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垡之歌 狼垡之歌
关注数: 74 粉丝数: 399 发帖数: 11,976 关注贴吧数: 35
中国第2战区太原受降记 早在抗战中期,阎锡山就与日军接触,构建了隐秘联络渠道,甚至与日军山西派遣军(第1军)签订了至今令历史学者争论不休的<<日本军与晋绥军基本协定>>. 45年7月,阎锡山与日军山西派遣军达成协议,日军准备逐步撤出山西,阎锡山负责保护日本在山西的财产和利益,在这种背景下,退居晋西山地的晋绥军接替了日军在离石,孝义,汾阳等地的防务.阎锡山本人也从吉县到隰县,继而进驻孝义县郊的樊庄. 8月9日,阎锡山召开军事会议,开始拟定进军太原,接受全省的计划.当天晚上阎锡山命令第8集团军副司令楚溪春率骑兵第1军和23军暂编47师从孝义出发,沿汾河及同蒲铁路向太原挺进,沿途日军毫无阻拦,8月15日晋绥军已抵达距离太原仅10公里的小店镇,其前锋抵达太原城郊,这令外界颇感惊讶,多不置信. 2天后阎锡山抵达太原,召见日第1军司令澄田偾四郎商议各种事宜.8月18日收到蒋介石电报:兹派该长官为受降官,负责接受山西省. 阎锡山身为山西受降官,并没有兴趣举办一次盛大的受降仪式.9月13日,第7集团军司令赵承绶与日第1军参谋长山冈道武签署了日军投降书,驻山西日军第1军司令部及第114师团,独立混成第3旅团,独立步兵第10旅团,独立步兵第14旅团等部5.8万人向第2战区正式投降. 探究阎锡山不愿举办受降仪式原因,或与与他想利用日军不无关系,阎锡山还将山西的伪军收编为山西省防军第1军,对大小汉奸也持抚慰态度.对于战败日军阎锡山大量留用,作为今后可战之兵.
李默庵率14军创建中条山根据地 38年2月山西日军集中十余万兵力,沿同蒲铁路大举南下,阎锡山,傅作义的晋绥军退入吕梁山区。卫立煌把主力集结于汾西地区,占领同蒲路两侧,待日军南下时,发起全线攻击,血战十余日,歼敌5000余人,卫立煌部也有重大伤亡,未能阻止日军南下,遂下令各军向晋南三角地带,中条山及太岳山区转移。 李默庵率14军进入中条山时,带去了600名青年工作人员,这些青年是37年秋在武汉招收的知识青年,送到山西前线随军集训,经过几个月严格训练,600名知识青年成为专门宣传,组织群众抗战的工作人员。 青年们深入乡村,与那里的人民打成一片,向他们宣传爱国思想,介绍军队英勇抗敌事迹,激发民众对抗战子弟兵的感情,进而组织他们与军队合作,支援军队打仗。 李默庵对部队约束甚严,,因而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使军队扎根于民众之中。日军严密封锁中条山,不断派兵进山大举扫荡,第14军由于得到人民的支持,得以粉碎敌人进攻,渡过难关在中条山站住了脚。 国军第4集团军司令孙蔚如曾回忆,我军纪律良好,军民融洽是中条山各部队得以生存和战胜敌人的关键,敌与我对战3年,敌我两指挥部相距不过百里,而敌不知我指挥部之所在。39年66战役,40年414战役,均获敌人全部命令,而敌所获情报完全错误,这全由军民一体,共保秘密,敌探不得进入之效。 中条山为黄河北岸的天然屏障,进出豫西和陕东的门户,蒋介石对此十分重视,对李默庵转进中条山并站稳脚跟,给与很高的评价,多次致电嘉奖,称其为坚持敌后抗战国军的典范。为了确保这一战略要地,蒋介石不断往中条山增派兵力,38年底中条山拥有大约26个师的兵力。
1 下一页