河山尽收眼底,而那一抹红正朝我奔来⋯⋯。
2015羊年祝福 贴吧志喜镇楼 山脉能阻隔天高地远,却阻隔不住深深思念; 经纬可以拉开距离,却挡不住真挚的情感; 岁月可以流逝华年,朋友再远也会亲密无间。 相逢是首悠扬的歌,相识是杯醇香的酒, 相处是那南飞的雁,相知是根古老的藤。 心静时总会默默地祝福您, 愿幸福与平安伴随着您甜甜蜜蜜的一生。缘份叫我们相聚在一起,祝愿余寅窑前程似锦、 祝愿贴吧风光无限!最后祝福大家事事如意!!
资料贴 王步作品欣赏 王步风也是我们余寅吧的窑主国旺兄的标志了,有很多精美的作品或临摹或取意,用自己精细的笔法向一代大师致敬。
英雄观海壶—余寅 每个藏品都有个故事,而我却最喜欢它的故事!
八哥观鱼 青花釉里红笔筒 苦苦的等待, 万恶的'香港顺丰速运'二天就巳到港, 但是,派递那叫一个慢啊⋯⋯慢! 终於晚上10点钟取到了 紫荆釉里红 藤枝虬曲哥俩相互对 写实写意
祭蓝留白堆雕仙鹤高足杯
堆雕技艺--余寅(国旺)作品 祭兰灵芝祥云三鹤杯 不上车盘随手制、雕镌印合笑模棱清中叶嘉庆年问江西南昌人龚鈇客浮梁镇,当了四年镇署幕友,期间为景德镇制瓷作业和民间风俗,写了《景德镇陶歌》百首,后于道光三年癸未以六十首发表传世。以上录出的,便是其中的一首,描述琢器雕镌,言简意赅。龚氏於歌后自注云“此镶雕印合之作,用布包泥,板拍成片,裁方黏合,各有机巧。”按景德镇陶工制器分为圆、琢两人类,圆器利用陶卑拉坯成形,琢器则“不上车盘随手制”。乾隆年间成稿的《南窑笔记》更在“琢器”之下有“雕削”条云:“凡人物、鸟兽各种玲珑之类俱各雕小工匠有淘泥、雕削、上釉等工。”故此盛清景德镇御窑厂二十三作中也有“雕镶作”一项。据民国时的景德镇经济统计,1937年从事雕削制瓷的工匠有240户,工人总数为891人。当时的雕削同业行会组炽名为“合兴社”。可见自盛清至民国景德镇瓷器雕削业的普及和盛行。江西景德镇有悠久的制瓷历史,在陶瓷坯体上以镂、捏、堆、刻、划、印等技法装饰,在宋代已经盛行。但是宋朝流行翠色釉,以雅淡为风尚,不重雕琢。元代后期发展青花瓷,陶瓷的装饰技法又以绘画为主流,其后的彩瓷,更把釉彩装饰推至高峰。清末十九世纪,国势衰弱,官窑没落,瓷业生产每沉愈下。雕瓷就在这个时候发展、仿象牙、竹木、玉石雕刻,大量生产文房用品,在其他瓷器制品水平衰落之时、独树一帜,形成鲜明的陶艺风格。名家如陈国治、王炳荣、李裕成等辈出,他们充分利用景德镇瓷泥的特性、所制器物,屡有佳作。清未民初景德镇雕瓷除了继承宋代以来的镂、捏、堆、刻、划、印等技法外,还创造了牵浆、堆浆出线、填浆、点浆、镶接、堆贴、印贴、镶嵌、捏塑、捏贴、修接、活链等新技法、很多时候多种技法综合运用於一体,制造了不少艺术精品,流传於世。 余寅(国旺)超级张兄巳有介绍,有兴趣可问度娘,兄弟就不多说了,上照片一来多谢作者的心做再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心情。图片有些多,众友海涵。一楼素影浮莹镇楼
青花净水杯---古法釉色、色觉清雅 璎珞纹,莲珠宝盖式样。下承托盏,束腰撇口。直杯口,小鼓腹,浅圈足线条凝练而含蓄,呈现著隐约的灵性。 全器施灰釉,均匀细腻,拂之若玉,釉色白中闪靑全天然矿物呈色。托盏口沿圈饰如意纹。我觉得是近代难得有创意的茶器。 以苿莉花茶试杯,香气凝聚杯口,缓慢溢出⋯⋯就是拿杯子时有些不惯小鼓腹
祭红缠枝盖碗 《景德镇陶歌》有语如是:“官古窑成重霁红,最难全美费良工。霜天晴昼精心合,一样搏烧百不同”,诗中所诉之事即是祭红烧造之难。官古窑乃民窑之翘楚,品质不逊御窑,尤觉烧造祭红“最难”,可见“要想穷,就烧红”的民间谚语绝非空穴来风了。无奈祭红之美,鲜而不过,娇而不艳,芳华内敛,沉静自然而能诱人心魄,虽自永宣后世间几成绝响,清康熙大帝却煞费百般重烧此釉,可见其魅力之大了!现代科学研究发现,祭红属铜红釉,铜红的呈色必须在高温流动的状态下才能自然形成,而祭红却全然不流,如此成色必然较诸其他红釉要更为艰辛了。另一方面则是烧窑,古代柴窑一窑之内,温度、气氛差别很大,而祭红苛刻敏感,适合烧造的位置需要极其精确,一窑之内不过二三匣钵可装,故有“寸金地”之称。民间古代更有凄婉的传说:民女为烧祭红,跳入窑中祭窑,方始烧成。尽管当代科技昌明,工业发达,祭红的烧造技术比之以往,已有大大的提升,却仍非易事,在传统制瓷的品类中,仍是难度系数极大的一种。无怪风雅一世的乾隆皇帝也少不得留下诗句赞叹了,诗曰:“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插花应使花羞色,比画翻嗤画是空。”诚然如是矣!
青花海水纹釉里红鱼藻盖碗 青花发色青翠,釉里红浓郁
现代景德镇矾红盖碗(对) (矾)矾红 中国最古老的釉上红色彩料、宋红彩、成化斗彩、万历康熙时的五彩,都是以矾红作为红色彩料,不过由于原料的纯度、制作工艺及烤烧温度等各种条件不尽同,矾红可以呈现多种的色调,从深浓的枣红色到较淡的橙红色,大抵明代的矾红多偏向枣红,而清代以后则多偏带有橙味的砖红色。制造矾红的原料:将青矾放在铁锅或坩埚内加热,除去结晶水制成无水硫酸亚铁,然后粉碎过筛,成为细小粉末,再置于广口铁锅或耐火坩埚中,以烤烧釉上彩的温度进行煅烧,并注意不停地搅拌,使之均匀受热,并不时取出样品与预先选择最好的标本色泽对比,当达到一致时,便可取出投入清水中充分洗涤,以除去其中之杂质灰尘及可溶性盐类,然后烘干即成生矾红。将生矾红加水磨细淘洗并弃除粉渣,再行干燥称量,往其中加适量的铅粉即成矾红色料。矾红是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的低温红釉,比烧成高温铜红容易得多,虽不及铜红纯正艳丽,但呈色稳定。矾红创烧于明嘉靖间。到清康熙时,矾红有了很大的进步,色泽艳丽,一般用于五彩、斗彩绘制纹饰或施于纯色釉器。嘉庆以后,矾红色泽不甚佳,至光绪时才稍有起色。 古玩行有「一件粉彩瓷器顶三件青花」的说法。青花加矾红彩瓷器将矾红和青花两种工艺结合在一起,其工艺繁复、色彩艳丽,因此受到众多藏家的热烈追捧。从矾红彩呈现的颜色上看,随著所用添加剂的不同,青花矾红瓷上的红彩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明代瓷器上的红彩多有干涩鲜艳的特点,而到了清代工匠们大量采用皮胶或芸香油等油性物质调制红彩,烧成后的红色具有油润感,色调也更加鲜艳。虽然青花矾红彩瓷器自明代宣德时期出现以来,先后在明代中期和清代雍正、乾隆时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由於明代距今时间较远,留存下来的明代青花红彩瓷器比较少,目前藏家所能遇到的这类瓷器多出自雍正、乾隆时期,从拍卖场上可以看到,现今能够拍出高价的青花矾红瓷器多为雍正、乾隆两朝的制品。
青花釉里红盖碗及一对小杯
和 风生水起普洱茶兄 兄的一套七十年代茶具极美 特和兄一套咖啡具,也请大猫兄掌掌眼 洗都没有洗放在北京家中,凑合看吧
合手,舒服又不太小,精工细描的山水通景
盖碗铁观音,消食解乏
仿这图的炉盖制作,尺寸不大,直径89mm高40mm材质最好是檀木。 另同质地的底座三足可以足素的。足距75mm,足加座全高40mm 请回复。谢谢
炎热的夏天--看雪景小茶壶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