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女 耕读女
关注数: 1,002 粉丝数: 1,131 发帖数: 45,117 关注贴吧数: 29
《拜谒谢子安老师故居》 《拜谒谢子安老师故居》 耕读女 说来凑巧,建平作家薛士东老师,接受朋友墨泉的邀请,于3月12日来凌源,大家聚了聚,当晚我们一边喝酒一边谈到了谢子安老师,或许是酒喝得多了些,大家都挺激动,一致说明天去刘杖子乡十二户村瞻仰子安老师故居,(以前我们毫无约定,只是临时相约,谁知那天正是谢先生的忌日)。第二天我们一行六人,驱车六十公里,来到谢先生的家乡,最先看见的是《十二户村记》中的人物王华,还有郝相臣大嫂。因为子安老师书中提过的,所以见到了一点也不陌生,都是非常熟悉的样子。子安老师的房子盖在村庄的最前头,一进村子就看见一所典型的欧式建筑,在村子里有点鹤立鸡群的感觉,这是他逝去后他的同母异父哥哥为他改建的。还有村口立了一块大石碑,上面醒目地写着:“郝庄”二字。虽然房子很壮观,村子也有名字了,但我暗想,这不是谢先生的风格。谢先生一直很钟情他的茅草屋,生前还和妻子约定,退休后回到老家种地。谢先生的老宅早已经毁于一把天火,他的心愿就是什么时候去修复从前的几间房子,一直憧憬着老宅重新落成。有机会夫妻俩回乡间去住,重新去做农人。扶耠耪地,点种薅苗,领着孙子或是孙女到沟里去放猪。 当有一天变成很老的老头儿,腿脚走不动道了,或许手也拿不动笔了,还要做最后的一件事,求村邻们帮助,在家附近埋下个石碑,写上“十二户村”,这是子安老师的心愿。归来后,感慨万千,遂以诗记之: 三月笼烟雨,和风透疏篱。 杨柳泛青黄,野蒿拱新泥。 有朋远方来,酒肆煮鲜鱼。 觥筹交错饮,翰墨入酒席。 柳城书香远,古往诗文奇。 散文几家秀,谁人大手笔? 十二户村记,细雨润芙蕖。 子安遗风骨,众人皆肃立。 翌日驱车马,拜访君故里。 祥和小山村,满眼熟知人。 相见浑不识,原是书里云。 村口遇王华,菜园犁地勤。 起身衣衫简,谈吐憾身心。 念起同窗情,眼眸热泪噙。 往昔童年事,子安入诗文。 前来拜谒者,皆知王华君。 谢氏有三杰,同入大学门。 王子山脚下,茅舍惊四邻。 乡里成佳话,须白对少吟 。 四叔墙院内,杏花少知音。 坡上猪草白,沟下积雪纯。 白发一老妇,杖藜步履沉。 同母异父嫂,情义如母深。 遥指北山下,落叶独归人。 如今骨肉远,松岗卧孤坟。 春风拂青冢,音容何处寻? 老嫂动情处,簌簌泪沾襟。 我等皆悲戚,念尔孤独人。 寄意柴扉久,悲情入流云。 叩门犬不吠,返身拭泪痕。 注:1、【十二户村记】是谢子安先生的代表作 2、王华,【十二户村记】中人物 3、四叔墙院内,杏花少知音,【十二户村记】中记述的故事。
耕读女《冬夜》赏析 《冬夜》赏析 作者:小城故人      一弯新月笑如钩,织女天边望牵牛。     十里长堤村落远,两三灯火系轻舟。      这是冬夜寒江上一幅凄美的画卷,表现出了江上渔家温馨而又凄清的生活。   前两句起兴。首句一个“笑”字,荡开了一片可以自由表现的空间。紧接着,第二句用牛女典故,延续引申了“笑”的内涵,实际上传达的却正是牛女“异地恋”故事中隐含着的温馨而又凄清、甜蜜而又心酸的意境。   第三、四句,从天上很自然地过渡到人间,过渡到诗作的核心意境。用长堤和寥落的灯火,强化了对水上生涯漂泊之苦、相思之情的表达。后两句中,把堤岸上渔妇家中的灯火与漂泊在冬夜寒江上的渔夫的小船用一个浅白、明晰的“系”字系在一起,一下子就让人泪眼模糊了。《春江花月夜》中,“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所表达的其实还仅限于渔妇对渔夫的思念,并没有充分表达出渔夫对渔妇的思念。而《冬夜》中,仅用一个“系”字,就举重若轻地把双方相互之间的牵挂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在遣词和命意方面,突出的艺术特色还有:   用无思无邪的含笑的月亮,更加深化了所要表达的幽怨感。   把新月比作笑脸,这与把鲜花比做女人一样,是很了不起的的创意。   把牛女之间的深情用一个能够引起人们无限遐思的“望”字来表达,这也很见诗人在意境展现方面不凡的功力。   另外,需要特别说说的是在格律方面,如果严格按格律看,第二句的“牵”字出律了。但是这一点是决不应该苛求的,毕竟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因律害义。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