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真白 风华真白
关注数: 0 粉丝数: 7 发帖数: 2,304 关注贴吧数: 7
【小议母校绵中的教育】【转自绵阳吧】(特别感谢原作者) 今年绵中的高考有些退步,我觉得其实是好事;绵中的教育前几年一直非常好,但是作为一所发展过于迅速的学校,瓶颈的出现是迟早的,如果绵中的老师学生和领导不加以警觉,学校的名声来得快去得也快。作为绵中2003年毕业的学生,我们深知母校声誉之重要,因此不揣冒昧进言,耿耿爱校之心,同志朋友们亮察。 2000年我们入校的时候,正赶上绵中高速发展急速扩张的时候,在这之前,绵中和任何一个普通高中一样,有一些优秀的学生,能够在某些时候使名校刮目相看一下,比如奥赛进冬令营,高考在省市获得好名次.如果做个比喻的话,和现在的东辰很像.但是2000年学校高层换人以后,绵中立刻走上了一条高速公路,完全不同于以前慢悠悠的发展状态.其转型之路,成为以后绵阳乃至四川教育的典范,影响至今. 首先,绵中在四川的学校里几乎是第一个走出所在地的限制,到其他县市招生和抢夺优秀生源.绵中发现,学生和家长比老师更容易说动其放弃既定的学校,而优秀生源的走向反而会带动优秀老师的走向.于是你可以看见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大批外地优秀老师进入绵中;到2006年随着绵中生源的进一步扩大,前来应聘的老师几乎是学校整个老师的数量了.老师的薪水也和几年前天壤相别. 第二,绵中抓住了创办国重的运动的时机.首先这个时间点选得非常好,或早或晚都远没有2001这个时间给学校带来的利益大,可以说争创国重的运动和抢夺外地生源是同时展开的.我无意将绵中高层说成是多么深谋远虑,但他们当时确实抓住了一些深的东西. 方法就是通过一项运动来使的全体老师的思想集中,集中到必须打赢国重申请这场战争.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不积极的老师被淘汰,更多的年轻老师在一线打拼,并最终在这场战役结束后成为学校的骨干和资深,甚至进入某些机要.你就不难理解了许多校友回到学校大有恍如隔世的感叹,而不是因为那些快速拔地而起的建筑.当时很多年轻老师创造了许多小发明,比如每堂课一张当场解决问题的小卷子,严格的早读和晚自习制度,在重点班里安插补习班学生,等等.这些东西现在不是还在用吗.那个时候许多老师按照自己的想法第一次搞了一些素质教育:建立各种伸缩性很强的奥赛班,写作小论文,小实验,历史辩论和学科竞赛;老师在课堂上具体实践一些教学方法和理念并整理出论文,一时间学校热闹非凡. 这场运动影响深远,其动员模式被长期保留并成为某种惯性,一些小的探索成为制度,还有一些探索嘎然而止.学校几乎所有老师和学生都对这种一时间砰发出的激情所感染,一条卓越,精品,奋进的康庄大道似乎就在眼前铺开.多年以后,在高考完后狂热的晚会之后的茫然夜色中,你也许会想到这样的晚会恐怕会永远的办下去. 一切似乎都是那么水到渠成.升为国重后,绵中年年都有喜报,其学生人数增长速度之快,奥赛得奖人数之多,建筑更新之快,声名鹊起速度之快,在全国都是罕见的.甚至你可以认为,2006年南方周末对绵中的负面报道是周边其他学校气急败坏而又无可奈何的反映.绵中成了绵阳整个教育产业的排头兵和示范对象,几乎每个学校都要随时参考绵中的动向,同时绵中急于向成都七中看齐. 但是与此同时,社会上对绵中的质疑沉渣泛起.先是有人怀疑绵中高考统计弄虚作假,但是批评者往往发现其他学校同样功利而噤声;然后绵中每年庞大的补习生队伍成为令人诟病的对象,同时其炼狱似的教育学习以及生活的效率和结果广受质疑,令绵中褒贬参半.虽然如此,囿于绵中考霸的名气,最近每年中考后报考绵中的学生仍然令人结舌.但是我们必须正视绵中的问题. 首先,每年绵中令人称奇的本科上线率和重点率靠什么而来?显然把它完全归结为补习班的成功失之偏颇.绵中靠的还是应试教育中一张张卷子铺就的良好基础.正因为如此,由于四川节节攀高的高考大军,这一指标显得尤能可贵.绵中深知,这些卷子只能带来这些“硬指标”,而奥赛和高考状元这些“软实力”的培养不应是这个模式和路子,因此我们有不同于普通班的奥赛班火箭班.但是恰恰是在这个培养尖子生的环节上,绵中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相比前面的硬指标,绵中在这一块的成绩似乎只能放在绵阳市内才能稍显闪亮. 如果我们回顾绵中硬指标成长的原因,不难发现它的成功与其前述的动员模式有关。这种造势运动能够使得学生和老师的精神状态在短时间内提高,并通过一次次运动提高成绩,但是这种权且之计不能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遇到的许多特殊问题。与此同时,因为老师是“铁打的营盘”,这种运动会使老师产生普遍的消极厌烦情绪,所以不难理解每年高考焰火晚会的必要。 这种模式必须加以调整了!学校的软实力一定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实践,如沐春风的培养理念,科学有效的成才规划,才能最终实现。这些细致清新的办学方法我们在2001申办国重的时候的有过一些实践,但如流星一样划过天空,就被一股大而化之的力量给遮盖起来了。这也是为什么到头来我们还是喜欢那些絮絮叨叨的老教师的原因。老师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把爱倾洒给学生,把人生的理念传递给学生,而只是把学生作为高考人数的分母分子,作为一种登上各种荣誉榜的工具,这样的教育模式注定是要走到头的。 说到底,学校是靠培养人才为业的,而不是靠挖抢人才为继的,不是靠盘剥老师的时间精力为旨的;每一所学校都应有自己的独门秘籍给学生印上烙印,从而影响社会。那些以为只要学校的规模大,名声响,就能吸引挖抢各种人才从而一帆风顺的办学方法,会被一些谆谆善诱 兢兢业业培养人才,因材施教的学校所战胜。而作为学校主体的教师才能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理念,才会真正爱校爱学生,才不会将考试当成自己的法宝。 我到台湾的中学和大学参观时,感慨于他们形成的良好师传帮带氛围。学校里的学长们帮助新生入学,给学弟学妹们讲诉学校里的历史和人文掌故,借他们去附近的超市买东西,教他们怎么选课预习。我衷心地希望我的母校绵中能够在四川树立自己的文化,感染学生,感动社会,也祝愿一代代学子能报答母校,回馈社会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