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同鸣达 道同鸣达
《鉴藏-古人·宝中宝
关注数: 74 粉丝数: 315 发帖数: 21,883 关注贴吧数: 512
【技术】——:制拓 以前在同好贴中讲过【制作拓包】在我链接贴中能够找到;今日完成所有工艺流程。 拓片——:是用墨把古玉上的纹饰拓在纸上的作品,大小和形状与原物相同,是一种科学记录的方法,是考古工作者从事研究工作的重要资料。 拓片工作非常繁琐,要拓好一张拓片不仅要在实践中反复运用还有要足够的耐心。 古玉拓片制作过程——:在拓片前需要准备的材料有:宣纸、墨水、毛笔、白芨水、小喷壶、刷子、拓包、塑料薄膜。宣纸——:要根据被拓器物形状大小表面凹凸程度选择纸张的薄厚,制作古玉器拓片用纸非常重要,一般要求用生宣纸,对于小件玉器纸要坚韧、细腻、超薄,只有更细腻超薄的纸张才能让精美的玉器纹饰展现出来,在拓玉器时一般常用净皮棉连宣纸,当然不同宣纸各有特点应在实践中摸索因质而异。 白芨水——:中药白芨10克加300克水浸泡,煮开后小火熬15分钟晾凉后沥去杂质就可以了,也可根据个人经验适当增减白芨的量,因为它无色透明有粘性,可使纸更加附着在玉器上而且拓好后又易剥离。 小喷壶——:可选用药水、香水的喷雾小瓶或其它小喷壶。 刷子——:棕刷或者平时我们刷牙的软硬毛牙刷都可以。可根据器形大小、纹饰细腻程度选用不同材质的刷子来使用。 拓包——:用细腻平纹棉布包棉花扎紧成大蒜形,拓印小件器物时可以用真丝薄绸包棉花扎成的小拓包。 塑料薄膜——:用刷子刷前覆盖于宣纸上,防止刷子把宣纸刷破。
【技术】——:制拓 以前在同好贴中讲过【制作拓包】在我链接贴中能够找到;今日完成所有工艺流程。 拓片——:是用墨把古玉上的纹饰拓在纸上的作品,大小和形状与原物相同,是一种科学记录的方法,是考古工作者从事研究工作的重要资料。 拓片工作非常繁琐,要拓好一张拓片不仅要在实践中反复运用还有要足够的耐心。 古玉拓片制作过程——:在拓片前需要准备的材料有:宣纸、墨水、毛笔、白芨水、小喷壶、刷子、拓包、塑料薄膜。宣纸——:要根据被拓器物形状大小表面凹凸程度选择纸张的薄厚,制作古玉器拓片用纸非常重要,一般要求用生宣纸,对于小件玉器纸要坚韧、细腻、超薄,只有更细腻超薄的纸张才能让精美的玉器纹饰展现出来,在拓玉器时一般常用净皮棉连宣纸,当然不同宣纸各有特点应在实践中摸索因质而异。 白芨水——:中药白芨10克加300克水浸泡,煮开后小火熬15分钟晾凉后沥去杂质就可以了,也可根据个人经验适当增减白芨的量,因为它无色透明有粘性,可使纸更加附着在玉器上而且拓好后又易剥离。 小喷壶——:可选用药水、香水的喷雾小瓶或其它小喷壶。 刷子——:棕刷或者平时我们刷牙的软硬毛牙刷都可以。可根据器形大小、纹饰细腻程度选用不同材质的刷子来使用。 拓包——:用细腻平纹棉布包棉花扎紧成大蒜形,拓印小件器物时可以用真丝薄绸包棉花扎成的小拓包。 塑料薄膜——:用刷子刷前覆盖于宣纸上,防止刷子把宣纸刷破。
【赏】8000年的古玉不“古”如新的一般! 开白;很多同好知道,我在【高古玉吧】対很多人自视不凡者进行过抨击;为何? 如何抨击原因很多,这里只谈一点; 我曾见过,我国北部地区10500年前“古玉”的出土;那些只知几个代表性文化期的人,看了几个代表性坑口,就能大言不惭;其抬高了自己,又误导了他人;让他们继续下去岂能得了。 在发正文之前,先将我几十年前,早期学习的文化期名称提供给大家,便于大家检索;如下——: 自三皇至西楚为上古; 汉至清朝灭亡为古代, 中华民国到现在为近现代。——这是划分之一种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 以下——: 彭头山文化(前8200年 – 前7800年) 后李文化(前8500年 – 前7500年) 兴隆洼文化(前8200年 – 前7400年) 大地湾文化(前8000年 – 前7000年) 仰韶文化(前7000年 – 前6000年) 磁山文化(前5400年 – 前5100年) 新乐文化(前5300年 – 前4800年) 裴李岗文化(前5300年 – 前4600年) 良渚文化(前5300年 – 前4200年) 赵宝沟文化(前6800年 – 前4500年) 马家窑文化(前5800年 – 前4300年) 北辛文化(前5300年 – 前4300年) 马家浜文化(前5000年 – 前4000年) 河姆渡文化(前5000年 – 前3300年) 石家河文化(前4600年 – 前4000年) 宝墩文化(前4500年 – 前4000年) 大溪文化(前4400年 – 前3300年) 龙山文化(前4350年 – 前3950年) 大汶口文化(前4300年 – 前2500年) 红山文化(前4000年 – 前3000年) 屈家岭文化(前2550年 – 前2195年) 中国“史前”文化: 以下——:这些彩块都是带链接的,无奈网络设置有限,无法链接,自己打字检索吧。 极具代表的——文化期 以下——: 仰韶文化期 (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2000年左右); 其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 分布省份有——: 陕西-河南-山西-甘肃-河北-内蒙古-湖北-青海-宁夏-9个省区。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 因1921年首次发现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 其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 从1921年渑池仰韶村遗址发现到2000年-全国的统计有——:仰韶文化遗址共5013处,其分布范围,东起豫东,西至甘肃、青海,北到河套内蒙古长城一线,南抵江汉,中心地区在豫西、晋南、陕东一带。 据先秦文献记载传说——:夏-商-周立都范围,远古的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是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红山(赤峰) 文化期,距今6-5千年前——:起始于公元前4000至3000年前-农业文明;发源于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一带;是[url]http://华夏文明[/url]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 属[url]http://母系氏族社会[/url]全盛时期,晚期逐渐向[url]http://父系氏族[/url]过渡。 房址为方形半地穴式,分为大型与小型。 红山文化——:是与中原[url]http://仰韶文化[/url]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 分布范围在:东北西部的热河地区-北起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南至河北北部-东达辽宁西部-辽河流域的[url]http://西拉木伦河[/url]-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70年代起,在辽西北[url]http://昭乌达盟[/url](今[url]http://赤峰市[/url])及[url]http://朝阳[/url]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发现了近千处遗址,并对:松岭山脉-及努鲁尔虎山之中的凌源-喀左东山嘴-建平牛河梁遗址群,开展了大规模的发掘,使红山文化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是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 在石器中——:烟叶形-草履形的石耜-桂叶形双孔石刀是富有特征的农耕工具。 居民还有——:磨制和打制的双孔石刀、[url]http://石耜[/url]、有肩石锄、石磨盘、石磨棒和石镞等。 细石器,工具发达——:细石器中的刮削器、石刃、石镞等器物,小巧玲珑,工艺精湛。 红山文化的彩陶多为泥质,泥陶器——:以红陶黑彩见常,花纹十分丰富,造型生动朴实。彩陶多饰[url]http://涡纹[/url]、三角纹、鳞形纹和[url]http://平行线[/url]纹。已出现结构进步的双火膛连室陶窑。以压印和篦点的之字形纹和彩陶为特色,种类有罐-盆-瓮-无底筒形器等。陶器中的泥质红陶和夹砂褐陶的盆-[url]http://钵[/url]-罐-瓮等各有自身的装饰纹样,而横“之”形纹和直线纹是红山文化具有特征的纹饰。玉雕工艺水平较高: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玉器有:猪龙形缶-玉龟-玉鸟-[url]http://兽形玉[/url]-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 据考古统计:红山文化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内蒙古赤峰红山出土的大型碧玉C型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 还发现——:相当多的冶铜用坩埚残片,说明冶铜业已经产生。 注明——:【世界上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是:两河流域和埃及等地,开始于公元前3000年】。良渚文化期——:距今5300-4500年左右。 文化分布中心地区在——:[url]http://钱塘江流域[/url]和[url]http://太湖流域[/url],而[url]http://遗址[/url]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东部; 中心位于——:杭州市区西北部[url]http://瓶窑[/url]镇,核心部位于古城“反山-莫角山-汇观山-11条水坝”均在[url]http://瓶窑[/url]境内。 注:墓葬挖掘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镯-柱形玉器-等诸多器型。此外,良渚陶器也相当细致。
【“马未都谈收藏”解读】——雁山泉声 “马未都谈收藏”解读 雁山泉声 网载,2014年7月6日,马未都谈鉴定汝瓷真假的社会学属性与普 通藏家面临的黑暗问题,几段话很精辟。马未都说:我可以告诉你,它(藏品)确实是真的,可问题是它在 你手里就没人认。 那东西是真的,怎么会没有人认?奇怪! 东西不是在你的手里么?你是什么人,不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么? 因为要的是“流传有序”的东西,而“流传有序”的东西才是真东西。 你想想,在你手里能“流传有序”吗?何况,“珍贵的艺术品,只能是 有身份和有地位的贵人把玩的。即使老百姓手中有,也是假的。”试问, 你个平头百姓,怎么会有值好几亿的东西呢? 这是什么逻辑?! 马未都说:因为不相信嘛!社会不是一个科学机器,社会学和科学 之间是有差距的。社会学是聚集了所有人的情感因素的,而科学是不带 有情感成分的。 这里有点小小的误差:不是“所有人”的“情感因素”,而是代表 利益集团的“小数人”的“情感因素”。准确地说,这“小数人”驱使 手中的资金,驱使手中的专家,驱使手中的拍卖公司,驱使手中的與论 媒体,强奸“所有人的情感因素”,用“小数人”的“情感因素”取而 代之。这就是当今文物界的社会学。因此,对于大显于世的中国文物, 一概否定。对任何出于普通人之手的文物,一概喊假。而真的在哪里? 哈哈,在我手里! 于是乎,真的变成假的,假的变成真的,真真假假难解难分。…… 场面一片混乱。 混乱是好事,有人就需要混乱。因为,便于乱中取事,便于乱中取利。 于是,“砖家”来了。先把“你的”东西说成假的,再把“你的”变 成我的,再把“你的”炒作包装,再把“你的”变成人民币。好家伙,眨 眼之间,三百元的假货变成价值三百万元的国宝!马未都说,当今所有造 假无人去管,还会有谁管你古代艺术品造假?所以,此时的“砖家”不乘 机在目鉴与科学鉴定合二为一之时大捞一把,更待何时?(好在鉴假、说 假不会“毒”死人,又没法律约束,只是良心坏了。良心值几个钱? ) 于是,拍卖公司高招迭出。先是数百倍、数千倍、数万倍地放大藏品 价值,以便收取前期费用。“砖家”为其摇旗呐喊,拍假、假拍层出不穷。 进而,来一个介绍 “私下交易”,连什么场租费、什么图录费、什么人 员雇佣费统统省掉,前期费用还是一分不少,来个“吃净食”。 于是,诸多媒体专栏,寻宝、鉴宝、一锤定音,纷纷粉墨登场。芸芸 众生怀抱一片赤诚从全国各地赶来,最好先经受三个小时高温的考验,再 给你一个囫囵吞枣的结论。藏家不怕累,媒体不花钱,专家不负责,节目 做成了。哈哈,娱乐性节目嘛! 于是,鉴定公司、评级公司,给钱就评,要什么有什么,反正不负 责任,反正没有人信。马未都说,现在所谓的鉴定,不是科学要给你下 一个定论,是社会学要给你下一个定论。今天的鉴定学从某种意义上说, 是社会学而不是科学。比如那件东西,我拿着出现,就跟他拿着出现完 全不一样,对不对? 利益集团麾下的媒体、专家、拍卖公司、评级公司统一目标、统一 措施、统一口径,织成一张诓骗大网,骗你普通藏家没商量!当我们的 体制和机制将科学都变成了社会学时,还有道理可讲吗?啊,没有藏品 倒干净,有了藏品被这骗那骗,怎经得如此折腾!悲哀,这是普通老百 姓的悲哀! 监管不力,小数人乘机获利,致使文物受损、文化受损、人民受损、 国家受损。马未都说,现在, 国外的收藏家都笑得合不拢嘴!默默地感谢 中国的“砖家”!原因:过去是去中国抢!费用还大。现在因为没有法律约 束力,专家业务不精、良心不正。从而使中国的古代文物被当成造假艺 术品堂而皇之的从海关运出..... 中国书法协会刘明证实:在西气东输的江苏地段,曾发现280多座汉 墓。由于史书中记载,长江流域没有青铜器。所以汉墓中青铜器出现后, 被一些专家轻易否定。这些稀世珍宝 90%被外商买走,流到国外市场。 怎么办?有良心的中国人该怎么办? “科技鉴定是今后艺术品鉴定的必由之路.”马未都先生如是说。 “今后”,到底是什么时候?三年、五年,还是十年、八年?我们 等得起吗?事实上,文物界有良心的中国人已经在奋起,巳经在战斗。 请看: 2012年,一锤定音现场出现四枚契丹(辽)钱币,坐场“专家” 不懂装懂,胡言乱语,混淆视听。辽钱大收藏家泉痴山人奋起力争, 有理有据,驳得对方哑口无言。大长了泉界的正气。直至今日,一锤 定音栏目还是不敢碰古钱币一下。 从2011年起,老银元收藏家周业勇先生,以实名、实物揭露中国 几家最大的拍卖公司拍卖假银元的可鄙行径,义正词严,掷地有声。 继而,指出上海市博物馆展出假银元的真相。几年来,周先生的博客 独树一帜,旗帜鲜明,令对方偃旗息鼓、不敢面对。 马未都先生这篇关于收藏的谈话,说出了一段时期以来中国收藏 界的真情实况,是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声。而今,“让文物活起 来”,国家文物局鼓励民间合法收藏文物,民间收藏文物的东方已出 现曙光,中国收藏界的春天很快就会到来!
【泉界大咖们的博客】(转载)——:陆续更新 话说“钱谱”——:京川游侠的博客 兼议“脱谱”之必然——:谱,依照事物的类别、系统制的表册,如年谱、家谱、钱谱。钱谱,依照钱品之类别而系统制做的拓图表册。“脱谱”是泉界较常使用的一个熟词。指的是所持实物钱品,在已知钱谱中未有记载。 对于脱谱之钱,人们是喜、怕、恼纠结。喜者,其可能为一珍罕之品;怕者,其亦可能是颗伪钱;恼者,其就算为真,却难以得到泉界多数人认可。 可见,这脱谱之钱,那是让人欢喜让人忧,大有光棍遇见面具女,娶弃两难也。 要议论“脱谱”,先得说明白钱谱之由来和性质。 泉之有谱,起源甚早。距今一千五百余年前南北朝梁人顾烜,著成我国的第一部钱币学著作《钱谱》一书。其后,有南宋洪遵《泉志》等早期钱谱。之后,历代皆有钱谱面世。千百年来钱谱伴随着大小泉藏家们,成为核真防赝之必备工具书。 笔者无意细考历代钱谱之内容。只是从大量钱谱著者的生平这个角度拧出一二点作为本论之出发点。从顾煊,到洪遵,再到清末北方、南张、西蜀罗,直至现当代马、戴诸家,均是当时集泉大藏家。其无一人乃铸币机构官员出生。即使钱币分类学鼻祖洪遵,也只任过翰林学士承旨兼侍读、知隆兴元年贡举、同知枢密院事等职(《泉志》收录钱币348品。除洪遵本人所得百余品实物外,其余则从他人钱谱和史书中抄录而来)。因此,我们可以基本认定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历代著钱谱者,均是以藏家为本底基础,然后集本人之所藏加他人之藏再加采谱前人之作而著成各种钱谱。一句话,无一人能通览自己著谱之全部实物,又无一人能通获天下之泉。 这就是说,一千五百余年以来,盖凡钱谱著作,无一为官方之举,几乎全为藏家之著。亦今为止,我们只看到唯一的具有准官方性质的一部钱谱,那就是当代曾任中国人民银行金银管理司副司长的董文超先生主编之《中国历代金银货币通览》一书。其余当代金银货币之作,皆为学术研究者或藏家之作。 上述特点,遂成为中国钱币学研究的一大特点或者说必然,那就是以藏助研。藏是基础,研则是延伸,或者说是藏到达某种境界和水准后的一种必然结果。这便成为中国钱谱著作发展史的一个极其典型的特征。这一特征注定了中国钱币谱著的个人性特征,注定了其有意无意会成为装载个人某种意识和欲望的载体。 而要达到以藏助研之目的,其首要基础是什么?要具备能够获得一定数量和品种钱品之能力,并由此拥有一定数量和品种之钱品;其次,要有兴趣和机会阅读大量前人之作;第三,要有机会鉴赏更多非自己拥藏之钱品实物。 而一个“藏”字,好生了得!其一是要有足够之财力去获购;其二是要有机会去获购,即仅仅有财力不足以获购更多数量和品种,其需要有某些或者某种机会,能够见到需获购之物。因此,财力乃为一个基础条件,机会则为必要条件。而机会是不选择人之身份的,小人物有的机会,很多大人物未必能有,反之亦然,这便是事物存在和发展之规律或者说特点。 而什么叫机会?机会指指具有时间性的某种有利情况。在这一关于机会的定义之上,就收藏来说,除了出现时间有利情况以外,广义上还需要有一个空间有利情况想配合,方才可构成最大机会也。也就是说,某藏家必须要在某个时间和空间中能够接触到更多或者新的品种,这种情况越多,则机会越大,获购越丰。反之,其只在一个小空间,短时间之中游走,则机会甚小,眼界必窄。 我们知道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中华地域之大,大到无人能通走;中华人口之多,多到无人能通识;中华物产之丰,丰到无人能通得。我们还知道,中华文化实物之传承乃地上地下双轨并行。尤其是特有的中华丧葬文化,喜将生前喜爱之物,或者价值特色之物作为随葬品而进入地下。更有埋宝习俗,喜将财物藏于地窖免遭洗劫涂炭。诸如此类,极大的减少了人们的广义机会。试想一个常年只活动于京津沪大城之人,不屑于与地摊儿和与乡野人士打交道之人,能有大机会获得更多珍泉藏品?我是不信的! 正因为如此,在一个泱泱大国之中,天下藏者无论大藏小藏,均难以全集通览天下之泉,尤其在宋之后,随着历史演进,铸币种类逐渐趋繁。汉人政权铸币,北方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亦铸币等等。 因此,历代钱谱,其一,均无官方背景的特色(除董文超主编之著以外);其二,绝大多数均非全部采谱于己藏(某些单项小著,可能为著者全部采拓己藏),这已经可做盖棺。无官方背景之著,并非无权威之力,历代大藏多为大鉴,其著得泉界公认并无疑问。由此带来的问题无非是,如此林林总总的钱谱著述,都乃大藏大鉴们之一家之言,其间必含有一些学术研究争鸣之成分,亦必含有个人之主观推断之说甚至有私利之说,也还有一些自述诸如“见一老者因家贫困,出示珍泉,为得而不惜千金购之”、“偶遇某铸币厂之主管,重金购之”等等故事之讲也。(故事非地摊儿主或乡野之人才讲,历代大藏大专,其实没一个不讲点儿故事的!为证己物之珍真,都有故事,此乃人之本性使然,非怪也)。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社会生活乃为染缸,后天之物欲社会,无一人不有时代和自己之特有社会生活环境之烙印。故人为欲物,无非所欲非彼欲,即使修行正果,亦乃欲之一种也!推而广之,既然入行,无论大藏小藏,谁无拥珍拥孤之欲?一旦拥有,别皆为赝,此欲或多或少,皆为潜意识也。此在收藏界为最典型之占有欲潜意识也! 综上所述,钱谱是前人或者大藏大鉴们之心血之作,有的还为毕生倾其财力精力先藏后著之大心血之作,我们须为是以大尊重也。但是,其乃人著之作,非为神作,故须大尊重,但不大膜拜!其客观疏漏难以避免,唯有不断推陈出新,务实于前述中华文化中的若干特点,在一个大刨地儿的新时代,通过各种刨地儿之法出土之新品叠现之时,我们须面对现实实物,而不能再“可能不可能”去先入为主而已!故一旦得有“脱谱”之品,无需纠结,平和对待,仔细鉴别,不人云亦云,即使说不清楚,亦可留册待研。 在这样一个时代,脱谱之钱频出,其实一点也不奇怪!这反倒是给了某些专家藏家们最难得的研究之机。抱残守缺,难成大家。把握机会,大著可为。此乃我给不少有志于成为大专之家的先生女士们之肺腑之言也!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